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学在生活中的经典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中文名格式塔外文名Gestalt国家奥地利及德国强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格式塔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博物馆为例》2.华侨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它诞生于德国,成长于美国。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经验(即意识)与行为具有整体性,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对事物整体性的认知,不是对整体内部元素的认知,这种整体性的认知具有整体内部元素认知所不具备的特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要义是行为和心理的整体性,所以在感官世界中任何被看到的场景都能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形”。
正是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叫做“完形心理学”。
通过对比分析天津博物馆所表现的心理学的特质,论证建筑学和心理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分析总结现代建筑设计中心理学应用的基本思想。
希望在建筑设计中引起对心理学应用的重视。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闭合原则、相似原则、接近于连续原则、建筑空间、建筑形式、建筑色彩1、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位于北方名城天津市河西区,它于2007年底对外开放建筑面积64003平方米,它是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大型艺术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较好的体现了建筑师何镜堂先生的“两观、三性”建筑理念,即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在何镜堂先生的设计中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了天津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
这是回顾天津市建城600年的历史之窗,同时也是天津展望未来的希望之窗。
但是一般的展览类建筑是不开大面积的采光窗的,此案建筑师再此开设一个巨型的窗户可能是想把未来展厅作为开放展厅并且与环境呼应吧。
2、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目前已经应用在了许多艺术领域,其中也包括建筑设计方面。
因为知觉具有完整和闭合的倾向,也就是说知觉具有外延性能够把不连贯的一些点或线等元素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来感知,所以知觉感知到的东西大于眼睛看到的东西。
格式塔心理学应用在建筑设计上主要有闭合原则的应用、接近原则的应用、对称原则的应用、图底原则的应用、完形原则的应用等方面。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整合。
它的核心理念是认为人类的内心是由各种不同的心理能量组成的,这些能量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通过理解和平衡这些能量,我们可以达到心理健康和幸福。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的名字源自心理学家Carl Gustav Jung的活动无意识理论。
Jung认为,人类的内心由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
个人无意识是我们个体自身的心理层面,包括我们的潜意识、压抑的记忆和冲突。
而集体无意识则是共享的、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中的心理层面,包括祖先的智慧和象征意义。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认知和整合来实现心理的平衡。
它使用一系列的绘画和图形,被称为格式塔测试,来帮助分析师和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
格式塔测试要求被测试者选择和解释一系列的图形,从而揭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的冲突。
通过格式塔测试,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可以揭示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潜意识中的不平衡。
治疗师可以帮助个体解释和理解这些图形,并与他们一起工作,寻找解决冲突和平衡心理能量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建立内心的和谐,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最终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
它可以用于个人心理咨询、婚姻和家庭治疗、职业指导和团队建设等方面。
通过格式塔测试和心理治疗,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内心的冲突和需求,并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整合。
总之,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理解和整合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它通过格式塔测试和心理治疗,帮助个体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整合,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这种方法在个人咨询、婚姻和家庭治疗以及职业指导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苛勒和考夫卡于本世纪初创立的,它反对将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将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
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 的译音,意即“完形”。
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心理学有五项基本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和简单原则。
这些原则影响了人们的知觉和认知方式。
例如,接近原则表明距离相近的元素趋于组成一个整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把相近的事物当成一个整体。
相似原则则表明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元素趋于组成一个整体。
闭合原则则表明构成闭合造型的元素趋于组成一个整体。
连续原则则是当发现一个视觉规律后,倾向于将对象按规律延续下去。
这些原则在视觉设计中应用广泛,比如设计师会有意识地聚合相似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使整个页面结构更加清晰便于理解。
此外,这些原则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些似动现象,例如运动幻觉等。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述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方式,其基本原则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解释力。
完形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贡献和局限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倡导者是德国的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他们于192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实验室最终建成其基本理论,并创立了完形心理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许多支持者,使完形心理学派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完形心理学派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音译为格式塔,意译为“完形”,他们以此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宣称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认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一、基本理论1.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完形心理学家虽然反对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但他们也承认“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
完形心理学不否认意识,并且也宣称以行为为心理学的对象。
考夫卡认为,如果我们从行为开始而为意识和心去找一个位置,却要比我们从心或意识出发而为行为去找一个位置更加容易。
所以他主张要选择行为作为完形心理学的基石。
完形心理学从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出发,主要是以“直接经验”或现象经验为其研究对象的。
苛勒把直接经验和意识视为同义语,并主张用直接经验一词取代意识。
完形心理学认为,对直接经验的观察是一切科学的来源和基础。
所谓直接经验,指一个人直接感知到的知识经验。
它同物理世界有时是符合的,有时也不相符合。
苛勒把直接经验又分为两种:一是客观经验,指可共证的经验,即彼此可取的一致的客观经验,它是物理科学的基础;一是主观经验,指不可共证的经验,即别人不能直接经验的自我觉察和感受,它是心理科学的基础。
物理学只研究经验中的客观内容,而心理学则既要研究主观经验又要研究客观经验。
心理学和物理学的这种区别,表现在物理学可以采用客观的研究法和量的测量,至于心理学则须满足于质的研究和推测。
所以,心理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就要以客观经验和主观经验相互印证,不能像华生行为主义那样漠视意识或经验的功能。
认知主义完形心理学
认知主义完形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们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科。
它主要是从人们的思考过程出发,探究人们如何通过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来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对个体阅读过程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阅读认知策略,并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所阅读的内容。
认知主义完形心理学通常会探究几个核心问题,包括:个体思考过程中的基本模型和策略;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和存储的能力;个体使用不同类型的上下文信息来理解文本的能力;个体如何将文本信息与背景知识进行高效整合的能力。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学者通常会采用一系列实验和测验。
这些测验包括,但不限于:阅读速度、单词理解测试、阅读理解测试、记忆测验和认知策略测验。
通过这些测验,来收集和分析个体在思考过程中的认知信息,探究个体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模型和策略。
总体而言,认知主义完形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应用的学科,可以用于帮助学生学习、阅读、记忆和理解更加高效和深刻的内容。
虽然研究的结果并不总是十分准确,但它的应用能够在很多领域发挥巨大效益,例如:学术阅读、商业阅读、娱乐阅读等。
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但认知主义完形心理学的前景是非常明朗的。
完形心理学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与思考【摘要】本文论述了完形心理学与当代雕塑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运用与思考。
当代雕塑是环境中具有文化内涵的立体艺术形式,完形心理学讲述了关于知觉与思维的相关理论,提高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在知觉层面把情感和形式统一起来,无疑为当代雕塑的艺术手法及其原理提供了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指导理论。
完形心理学的视知觉理论在当代雕塑中运用及其重要,主要体现在不同组织和水平的艺术家,在格式塔原理的影响下又伴随不同的感受,完形心理学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关键词】雕塑;视知觉;艺术完形心理学也就是格式塔原理,在德文中也有整体的意思。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其实,在当代美术中,我们会常常被老师说:“一定要整体,不要局部。
”也就体现的是完形心理学的原理。
在我国古代雕塑,尤其是秦汉雕塑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懂得因石造像,如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作品本身很整体,但体现的意义更加整体。
一、完形心理学的规律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表现在这里就不在谈完形心理学的来源和代表们了,我主要说说在现今这个社会里,视觉传达文化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传播的各种方式也很多,让人直观、有效、生动的去观察对象。
常人的视觉给人的信息量和听觉给人的信息量比应该是6.5∶3.5。
透过视觉现象研究雕塑的视觉心理因素,能更好的表达它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从而推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当代雕塑家值得追求的一个方向。
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对完形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认为完形心理学是视知觉规律的研究方向,为当代雕塑的研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灌输了视知觉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他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意义。
完形心理学在德国、美国、日本等有很多专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好多是在做平面方面的研究,对立体的造型研究的还比较少,所以国内当代雕塑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完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情绪、意识等心理过程,并研究它们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完形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情感,为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完形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完形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
以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了认知过程中的模块化和结构化特点。
他们发现,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会将信息组织成一个个完整的“形态”,并通过这种形态来保存和加工信息。
这就是完形心理学最核心的概念。
在实际研究中,完形心理学通常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两种方法。
实验法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和对照组的对比来探究人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观察法则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反应,来研究心理过程。
这两种方法互相补充,能够全面地揭示个体的心理活动。
完形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认知、情感、学习、记忆等多个方面。
其中,人类认知过程是完形心理学的重点之一。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判断、解决问题等活动。
完形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和加工信息,如何通过思维和判断解决问题,进而揭示人类认知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完形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感等多个方面,它们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情感,完形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形成和调节机制,为情感管理和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完形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对理论学科有重要意义,也对实际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特点,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完形心理学的研究也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完形心理学在生活中的经典应用
都说犹太人善于经商,坊间流传着很多犹太人经商的经典故事,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其中暗合了许多心理学的原理。
现随便摘其中一个,以大家分享。
穷售货员费尔南多在星期五傍晚抵达一座小镇。
他没钱买饭吃,更住不起旅馆,只好到犹太教会堂找执事,请他介绍一个能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执事打开记事本,查了一下,对他说:
“这个星期五,经过本镇的穷人特别多,每家都安排了客人,惟有开金银珠宝店的西梅尔家例外。
只是他一向不肯收留客人。
”
“他会接纳我的。
”费尔南多十分自信地说,转身来到西梅尔家门前。
等西梅尔一开门,费尔南多神秘兮兮地把他拉到一旁,从大衣口袋里取出一个砖头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声说:
“砖头大小的黄金能卖多少钱呢?”
珠宝店老板眼睛一亮,可是,这时已经到了安息日,按照犹太教的规定不能再谈生意了。
但老板又舍不得让这上门的大交易落入别人的手中,便连忙挽留费尔南多在他家住宿,到明天日落后再谈。
于是,在整个安息日,费尔南多受到盛情的款待。
到星期六夜晚,可以做生意时,西梅尔满面笑容地催促费尔南多把“货”拿出来看看。
“我哪有什么金子?”费尔南多故作惊讶地说,“我不过想知道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而已。
”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天生倾向于去完成未完成的形式。
拿一个有缺口的圆给人看,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回答你:“这是一个圆”。
因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所知道的补回了这个缺口。
对于未完成的事情,人们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形成个人的意义。
其实,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他们自己所构建成的知觉经验罢了,人们通常将他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经验,组织成自己有兴趣的事物。
对他们来说,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他们将从外面世界里所获知的部份信息,赋予他们自己的意义而矣。
犹太人费尔南多设计了故事的前部份,利用人天生对未完成的情况形成个人的意义这一原理,让对方去完成,自己进行一些“合理”推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犹太人认为,谈判是人与人的较量。
因此,谈判中了解人的心理是至关重要。
因此,心理学不但是治疗师要学的学问,在商业经营中,如果懂得心理学,那必然是如
虎添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