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儿童青少年期常见心理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异常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异常的定义1、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期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2、心理异常的三个基本特征:(1)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
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同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
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
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构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3、心理异常的类型(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一般心理问题:一般的考试焦虑(偶然和暂时,与一定场景相关)(2)病理性心理异常:心理障碍(经常和持久,与一定场景无必然相关),以心理症状和心理疾病两种形式为表现。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多种心理障碍以心理症状的形式,集中和突出地符合某种疾病的诊断标准的表现.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紊乱)边缘状态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失常)4、心理异常病理学模式(1)生物学模式——此模式认为心理异常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2)心理动力学模式——此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欲望、本能等矛盾冲突的结果。
(3)行为模式——此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
(4)社会学模式——此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在心理异常致病原因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5)整体论模式——此模式认为在分析心理异常的病因时,要全面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5、心理异常病因学研究(1)生物学因素研究: 遗传因素/脑功能失调/神经递质代谢异常(2)环境因素研究: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事件/丧失(3)心理因素研究:应激/消极情绪/挫折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判断标准1、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1)躯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脑损伤和内分泌失调会影响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对躯体健康的影响精神紧张和各种消极情绪导致躯体疾病。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治疗心理疾病是因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联合作用而产生的,是患者脑功能完整性受到损害,个体和外界环境协调一致性受到破坏的具体表现。
当前随着国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员数量日益增多,且该病不分任何年龄段、性别,不管是儿童青少年还是中老年群体,均可能诱发此病。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极大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神经系统不太成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会遇到不同困难和障碍,极容易造成心理受伤。
针对大部分轻度的心理问题及身心疾病,可通过家长、教师予以心理疏导;而针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严重者,需以专职心理医生予以心理治疗。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的成因大部分心理疾病的确切原因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表明,该病多和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创伤、环境压力等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
部分心理疾病多于家庭中爆发,足以表示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的极大可能性是父母带给他们的。
(2)生物学因素。
部分心理障碍被认为和大脑中称之为神经递质的特殊化学物质存在必然联系。
神经递质助力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彼此联系。
若这部分化学物质不再均衡,或不能发挥正常功效,信息不能及时输送到大脑中,会出现部分心理症状。
不仅如此,大脑某些位置的缺陷或损伤均和心理疾病存在联系。
(3)心理创伤。
部分心理疾病或和心理创伤相关,如受到严重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等;某个对儿童青少年的至亲离世,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父母在感情和身体上缺少对孩子的双重照料。
(4)环境压力。
一些压力事情和创伤性事故均会造成心理脆弱的儿童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1)身体反应方面。
具体指儿童青少年在面对心理阻碍时,身体会首先发出反映,如经常性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胃疼等。
而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会引起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注意,归根结底,是因为儿童青少年不了解自身心理、生理健康,亦不能将二者有效联系在一起。
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陈文艳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
心理异常的表现多种多样。
目前,一般按下述系统来进行分类:1、严重的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燥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病态人格和性变态等。
其中性变态包括:同性恋、恋童癖、施虐狂、受虐狂、易性癖、自恋癖等。
2、轻度的心理异常:神经症。
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癔症。
其中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症、场所恐怖症、恐高症等。
3、心身障碍:主要是躯体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略4、对于学生来说常见的心理异常有:中学生常带有以上的某些心理异常,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儿童多动症、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青春期综合症、课堂恐怖症(常附带有神经症的特征)、自卑、自傲、焦虑、抑郁、上网综合症、自杀倾向、进食障碍(如贪食、厌食、呕吐)、睡眠障碍(如失眠症、嗜睡症)等等。
(我就亲自接触到本校有两位女生患有“课堂恐怖症”,但家长未重视而失学的。
)另:在日常生活里面,常见到一些有人格障碍的人,即病态人格。
它是指人格发展的异常。
其偏离正常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变动范围。
它的表现如下:(1)人格障碍者一般意识清醒,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
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2)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
(3)人格障碍者一般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
但这种人缺乏自知力,尽管经常同周围发生冲突并处处碰壁,却很难从中吸取教训,因此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4)人格障碍者在智力水平、思维水平和创造等方面并不低,有的还超过常人,因此有的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还表现出成绩优秀。
(5)人格障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没有起病标志和病程变动。
人格障碍的种类主要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