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末农民起义》基础解读一、农民起义(一)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直接原因:戍边误期(二)过程:第一阶段: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2、地点:大泽乡3、政权:陈胜在“陈”建立“张楚”政权4、结果:被镇压而失败5、评价: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第二阶段刘邦项羽起义1、项羽: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2、刘邦:首进咸阳灭秦二、楚汉之争1、性质:刘邦项羽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争霸战争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三、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1、爆发的原因:①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起义方式:农民揭竿而起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拓展延伸1、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秦灭亡给我们的启示?会的,因为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
2、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利。
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
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说法。
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答疑解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材料二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1、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2.秦朝的暴政表现: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焚书坑儒、秦二世昏庸残暴
3.陈胜吴广起义,性质:农民战争,又名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原因: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②直接原因:戍边误期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被镇压地位:(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灭亡。
5、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性质:争夺帝位的战争
相关典故有: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最终,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考点一、秦的暴政
一、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④焚书坑儒
2.特点: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二、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三、影响: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考点二、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发展: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5.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起义军未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
内部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等。
7.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考点三、秦朝的灭亡
一、巨鹿之战
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
二、秦朝灭亡
刘邦:公元前207年,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约法三章)。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赋税、徭役和兵役沉重;法律严苛;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1.直接原因:去渔阳戍守长城的农民遇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要被处死。
2.概况: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最后被镇压。
3.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三、楚汉之争
1.概况: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获胜,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
2.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四、秦朝灭亡
1.项羽、刘邦反秦斗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反秦斗争。
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刘邦率军直抵泰都成阳,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对我国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政治、思想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1. 起义背景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有三:徭役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地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
他在关中和关东大造宫殿,共有七百余所,仅在渭南上林苑修建的“阿房(pāng旁)”,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立五丈的大旗。
又在骊山造陵墓,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
陵中有“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在陵的附近,还有为数众多的殉葬墓和兵马俑军阵。
仅为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而征发的人力,有七十多万。
为伐南越而第一次调发的士卒为五十万,蒙恬守长城的士卒为三十万,修驰道、直道及其他徭役尚不计在内。
秦时人口约有两千万,在秦统治的十多年中,每年都要有二百万以上的丁男被征发。
丁男不足,又征丁女。
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赋税沉重:频繁的徭役不仅使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生产,在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军需或后勤供应,主要也是从农业生产中征收。
史书记载,当时从今山东运粮到西河(今年蒙古伊克昭盟),“三十钟而致一石”。
秦在南越和长城有士卒八十万人,为修骊山墓和阿房宫有刑徒七十万人,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宫观苑囿的各种人役,以及保卫官府、宫观的戍卒卫士,所需粮饷物资之多,可以想见。
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另有口赋。
可是后来秦的赋税征收量却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刑罚残酷:秦的刑罚是很残酷的。
文献记载:肉刑有膑(bin宾,砍去膝盖)、刖(yuè月,锯脚)、劓、黥(同墨)、宫、榜掠等;死刑有腰斩、枭首、弃市、戮尸、坑死、凿颠(凿囱门)、抽胁、镬(huò货,锅)烹、车裂等。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法律,④焚书坑儒。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⑵直接原因:戍边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3.起义概况: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
4.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起义的意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在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继续高涨。
陈胜吴广起义为秦的灭亡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6.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中的作用:项羽: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阳,灭亡秦朝。
引发楚汉之争。
7.楚汉之争:项羽-西楚霸王,刘邦-汉王,争的是帝位,垓下之战项羽失败。
双方的战争性质已由农民起义转变为统治阶级争
夺帝位的战争。
胜败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表现:沉重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焚书坑儒。
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地点:公元前209年夏,大泽乡2、原因(1)直接原因:去渔阳戍守长城的农民在大泽乡遇雨失期,按秦律当斩。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3、建立政权:起义军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4、结果: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1)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四年楚汉之争)(2)双方:项羽和刘邦;(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刘邦胜利。
(5)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负,不重视人才,一味依赖武力,失去民心;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
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如何评价秦始皇?答: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者,他是一位功过都很鲜明的历史人物。
(1)功主要表现在:①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②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立郡县,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④开凿灵渠,统一岭南。
修长城,御匈奴。
(2)过主要表现在:①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徭役、兵役、赋税沉重,刑法严酷。
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
2 、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导火线):戍边遇雨误期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刘邦、项羽反秦: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4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评价秦始皇: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朝的暴政表现:(1)沉重的赋税使农民难以承受;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4)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
(5)紧固思想,“焚书坑儒”。
2、材料研读——P51
说明秦代的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
3、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4、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5、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6、材料研读——P53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刘邦则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得到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
7、课后活动——P53--2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掀起了反秦的浪潮。
其提出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清单秦末时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
这场起义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让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了众多浩大的工程,如长城、阿房宫等。
这些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姓被强征去服徭役,不仅远离家乡,而且劳动强度极大,生活条件恶劣。
同时,沉重的赋税使得百姓难以维持生计,辛勤劳作一年的收获大多被官府搜刮而去。
其次,严苛的法律也是导致起义的重要因素。
秦朝律法严峻,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律法,遭受严厉的惩罚。
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人心惶惶。
秦二世继位后,其统治更加残暴昏庸,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当时,他们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遭遇大雨,无法按时到达。
按照秦律,误期当斩。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吴广决定奋起反抗,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他们的起义军迅速壮大,各地纷纷响应。
项梁、项羽在会稽起兵,刘邦在沛县起兵。
这些起义军各自为战,又相互配合,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众多起义军中,项羽的军队以勇猛善战著称。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刘邦则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一路西进,最终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末农民大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为社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暴政必然会引发民众的反抗。
起义过程中,各地的反秦力量得到了锻炼和整合,为后来楚汉之争以及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次起义也促使后世统治者反思统治策略,重视民生,推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以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在文化方面,秦末农民大起义激发了民众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精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总之,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的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法律,④焚书坑儒。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⑵直接原因:戍边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3.起义概况: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
4.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起义的意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在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继续高涨。
陈胜吴广起义为秦的灭亡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6.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中的作用:项羽: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阳,灭亡秦朝。
引发楚汉之争。
7.楚汉之争:项羽-西楚霸王,刘邦-汉王,争的是帝位,垓下之战项羽失败。
双方的战争性质已由农民起义转变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战争。
胜败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