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82.05 KB
- 文档页数:43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孔子说:“政治的本质在于端正。
你以身作则,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王的政治,以此为美。
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这个原则去做,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
只知道追求和谐而忽视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怎么算是明智的呢?”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六、《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七、《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就加以改正。
”八、《论语·泰伯》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论语·子罕》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于工作而谨慎言语,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语录带翻译,经典收藏!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语录大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处】《论语·学而第一》【译文】学习知识后经常用实践来检验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处】《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学而第一》【译文】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唯美句子、经典句子、励志句子、名人名言、搞笑说说、个性说说、语录大全、祝福短语、生活短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ata, such as aesthetical sentences, classic sentences,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celebrity quotes, funny words, personalized words, quotations, blessing phrases, life sentences, other data,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语录》翻译文章《孔子》记录了孔子一生的精辟言论及见解,发人深省,有恒久的价值。
值得大家,下面小编给大家整合了孔子的精选语录。
供大家阅读。
《孔子语录》翻译精选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4.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5.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
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7.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0.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孔子语录》翻译节选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
比较孔子语录1和语录2有何不同?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语录《论语》中英文对照第一篇:孔子语录《论语》中英文对照孔子语录《论语》中英文对照最近电影《孔子》正在热映中,孔子的《论语》我们在学校里已经学过很多,这里我们来一起了解下,《论语》中的句子翻译成英语都是什么样吧。
本文的句子主要是求知求学类的。
有教无类。
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 of classes.当仁,不让于师。
When it comes to benevolence, one need not give precedence even to his teacher.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and application?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 as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 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lost;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In a hamlet of ten families, there may be found one honourable and sincere as I am, but not so fond of learning.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语录原文孔子语录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确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快乐吗?有伴侣从远方而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方法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学问,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灵敏,说话却当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把握了各种学问,)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法规。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学问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化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孔子《论语》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有哪些?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的经典名言及翻译释义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很多是经典的,那你知道这些名言的意思吗?下面店铺分享了孔子的经典名言及释义,供你参考。
孔子的经典名言及释义【最新版】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人物语录:孔子语录(论语)中英文对照翻译Analects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ed,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2)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3)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4)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5)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The Master said, 6)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A handful of rice to eat, a 7)gourdful of water to drink, living in a mean street. Others would have found it 8)unendurably depressing, but to Hui's cheerfulness it made no difference at all。
孔子的名言带翻译80句以下是80句孔子的名言及其翻译: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Is it not delightful to study and constantly apply what you have learned?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ose who merely know a thing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and enjoy it.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The scholars of old learned for themselves, whereas the scholars of today learn for others.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o not worry about others not knowing you, worry about not knowing others.6. 巧言令色,鲜矣仁!Flattery and charming appearances are seldom signs of true virtue.7. 道听途说,与学无益。
Listening to gossip and hearsay is of no benefit to learning.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 while 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dangerous.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A jade stone cannot be polished without friction, and a person cannot attain virtue without learning.10.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初中诵读篇目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_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第九则: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 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第十则:修身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 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齐军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5.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6.前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7.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8.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杂说四·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初中诵读篇目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第九则: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第十则:修身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
”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
”(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
”(于是)齐军大败。
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
”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
”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
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
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