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变分资料同化中非平衡项方差的流依赖估计
- 格式:pdf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11
四维变分方法范文四维变分方法(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ethod)是一种用于气象、海洋和环境科学中数据同化的数值算法。
由于气象和海洋现象涉及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因此需要四维方法来对这些现象进行建模和估计。
四维变分方法的目标是根据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和初始条件来获取最佳的模型状态。
这是一个最优化问题,需要通过最小化代价函数来实现。
代价函数是模型输出和观测数据之间的误差函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误差度量方法。
四维变分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模型误差与观测误差同时考虑,并通过最小化它们的加权和来获得最佳的模型状态。
这是一个具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通常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来求解。
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法,可以将约束条件转化为代价函数中的惩罚项,从而将最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
四维变分方法的求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子问题:状态估计问题和参数估计问题。
状态估计问题是根据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通过调整模型初始条件来获取最佳的模型状态。
这涉及到模型的演化过程,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来解决。
参数估计问题是根据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来获取最佳的模型状态。
这涉及到模型的参数化过程,可以通过参数优化方法来解决。
在实际应用中,四维变分方法需要处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型数据。
为了降低计算复杂度,可以使用一些近似方法,如将观测数据和模型数据分解为一系列小块,然后依次处理。
此外,为了提高算法的效率,还可以使用一些优化方法,如共轭梯度法和牛顿法等。
四维变分方法在气象、海洋和环境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天气预报、气候模拟、污染扩散预测等问题。
通过将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相结合,四维变分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估计结果,从而改善预报和模拟的精度。
总之,四维变分方法是一种用于数据同化的数值算法,通过最小化代价函数来获取最佳的模型状态。
它在气象、海洋和环境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预报和模拟结果。
全球资料同化中误差协方差三维结构的准确估计与应用 Ⅱ:Ξ背景误差协方差调整与数值试验分析龚建东 赵 刚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 ,100081摘 要利用 NMC 方法针对背景误差协方差的方差 、三维相关与特征长度来揭示 T213L 31 模式的误差主要特点 ,并 与传统更新矢量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调整 。
结果表明 NMC 方法结果与更新矢量方法结果在大体特征上 基本吻合 ,但细节上的差异不可忽视 ,特别是对背景误差方差与特征长度的估计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主要原因是NMC 方法倾向于高估天气尺度波的背景误差 ,而低估次天气尺度到中尺度波的背景误差 。
通过对背景误差方差 、特征长度的调整 ,显著改善了背景误差功率谱的分布特点 ,使得 NMC 方法结果与更新矢量方法结果更为吻合 。
通 过三维变分同化与最优插值中观测与背景误差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 发现两者结果基本一致 , 但三维变分同化在850 h P a 以下的温度场和 300 h P a 以上的风场统计结果都表现出背景误差相对于观测误差偏小的特点 。
背景误差相对于观测误差偏小有助于保证分析场中质量场与风场平衡 ,消除了大气底层和高层质量场与风场不匹配现象 。
在数 值试验中 ,针对不同的背景误差均方差与特征长度的特点 ,分析了分析增量和预报效果的差异 ,结果表明 ,准确的背 景误差估计与优化工作改善了预报效果 ,使得北半球三维变分同化的 120 h 预报效果整体好于现有最优插值 。
关键词 : 背景误差协方差 , NMC 方法估计 , 更新矢量结果调整 , 数值对比试验 。
法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全球同化所需的所有波谱和模 式垂直层次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特征 ,统计出不同变 量间的平衡与约束关系 。
全球模式中一般用同一时刻 48 h 预报减 24 h 预报乘以一个经验系数来缩小 该误差幅度去表征 6 h 的背景场误差2 。
N M C 方 法的主要缺陷在于一些经验系数与参数的确定上 ,如误差方差与相关特征长度等都不太准确 ,需要在 实际使用时进行调整 。
数据同化方法分类表格
数据同化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以便进行分析和
处理。
数据同化方法可以根据其原理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下面我
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数据同化方法进行分类。
1. 基于原理的分类:
统计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贝叶斯方法等,
通过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整合和估计。
物理方法,利用物理模型对数据进行插值和外推,常见的方
法包括插值法、变分法等。
机器学习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
常见的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2. 基于应用领域的分类:
气象数据同化,针对大气环境中的观测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四维变分法、集合卡尔曼滤波等。
地球科学数据同化,针对地球科学领域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据插值法、数据同化模型等。
金融数据同化,针对金融领域的多种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
3. 基于数据类型的分类:
时间序列数据同化,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滤波方法、平滑方法等。
空间数据同化,针对空间分布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插值方法、空间统计方法等。
综上所述,数据同化方法可以根据其原理、应用领域和数据类型进行多方面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数据处理需求和方法选择,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同化方法。
REM模式伴随系统的建立及其四维变分资料同化初步试验王铁1,2 穆穆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北京,1000292.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摘要Regional-Eta-Coordinate-Model(REM)中尺度模式对中国区域性降水显示出公认的较高预报能力,建立其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系统是完善该模式,进一步提高其预报效果的重要工作。
本研究编写了REM模式的切线性模式和伴随模式,介绍了建立REM模式伴随系统的过程,并利用实际天气个例资料,分别对REM模式的切线性模式、伴随模式及定义的目标函数梯度进行了正确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REM模式的切线性模式及伴随模式编写是成功的。
利用REM模式的伴随系统,对1998年06月08日00时到09日00时和2000年08月01日00时到02日00时两个实际天气个例进行了四维变分资料同化试验。
从数值试验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到,进行四维变分资料同化后,两个天气个例在预报结束时刻其预报结果对风场和湿度场的预报都有明显改善,对温度场和高度场的预报也有所改善。
对于累积降水的预报,两个个例利用四维变分资料同化后得到的初始场进行的预报结果则有较大不同,在个例1中,变分同化后对降水中心的位置和降水强度的预报都有明显改善,预报结果更接近于观测场;个例2中,变分同化后对降水中心位置和强度的预报则没有改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定义的目标函数中没有加进背景场项,也可能是由于采用的观测资料时次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试验。
关键词:REM模式,伴随系统,四维变分资料同化资助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33029、402215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KZCX2-208),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作者简介:王铁,主要从事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与模拟和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的研究。
E-mail: wtlxq@2007-06-26收稿,2007-08-19改回.中图法分类号 P435A REM adjoint system and its data assimilation experiments of 4D-VarWANG Tie 1,2 MU Mu 11.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29,China2.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1101,ChinaAbstractThe Regional Eta Coordinate Model(REM)has shown an acceptable good forecast ability to the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developing a Four Dimensio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4D-Var) for the REM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consummate the model as well as to improve its forecast ability. The tangent linear model and adjoint model codes were w ritten according to the “code to code” rule, and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the REM adjoint model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details.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tangent linear model and adjoint model of the REM model was performed using a lot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gradient of the given cost function was also checked. In the verifications of the tangent linear model and cost function, when the magnitude of perturbations reduced,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approached to 1.0, and when the rounding error of computer increased,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departed off 1.0, thus showing that the coding of the tangent linear model is successful and the gradient of cost function is correct calculated. In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adjoint model, the values at left and right hand side of algebraic formula are the same with 13 digit accuracy.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M adjoint modeling system i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pplying the REM adjoint modeling system, two 4D-Var experiments and extended forecast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two weather cases (00:00 UTC 8 June 1998 to 12:00 UTC 8 June 1998 and 00:00 UTC 1 August 20:00 to 12:00 UTC 1 August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ecasts of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specify humidity using the 4D-Var -assimilated initial data are all improved at both the end of the assimilation window and the end of the forecast time. But forecast results of rainfall are different in the two cases: the location and amount of the accumulated rainfall are closer to the observation in the first case, while in the second cas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e reason for results in the second case maybe two aspects: the first is tha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st function is too simple during the primary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4D-Var, the background term was not considered in the cost function, the errors caused by the numerical model during the 4D-Var were not controlled. And further more the accumulated rainfall was not considered in the cost function too, which affected the 4D-Var assimilated initial data, and especially in the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 the effect was more obviously; the second aspect is that the observational data used during the 4D-Var was fewer in the assimilation widows, just one at the end of the assimilation windows. This case will be studied in the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REM model, Adjoint system, 4D-Var data assimilation。
一种显式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显式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该方法基于四维变分观测算法,利用观测数据和先验知识对待估计的状态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对大气环境的精确预测和预报。
该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四维变分;资料同化;预报;观测数据;先验知识引言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其精确的预测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同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大气环境预报方法,已经成为气象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传统的资料同化方法主要基于三维变分观测算法,该方法在处理大气环境复杂动力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局部不均匀性的处理不够精确等。
因此,开发一种更加精确、高效的资料同化方法,对于提升大气环境预测和预报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种显式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该方法基于四维变分观测算法,利用观测数据和先验知识对待估计的状态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对大气环境的精确预测和预报。
该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一、四维变分观测算法四维变分观测算法是一种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资料同化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观测数据和先验知识对待估计的状态进行修正,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状态估计。
该方法将预测和观测过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四维时空的观测系统,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联合优化,实现对大气环境的精确预测和预报。
四维变分观测算法的基本框架如下:(1)状态方程:描述大气环境的演化过程,通常采用数值模型进行描述。
(2)观测方程:描述观测数据与状态之间的关系,通常采用观测模型进行描述。
(3)先验分布:描述状态的先验知识,通常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描述。
(4)后验分布:描述状态的后验知识,即在观测数据和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得到的状态估计值。
四维变分观测算法的基本流程如下:(1)初始化:确定状态的先验分布和观测方程。
(2)预测:利用状态方程对状态进行预测。
(3)观测:利用观测方程对状态进行观测。
同化理论发展及其在遥感方面的应用摘要:在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准确、合理初值问题上,资料同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基本含义是根据一定的优化标准和方法,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采用不同观测手段获得的观测数据与数学模型有机结合,纳入统一的分析与预报系统,建立模型与数据相互协调的优化关系,使分析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同化方法是变分法和卡尔曼滤波法。
另外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来进行作物监测和产量预测,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接受度较大、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关键字:同化 变分 卡尔曼滤波 遥感1.同化的概念在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准确、合理初值问题上,资料同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
它是由早期气象学中的分析技术发展起来的[2-3]。
其基本含义是根据一定的优化标准和方法,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采用不同观测手段获得的观测数据与数学模型有机结合,纳入统一的分析与预报系统,建立模型与数据相互协调的优化关系,使分析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一般一个资料同化系统包括观测数据集、动力模型和数据同化方案三部分。
以模式的一种初估状态或其他一些不重要的状态为初始场,由模式得到的解常称之为背景场;结合观测数据集,通过同化过程产生能够相对准确反映真实状态的一种最优估计,称之为分析场。
一般而言,分析场是背景场和观测场的加权平均,其方差始终比观测场和背景场的方差小。
2.同化方法的发展2.1逐步订正法1954年,Gilchrist 等提出了理想的逐步订正法。
其原理是从每一个观测中减去背景场得到观测增量,通过分析观测增量得到分析增量,然后将分析增量加到背景场上得到最终的分析场。
每一个分析格点上的分析增量通过其周围影响区域内观测增量的线性组合而加权,观测权重与观测位置和格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该方法的表达式可写为:11(,)[()()]()()(,)n b i a b n i w i j y i X i X j X j w i j ==-=+∑∑()b X i 为插值到观测点i 上的背景场信息;y(i)为相应的观测值;()a X i 为格点j 的订正值;权函数22,22,(,)max 0,i j i j R d w i j R d ⎛⎫-= ⎪ ⎪+⎝⎭,其中,i j d 为格点i ,j 之间的距离,R 是给定的影响半径,w(i,j)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即分析场是观测场和背景场加权平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