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4《大学》节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4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掌握《大学》理论基础的概念和精神实质;2.掌握《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在日常的生活中贯彻《大学》的思想;3.能够运用《大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成长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来达到人类的完善。
2. 《大学》的理论基础•格物致知:格物是指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世界,而知则是通过认识获得理性的知识。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认识到道的真理和秩序。
•致良知:致良知是指使人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实现道的成仁之道。
•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指要在行动中始终秉持真诚和正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要努力修身养性,齐家是指要努力保持家庭的和谐,治国则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3. 《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大学》非常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上善若水、德行天下、才德兼备、立身行道等都是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首先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然后注重实例分析。
2.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对《大学》中核心理念的探讨,学生们可以思考和掌握《大学》的实际意义。
3.研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和实践掌握《大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述和讨论,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和对《大学》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2.试卷测试评估:通过对学生进行笔试、问答、论述题等方式进行考核。
3.综合评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和实验等。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大学》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29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
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节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教材分析《<大学>节选》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的“经典原文”。
这一单元介绍了儒家修身治人的规则和哲学思想。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儒家《大学》《中庸》的内容和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品行。
《<大学>节选》介绍的“三纲八目”是封建士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新青年所应该树立的人生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积极学习、实践,是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传统理念与自身修养和社会当下相联系,让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对于文章中的文言知识、文章结构分析、内容理解等,都有自学能力,但对于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联系当下社会、自我成长的能力较弱。
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然后通过结合名人事例、社会新闻、自我成长等,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纲八目”的内容,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与内容,掌握用实例佐证观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三纲八目”的内容,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观教法讲授法、点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中有这样一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这里有“小学”与“大学”之辨。
“小学”是“详训诂,明句读”。
那么“大学”是什么?现在,我们来学习《<大学>节选》,寻找答案。
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29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
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4 《大学》节选《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书”。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传”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一、注音忿懥________ 哀矜________ 敖惰________ 贪戾________ 偾事________ 絜矩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定修著辟机三、通假字此之谓自谦________弟者,所以事长也 ________ 上恤孤而民不倍 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________ 虑而后能得 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________ 先齐其家 ________先正其心 ________先诚其意 ________致知在格物 ________其所厚者薄 ________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________ 上老老而民兴孝 ________上长长而民兴弟 ________五、分析句式类型未之有也 ________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________ 此之谓自谦 ________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大学之道,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
《大学》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29曾子 (前 505-前 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平邑南 )人,名参,字子舆。
是鄫国 (缯国 )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 (曾皙 ),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劳勤学,颇得孔子真传。
踊跃推行儒家主张,流传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 )师从参公,又教授给孟子。
所以,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涵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到现在仍拥有极其可贵的社会心义和适用价值,是此刻建立和睦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流传者,在儒家文化中拥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 )、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贤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代儒家尊他为“宗圣”。
b5E2RGbCAP《大学》本来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独自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朝韩愈、李翱保护道统而尊崇《大学》(与《中庸》 ),至北宋二程百般嘉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朝另一位有名学者程颐的见解,《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p1EanqFDPw“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大纲,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大纲的门路。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学习目标】1、了解“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重点难点】1、“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及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课前预习案】精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躲避B.物格而后知至格:探究C.其机如此机:机遇D.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上恤孤而民不倍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未之有也毋自欺也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D.故治.国在齐其家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其所.令反其所好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大学..,此之谓自..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谦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事君也..齐其家D.孝者,所以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④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⑤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⑥上老.老而民兴孝⑦上长长.而民兴弟⑧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⑨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4《大学》节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引导学生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文言基础不牢,但思维很活跃。
平时经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
我预想的是第一课时在课堂上首先带领他们翻译,一段一段的疏通文意,再来推进对“三纲”“八目”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
第二课时主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大学》中对其有触动的句子,联系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抒发真实的感悟,通过内心驱动来完成对《大学》思想现代意义的领悟。
3重点难点
1、领会《大学》“三纲”“八目”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探讨、感悟《大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4教学过程
1【导入】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各大校园风光图和校训
多媒体展示: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
2、导入: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
导入:除了这些著名的大学,咱们江夏一中有没有传承“大学”文化之所在呢?
明确:“明德”楼楼牌、“格物致知”路牌、“求真向善臻美启智”校训都打上了《大学》的烙印。
过渡: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发现身边美,发现身边文化美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学习了《大学》“三纲八目”的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