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以下是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据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
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成为了好友。
李白性格豪放,喜欢喝酒和交朋友。
他在一次旅途中结识了杜甫,当时两人都还年轻,对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非常钦佩,向他请教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心得。
李白则对杜甫的勤奋和才华也赞赏有加,两人因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白和杜甫经常相互拜访,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的问题。
李白曾为杜甫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杜甫也为李白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他们的诗歌作品相互辉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之外,李白和杜甫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
有一次,李白因为官场失意而心情沮丧,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得知后,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钱物,帮助李白度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李白生病了,杜甫闻讯后立即赶去看望,为他送去了药品和营养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公元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他四处漫游,而杜甫则留在了长安。
虽然两人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他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在后来的岁月里,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不少磨难和挫折。
他们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友谊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杜甫也因为战乱而失去了联系。
直到公元759年,两人在四川相遇,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白和杜甫再次分开生活。
他们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享年61岁。
杜甫得知后非常悲痛,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虽然短暂,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唐朝诗人杜甫和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
他们都有着优秀的诗歌才华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据传说,杜甫和李白曾经同时在当地贡院中应试。
那一年是冬天,天气很冷,考场里面也没有暖气。
李白穿着一件薄棉袄,在寒风中感到冷得不行。
他看到杜甫背着一个大包袱,想着里面肯定有什么暖和的衣服或者被子,于是就向杜甫借了一些衣物来穿。
杜甫没有犹豫,把自己的一部分衣服给了李白。
当时,杜甫的家境不是很好,每天都必须要卖诗来维持生计。
李白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便故意把自己的几首诗推荐给了一些有权势的诗人,帮助杜甫提高了声誉。
而杜甫也在自己的诗稿上写道:“今天应考之事,有李白之帮助。
”
虽然两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交往却一直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状态。
这种友谊不仅在当时,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诵。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之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据说,李白在长安时见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
李白为人豪放,杂技娴熟,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长安城内外嬉戏。
而杜甫则以才情出众和坚定的为民立志而闻名。
有一天,杜甫正在长安城的街头写诗,正准备向路人示意乞讨。
李白恰好路过,看见了杜甫,怀着好奇心停下了马。
杜甫看到李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拿出了一张诗纸,递给李白,说:“白哥,请你写点儿诗给我瞧瞧。
”李白笑着接过纸笔,写了几行字。
片刻后,李白将诗纸还给杜甫,杜甫急忙看了过去。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美妙的诗,趣味横生,气势非凡。
杜甫无法掩饰自己的赞叹之情,他对李白说:“白哥,你真是才子啊!你的诗写得太好了,这样的天才实在难得。
”李白嘻嘻笑着说:“甫兄过奖了,其实你的才华也是无人能及的。
”从那天起,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起喝酒作诗,探讨诗歌创作的新理念。
李白乃是天马行空,杜甫则喜欢记录时代的沧桑变迁。
两人的诗风各异,却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关注。
然而,命运的轮回使得两位诗人离别。
李白在边疆游历多年,几经辗转,远离了杜甫的身影。
尽管如此,他们的友谊却依然深刻地刻在彼此的心中。
后来,当杜甫得知李白因战乱的困扰而逝世时,他悲痛欲绝。
杜甫写下了《哀李白》一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李白和杜甫这段旖旎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了传世的佳话,永远流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闻名于世。
据传说,李白年轻时就读于洛阳的国子监,那时候杜甫也在那里。
两人相识之后,就开始了一段不朽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性格截然不同,李白豁达洒脱,杜甫则沉郁忧愁。
但正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的交往更加深入。
他们常常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吟咏诗歌。
李白和杜甫在写作上互相切磋,相互鼓励。
他们的友谊也常常体现在诗作中。
杜甫曾写下了一首《赠李白》的诗,诗中赞美了李白的才华和风度。
而李白也曾写下了一首《赠杜甫》的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敬意和感慨。
这些诗歌不仅是两人的友谊见证,也成为了中华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两人的友谊并非没有争端。
有一次,李白在某场比赛中败给了杜甫。
本来应该恭喜杜甫胜利,但李白却因为输了而情绪低落,甚至对杜甫产生了些微的怨恨。
但是当杜甫主动找来安慰之后,李白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错误,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稳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历经风雨,却始终没有变化。
他们用诗歌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友谊,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情谊的珍贵遗产。
- 1 -。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有着“李杜”之称的李白与杜甫,作为占据中国古代诗歌史半壁江山的人物,后世不免将他们两人的文学成就拿来作比较。
而很多不了解历史全貌的人甚至会将其浅显的归类为对手,其实不然,除去文学成就外,两人的感情才是最具争议的话题。
纵观历史,李白与杜甫究竟是塑料友情还是真正的兄弟之谊呢?为何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首诗而李白却只回了三首给他?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谪仙人”,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从小生活在胡人地区,又深受汉人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他豪迈、爽朗、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从18岁起来便有了入仕为官的想法,可碍于商人之子的身份,一直报国无门。
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他多年“仗剑走天涯”的生活。
在往后的日子里,李白一边游历大好河山,一边不断写信向朝廷自荐。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四十二岁的这年,终于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荐,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可这段仕途生涯也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仅仅一年半李白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皇宫后,拿着唐玄宗赏赐的金子,李白又踏上了他的游历之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从小家境优越,使之有机会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年仅七岁就能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时年十九岁的杜甫就开始了他的游历之路,先后游历郇瑕、吴越等地。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有着入朝为官的想法。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转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本以为能一举入仕,没成想却惨遭落第。
科举考试失败后,杜甫又接着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在齐赵一带一直定居了五年,中间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名句。
二、李白和杜甫虽都生活在唐朝,但两人的年纪却相差了足足11岁,况且两人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了。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在公元744年夏天,也就是唐玄宗天宝3年夏季,杜甫与李白在东都洛阳相遇。
当时,李白已经名声在外,但却被唐玄宗疏远,离开了大唐皇宫。
而杜甫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次相遇,作为李白的忠实粉丝,杜甫并没有一味地赞美他的偶像。
毕竟,当时的李白正处于失意之中。
李白虽然失意,但并没有轻视和怠慢眼前的这位默默无名的年轻人。
两人第一次相遇后,经过一番神侃,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但由于各自还有事情要处理,此次会面略显匆忙。
大概是因为觉得谈得还不够过瘾,于是两人便约好下一次在梁宋会面,一起访道拜仙。
744年秋,在仅仅过了几个月后,两人如约来到了梁宋。
第二次见面,两人分外亲近和高兴。
一时间,此二人,那是即兴抒怀、借古评今、高谈阔论,好不自在。
不过,因为两人均是怀才不遇,略有伤感。
加之他们此次,还遇到了,同样也是怀才不遇的,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一番交谈之后,三人都对大唐的隐患,深感担忧,心情也愈发悲观起来。
不过,好在李白、杜甫、高适,都是豁达之人。
对于国事和天下事的悲观之情,并不能影响到,他们评文论诗。
于是乎,三人在诗文歌赋上,相互切磋和探讨。
于不知不觉中,三者互相影响到了,各自以后的诗文。
当然,这其中,属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最大。
只因后来,杜甫为李白写了太多太多诗文了。
当然了,此为后话,我们后续再说。
话说,杜甫和李白的,第二次见面。
算是交谈颇多,也颇深。
且一道同游了,王屋山阳台宫,以寻访司马承祯。
旅途中,李白在得知司马承祯,早已仙逝的情况下。
有感而书,写出了那绝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
机缘巧合之下,杜甫算是领教到了,诗仙的绝世书法水平。
继而对李白,那是更加地钦佩起来。
744年冬季,因为各自有事有约,需要处理。
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开,并相约下次再见。
玄宗天宝4年秋,即745年秋天。
杜甫来到了东鲁地区。
有事在外的李白,得知后,从任城赶了回来。
这是两人,第三次相遇,二者均倍感珍惜。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一段传世的友谊,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虽然同为诗人,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李白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作诗,行踪常常飘忽不定,而杜甫则沉稳踏实,为人正直,立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
然而,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李白和杜甫一起饮酒作诗,李白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将进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而杜甫却认真地写下了《赠李白》,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两位诗人的作品互相呼应,展现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在另一次相聚中,李白和杜甫一起游览名山大川,他们登上了崇山峻岭,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李白豪情万丈地挥舞着酒壶,高声吟诵着自己的诗篇,而杜甫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心怀感慨。
这一幕如同一幅画,展现出了他们各自的风采和情怀。
尽管李白和杜甫性格迥异,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始终如一。
在生活中,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共同书写了唐代诗坛上的辉煌篇章。
他们的友谊不仅体现在诗歌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唐代诗坛。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和友情,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他们之间的小故事,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思考,何为真正的友谊。
在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存在,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他们的诗歌和友情,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两位诗人之间的故事,更是一段传世的友谊。
他们的友情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廊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永远怀念李白和杜甫,怀念他们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怀念那段属于他们的唐代诗坛上的辉煌岁月。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
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
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
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
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
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
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
”(《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
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
”(《冬日有怀李白》)。
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
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
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他评价岑参说“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九日寄岑参》)它在湖城城南碰到孟云卿的时候,把他带到刘颢家中,三人饮酒吟诗,最后叹道“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杜甫没有对谁“高目”过,“文人相轻”的陋习,在他身上没有污染。
杜甫虽然和众多的名诗人如李白、高适交往,建立了亲密而长久的友谊,但却看不见如李、高二公对杜诗有过评价,当然也就更无所谓赞誉之词了。
但话说回来,李白也并不是没在诗中提及一点点杜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就表达了他对杜甫君的思念,全诗如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感情不为不重,但是全诗无一字提及诗。
李白还有一诗是写杜甫的,那就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是这样的: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全诗八句自始至终都是谈酒谈醉之事,关于诗也是一字没提。
按理说,诗人当以切磋诗艺为极乐,但李白的诗要么不提及杜甫,要提及杜甫也决不跟他谈关于写诗的问题。
这就很怪了。
要说李白看到杜甫给自己的诗的评价这么高,他也应该有所表示的,不是说奉承,至少作为朋友,也应该关心对方的诗歌创作。
但李白完全没有。
难道是李诗部分遗失了,而写杜甫之诗正好在这些遗失之诗之内,这未免也太巧了。
难道李白一直就视杜甫为“酒肉”朋友,喝酒只管喝酒,觉不牵涉其他一切烦心之事。
李白有一诗值得注意,即为《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人认为此乃李白嘲讽杜甫之诗,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
但很多学者为李白辩解说,此诗实系赝品,正如任华的赠杜赠李诗一样。
对于此诗,洪迈说:“所谓饭颗山之嘲,亦好事者为之耳。
”仇兆鳌云:“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句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
”前几日,看到一篇关于晚唐五代苦吟派诗人的论文,作者认为其实从中唐开始,诗人就有苦吟的习惯。
苦吟代表的是一种谨慎认真的作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一些诗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
苦吟派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那就是科举制的实行,文人从此变得道路难寻,而由此产生的愁苦基本上成为了当时整个社会情绪。
这种情况从唐代开国以来开始,到中唐已基本成型,“苦吟”二字在李白、韩愈、元稹、白居易的一些诗歌中有直接表达,甚至在陈子昂的《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中也出现了“苦吟”二字。
我觉得“总为从前作诗苦”一句并不是说李白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而是说他经常为了推敲一些诗中的字句劳力费神,说他“太瘦生”那也是由于劳累过度导致的,而不是因做不成诗而愁苦成如此瘦状。
我想,杜甫不会做不出诗,就是一时做不出诗,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见得就引来李白的一番嘲讽,我想,李白倒没有这么刻薄。
李白其实一直都挺大方。
他倒不会舍不得自己的赞美之词,反过来还要四处俟机嘲弄别人。
我们看到,李白曾几次赞过孟浩然,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对孟浩然推崇备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还有《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一作赠孟浩然)》,可以
说,他对孟浩然的欣赏有由衷的。
李白的《赠刘都使》中说对方“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
”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赞对方“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称对方“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
此外,李白还写过很多画赞,可见李白并不吝啬他的赞美之词。
但为什么李白唯独对杜诗无所表示,是誉是毁也无可查证,这个我一直不明白,限于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