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分工新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64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历程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
以前工业化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模式逐渐形成,这种模式是以工业品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分工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开始提升。
这主要归功于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他们通过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全球跨国公司的投资。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国际分工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据和信息可以实时传递,大大加强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能力。
跨国公司将自己的生产和制造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全球价值链的模式。
在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到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
有些国家专注于原材料和资源的提供,有些国家负责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而有些国家则负责最终产品的组装和销售。
这种模式使得全球贸易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然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尽管他们在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技术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扮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
这使得他们在全球贸易中的利润相对较低。
其次,全球价值链模式使得全球经济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当一个地区出现问题时,比如金融危机或自然灾害,整个全球供应链都会受到影响。
这要求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和协调,以降低全球经济的风险。
此外,全球价值链模式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由于生产过程分散在全球各地,对环境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分散和复杂。
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从工业化国家主导的模式到全球价值链的模式的转变。
这种模式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一种全球经济的互相依存和协作的关系。
然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不平等、脆弱性和环境压力等。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摘要: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
国际价值理论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对揭示当代国际生产关系本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际价值理论内含的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的思想对当代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仍有很强的解释力。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价值理论也在不断扩充和发展,这是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国际价值理论;新型国际分工;国际交换;新发展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历经100多年,对当今的国际贸易乃至经济全球化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也是其生命力旺盛的原因在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和作用范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扩大。
一、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对外开放理论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样遵循价值规律,只不过其作用形式有所不同。
在国内交换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国内价值规律,而国际交换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国际价值规律。
国际价值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回答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解决了国际交换中的商品价值决定难题。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启示我们,在国际经济关系相对平等的情况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开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达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不少学者在分析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时总是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的一面。
其理由是,在国际交换中,发达国家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落后国家,因此,在同样的时间里,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能生产出更多的同种使用价值,单位使用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或价值应低于落后国家。
但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即不存在超经济强制和垄断)的情况下,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国际交换,发达国家包含较少劳动的使用价值与后进国家包含较多劳动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国际价值是相等的,这样发达国家较少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被承认为较多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后进国家则相反,在两者的交换中,发达国家以较少的劳动换取了后进国家较多的劳动,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剥削。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3、国际分工推进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三、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
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
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21世纪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作者:祖月来源于:吉林对外经贸2005年第4期国际分工体现了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发挥优势,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
东北亚的生产资料不同于欧洲,大洋洲的生产力水平有别于北美洲,如何充分利用各国自然资源和进行劳动分工,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重要议题,因为国际分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20世纪国际分工的回顾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将原来一个国家在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
它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出现了世界性的国际分工。
20世纪上半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快了国际分工速度。
从分工具体形式上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
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基本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到了20世纪,这种国际分工由强减弱,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削弱了垂直分工的力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在从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WTO 成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垂直型分工还在逐步削弱。
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分工。
从国际产业结构上看,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二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二战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科技为基础的分工。
工业内部分工增强,由货物领域向服务和科技领域发展。
各个工业国家在钢铁、冶金、化学、机械制造、汽车、造船、造纸、纺织等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更来更细,在以国内市场为界限的生产领域,已不能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因此,国内部门之间的分工走向世界,形成国际间的货物、服务、技术知识部门内部的分工和协作。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新的时代特征浅析冷战所留下来的国际关系基础并没有彻底改变,冷战形成的许多国际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是一篇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新的时代特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所谓当代国际关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世界格局和各国际行为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代国际关系既是脱胎于旧国际关系,同时又显现着新时代的世界格局经过分化组合重新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表明,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新的时代特征。
分析这些特征,对我们深刻认识当代国际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殖民主义的衰变和冷战局势奠定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矛盾和危机不断尖锐和加深。
在全世界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国家要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最终在全球彻底土崩瓦解。
到20世纪80年代,亚、非、拉美和大洋洲从原有30多个国家增长到130多个宣告独立的国家。
一大批原殖民地国家,很快就登上了国际舞台。
它们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力量的角色,国际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于新旧殖民主义的替代转换。
旧殖民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依靠公开和直接的军事武装进行统治,即通过占领殖民地国家或民族地区实行经济剥削和掠夺,表现为一种政治经济复合兼并的殖民强权性国际关系。
新殖民主义表现为资本强国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独立权利,却从经济上入手,凭借其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利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贫困落后的缺陷,来要挟并胁迫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各方面从属和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一种非领土化的间接统治。
这种国际关系仅从形式上看是平等的或是符合现有的国际秩序规则的,但经济内含和旧殖民主义基本相同,实质上都是垄断资本主义强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剥削、掠夺和控制,表现为一种资本经济兼并的国际关系。
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答: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发展特点:
①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发展为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属于主导地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步削弱。
②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加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有所发展。
国际分工由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
③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变化。
殖民统治力量削弱,跨国公司的作用加强,出现了有组织的“协议式”的国际分工。
区域性经贸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关系加强。
④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和经济所有抽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参与了国际分工。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④国际资本移动是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文化)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推进或延缓的作用。
当前中国更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China's Current Strategie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特点以及对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策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及其特点当前,经济全球化作为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格局大致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水平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垂直国际分工;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产生了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垂直专业化具有如下特点:(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2)两个或多个国家参与上述生产过程,其中每个国家从事一个或一个以上专业化阶段的生产,而不是从事所有专业化阶段的生产;(3)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少有一个生产阶段跨越国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大致呈金字塔型:美国处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其他各个发达国家构成了金字塔塔身的顶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金字塔的底部。
其实质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组成创新中心和设计中心,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组成了制造中心,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
以耐克运动鞋的生产过程为例,其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阶段主要集中于美国,鞋品元件的制造在中国台湾省和韩国,鞋品的组合在中国台湾省、中国大陆、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