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9
1.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如下:已知:在弱酸性条件下,Cu 2+与I —作用可生成I 2,I 2溶于过量的KI 溶液中:I 2+I —=I 3—,又知氧化性:Fe 3+>Cu 2+>I 2>FeF 63-;析出I 2可用c mol/L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为:2S 2O 32-+I 3—= S 4O 62—+3I —。
操作:准确称取ag 胆矾试样(可能含少量 Fe 2(SO 4)3),置于250mL 碘量瓶(带磨口塞的锥形瓶)中,加50mL 蒸馏水、5mL 3mol/LH 2SO 4溶液、少量NaF ,再加入足量的10%KI 溶液,摇匀。
盖上碘量瓶瓶盖,置于暗处5min ,充分反应后,加入指示剂,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共用去V mL 标准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⑴实验中,加KI 前需加入少量NaF ,其作用可能是 。
加3mol/LH 2SO 4溶液的作用可能是 。
⑵滴定实验中所用指示剂是 。
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为 。
⑶本实验中用碘量瓶而不用普通锥形瓶是因为: 。
⑷硫酸铜与碘化钾反应后被还原白色的碘化亚铜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⑸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该胆矾试样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ω(Cu)= 。
2.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水中铅的存在形态主要有Pb 2+、Pb(OH)+、Pb(OH)2(在水中溶解度小)、Pb(OH)3-、Pb(OH)42-,各形态的物质的量的分数α随溶液pH 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⑴Pb(NO 3)2溶液中,c (Pb 2+)/c (NO 3-) 2、“=”、“<”);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
⑵向Pb(NO 3)2溶液滴加盐酸,溶液中c(Pb 2+)/c(NO 3-)没有变大,反而变小并有沉淀生成,则生成的沉淀可能为 。
⑶向Pb(NO 3)2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溶液也变浑浊,在pH 时生成沉淀最多,继续滴加NaOH 溶液,混合体系又逐渐变澄清,说明沉淀物的性质与 的性质相似。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
2. 学会使用滴定管、锥形瓶等实验仪器。
3. 掌握碘量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间接碘量法原理介绍2. 实验操作步骤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 实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间接碘量法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跟随操作。
3. 实验法: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4. 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实验心得,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滴定管、锥形瓶、电子天平、移液器等。
2. 实验试剂:胆矾、硫酸、氢氧化钠、淀粉溶液、碘溶液等。
3. 实验材料:实验讲义、实验报告模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胆矾的性质和间接碘量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 讲解原理:讲解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实验: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学生运用实验数据,计算胆矾中铜的含量。
6. 结果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间接碘量法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评价学生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测定铜含量的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 探讨间接碘量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前景。
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实验中的绿色环保理念,培养其环保意识。
八、教学难点1. 间接碘量法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的能力。
九、教学时间安排1. 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2. 实验时间:1课时(45分钟)十、课后作业1. 复习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
设计实验: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碘量法一、实验目的1、巩固铜盐中铜的测定方法,并借此测定胆矾中硫酸铜含量2、进一步掌握铜盐中铜的测定原理和碘量法的测定方法3、熟练掌握Na2S2O3溶液的配制及标定4、巩固终点的判断及观察二、实验原理在弱酸性条件下(PH=3~4),Cu2+与过量I-作用生成不溶性的CuI沉淀,同时析出与之计量相当的I2 :2Cu2+ + 5I- = 2CuI(沉淀)+ I3-生成的I2,再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蓝色恰好褪去为终点。
2S2O32- + I3- = S4O62- + 3I-这里的I-既是Cu2+的还原剂和沉淀剂,也是I2的络合剂。
由于CuI沉淀表面会吸附一些I2,使其无法被Na2S2O3滴定,造成终点提前,结果偏低。
为此在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KSCN 或NH4SCN ,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CuI(沉淀)+ SCN- = CuSCN(沉淀)+I-而CuSCN不吸附I2,因而消除了由I2被吸附而造成的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根据Na2S2O3标准溶液的浓度,消耗的体积,及试样重量,就可以计算出胆矾中硫酸铜含量:2Cu2+ ~I3- ~2S2O32-nCu2+=(CV)S2O32- =nCuSO4mCuSO4 =(CV)S2O32-.M CuSO4W%=(CV)S2O32-.M CuSO4/m s X 100%三、所需仪器移液管(1个20ml)、碘量瓶(3个250ml)、量筒(3个10ml,1个50ml)、碱式滴定管、分析天平、烧杯(1个100ml,1个500ml)、容量瓶(1个250ml)、玻璃棒、锥形瓶(3个250ml)、台秤、棕色瓶四、所用试剂K2Cr2O7(s)、Na2S2O3.5H2O(s)、Na2CO3(s)、HCl溶液6mol.L-1KI溶液100g.L-1、淀粉指示剂5 g.L-1、H2SO4溶液1mol.L-1、KSCN 溶液100g.L-1、固体试样五、实验步骤1、配制0.10 mol.L-1Na2S2O3溶液500ml称取6.5gNa2S2O3.5H2O,溶于500ml新煮沸的冷蒸馏水中,加0.1g Na2CO3,保存于棕色瓶中,放置一周后进行标定。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和掌握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学习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胆矾(CuSO4·5H2O)是一种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铜,其中铜的含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采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原理如下:在酸性条件下,胆矾中的铜离子(Cu2+)与碘化钾(KI)反应生成碘化亚铜(CuI)和碘单质(I2)。
碘单质可以与硫代硫酸钠(Na2S2O3)反应,生成无色的硫代硫酸钠和碘化氢(HI)。
当碘单质反应完毕时,多余的硫代硫酸钠与碘化氢反应,产生淡黄色的硫代硫酸钠沉淀。
通过滴定反应的终点,可以计算出胆矾中铜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析天平、滴定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量筒、滤纸等。
2. 试剂:胆矾(CuSO4·5H2O)、碘化钾(KI)、硫代硫酸钠(Na2S2O3)、硫酸(H2SO4)、盐酸(HCl)、淀粉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一定量的胆矾,准确至0.001g,放入锥形瓶中。
2. 加入适量水,搅拌溶解,然后用玻璃棒引流至100mL容量瓶中。
3. 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
4. 取适量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盐酸和淀粉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5.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当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时,记录Na2S2O3标准溶液的用量。
6. 根据Na2S2O3标准溶液的用量,计算出胆矾中铜的含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称取胆矾2.50g,溶解后定容至100mL。
2. 滴定过程中,Na2S2O3标准溶液用量为20.00mL。
3. 计算胆矾中铜的含量。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胆矾中铜的含量:铜含量(%)= (V × C × M) / (m × 100)其中:V = Na2S2O3标准溶液用量(mL)C = 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mol/L)M = 铜的摩尔质量(63.55g/mol)m = 胆矾质量(g)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胆矾中铜的含量。
实验12 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间接碘量法)(半微量分析法)实验教学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原理。
2.掌握间接碘量法的操作技术。
3.学习用淀粉指示剂正确判断滴定终点。
本实验重点及难点:本实验重点:1.间接碘量法的原理与方法。
2.间接碘量法的测定条件。
3.淀粉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本实验难点:1.如何控制溶液的酸度,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2.KI的作用。
3.淀粉指示剂加入的时间。
本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2. 1 本实验4学时。
12.2 实验原理胆矾(CuSO4·5H2O)是农药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
胆矾中的铜常用间接碘量法进行测定。
样品在酸性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I,使Kl与Cu2+作用生成难溶性的CuI,并析出I2,再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I2:2Cu2++4I-=2CuI↓+I2I2+2S2O-23=S4O-26+2I-CuI沉淀溶解度较大,上述反应进行不完全。
又由于CuI沉淀强烈吸附一些碘,使测定结果偏低,滴定终点不明显。
如果在滴定过程中加入KSCN,使CuI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CuSCN沉淀:CuI+SCN-=CuSCN↓+I-CuSCN沉淀吸附I2的倾向性较小,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同时,使反应的终点比较明显。
KSCN只能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否则,SCN-可直接还原Cu2+而使结果偏低。
6Cu2++7SCN-+4H2O=6CuSCN↓+SO-24+HCN+7H+前一反应中I-不仅是还原剂、配位剂,更重要的还是沉淀剂。
正是由于CuI难溶于水,才使Cu2+/Cu+的电极电势升至大于I2/I-的电极电势,使反应得以定量完成。
为了防止Cu2+水解,反应必须在微酸性(pH=3~4)溶液中进行。
由于Cu2+容易和Cl-形成配离子,所以酸化时要用H2SO4或HAc不能用HCl。
酸度过低,反应速度慢,但酸度也不可过高,以避免在Cu2+催化下加快I-被空气的氧化。
使结果偏高。
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
一、样品处理
在进行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
首先,称取一定量的胆矾样品,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稀盐酸中。
溶解后,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定容。
确保样品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和器皿都已清洁干净,以避免污染。
二、铜的氧化
为了将铜离子转化为可测量的氧化态,需要进行铜的氧化处理。
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硝酸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采用硝酸作为氧化剂,将铜离子氧化为硝酸铜。
向样品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并加热至70℃左右,使铜离子完全转化为硝酸铜。
三、沉淀分离
经过铜的氧化处理后,需要将生成的硝酸铜以沉淀的形式分离出来。
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8-9,使硝酸铜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铜。
然后,将溶液进行离心或过滤,分离出沉淀物。
四、铜含量计算
将分离出的氢氧化铜沉淀洗涤干净后,将其置于干燥箱中烘干。
然后,将干燥后的沉淀物进行灰化处理,再在高温炉中灼烧成氧化铜。
最后,将氧化铜置于酸中溶解,并采用合适的滴定方法(如碘量法、EDTA滴定法等)测定溶液中的铜含量。
根据滴定结果,可以计算出样品中铜的含量。
五、误差分析
在进行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时,可能会产生误差。
误差的来源可能包括样品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氧化不完全、沉淀分离不完全以及滴定过程中的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重复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等。
同时,对于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测定的准确性。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
2. 学会使用滴定管、锥形瓶等实验仪器。
3. 掌握碘量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 能够独立完成胆矾中铜含量测定的实验。
二、教学内容1.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
2. 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
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2. 采用实验法进行胆矾中铜含量测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滴定管、锥形瓶、电子天平、试管等。
2. 实验试剂:胆矾、硫酸、氢氧化钠、淀粉溶液、碘溶液等。
3. 教学课件与教案。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胆矾中的铜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碘离子发生反应,碘化铜沉淀。
通过测定反应前后碘的消耗量,可以计算出胆矾中铜的含量。
2. 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1)称取一定质量的胆矾样品,加入适量的硫酸溶解。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
(4)用碘溶液进行滴定,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终点。
(5)计算胆矾中铜的含量。
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碘消耗量,结合反应方程式,计算出胆矾中铜的含量。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2. 采用实验法进行胆矾中铜含量测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滴定分析操作中的掩蔽技术。
3. 提高对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胆矾(CuSO4·5H2O)中的铜含量可以通过间接碘量法进行测定。
该方法基于铜离子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然后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单质,根据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计算铜含量。
反应方程式如下:2CuSO4 + 4KI + 2H2O → 2CuI↓ + 4KHSO4 + I2I2 + 2Na2S2O3 → 2NaI + Na2S4O6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滴定管、锥形瓶、烧杯、移液管、滤纸、漏斗、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等。
2. 试剂:胆矾样品、碘化钾、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淀粉指示剂、硫酸、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胆矾样品在110℃下烘干至恒重,准确称取0.1g胆矾样品于锥形瓶中。
2. 配制溶液:称取0.1g碘化钾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溶解,再加入2mL硫酸,溶解后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线,配制成0.1mol/L碘化钾溶液。
3. 滴定:向锥形瓶中加入10mL碘化钾溶液,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加入2mL淀粉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蓝色褪去,记录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
4. 计算结果:根据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和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胆矾中铜含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胆矾样品的质量:0.1g2. 碘化钾溶液的浓度:0.1mol/L3.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0.1mol/L4. 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V1 mL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胆矾中铜含量的公式如下:铜含量(%)= (V1 × C × 63.55) / (0.1 × 160) × 100%其中,V1为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C为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63.55为铜的相对原子质量,160为胆矾的分子量。
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六胆矾中铜的测定(碘量法)实验六胆矾中铜的测定(碘量法)一、实验目的1. 熟习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 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 熟悉滴定分析操作中的掩蔽技术。
二、实验原理胆矾(CuSO4·5H2O)中的铜含量常用间接碘量法测定,Cu2+与过量I-发生如下反应:2Cu2+ + I- ? 2CuI↓+ I2 I2 + I- ? I3-生成的I2 用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由此计算出样品中铜的含量。
I2 + 2S2O32- =2I- + S4O62-由于CuI 沉淀强烈吸附I3-,致使分析结果偏低,为了减少CuI 沉淀对I3-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2 被Na2S2O3 溶液滴定后,再加入KSCN,使CuI(Ksp= 5.06 ×10-12)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Ksp= 4.8 ×10-15) CuI + SCN- =CuSCN↓+ ICuSCN对I3-的吸附较小,因而可提高测定结果的难确度。
KSCN 只能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否则SCN-可能直接还原Cu2+而使结果偏低:6 Cu2+ + 7SCN-+ 4H2O =6CuSCN↓+ SO42- + HCN + 7H+为了防止Cu2+的水解及满足碘量法的要求,反应必须在微酸性介质中进行(pH=3~4)。
控制溶液的酸度常用H2SO4 或HAc,而不用HCl,因Cu2+易与Cl-生成CuCl42-配离子不利于测定。
若试样中含有Fe3+,对测定有干扰,因发生反应:2Fe3+ + 2I- =2 Fe2+ + I2使结果偏高,可加入NaF 或NH4F,将Fe3+掩蔽为FeF63-。
三、仪器与试剂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量杯、分析天平。
0.1 mol·L-1 Na2S2O3 溶液;0.1000 mol·L-11/6K2Cr2O7 标准溶液;1 mol·L-1 H2SO4 溶液;0.5%淀粉溶液;5%和20%KI 溶液;2mol·L-1 HCl 溶液;5%KSCN 溶液;饱和NaF 溶液。
胆矾中铜的测定胆矾是一种含有较高铜含量的矿石,其主要成分是磷酸氢铜硬的物质。
在工业生产和科研实验中,需要精确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
而间接碘量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可适用于分析胆矾中铜含量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胆矾中铜的测定,采用的方法为间接碘量法。
一、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的是间接碘量法。
所谓间接碘量法,是指先测量一定量的碘溶液消耗量,再将所要测定的物质与碘溶液反应后,再测量剩余的碘消耗量,由两次测定的差值计算出所要测定的物质的含量。
当物质(胆矾)中含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活性物质时,可以利用碘量的变化来确定物质中的主要成分。
二、实验步骤1、样品的制备首先需要将胆矾样品研磨成较为细小的颗粒,取约1克左右的胆矾样品,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然后用玻璃棒不断研磨,直至颜色变浅,水清为止。
将洗净的胆矾样品置于烘箱中加热至80℃,持续半小时以上,直至完全干燥。
然后将样品的干燥重量记录下来,作为后续分析的样品重量。
2、反应液的制备在一个锥形瓶中,将0.03M的硫酸铜溶液10 mL,加入相同浓度的硫酸1 mL,浓度为0.025M的碘酸钠溶液2 mL,混合均匀。
3、溶液反应将胆矾样品倒入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加入9 mL的反应液,迅速摇匀后立即静置。
反应完成后,用滤纸将沉淀过滤出来。
4、滴定将滤液移至滴定瓶中,加入准确测量的0.01M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用常规滴定法滴定至棕黄色为止,记下所加入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作为计算胆矾样品中铜含量的数据。
三、实验注意事项1、反应温度要控制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胆矾样品的研磨要充分,以保证反应物的充分反应。
3、滴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慢慢滴加硫代硫酸钠溶液,以避免误差的产生,同时注意记录所加入的溶液体积。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得到0.01M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和样品重量,进而计算出胆矾样品中铜含量的百分比。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评估胆矾样品中铜含量的大小,为后续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胆矾的提取方法及过程;2. 掌握胆矾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3. 分析胆矾的成分及含量;4. 探讨胆矾在工业、农业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胆矾,又称硫酸铜五水合物,化学式为CuSO4·5H2O。
它是硫酸铜与水形成的结晶水合物,呈蓝色。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硫酸铜溶液的蒸发结晶来提取胆矾。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天平、酒精灯、蒸馏水、滴定管、锥形瓶等。
2. 试剂: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胆矾:称取一定量的硫酸铜,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将溶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待水分蒸发至一定程度时,停止加热,冷却结晶,得到胆矾固体。
2. 性质观察:观察胆矾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溶解度等。
3. 化学性质实验:(1)溶解度实验:将少量胆矾加入水中,观察溶解情况。
(2)颜色反应实验:将少量胆矾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3)沉淀反应实验:将少量胆矾加入稀硫酸中,观察沉淀形成情况。
4. 成分分析:使用滴定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提取结果:通过蒸发结晶,成功提取出胆矾固体。
2. 性质观察结果:(1)胆矾为蓝色结晶,呈针状;(2)胆矾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可形成蓝色溶液;(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4)胆矾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 成分分析结果:通过滴定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为98.5%。
六、结论1. 成功提取出胆矾固体,并通过实验观察了胆矾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通过成分分析,得知胆矾中铜的含量较高,为98.5%。
3. 胆矾在工业、农业及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作为杀菌剂、除藻剂、颜料等。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硫酸铜等试剂的接触和吸入。
2. 调整实验条件,如溶液浓度、加热温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用品〗(1)仪器: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量筒。
(2)药品:Na2S2O3·5H2O,KbrO3(A.R.),KI,KSCN,NaF,H2SO4以及淀粉。
(3)材料:CuSO4·5H2O(S)〖实验原理〗胆矾(CuSO4·5H2O)是农药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
胆矾中铜的含量常用间接碘量法测定。
在微酸性介质中,Cu2+与I-作用,生成CuI沉淀,并析出I2,其反应为:Cu2+ + 4I------2CuI↓+ I2I2+ I- ----I3-Cu2+与I-间的反应是可逆的,为使Cu2+之间的反应趋于完全,需加入过量的KI,但由于生成的CuI沉淀强烈地吸附I3-,又会使结果偏低。
欲减少CuI沉淀对I3-的吸附,当用Na2S2O3滴定I2接近终点时,可加入KSCN,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沉淀,其反应式为:CuI +SCN- =====CuSCN↓ + I-CuSCN对I3-的吸附较困难,使Cu2+与I-之间的反应趋于完全。
Cu2+与I-作用生成的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
根据Na2S2O3标准溶液的浓度、滴定时所耗用的体积及试样的质量,可计算出试样中铜的含量。
Cu2+与I作用时,溶液的PH值一般控制在3----4之间。
酸度过低,Cu2+易水解,使反应不完全,结果偏低;酸度过高,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I2,使结果偏高。
控制溶液酸度常采用稀H2SO4或HAc,而不用HC1,因为Cu2+易与C1-生成配离子。
若Fe+3存在时,可发生下列反应:2 Fe3++ 2 I-======2 Fe2+ +I2而使测定结果偏高。
为消除Fe3+的干扰,可加入NaF或NH4F,使形成稳定的FeF63+。
〖操作步骤〗1、0.1摩尔每升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参见有关章节2、矾中铜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胆矾试样0。
5克-----0。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胆矾的性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胆矾的性质及应用2. 间接碘量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二章:胆矾的性质及应用2.1 胆矾的性质1. 介绍胆矾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2. 讲解胆矾的颜色、溶解性和稳定性等物理性质2.2 胆矾的应用1. 分析胆矾在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2. 探讨胆矾的环保意义和价值第三章: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3.1 间接碘量法的原理1. 讲解碘量法的基本原理2. 介绍间接碘量法在测定胆矾中铜含量中的应用3.2 间接碘量法的操作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2. 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3. 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四章: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2. 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4.2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 教授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2. 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评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介绍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5.2 实验报告评价1. 分析学生实验报告的常见问题2.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第六章:实验操作安全与环保6.1 安全知识1. 介绍实验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2. 强调实验室安全规则和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6.2 环保意识1. 讲解实验过程中如何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第七章:实验技巧与问题解决7.1 实验技巧1. 讲解和演示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技巧。
2.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7.2 问题解决1.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Na2S2O3溶液的配制及标定要点。
2.了解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原理。
4.掌握以碘量法测定铜的操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在以H2SO4为介质的酸性溶液中(pH=3~4)Cu2+与过量的I -作用生成不溶性的CuI沉淀并定量析出I2:2Cu2+ + 4I -=2CuI↓ + I2 生成的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
I2 + 2S2O32-= 2I - + S4O62-由于CuI沉淀表面吸附I2故分析结果偏低,为了减少CuI沉淀对I2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2被Na2S2O3溶液滴定后,再加入KCN 或KSCN,使CuI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CuSCN沉淀。
CuI + SCN- = CuSCN↓ + I -CuSCN吸附I2的倾向较小,因而可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根据Na2S2O3标准溶液的浓度,消耗的体积及试样的重量, 计算试样中铜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Na2S2O3溶液的标定准确移取上述溶液25.00ml 于碘量瓶中,加入5ml 6mol/L HCl 溶液,加入1g KI 固体,摇匀,于暗处放置5min 。
加100ml 水,用配制好的硫代硫酸钠溶液[c(Na 2S 2O 3)=0.1mol/L]滴定。
近终点时加2ml 淀粉指示液(5g/L),继续滴定至溶淀由蓝色变为亮绿色。
平行标定三次。
2、铜的测定:称取试样0.5~0.6g ,加入3ml 1mol/L H 2SO 4溶液及30ml 水溶解,加入1g KI 固体,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溶液[c(Na 2S 2O 3)=0.1mol/L]滴定至浅黄色,再加入3ml 淀粉指示液(5g/L),继续滴定至浅蓝色,加入5ml 10%KSCN 溶液,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
平行测定三次。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五、实验说明1.铜盐中铜含量也可以用碘量法,此时不但干扰少,试样只需用水溶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