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杨礼赞》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的一句话概括内容一、引言《白杨礼赞》是一部描述白杨树生命力和坚韧的文学作品。
该作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与自强,以及它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力量。
本篇文档将通过对《白杨礼赞》进行概括,带领读者了解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精神内涵。
1.1关键词白杨、生命力、坚韧、不屈不挠、精神力量二、正文2.1白杨的生命力白杨是一种能够在恶劣环境下艰苦生存的树种。
它适应力强,能够在寒冷的冬季、干旱的夏季以及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白杨的树干笔直而高大,树枝茂密且灵活。
不论风雨雷电,白杨都能够屹立不倒,挺拔向上。
这种生命力和韧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鼓励人们在困境中要坚强不屈,永远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2.2白杨的坚韧精神白杨树以其坚韧的品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
无论是繁星点点的夜空、雷雨交加的暴风雨,还是寒冷的冰雪和炎热的夏天,白杨都能够顶住风雨不倒,始终挺立在大地上。
它的坚韧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逆境时,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2.3白杨的不屈不挠白杨树的根顽强地扎根于贫瘠的土地上,即使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中,它也能够存活下来。
白杨以其不屈不挠的品质给人们树立了榜样。
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4白杨的永恒之力白杨树的生命力长久不衰,可以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永恒存在。
白杨树的精神象征着坚持和希望,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信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
正如白杨树在大自然中屹立不倒,我们也要坚信自己的内心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结论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概括,我们了解到白杨树所具有的生命力、坚韧精神、不屈不挠和永恒之力。
这些品质使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无论我们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应该从白杨树中汲取力量,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多用修辞描写精彩——《白杨礼赞》好词、好句简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词句生动、讲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佳作。
好词品一品☆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是副词,表示“确实”的意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已是肯定语气,再加上“实在”一词便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而且,这句话又是全文的开头句,更是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喜爱”的感情基调,读起来情感浓郁。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一律”意思是一个样子,全无例外,表现出白杨树全部向上,精神昂扬,非常笔直。
“绝不”意思是绝没有,“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旁边斜伸出来。
这两个词语突出表现了白杨树整齐划一,挺拔伟岸,不生枝节的特点。
且“旁逸斜出”与前文的“绝不旁枝”意近而语异,显出了作者用语的灵活和准确。
好句赏一赏☆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将西北高原喻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是化大物为小物的比喻方法,“黄”的是土,“绿”的是草与树,将这巨幅景象喻为一条毡子,新奇而贴切。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这一段话使用排比、反问的修辞,由个体到群体,由树到农民,再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由他们想到了更为抽象,却又是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
层层联想开去,层层赞颂开去,一气呵成。
四个反问句,感情浓烈;排比铺陈,颇有气势。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著名的革命写作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以他的作品激励和启发了一代青年的文学理想和人生追求。
他的《白杨礼赞》作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至今仍被广泛阅读,振奋人心。
《白杨礼赞》是茅盾创作的著名小说之一,出版于1944年。
全书共十章,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事求是的笔触,描述了一位普通的青年林达与“白杨树”之间的友情与牵挂,展现了民族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对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歌颂与呼唤。
小说以“白杨”作为主题,是一篇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学讴歌。
小说的主人公林达,是一名年轻的教师。
他在与“白杨树”结下深厚友谊后,开始向往自由和平等,强烈反对压迫和奴隶制度,成为了一名反抗者。
小说通过林达的生动人物描写,深入探讨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表达了对新兴人群的关注和呼唤。
在小说中,“白杨树”被赋予了极大的象征意义。
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在阳光下,无惧于寒风暴雨,无所畏惧。
和它形成牢不可分的林达,也像一棵茁壮的苗木,在虚浮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所要的根源。
茅盾的文学在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是表现现代中国尤其是农民阶层生活和命运的代表作家之一,更是创造了自己的文学新格调,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
他的文学成就几乎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每一个领域,影响也跨越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茅盾的文学表达充满了生命的欢声笑语,表达出对人生的敬畏和对世界的向往。
在这个文化大国中,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
《白杨礼赞》作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反映人民的苦难与奋斗的文学佳作,有着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茅盾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历史相互交织在一起。
他用自己的作品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动画面,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确立了方向和基准。
通过对“白杨礼赞”原文的阅读,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它的文学价值,更是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对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后代留下了重要的思想遗产。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原文如下:青山怀古——白杨礼赞白杨树,洁白如雪,不畏严寒不知霜雪凋落何时。
白杨林,开阔无边,绿叶如茵,繁花似锦。
知音何处寻,何日再相会。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的原文如上所示。
解释此为原文,其中描写了白杨树和白杨林之美,以及诗人对知音的思念和期盼。
《白杨礼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表达情感的意蕴。
它不仅能够让人领略到白杨之美,还能引导人们珍惜友情、感恩人生。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的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和行人的凄凉情绪,以及牧童指路的情景。
通过诗人的笔触和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幽静、忧伤的情感氛围。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所写的中学课文之一,其原文如下:山东的乡村,到处都是白杨。
它没有花儿,也没有果实,它有的只是一双双长长的臂膀。
秋天,它把树叶变成了金子,整个村庄闪闪发光。
冬天,它的手臂像许多银棒。
春天又是一年新绿新芽,叶子很快又变绿了,像一个倒过来的碗。
白杨是一个勤劳美丽的形象,穿梭于四季之间。
它是地球上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强烈赞美之情。
2.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文章研读】
1. 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
2. 本文的文风
本文文风昂扬奔放、阳刚雄壮,这一风格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1)直接抒情,直白表达。
这不同于一般的托物言志作品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
(2)语言干脆利落,用词阳刚大气,句式长短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感叹、反问、排比等的使用,使得语势有力,感情充沛,气势恢宏。
(3)通过白杨树的形貌以及它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这一宏大、粗犷的环境来写,凸显其所处环境的不平凡,强调其“像哨兵似的”“傲然”耸立的形象,带给自己的震撼。
【教学建议】
1.课时:2课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以及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3.本文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烘托、对比、抑扬等写作技巧,可以选择典型段落进行示范解读,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欣赏其表达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4课 白杨礼赞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姓名:1.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主宰倦怠纵横绝荡B.奔驰锤练妙手偶得C.挺拔晕圈坚强不曲D.伟岸顽固傲然耸立2.《白杨礼赞》作者,(189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蚀》三部--《》《》《》。
“农村三部曲”《》《》《》。
作品编为《》。
3.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妙手偶得:(2)坦荡如砥:(3)诸如此类:(4)力争上游:(5)旁逸斜出:(6)不折不挠:4.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A、记叙B、议论C、描写D、抒情E、说明(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条大毡子。
5.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纵横决荡 B.潜滋暗长 C.坦荡如砥 D.妙手偶得 E.诸如此类(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4)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5)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6.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奔腾),……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3)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4)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露出)淡青色。
7.重要词语(1):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主宰:(3)无边无垠:垠,(4):平坦得像磨刀石。
(5)倦怠:(6)潜滋暗长:滋,(7)恹恹:(8)纵横决荡:(9)秀颀:颀,8.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使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使用。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个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理解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个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有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准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明确:(与白杨树实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协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能够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②欲扬先抑。
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实行,如无时间可不实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茅盾1.象征2.排比、反问景美------------------形美----------------神美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二课时一、导入: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
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表现表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然后实行朗读交流。
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篇章结构。
: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水平)。
--西北高原?::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实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协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在此教师能够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实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因为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能够分成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倔强挺立这个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