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酒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酒文化的说法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中国的酒文化包括酒的酿造、饮酒方式、礼仪、酒器和酒文学等多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应用酿造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使用糯米、黄米等作
为原料酿造酒的记录。
中国的传统酿酒工艺独特,包括泥巴窖、竹管窖等多种方法,使得中国的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第二,中国酒文化注重饮酒方式和礼仪。
古代中国有“食色、
性也”的观念,认为酒可以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中国
的饮酒方式讲究酒不离肉,意味着酒与食物的搭配是必不可少的。
在喝酒时,人们还注重用特定的酒器,如瓷杯、酒缸等,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同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独特的饮酒礼仪,如敬酒、干杯等。
第三,中国的酒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对于酒的热爱与创作是不可分割的。
从古代的《离骚》、《诗经》到现代的鲁迅、李白等,他们都用自己的诗歌、文章来赞美、抒发对酒的情感。
酒与文化的结合,使得中国的酒文化更加丰富和深厚。
总结起来,中国酒文化是一个独特而庞大的文化体系,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酒饮方式和礼仪,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传承和发扬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国酒文化探讨中国酒文化诞生于上古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酒文化涵盖了广泛的层面,包括酒的种类、饮酒方式、饮酒礼仪、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一、酒的种类中国酒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果酒等。
其中白酒是中国独有的酒种,被认为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
白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口感独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色和文化。
黄酒则更注重口味和口感,酿造过程中注重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
二、饮酒方式中国酒文化中的饮酒方式也很重要,不同的饮酒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酒不吃饭,吃饭不敬酒”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重视礼节”的价值观念。
除了这种传统的饮酒方式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饮酒方式,例如,酒吧、酒会、酒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承和推广中国酒文化,更好地推动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三、饮酒礼仪中国的饮酒礼仪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饮酒礼仪中,主人应该提前准备好酒品,并邀请来宾品尝,同时注重礼仪,例如敬酒、干杯、客套等。
这些礼仪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尊重和关怀,更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文学艺术中国酒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中国古诗词中,许多都与酒有关,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思乡之情,同时也与酒相关,“忽闻春尽强登楼,仍看李花如雪飞。
也有暗恨生前不得见,愿把相思托付谁。
浮名十五年,飘忽如烟灰。
想得杯中物,应知许我二重来”。
李白的《将进酒》中则表现了豪迈的情感,作者自比“天生我材必有用”,并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酒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酒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酒文化的价值,并积极发扬和传承此一文化,这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和融合。
浅谈中国酒文化浅谈中国酒文化酒是人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浅谈中国酒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浅谈中国酒文化酒海苍茫,谁主沉浮。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把酒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使人陶醉其中。
酒文化源远流长,从黄酒到白酒的演变,从活血化瘀到杯酒释兵权的转变,直到今天成为名贵的奢侈品。
月转星移,酒还是原来的酒,味道没变,却配上交易的色彩。
令人深思,今天,人们喝的是酒还是千年的文化,为何如此醉人?酒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是改头换面,披花戴星,逐渐成为交易圈里的主食。
谈生意,无酒不成席,没那个味不行,对国人来说酒是渗到骨子里去了,饭桌上说的色香味的味就是酒。
外国人谈生意不是咖啡厅就是电影院,舒适、浪漫的情调,国人谈生意非得上桌子喝酒,带着文化,一边说着,一边品着,才觉得够味道,能显出美酒英雄,胆气相依。
琼浆玉液的美称只有酒配得上。
酒让英雄有了豪气,赌徒有了,歌妓有了妩媚,书法家、诗人有了灵感与洒脱,酒,让整个历史变的雄浑而赋有魅力。
酒,是漫步云端的感觉,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切不可烂醉了沟渠。
篇二:浅谈中国酒文化黄酒与白酒是中国传统的两大饮料酒。
黄酒是用“曲”酿造的,制曲的开始年代,最迟不晚于公元前十二世纪;白酒问世是在宋朝以后。
相传谷物酿酒起源于奴隶社会。
大禹时,仪狄酿出酯酒。
禹喝了之后感到香甜,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于是疏远了仪狄。
禹与仪狄的故事不可考,可下面两个例子却能很好地证明圣人的话。
《左传》载:郑国伯有嗜酒如命,并在地窖专供夜里饮酒。
子皙带着驷氏的甲兵攻打伯有并焚烧了他的地窖。
伯有逃奔到雍梁,酒醒后才明白发生了事。
春秋时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统帅楚司马子反口干想喝水,佣人谷阳拿着酒进献司马,司马以酒当水,结果醉卧不起。
楚恭王准备打仗,让人叫子反,子反推辞说有心病。
恭王亲自到他的帷幄来请,却闻到酒味,就说:“今天的战事全靠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要亡我的国家,不顾我的人民,不能再打了。
中国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酒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多种酿造技艺而闻名于世界。
一、历史渊源中国酒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据考证,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了采摘、加工并饮用野生水果发酵酒。
在商周时期,酒已成为封建贵族追求高雅生活和交际的必备品,著名的《诗经》中就有大量描写饮酒的诗篇。
到了唐宋时期,酒文化和制酒业达到了巅峰,此时中国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酒文化和酿造技艺。
二、文化内涵中国酒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礼仪文化、审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
首先,酒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酒是交际场合的必需品,人们以饮酒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友好,也以饮酒作为庆祝团圆、婚礼等重大场合的方式。
其次,中国酒文化倡导审美主义,强调酒的颜色、香味、滋味、口感等方面的美感,将品鉴酒与品味人生相联系。
最后,酒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传统的“仁者爱人,爱酒者更要谨慎”、“饮酒经过三思——福祸在一念之间”的观念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三、酿造技艺中国酿酒技艺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酿造方法和工艺流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酒、白酒和啤酒。
黄酒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浅发酵酒类,千年来一直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散发着独特的芳香和风味;白酒是中国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烈性酒,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酒类市场的主流;啤酒则是随着近代工业化生产而出现的一种酒类,迅速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饮品。
四、酒文化在中国社会和生活中的地位中国酒文化在中国社会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酒被视为家宴、朋友聚会、政务交际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的陪伴。
此外,中国酒文化也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的名酒和酒文化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美酒、了解当地酿酒工艺和历史文化。
五、中国酒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深入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酒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风味,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酒文化的特点和独特风味。
一、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酒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祖先就开始了酿酒活动,并且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酿酒工艺和风味。
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酒文化的特点1. 多样的酿酒原料中国酒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多样的酿酒原料。
中国的酿酒原料可以分为五大类:粮食类、果类、蔬菜类、茶类和多种草本植物。
这些原料的选择不仅赋予了中国酒以独特的风味,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和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2. 精湛的酿酒工艺中国酒文化以其精湛的酿酒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发酵、酿造到现代的精细加工技术,中国人民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将酿酒工艺不断推陈出新,保留了传统的酿造方法,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使中国酒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3. 丰富多样的酒文化礼仪中国酒文化还与丰富多样的酒文化礼仪密不可分。
无论是传统的宴席礼仪还是酒文化节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酒的热爱和对友情、亲情的重视。
例如,敬酒礼仪中的行令、酒碗的高低、应酬的迭举等,都是中国酒文化礼仪的独特表现。
三、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源于其特有的酿酒原料和精湛的工艺。
不同地域的酒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特点,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著名的中国酒。
1. 白酒白酒是中国最重要的酒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酒。
白酒以高粱、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等工艺制成。
白酒质地柔和、香味独特,既适合饮用,也可以用于烹饪。
2. 黄酒黄酒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发酵酒,以稻米、糯米等为原料。
黄酒具有浓郁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尤以绵柔、酒香馥郁著称。
中国酒文化的魅力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
作为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酒文化在当代也融合了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酒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一、酒文化传统的价值1.1 礼仪之美中国酒文化注重礼仪,饮酒有着一套独特的规矩。
从古至今,人们在喝酒的过程中体现了尊重、敬重以及友谊的价值观。
酒杯交错之间,人们进行琴棋书画,谈天说地,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通过分享美酒,人们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1.2 文化遗产的代表中国的传统酒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例如,一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名酒,如茅台酒、郎酒等,见证了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酒品不仅仅是口感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品味酒,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
1.3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中国的酒文化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酒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比如,四川的白酒,浙江的黄酒,陕西的米酒等,各具特色,代表了当地的地域文化,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地域的魅力。
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2.1 品牌文化的创新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酒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一些知名的酒品牌,如茅台、五粮液等,通过着力推广品牌文化,吸纳了现代市场需求的元素,并且加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
品牌文化的创新不仅提升了酒的知名度,也为中国酒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酒文化与时尚的结合中国酒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与时尚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
一些高端酒品通过与时尚界的合作,推出了独特的设计包装和艺术酒瓶,更符合现代人对美的追求。
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饮酒的审美体验,也展示了中国酒文化的创新与活力。
2.3 文化旅游的推动文化旅游的兴起为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些历史悠久的酒厂,如剑南春酒厂、张裕酒庄等,将自己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品鉴,体验中国酒文化的魅力。
中国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丰富多彩的一种文化形式,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至今,酒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成为了社交交往的纽带,更是表达情感、展示风采的重要媒介。
在中国酒文化中,包括了酿酒、饮酒、礼酒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商代,人们就开始酿造并饮用酒。
在《诗经》中,有大量描写酒的诗歌,如《青青子衿》、《桃夭》等,这些诗歌中展现了古人对于酒的热爱和沉醉。
不仅如此,《诗经》中还记载了丰富的饮酒礼仪和饮酒文化。
与此同时,古代还有不少以酒为主题的传说故事,如《范蠡醉酒》、《曹操饮马应诏》等,这些故事对于后世的酒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成为文人雅士借鉴的对象,更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待酒的态度充满了热情,尤其是在餐桌上。
中国人常用“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来形容饮酒时的情境。
这一句话表达了中国人乐于在饭局中饮酒的心态和习惯。
无论是在私人聚会还是商务宴请,饮酒都成为了表达友谊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饮酒过程中,主人会邀请客人入座,提起酒杯,轻轻碰杯并互致敬意,这被视为礼仪之一。
在老一辈的人眼中,不会喝酒可能被认为没有交际能力,这也是中国酒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除了社交交往,酒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其他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酒是祭祀祖先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品。
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酒作为供奉的品物之一,用来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人会开启花开富贵、合家团圆的美好祝愿,将酒又作为一种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和喜悦之情。
中国酒文化中的酒种类繁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酿酒工艺和习俗。
例如,以北方的白酒为代表的陈村酿酒工艺,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蒸馏而成。
而在南方,以茅台、汾酒为代表的黄酒,以及象牙塔和大曲等也各具特色。
中国酒文化香如玉醇似美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它不仅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酒文化犹如玉石般晶莹剔透,醇厚馥郁的酒香更是美不胜收,下面将从历史渊源、传统酿造、艺术表现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探讨中国酒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殷商时期,酿酒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一部专门记载酿酒方法的书籍《酒经》。
随后的周朝时期,酒逐渐成为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象征着纯洁和友谊的含义。
二、传统酿造中国酒文化以其独特的酿造方法而闻名于世。
经典的中国酿酒方法主要包括了泡制、糖化、发酵和蒸馏等环节。
其中,以酒泡制为主要酿造方式,酿造时间一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这些酿造方法使得中国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成为诸多酒类之中的瑰宝。
三、艺术表现中国酒文化不仅表现在酿造的技术上,更体现在艺术的表现方式上。
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酒为灵感和创作的媒介,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中国酒文化艺术化的杰作。
而在传统艺术中,各种形式的酒器和酒具也是艺术品与实用品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人对酒文化的极致追求。
四、社交礼仪中国酒文化也在社交礼仪中得以体现。
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招待客人、家人团聚等各种场合都会以酒为载体,表达对人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在宴席上,以酒为媒的敬酒仪式更是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表达方式,酒龄的高低、敬酒的动作和顺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结一下吧,中国酒文化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通过酿造、艺术和社交礼仪等多个方面的表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人文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是一种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酒文化,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国的酒文化之美。
(注:为了达到1500字的要求,请读者阅读过程中保持耐心,多多拓展自己对中国酒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多多欣赏相关的酒文化艺术作品。
关于中国酒文化3篇篇一:谈谈我国的酒文化摘要: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研究酒的起源、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酒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同时展望一下酒文化产业的前景,从而激发大家对酒文化更深层次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历史;发展;意义。
酒在人类的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俗语说:“无酒不成席”【1】,无论是节日庆典、亲朋聚会,还是国家领导相见,似乎都离不开酒。
可以说,古今中外,酒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饮食、养生等各方面在内的社会生活中。
由此可见,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文化。
一、酒的起源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类文化”[2] 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那么就出现了众说纷纭的造酒说。
1.杜康造酒说。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字仲宇,相传为鼯康家卫人,“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即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
魏武帝曹操乐府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2. 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3】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
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
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底韵深厚的民族。
五千多年的泱泱历史长河中,酒文化却成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酒文化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并开始。
作为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关键字:酒文化酒神精神文化价值影响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一、酒神精神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二、酒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
由于使人亢奋和稀缺等特性,酒在远古属于奢侈品,最早酒被作为“通神之物”,是“圣液”,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面。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
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祭祀活动中,酒作为“超自然之物”,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令禁止“群饮”、“崇饮”,违者会处以死刑。
悲哀的是,这种神秘液体协助统治阶级一时,却不能使保佑他们一世。
统治阶级独占美酒的同时又陷入了自我迷醉,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直到毁掉了他们的江山。
杜甫在悲愤之极写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已经成为揭露古代统治者纸醉金迷、腐朽反动的千古名句。
三、酒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
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亦在《独酌成诗》中曰:“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 苏轼的《和陶渊明〈饮酒〉》写道:“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杨万里的《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中有“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
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
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
“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四、酒文化与礼仪
礼仪被认为来源于酒文化,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在普通老百姓家里,酒桌上的规矩(即食文化中的礼仪)也雷厉风行、冥顽不化。
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与其说礼仪来源于酒,酒丰富了礼仪,还不如说,酒的礼仪折射、演绎和尊崇着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中国吃人的食文化、人肉宴席提供着“理论支持”。
古今都有通过饭、菜、酒等的选料和品种多寡来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区别。
如《周礼》强调,王公贵族讲究“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众,凡君子之食放焉。
”“凡王之馔,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汤,馐用百又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又二十瓮。
”而“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另外,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严格的规矩。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民间聚会上,最有威严的是宗族中的长者,是家族这个亚社会的权威。
席位的次序、酒杯及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进酒位置和平时社会地位完全吻合。
在《水浒传》中,之所以有108把交椅,完全是按照进餐敬酒的顺序来划分的。
在敬酒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节。
《礼记·曲礼》有相应的详细记载。
食文化中的礼仪总的原则可以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训诫来概括:“……杯杯都敬有钱(权)人”。
鲁迅先生曾经就明言:“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桌椅都要流血。
”他的本意是形容中国人的保守,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酒礼仪”的霸道,似乎一样贴切。
五、从酒文化中看人生态度
酒后的直抒胸臆,酒后的吟赏烟霞,酒后的放浪不羁,酒后的低回婉转,多重演绎赋予酒多重的性格:或直白、或浪漫、或豪放、或婉约,酒因文化而具性灵,文化因酒而更加亲切,更加有滋味。
(一)潇洒飘逸
在中国,酒神精神与庄子“物我合一”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乘物以游心”。
酒中似乎含有天然的自由因子,很多文人之所以寄情于酒,就是为了在酒中寻求解脱,逃离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精神境界。
正如朱敦儒所说: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斟自饮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符合酒的这种性格的文人当首推李白。
他自称“酒中仙”才华横溢一生以追求自由为己任。
宋人责备他的诗中“篇篇有酒”,殊不知,正是酒使他从尘俗中解脱出来,悟出自由的真谛,才造就了他潇洒飘逸的人格成就了那么多盛世华章。
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如果没有酒,在那个自由难以栖身的现实社会,时刻清醒的李白很难写出那些不朽佳作。
唐诗没有李白就塌陷了一半,而李白没有酒,就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没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没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也就不再是李白了。
(二)淡泊超然
酒有一种味道的淡雅清香的。
悠悠酒香,淡淡情韵,“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与一二好友共饮,顿觉心神陶醉。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用来诠释这种酒恰到好处。
微熏之际,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你挣我夺,都可以全数抛开。
白居易为人为官,淡泊超然,很贴近这种酒的性格。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白居易独创了“中隐”,他说“中隐隐于朝”,在庙堂之上过着隐士的生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从不挂怀,对无休止的党争从不介入。
(三)放旷达观
“心悬天地外,兴在一杯中”,酒天生有一种让人解脱的个性。
一杯酒下肚,原来的忧愁可以不在乎,原来的拘囿也可以超越,难怪有那么多人借酒消愁。
说到达观,当然会想到苏轼。
他不比别人少苦难,也不比别人少乐趣,原因就在于他放旷达观、随缘自适的个性。
我们不能说他因爱酒而达观,但酒可以帮助他更达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他把酒临风的身影,依稀还可以找出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使我们所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文化方面,其价值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饮酒习俗》郭泮溪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2】《宋明理学史》侯外庐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浅谈中国酒文化/f?kz=12498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