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诗酒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谈谈中国诗酒文化中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酿酒,丰富了国人的,更培育了中国灿烂的酒文化。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谈谈中国诗酒文化,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篇一酒是窜肠的毒药,有人因它丧命,有人因它误国。
这是杜康先生预言还是诅咒。
酒的发明确是给天下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酒的文化在衣食住行中占居了重要的地位。
多如繁星的大补酒、疗伤药酒、生活用酒应运而生。
酒的家族琳琅满目,令人数不胜数。
酒是弱者的麻痹剂,稍不如意借酒浇愁,意志堕落,不思进取。
酒是聪明者接交应筹的工具,杯酒成富豪。
可见酒魅力、酒的作用之重要。
战国时,楚霸王的鸿门宴、北宋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陈桥兵变。
商纣王设酒池肉林,荒淫无度,以至国破家亡。
李白斗酒诗百篇、千日酒醉死刘令。
酒在里成了重要的饮食文化。
酒是朋友相聚时的一种兴奋剂,缓解疲劳,释放压抑,酒后吐真言,把胸中的憋屈发泄无遗。
曺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酒是尊师重道、待人接物的礼仪文化之一。
如国宴茅台、五粮液等。
酒作为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交际文化首选之品,给工农业产值带来了无限商机。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篇二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喝酒,本来是好事,可是喝多了,就变成了坏事。
光是身体一样就受不了,头疼脑裂。
浑身乏力,酸疼。
那精神上更加有问题,目光呆滞。
思维混乱,很难去思考问题。
而且酒后无德,说话做事可能会没有原则,信口开河。
酒醒之后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了,说了什么,让人很看不起。
醉酒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增加了危险度,有不少人就是喝酒之后,呕吐物堵塞了呼吸道而窒息身亡,还有的人在路上出了车祸,还有的人因为喝酒引发了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
喝酒还会导致精神性依赖症,俗话说的上瘾,严重的导致神经末梢坏死。
给自己的生活组成很大的不便。
少量的饮酒,增加一些生活情趣,朋友小聚,其乐融融才会有酒文化产生的基础。
所谓的文化,必然有一种载体来承担。
酒香悠久赏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自古以来,诗人们常以酒为背景,歌颂酒的美好。
酒文化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诗词中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揭示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一、酒作为诗词创作的灵感之源对于中国古代诗人来说,酒是一种能够激发灵感和引发情感的液体。
他们在酒的陪伴下,借助其独特的性质,将酒与人生、自然融为一体,将对酒的倾倒之情融入到了诗词创作中。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酒的作用下,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酒极大地丰富了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描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酒味引起的思考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对酒的崇拜和赞美上,更涉及到对酒味的细腻观察和深入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酒味的描绘,展现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宋代苏轼的《观书有怀》一诗中写道:“开店琼楼粉未肥,东家杏子南李梅。
青衫湿尽花嘴酸,赵胖子,买酒不多斟一斗。
”通过对不同酒的味道的描述,苏轼展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微妙观察和感受。
酒味的细腻表达也凸显了诗人对岁月、人情和自然的思考。
三、酒文化与情感交织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往往与情感交织在一起,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催化剂。
酒能够放松人的情绪,使人在情感上得到舒缓和释放。
在古代诗词中,人们喜欢借助酒来表白爱意或抒发痛苦。
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表达了对故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他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句诗中的“回眸一笑”表达了诗人在酒的陶醉下对故友的深深思念。
酒充当了诗人情感表达的媒介,使得诗词中的情感更细腻、更真切。
四、酒与交际互为表里尽管酒在古代诗词中往往与沉思、思考和独处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不可忽视酒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常常借酒来拉近与友人、宾客之间的距离。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介绍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酒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数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写到了酒,这是因为酒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酒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酷爱饮酒。
在古代,酒被视为一种文化信仰,被列为仁义礼智信的六艺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酒常常被用来表现情感,表达深情,抒发自我,它承载着中国人悠久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习惯,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酒,在中国古代是一种享受美好生活的标志。
就像儒家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一样,饮酒也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做法,它被视为一种人类维系情感交流的方式,尤其是在封建时代,诗人们的知识、文化和情感世界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并非一般的饮酒习惯可以替代。
在中国古代,饮酒也被视为是一种思考的方式,经常出现在一些哲学性的作品中,如《论语》、《道德经》等等。
在古代文献中,亦经常看得到酒恩、酒神等酒文章,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生活情趣。
诗人们如何表现酒文化在具体的写作中,诗人们通过自己个人的饮酒经历,以及对生活中的种种进行沉淀,致力于展开一种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他们通常用充满感情、意蕴深刻的话语表达自己对酒的热爱和深思。
在这些诗人中,有些人将酒当作是一种宝藏,有些人则更多的从酒这个话题中体现他们的情感。
他们通过酒这个桥梁,与读者建立心灵上的共鸣。
举例来说,在唐诗中,杜甫便写过《月夜忆舍弟》诗,“戏为兄弟媵,从我者绝来。
”这是因为他的舍弟酒量有限,自己喝的太多,导致弟弟怕自己喝醉了出事,因此以“媵”相劝,兄弟情深。
张九龄也曾写过《赠张舍人》诗,“黄茅已陈酒,青箬仍煮茶。
”这个诗句出现了茶与酒结合在平常生活中的互补关系,让人回味无穷。
酒文化对生活和情感的影响酒文化是诗人们展现中国人文化、生活、情感、哲学、意境的一种途径。
而人们对文化的感知是无限深入的,酒文化也因此而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紧密相连。
浅论中国古代诗酒文化
中国古代诗酒文化
中国古代诗酒文化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饮食、礼仪
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诗歌与酒文化的渊源
中国古代诗歌与酒文化的渊源非常深远,在《诗经》、《楚辞》等古籍中都有
很多关于诗歌和酒的描写。
其中,酒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诗歌则是一种可以催人思考、抒发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
2. 诗酒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酒文化不仅在宫廷和贵族中得到了广泛流传,也在民间文化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诗歌和酒文化在中国达到了巅峰,在《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等文学经典中都有大量关于酒和诗的描写。
此外,诗酒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礼仪和生活方式,例如在宴席上,饮酒成了一
种文化习惯,吟咏诗歌也成了一种雅致的活动。
3. 诗酒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中国古代诗酒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诗歌艺术通过文字的表达,描绘出人类的感情、伦理和思想等方面,而酒文化则通过饮酒的仪式、礼仪和酒器的装饰等方面,表现出了人类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诗酒文化还与佛教、道教等宗教哲学密切相关,体现出人类对宇宙的神秘和奥妙的探索。
总之,中国古代诗酒文化是一种生动、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传统,它体现了人类
在创作、生活、思考和交流等方面的本质需求和精神追求。
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得意之时,酒来助兴,映出英雄本色胸襟;潦倒落魄之际,酒来遣愁,抚慰谪客征人忧郁凄怆心怀。
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绵绵不绝、无尽无休,滋润着诗人或豪放或深沉或缠绵或愤激的心灵。
那一首首浸润着生命本真的诗词如一坛坛佳酿,历久弥香、醇厚悠长,依然陶醉着品味它们的人们,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酒文化。
一、报国之志,忧民之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之魂。
这种报国之志反映于诗词之中,与“酒”的水乳交融的结合,折射出诗人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凝成一种浑厚沉郁,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酒文化,如我们最为熟悉的XXX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XXX,XXX征战几人回?诗的主人翁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大敌压境,沉着应战。
交战前夕,饮酒壮行色。
“醉卧沙场君XXX,XXX征战几人回?”既是将军劝勉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将军内心视死如归、破敌报国之志的独白!短短的四句诗,仅是作者截取战争前夕饮酒的一个场景片断,就把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临危不惧的洒脱,饮酒壮行的华美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激动人心。
以酒入题,以酒贯穿始终,角度新颖,举重若轻,驾驭战争题材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XXX的《渔家傲》也是一首借酒言志,报效国家的传世佳作。
作者守卫西北边疆,遏制了XXX对北宋的侵扰。
“浊酒一杯家万里,XXX归无计”。
离家万里守卫边疆,舍小家,护大家,唯有借一杯杯浊酒来消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浓情。
酒杯中,映出远方家乡的轮廓和亲人们熟悉的笑脸;心中,破敌立功,戍边报国的决心和志向却是更加坚定、深沉了。
浊酒一杯,承载了守边将军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承载了将军深深的报国之志。
这首词意境雄浑,情景交融,以其迸发的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染着、感动着历代有识之士,历久弥新。
假如说报国之志是诗人心中雄壮光辉的不灭之志,那么忧民之心则是诗人忧国爱民的巨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中国古代诗酒文化中国古代诗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酒与诗词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酒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一、诗酒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诗酒文化起源于祭祀仪式。
在古代,酒被视为一种神圣的饮料,常用于祭祀、宴请、庆祝等场合。
同时,酒也被视为一种能够通神、通灵的饮料,因此与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早的诗词作品,如《诗经》、《楚辞》等,都有大量的关于酒的描写。
二、诗酒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诗酒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在汉代,饮酒成为了宴请宾客的重要场合,同时也出现了“酒会”等形式的诗词创作。
在唐代,诗词达到了巅峰,诗酒文化也随之繁荣。
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大量的关于酒的诗词作品。
在这一时期,饮酒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人们通过饮酒来表达情感、沟通思想,将饮酒与诗词创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诗酒文化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诗酒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在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节制饮酒,提倡“浅斟低唱”,即适量饮酒并欣赏诗词。
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酒楼、茶馆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诗词也成为了这些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时期,饮酒逐渐从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转变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习惯。
人们通过饮酒来放松身心、沟通情感,将饮酒与诗词欣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四、诗酒文化的特点1. 情感表达:中国古代的诗酒文化注重情感表达。
在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饮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态度。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作品,都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社交功能:酒作为一种社交媒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宴请、聚会等场合,人们通过饮酒来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同时,饮酒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交流思想、探讨学问的重要方式。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从古至今,在历代的古代诗词中诗与酒总是形影不离,一直有着不解之缘,迄今为止,诗与酒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中华特色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在酒的陪衬与烘托下获得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与发展空间,散发出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我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可以说是绵延不绝,无处不在,每一字每一句无不体现着诗人或是深沉或是奔放或是愤慨或是激荡的情感,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坛上好的百年佳酿,意义绵延,历久弥香。
形成了别具一格、拥有独特魅力的酒文化。
标签:中国;古代诗词;诗人;酒文化;饮酒;中华文化一、以酒明志1.保国之志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民族之魂就是“爱国主义”。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在一些动人事迹中得到体现,还在一些古代诗词之中表现出来。
诗人通过将诗与酒的良好结合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一种浑厚而深沉、豪放而激荡的酒文化。
(1)例如,在《凉州词》这首诗中王翰曾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在两军交战之前以酒明志,后两句诗既是用来激励战士们的豪言壮语,也是将军自己为了保家卫国准备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志雄心。
仅仅是这四句话,把大敌压境、两军交战之前将士们临危不惧饮酒壮行誓死保家卫国的伟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2)《渔家傲》这首诗,也是一首以酒明志动人心魄的传世佳作。
作者是著名诗人范仲淹,主要描写的是守卫边疆,破敌保国的故事。
常年守卫在边疆,远离亲人朋友,对亲人的思念不言而喻,唯有靠杯中佳酿来消愁。
这一杯浊酒承载了作者多少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多少报国之志。
2.忧民之心(1)大家都熟识的“诗圣”杜甫,绝对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楷模。
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封建贵族的奢华宴会,也描写了底层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难的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无人过问。
浅谈中国古代诗酒文化摘要从古至今,文人骚客总是离不开酒,他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时吐出胸中墨”。
酒,成了他们激发灵感的源泉,成了他们创作的催化剂。
借助酒兴,可以使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个性,展现生活的趣味,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来。
酒醉诗情,诗美酒醉;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
诗与酒,相映生辉,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
为什么诗歌精神与酒的精神有如此长久的内在渊源关系呢?因为诗神和酒神都是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只有超越了现实的功利等才能写出好诗。
关键词诗酒文化不解之缘酒神精神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正文酒与历代文人有着解不开的缘,是文人多喜欢醉在酒乡里,激发了灵感,活跃了思维。
于是千古佳句名篇大放光彩。
纵观中国的文学史,酒香溢满了篇章。
一、千年不解缘—美酒与诗歌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又是一个盛产名酒的古国。
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的高雅的文学奇葩;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
在中国,从远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
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举行朝廷大典,都奉献酒诵颂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之为“鹿鸣宴”。
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形同槁木因诗苦,眉锁愁山得酒开”。
【1】酒成了诗人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催化剂。
与时相呼应,酒也成为诗人创作不可或缺的题材和表现手段。
诗是美的,酒是美的,诗酒交融产生的酒诗则更美。
一代文豪苏轼江边饮酒而挥洒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长存浩气。
李商隐的“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其醉态可知一二。
冯中正《蝶恋花》云“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花前酒满,可谓人生一大快事。
就连词人李易安不也饮得“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酒与诗意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酒与诗意——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酒被视为一种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与诗歌紧密相连。
诗意与酒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两者彼此交织,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情结。
一、酒文化的渊源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酿造酒了。
杜康,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美酒,成为了中国文人饮酒的重要象征。
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伴随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文化。
二、诗与酒的交融中国诗歌中的“醉”,无疑是酒文化情结的象征。
对于中国文人而言,酒与诗意有着共通之处。
酒能唤起文人的欢愉和创作灵感,酒后更容易达到意境的升华。
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将酒作为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他们以诗抒发对酒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
三、酒与文人的情结文人与酒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通过饮酒来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酒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放松他们的思绪,使他们的情感得以舒展。
饮酒成为了文人们寻求精神慰籍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心灵交流的纽带。
四、酒文化的审美意义中国文人对于酒的品味和审美已演化成一门独特的文化。
他们推崇以淡泊、雅静的心态面对酒的品味,追求酒中的苦辣、浓烈、淳厚之美。
通过饮酒品味,他们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五、酒与友谊的象征酒是友谊的桥梁,它让人们更加亲近,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社交场合。
文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以饮酒来表达情谊,也以酒话显露心迹。
六、酒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酒文化在中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近几年,茶酒文化的兴起成为新的潮流。
许多现代诗人,如北岛、海子等,以茶酒为题材进行创作,将酒文化向新的高度引领。
这种传承与发展,保持了酒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总结起来,酒与诗意交融,中国文人的酒文化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饮酒,文人们寻找情感的宣泄和内心的宁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一、诗酒的起源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
汉字文化是世界文字中的一大奇迹,其历史悠悠数千年,其内涵之深厚非其他古老文字能比拟。
酒与汉语文化结缘也是深厚的,酿成香溢的“文化美酒”。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远古时期,酒便已经出现。
关于酒的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史记》中记载: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
酒与“久”谐音,所以无论是亲朋宴会,过节人们都要以酒助兴,举杯畅饮。
自然古典诗歌中酒出现了一种以酒意命名的创作。
酒是最重要的饮料之一,人们充分享受饮酒的愉悦与美感,并创造造出一系列有关的汉字。
甲骨文中有“酉”字即“酒”字, 《说文》中关于酉部的字有数十个,有的关于制造,有的关于酒质,有的关于饮者状态,不一而足。
而汉语中反映、记录酒文化的词语、成语、典故、谚语更是数不胜数。
二、先秦时期的诗酒文化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 首涉及到酒,例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
推杯换盏之际,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还有先秦时期的《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寂,庶民采之。
螟岭有子,踝赢负之。
教诲尔子,式榖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毅?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虽然先秦的文字比较晦涩难懂,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浅谈中国诗酒文化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黄琪 1142041084摘要: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享誉中外。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饮酒与赋诗也随之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部分,遂形成了诗酒文化,进而滋养着无数的文人雅士,而他们的创作也承继并丰富着中国的诗酒文化。
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历史与文化给了酒全新的诠释,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
关键字:中国酒文化李白苏东坡李清照1.中国酒的概述关于酒的起源的说法,传说和古籍中的记载较多。
名气大的酿酒创始人,一个是仪狄,一个是杜康。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中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美酒。
”这种论断较为实际。
我国是被世界上公认为发明用酒曲酿酒的最早的国家,并且中国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
酒在中国的起源很早。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酒”这个字,这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我国自有史以来,酿酒业就已十分发达,经久不衰。
流传至今的中国酒种类繁多,如白酒、葡萄酒、黄酒、药酒、啤酒等,应有尽有。
酒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即发酵酒、蒸馏酒与配制酒。
按照制造工艺,目前的酒大都可纳入这三类:酿造酒、蒸馏酒和配置酒。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诗经时代,人们便饮酒作诗,诗酒文化有了发轫的苗头:“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鹿鸣》),历经先秦两汉而持续发展,文人饮酒成风,酒诗屡见不鲜,魏武帝的酒诗颇为典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于酒中慨叹人生,清高自守的五柳先生在晋宋易代之际饮淡酒,品芳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在酒中释怀,与自然冥会…从而造就了许多文化名人。
2.李白的酒与诗诗酒文化至诗唐而大放异彩,大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
他是人所共知的诗仙、酒仙,李白对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主要是在精神上将饮酒提高到了一个哲理的层次,形成了心系忧愤,把酒长志、心存魏阙、以酒解忧、心念同道、以酒交朋、心慕贤圣、把酒问天的人文精神。
将诗歌与美酒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诗酒文化,诗酒文化也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力。
同时,这也强化了后世对于诗酒文化的认同感。
李白的诗与酒,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将进酒》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种高歌的引吭,如隔世的洪钟,至今不绝如缕。
它既是一首劝人饮酒的劝歌,又是一首愤世嫉俗的悲歌;它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负与自信,又充满了“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深沉忧愤与绝望。
李白的酒与诗是他一生的写照,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成了李白诗酒文化的主旋律。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借酒抒发自己的旷放豪情,表明对不合理的社会人生的藐视。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何等悲怆!李白借酒展示自己裘马轻狂的青年时代,描述自己恣意行乐的放诞生活。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何等洒脱!李白用酒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激烈壮怀、难平孤偾,发泄自己的郁勃不平之气和抑不住的万千悲慨。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且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李白借酒向青天发问、对明月相邀,在对宇宙的遐想中探求人生哲理,在醉意朦胧中显露自己飘逸浪漫、孤高出尘的形象。
在“一杯复一杯”中,在半醉半醒之间,李白笑傲度过一生。
酒,是李白人生中除诗歌外的又一大人生支柱,他爱诗成性,爱酒至狂。
3.东坡词中的饮酒情趣苏轼的艺术创作,与中国酒文化密切相关。
现存东坡词300 余首,无论豪放或清旷或婉约,都写得深情流露,真挚动人竟有半数以上涉及到酒。
其中的关联,一方面是东坡对传统醉美风范的认同,另一方面在他融会高尚的人格修养、精深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于己怀。
饮酒在宋代得到了极高的普及, 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理由, 闲来无事也可以小酌一杯。
这又是文人的另一种闲情雅致。
所谓“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作为一个政治上受到贬斥, 精神上极度压抑, 胸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典型文人, 苏轼的这类日常生活饮酒词作最多, 短小精悍, 也最富有情调, 寄予词人最沉重的感情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况且,酒是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几乎事事不离酒。
佳节良宵, 正是天经地义的饮酒时节。
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就是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之后的作品。
贬官黄州后, 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 或避嫌疑, 纷纷疏远, 正所谓“酒贱常愁客少”, 使他备感世态炎凉。
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 苏轼虽然极力表现的豁达, 寒食时登上超然台, 试图表现得“超然”, 因此也作出“诗酒趁年华”的句子(《望江南·超然台作》) 。
所谓无酒不成礼, 无酒不成欢, 无酒不成典, 无酒不抒情, 无酒不励志, 无酒不壮行, 无酒不成敬意。
酒渗入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洋洋大观的酒文化。
苏轼一生好酒, 诗酒联袂, 寄意遣怀, 成为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
4.易安词中的酒文化酒与中国文人有不解之缘,李清照作为一个卓越的女作家,也有许多与酒有关的词作。
她继承了传统的“醉美”风范和“诗酒”情节。
饮酒词中描写夫妻情感和怀念故国的作品,深沉凝重,描写赏花则各具风貌,迥不相同,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共收易安词57 首(包括存疑之作) ,与酒有关的有29 首之多,占1/ 2。
中国古代对女子的约束很严格,李清照却与这种传统格格不入,她生长于相对开明的书香门第,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醉酒后,更体现出一种封建女性身上绝难见到的洒脱疏放。
《如梦令》云:“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是如花少女的时候,李清照就曾酩酊大醉,置身美景,手握美酒,她是那样快乐。
这首纪实小词表达了李清照对封建礼法的反抗。
晚年的李清照深深体会到山河破碎,丈夫亡故,再嫁匪人,漂泊流荡之苦。
《声声慢》是李清照艺术性极高的一首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酒性热,是驱寒好物,然冷暖交替之时,那寒意最让人无从琢磨,稍稍喝三杯两杯不浓不烈的酒,却并不能抵挡寒风的侵袭,由内而外地表现了她的孤苦无依与人世无常。
南渡后的李清照,她一刻也未忘怀故国,写了许多难忘故国词句,些词作中也常有酒出现。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约作于绍兴五年(1135) 三月上巳节,时词人避乱金华,稍得安定,趁着佳节,召亲人相聚。
虽然春光明媚,她却因怀念故国而无精打采。
愁人易醉,更何况是背井离乡的愁人。
无论是在作诗还是饮酒方面,李清照都不逊于男性,在封建社会,处处压抑女性的时代,她破重重威压,展露出她不凡的才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重的一笔。
5.小结中国的酒文化的深厚甘醇,离不开包括李白、苏轼以及李清照在内的一代代文人诗情的淘涤浸润,正如同灿烂辉煌的中国诗歌王国总是酒香弥漫一样,二者相辅相成。
《说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可谓是一言中的地道出酒的本质。
酒使诗人文思泉涌,酒使英雄豪气冲天,对市井之徒,却多半只能让他无法无天,胡作非为。
我觉得中国的酒文化和诗词文化都是不可独立存在的,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品酒饮酒之时吟诗作对是不可或缺的,既有助于增加酒兴,亦有利于促进朋友之间的感情。
而文人雅士们大多对酒情有独钟,咏酒赞酒当然不会吝啬了。
酒文化与诗词文互推互助,越来越灿烂,一起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1.红楼梦和中国的酒文化祖存基2.从中古酒后挽歌看中国酒文化精神潘志和3.东坡词与中国酒文化张志烈4.东坡词中的饮酒情趣石芳5.杜康赋韩自然6.豪情悲意与恬淡自然论稼轩词中酒与醉意象黄平赋韩自然7.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巩玉丽8.论红楼梦中的酒令描写张希玲9.论酒与中国思想及文化精神肖向东10.论李白饮酒诗的文化意蕴杨文榜11.浅析中国的酒文化及特征孙小超12.浅议发扬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田耀婷13.审美关照下李清照词中酒的文化意义丁晓梅14.试论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龚若栋15.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健康发展杨柳16.易安词与中国酒文化綦维17.中国的三教和雅与酒文化精神黄俊杰18.中国酒文化木鱼19.中国酒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枫20.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徐少华21.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江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