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808-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第8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教学安排
- 格式:docx
- 大小:13.30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后题答案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B2.B3.B4.B5.B6.B7.C8.D 9.B 10.D 11.C 12.A 13.B 14.D二、填空题1、1946 美国ENIAC2、4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4、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5、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6、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7、7445 682 3755 30088、0292 1717 A2FC B1B1 B7D9 E4AE9、500010、72 128三、问答题1、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运行能力可靠性高2、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服务器工作站3、数据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通信与网络电子商务家庭生活娱乐4、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执行程序的过程,而执行程序又归结为逐条执行指令:(1)取出指令:从存储器中取出要执行的指令送到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暂存;(2)分析指令:把保存在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送到指令译码器,译出该指令对应的操作;(3)执行指令:根据指令译码器向各个部件发出相应控制信号,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4)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后,程序计数器加1或将转移地址码送入程序计数器,然后回到(1)。
为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即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5、计算机自身电器的特性,电子元件一般有两个稳定状态,且二进制规则简单,运算方便。
四、操作题1、(111011)2=(59)10=(73)8=(3B)16(11001011)2=(203)10=(313)8=(CB)16(11010.1101)2=(26.8125)10=(32.64)16=(1A.D)162、(176)8=(1111110)2(51.32)8=(101001.011010)2(0.23)8=(0.010011)23、(85E)16=(100001011110)2(387.15)16=(001110000111.00010101)24、(79)=(01001111)原码=(01001111)反码=(01001111)补码(-43)=(10101011)原码=(11010100)反码=(11010101)补码第2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一、选择题1.A2.D3.D4.C5.B6.C7.C8.A9.D 10.B 11.D 12.C 13.C 14.B 15.D 16.A 17.C 18.D 19.D 20.D二、填空题1、系统应用2、运算控制单元存储器输出/输入设备3、数据库管理系统4、1000赫兹5、ROM RAM Cache6.、RAM 数据丢失7、U盘的文件管理系统中密码8、同一部件内部连接同一台计算机各个部件主机与外设9、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10、32 6411、图形加速接口12、CPU与内存内存13、控制器运算器14、CPU与内存15、指令数据16、CPU与内存及显存间数据的交换第3章操作系统基础一、选择题1.C2.B3.A4.D5.A6.D7.B8.B 9.B 10.A 11.B 12.B 13.A 14.B二、填充题1、文件管理2、并发性3、EXIT4、Am*.wav5、开始6、Alt+PrintScreen7、PrintScreen8、Ctrl+Z9、全选10、添加/删除程序11、输入法三、问答题1、管理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资源分配与运行,它是计算机所有硬件的大管家,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一)引言: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是一本系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材。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方面对该教材进行概述和阐述: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概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
通过这些方面的深入学习,读者可以建立起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
正文:1. 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1.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运算、存储和控制。
1.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主频、存储容量、带宽等。
1.4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机械计算机到现代计算机的演变。
1.5 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和维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计算机硬件,并保持其正常运行。
2. 操作系统概述2.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2.2 操作系统的分类: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等。
2.3 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等。
2.4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从单道批处理系统到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演变。
2.5 常见的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OS等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3. 程序设计基础3.1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算法、流程图、程序等。
3.2 编程语言的种类和选择:C、Java、Python等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3 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变量、运算符、控制结构等。
3.4 常见的程序设计范例:求解最大公约数、排序算法等。
3.5 调试和测试程序:排查和修复程序中的错误,并进行测试保证程序的正确性。
4. 数据结构基础4.1 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分类: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等。
4.2 常见的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堆栈、队列等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4.3 数据结构的操作和算法: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及相关算法。
4.4 数据结构的存储表示: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等方法。
4.5 数据结构的应用:图像处理、数据库管理、网络搜索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三版课程设计一、前言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三版而设计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本教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计算机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的使用3.网络基础知识4.办公软件的使用5.数据库基础知识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希望学生可以逐步掌握以上知识,并通过实践,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以下目标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结构、数字系统、编码原理等。
2.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例如Windows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常用命令、文件管理等。
3.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等。
4.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例如Word、Excel、PPT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软件来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和演示。
5.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的概念、组成、结构、设计、查询语言等。
三、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概述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3.计算机硬件的分类4.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5.ASCII码表的认识6.计算机编码知识7.机器数的表示法8.计算机算术基础知识第二章:操作系统的使用1.Windows系统的安装2.Windows系统的基本组成3.Windows系统的启动与关闭4.常用命令的使用5.文件管理的方式第三章: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拓扑结构4.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概念5.网络传输协议6.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第四章:办公软件的使用1.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2.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3.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第五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数据库的概念和分类2.数据库的组成和结构3.数据库的设计原则4.SQL语言的基础四、课程设计实践本次课程设计的实践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课程内容。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本次课程设计从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出发,对该课程进行了完整的设计和实施。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如下:1.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常用应用软件等。
2.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编程语言、编程思想及其应用等。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程度的实际操作和程序设计。
4.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设计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在前两周的时间内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讲解。
具体内容如下:•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生将通过教师讲解、课本阅读和网络资源学习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操作系统:学生将学习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优化等技能。
•常用应用软件:学生将学习常用的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等,体验和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技巧。
2. 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编程是计算机科学的又一核心概念,学习编程能力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在第三周和第四周的时间内进行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讲解。
具体内容如下:•编程语言:学生将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如C、Python等),熟练掌握该语言的基础语法和运用。
•编程思想:学生将学习编程思想和方法,熟练掌握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等编程思想,具备基本的编程思维和编程分析能力。
3. 实践操作和程序设计通过前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操作和程序设计。
第1章计算机系统基础选择题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 B )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A)电子管(B)机电(C)晶体管(D)集成电路2.英国数学家巴贝奇1822年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 D )。
(A)加法器(B)微机(C)大型计算机(D)分析机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年研制成功了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A )。
(A)ENIAC (B)Z3 (C)IBM PC (D)Pentium4.爱德华·罗伯茨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微机( C )。
(A)Apple II (B)IBM PC/XT (C)牛郎星(D)织女星5.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 B)位个人计算机IBM PC 5150。
(A)8 (B)16 (C)32 (D)646.中国大陆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PC兼容机( C )0520微机。
(A)联想(B)方正(C)长城(D)银河7.摩尔定律指出,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 C )个月翻一番。
(A)6 (B)12 (C)18 (D)248.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 B )作为主要电子元件。
(A)微处理器(B)集成电路(C)存储器(D)晶体管9.计算机朝着大型化和( C)化两个方向发展。
(A)科学(B)商业(C)微机(D)实用10.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A )。
(A)CPU (B)DRAM (C)CD-ROM (D)CRT11.计算机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大型计算机、( A )、嵌入式系统三类。
(A)微机(B)服务器(C)工业PC (D)笔记本微机12.大型集群计算机技术是利用许多台单独的( D )组成一个计算机群。
(A)CPU (B)DRAM (C)PC (D)计算机13.( C)系统是将微机或微机核心部件安装在某个专用设备之内。
(A)大型计算机(B)网络(C)嵌入式(D)服务器14.冯结构计算机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控制器、( B )五大组成部分。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及目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其他专业的常选课程。
本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计算机领域的门户课程。
该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设计内容1. 课程实验设计(1)实验一:计算机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该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运行原理。
实验流程:1.确定实验台的配置和软件环境2.分别安装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3.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新建文件夹、压缩文件、共享文件等4.进行网络配置,如IP地址、网关地址等5.进行网络连接测试,如ping、nslookup等(2)实验二:C语言编程实验该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实验流程:1.确定编译器和IDE的安装环境2.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如打印Hello World等3.学习变量、运算符、流程控制等基本语法4.设计实际应用程序,如计算器、学生管理等2. 课程考核方式设计(1)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考试科目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课程实验链接学生需要通过对实验的完成程度来考核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和掌握程度。
3. 课程教学资料设计(1)教材本课程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版)》作为主要教材,并编写了相应的课程讲义。
该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讲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核心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我们精选各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PPT课件、作业答案等。
这些资源既可以作为学生课内学习的辅助材料,也可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