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练习卷2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5
第二学期阶段练习七年级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运用(4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迸.溅(bèng) 菌.子(jūn)妥帖.(tiē)忍俊不禁.(jīn) B.孱.头(zàn) 竹篾.(miè)祈祷(qí)叱咤风云(zhà)C.挑.逗(tiāo) 猥.琐(wěi)校.(jiào)对血(xuě)气方刚D.震悚.(sǒng) 拖沓(tà)修葺(qì)荒草萋萋..( qī)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B.这部影片刚刚上映;便成了茶余饭后大庭广众....们的热门话题。
C.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去完成科研任务。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买三碗雄伟壮丽诗人谈诗统筹方法解说:这几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为迎接“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让旅客们在航班上感受扬州本土文化;在飞往厦门的航线上打造了“烟花三月下扬州”主题航班。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C.“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和“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解说:两句话中的“了”分别是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出自《论语》的话;如今已成为许多家有高龄父母的子女的生活信条。
解说: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驿路梨花》以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置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B.《爱莲说》作者是唐代的周敦颐;“说”是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见解;也可以寄寓一定的道理。
我的语文生活(2)1.生活处处有语文,一个招牌,一则广告,一副对联.....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
七年级(1)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1)(拟写标语)请你将此次活动的主题语补充完整。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2)(设计活动)班级组织“我的语文生活”相关活动,请你再设计两项活动。
活动一:正眼看招牌活动二:活动三:(3)(材料探究)下面是一份对联问卷调查表”,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读到的信息。
我的发现:(4)(口语交际)妈妈说:“我这个人用水大手大脚惯了,一时改不过来。
再说,这么大的地球,还在乎我浪费的那点水吗?”你该如何劝说妈妈不浪费水呢?2.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
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
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我的语文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要探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途径”,请仿照示例写出两条。
示例:正眼看招牌,留意店铺招牌有无错别字及招牌的语言特点,纠正错别字,学写招牌语。
①②(2)再过几个月,军运会一些项目的比赛将在木兰湖举行。
在木兰湖畔有一座木兰的塑像,假如你到时给几位外国朋友当导游,你应怎样对他们解说这座塑像?请按要求拟写解说词。
要求:解说词应说清楚,①是谁的塑像;②木兰生平故事(以《木兰诗》为依据,简要概括《木兰诗》所写内容即可);③木兰与黄陂的关系;④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她,请从木兰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少两条)的角度说。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3)语文学习,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
请你记叙一次课外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经历。
不少于150字。
3.综合性学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语文课堂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为此,某班级准备举行一次“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给我校阅览室选择一条合适的标语是()A.带走的花儿生命短暂,留下的美丽才是永远。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酝酿.(niàng)黄晕.(yùn)抖擞.(sǒu)咄.咄逼人(duō)B. 棱.镜(líng)静谧.(mì)莅.临(lì)人迹罕.至(hǎn)C. 贮.蓄(zhù)憔悴.(cuì)确凿.(zuó)花团锦簇.(cù)D. 蝉蜕.(tuì)絮.叨(xù)搓捻.(niǎn)恍.然大悟(huǎ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 朗润喉咙淅沥翻来复去B. 澄清干涩决别人声鼎沸C. 奥秘企盼纯粹喜出望外D. 徘徊和蔼分岐各得其所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新建成的运河唐人街,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B. 他在演讲比赛中夸夸其谈....,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浅尝辄止....,不够深入。
D. 他总是自吹自擂....,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缺乏谦虚的态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C.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这主要是因为他注重阅读和积累的结果。
D.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书香充满我们的生活。
5.默写填空。
(8分)(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济南的冬天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山东省第一届应往届毕业生综合类大型人才招聘会”在省城济.(Jǐ)南的历山剧院召开。
B.云南昆明滇池的蓝藻.(zǎo)大量繁殖,湖水如绿油漆一般。
C.在这个新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一个小水窖,里面贮.(chǔ)满了清水。
D.在面临投资者质疑时,公司要勇于担当,站出来澄.(chéng)清事实。
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响亮响晴温晴(1)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
(2)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的。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4.读句子,回答问题。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从整个句子的意思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什么?)(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既然是“北边缺着点儿口儿”,为什么说“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
5.难度系数:0.75。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34分)1.雨,是自然的精灵,是情感的纽带。
在雨中,我们或许能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或许能体验到那份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壮阔。
同学们想要加深对雨的了解,于是打算制作有关雨的PPT,请你帮助他们。
(1)(3分)同学们制作的PPT封面上少了一个字,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字()(2)(2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雨的本义,班长在PPT第二页放入“雨”字的演变过程的图片,请你推断“雨”字的基本含义。
“雨”字的基本含义(3)(19分)PPT第三页介绍了最常见的夏天的雨,请你帮助同学们完成相关练习。
粗犷.()绿茵.茵()jié()毛chán()声②(3分)选出下列对语段中词语词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雨滴”“花苞”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
B.“风情”“浆汁”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
C.“夏天”“雨后”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③(2分)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把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④(3分)上面关于夏雨的介绍不够完整,你又找来下面的语句,请你将语句排列成语段()a.人们急匆匆地从四面八方奔向室内。
七年级语文周测卷(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4分)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4“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诗人的________,是艺术的夸张。
(4分)5.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4分)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8.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分)(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图。
(4分)10.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6分) 11.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4分) 1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6分)(五)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拓展练习卷(二)班级:姓名:号数:(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题中“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B. 首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 “无人送酒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
D. “应傍战场开”用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有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日:“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②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顙③归罪。
寔徐譬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⑤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后汉书・陈寔传》(节选)]【注释】①寔:陈寔,即陈太丘。
②以:因为。
③稽顙:qǐ sǎng,即五体投地。
④譬:教导。
⑤宜:应该。
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相委而去.(2)人门不顾.(3)遂至.于此(4)宜深克己反善.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B.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的C.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D.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末综合检测卷(二)一、积累运用(共20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xuàn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
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恍惚间明白: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
①xuàn炫②绽zhàn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①姑娘凝视着远方的家乡,眼睛里着晶莹的泪珠。
②鲁迅先生听到爱国青年反动派杀害的消息,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一篇篇战斗的杂文。
③他事先不做调查, 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A.闪耀遭受以致B. 闪烁遭受以致C.闪耀蒙受以至D. 闪烁蒙受以至导析:B ①“闪烁”主要形容(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耀”形容光彩耀眼。
“闪烁”符合语境。
②“遭受”指受到(不幸或损害);“蒙受”一般用于受到耻辱、损失或恩惠等。
故“遭受”更合语境。
③“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有“直到”之意;也可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有“从而导致”的意思。
“以致”更合语境。
故选B。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A.无数向疫区挺进的逆行者,让国人读懂了什么是闻令而动、无私奉献、可歌可泣....。
B.对于这次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小明不以为然....,觉得下次细心点就可以了。
C.疫情得到控制,每个人心里都如释重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D.为了替祖国寻找地下宝藏,我们勘探队愿走遍天涯海角....。
导析:B B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4.(2022东营)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2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9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哉.(zāi) 俯瞰.(kàn) 震悚.(sǒng) 炽.热(chì)B.碾.(niǎn) 屏.障(píng) 毡.鞋(zhān) 告罄.(qìng)C.涕.(tì) 嗥.鸣(háo) 褪.色(tuì) 淤.泥(wū)D.啮.(niè) 门槛.(kǎn) 服侍.(shì) 譬.如(p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別字的一项是( )(2分)A.遨游稠密杂乱无章千钧重负B.烧灼渺小锋芒必露亦复如是C.斑斓厄运略胜一筹耀武扬威D.循环妥帖语无伦次天涯海角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下午,今年的第一场秋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郑州一直干燥的空气湿润了一些。
B.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C.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晴,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D.离开了忙碌的工作岗位,妈妈这回不但没显露出失落,反而表现出如释重负....的感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B.大爷种植的荔枝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购一空。
C.山谷里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容和歌声。
D.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管理”“推测”“増加”“喜欢”这几个词都是动词。
B.“改革开放”是偏正短语,“美丽风景”是并列短语,“安排任务”是动宾短语,“泡得出汗了”是动补短语。
C.“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这句话中“抚摸”是动词,“了”是动态助词,“小小”是形容词。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阶段练习(二)语文(范围:第1、2、3、4单元,第5单元16、18课;语法:名动形数量代;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同学们须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本练习题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及练习号;2.须在答题卡上作答;3.本练习题包括4道大题,23道小题,共8页。
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逃窜(cuàn)销耗(xiāo)酬劳(chóu)疲倦(juàn)B.扒开(bā)倚靠(yǐ)惩戒(chéng)淡雅(yǎ)C.灼烧(zuó)书塾(shú)烂漫(màn)莲蓬(péng)D.懒惰(duò)纯粹(cuì)清脆(qīng)添制(zhì)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中国人在制作食物过程中选择和创造了不同的器物。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器具中,发展出繁多的烹饪技艺,烹调着美味。
器,让食物有了更好的味道。
除了烹饪美食必备的器具,中国饮食的多彩,________有许多来自于民间实践中的智慧,这些________丰富了我们的食物,实现了对食物味道完整彻底的________,成为中国饮食器具中最令人________的创造。
A.还奇思妙想体验惊叹 B.还与众不同检验赞叹C.却与众不同检验惊叹 D.却奇思妙想体验赞叹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拥有青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
②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的开端,前方呈现出诸多可能。
③如果仅仅做到一种可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
④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
⑤一块璞玉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表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