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导学案www.5ykj.com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及《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等作品。
培养阅读和艺术鉴赏能力,汲取人文素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学习重难点】重点:埃及与西亚的文字;《天方夜谭》的历史地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文艺素养和鉴赏能力。
【学习方式与方法】情景复现学习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
【自学导航】一、埃及与西亚的古文字、埃及的()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文字是迄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文字。
2、()人的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就进大约于()年前。
3、象形文字,人们最早把他刻在()、()、()上,后来把它写在纸草上。
4、()流域()人首创的楔形文字,成为当时亚洲西部通用的文字。
5、()问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字母文字的源头。
二、《荷马史诗》6、《荷马史诗》是()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两部分,相传由盲诗人()所作,实际上它产生于(),内容包括许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三、古希腊戏剧7、古希腊戏剧诞生于公元前()世纪,起源于群众性的()和(),有悲剧和()两种形式。
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
8、在希腊喜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的三大著名悲剧家是()、()、()。
被誉为悲剧之父的是()。
最杰出的喜剧家是()。
三、天方夜谭9、中古阿拉伯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其汇集了优秀的神话传说、寓言、趣闻轶事,充分体现了各地区人民的文化交融。
【合作探究】新课标第一网阅读下列材料:神使赫尔墨斯告诫道:如果你再违抗宙斯的命令,你将忍受更大的痛苦。
宙斯将用雷电劈开峥嶙的峡谷,把你的身体埋葬。
即使你重新回到阳光里来,宙斯凶猛的鹰和狗也会把你撕成碎片……普罗米修斯答道:你惧怕你的主子,就向他致敬祈祷吧,我一点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教学设计容州一中刘镁玲一、教材分析:本课文是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这一主题下的,介绍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以及宗教,与前面课文的内容紧紧相连,学好这一课,对古代史的了解更深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
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2.能力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有关插图,例如,《罗塞塔石碑》,楔形文字图片,《字母演进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感知古老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观看视频等,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
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方法,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技巧,因此,学习起来并不感觉吃力。
他们的思维已逐渐由感性过渡到了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对宗教也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学习兴趣也能持久。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六、教学准备:观看有关文字演变视频、宗教视频七、教学时间:一课时九、教学反思:表格形式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条理清晰,对比鲜明,学生易于掌握,教学效果好。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效果良好,以后的教学要多应用。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标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识线索:一、造纸术的发明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职业:医学家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职业:医学家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民族:汉族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职业:史学家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现代科技:中国史下册课本155页古代科技:一、基础知识:见《导与练》101——104页总体认知: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二、纵向联系与比较:阶段特征中华文化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
其基本特征:1、先秦(重点: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时期,不仅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构筑了基础。
2、秦汉时期: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具体特点见课本47页)3、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形成了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4、宋元时期:中华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
也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外传的时期。
5、明清时期:古代文化承古盟新(142页),但明朝中期以后,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衰落。
三、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1、政治:政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策: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2、经济: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注意商品经济带来的影响:如唐宋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出现并发展壮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生活需要,传奇、词、曲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先后涌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3、民族融合、对外交流: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隋唐最突出92)。
课题:能提供录像课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所述内容为古代的文字和宗教,文字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宗教的产生又深刻影响了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时又影响了近代乃至当今。
二、课程标准: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
三、教学目标:了解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等古代文字;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的有关插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感知古代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表格归纳、查寻资料,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对文字的产生,宗教的产生与传播等问题进行探究。
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在我国受法律保护,从而正确地对待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 图片刻木结绳记事教师:人类在文字出现以前,主要靠刻木、结绳记事。
这也就是说,文字的出现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语言表达、交流的需要。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当属商朝出现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文字成为文明的重要标志,记载着人类的进步。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哪些?它们出现在哪里?古代思想文化还包括哪些内容?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璀璨夺目的世界古代思想文化——文字和宗教。
板书: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文明的脚印”——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展示:图片图一:象形文字图二:楔形文字教师:图一所示的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之所以叫象形文字,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
大家能不能认出象形文字中有哪些图形?学生:人、鸟、山、水、马、牛、羊、大象、鱼……归纳:我们虽然不能准确说出它是什么字,但我们能看懂它所刻画的图形。
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1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二.张仲景和华佗对医学上有哪些贡献?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三.历史巨著《史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史记》叙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尹文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忙乱的一周中,终于结束了这堂课。
反思这节课,收获颇多。
本节课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一、本课优点:1.寻找了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拔高本课立意。
教学目标是教学“北斗星”,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立意和深度。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通过史实,使学生了解到宗教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对宗教的正确认识。
”这种定位符合历史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初衷,也促使学生在现在这个信息量爆炸式传播的时代,能正确面对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被邪教、迷信思想所迷惑,也不一味片面地反对宗教,反对传统文化,并能寻找适合自己的真善美的信仰,传播正能量。
2.整合了重点学习版块,理清本课线索。
把本课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两大学习版块,一是古老的文字,二是三大宗教。
中间设置了过渡语,把文字与宗教用文明的两种不同形式联系在一起。
使本节课的主题突出,主线清晰,学生易于理解。
3.丰富了教学资源,突破重难点。
本课精心准备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辨识图,听音乐了解楔形文字,佛理故事、朗读圣经等环节,丰富而恰当的教学资源创设了人文环境,激发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深入思考,进一步探究宗教教义,理解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走进历史,激发出课堂生成性问题。
4.利用了生成性问题,构建生成性课堂。
学生是学习主体,更是有生命的个体,学生主观的情感、愿望和知识积淀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课堂学生们能放开发言,思维活跃,出现了一些生成性的精彩问题,推动课堂不断走向深入。
二、本课问题:第一、由于是公开课,不能只限于中考考点要求的识记层次,因此调整了课堂难度,超出了考标要求。
自己也很纠结,是为中考而教,为分数进度而教,还是为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养而教。
第二,教学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有些材料只适合在6班这样的思维活跃,知识层面广的班级使用,如果是其它班级还应该根据学生思维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取舍。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田庄中学----李洪敏
通过本课教学,在广大教师的评课与指导中,在同学们接受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教
学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闪光点:
(一)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
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在:
1、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制订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选择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改所提出的“以发展为本”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表现在:
1、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提高。
(三)本课的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尝试,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教师打破常规,一反教科书先介绍两位科学家,后介绍两位思想家之顺序,而将其颠倒,
并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统领全文,大胆创新,此举并不违反教学理论。
2、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强调了学生合作与
交流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自我反馈。
3、不歧视问题学生,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智能强项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
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堂堂讲,堂堂练,堂堂思,反思中,让我的教学得到实践,水平得到提高,课堂效率也在稳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