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26.2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

【篇一: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

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

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千百年后苏

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

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

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

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

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

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

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

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

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

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

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

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

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篇二: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

(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

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

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一位“诗仙”,

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

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从玄

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 (745年) ,进行了两次长期的

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渡浙江,泛舟剡溪直

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

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

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

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后,李白

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

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时人号为“六逸”。天宝三载,

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性豪业嗜酒,嫉

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

没有再会面。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在一起

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

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

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

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

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而正是

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

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冬日有怀李白》)。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这应该

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

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

短曹刘墙。”(《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

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他对

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

论和评价。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

高的位置了。他评价岑参说“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九日

寄岑参》)它在湖城城南碰到孟云卿的时候,把他带到刘颢家中,

三人饮酒吟诗,最后叹道“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杜甫没

有对谁“高目”过,“文人相轻”的陋习,在他身上没有污染。

杜甫虽然和众多的名诗人如李白、高适交往,建立了亲密而长久的

友谊,但却看不见如李、高二公对杜诗有过评价,当然也就更无所

谓赞誉之词了。但话说回来,李白也并不是没在诗中提及一点点杜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就表达了他对杜甫君的思念,全

诗如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

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感情不为不重,但是全诗无一字提及诗。李白还有一诗是写杜甫的,那就是《鲁郡

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是这样的: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

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全诗八句自始至终都是谈酒谈醉之事,关于诗也是一

字没提。按理说,诗人当以切磋诗艺为极乐,但李白的诗要么不提

及杜甫,要提及杜甫也决不跟他谈关于写诗的问题。这就很怪了。

要说李白看到杜甫给自己的诗的评价这么高,他也应该有所表示的,不是说奉承,至少作为朋友,也应该关心对方的诗歌创作。但李白

完全没有。难道是李诗部分遗失了,而写杜甫之诗正好在这些遗失

之诗之内,这未免也太巧了。难道李白一直就视杜甫为“酒肉”朋友,喝酒只管喝酒,觉不牵涉其他一切烦心之事。

李白有一诗值得注意,即为《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

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人认为此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