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是指妇女在非月经期间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并伴有异常
气味、颜色变化、瘙痒、疼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带下病主要与久病虚损、饮食不洁、情志不遂、湿邪侵
袭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中医名词解释如下:
1.浊气:指瘀血、淤滞的气体在体内聚积引发的病理状态。
带下
病中的浊气多指由于慢性炎症、湿邪侵袭等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
2.湿邪: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邪。
湿邪常由饮食不洁、居室潮湿、气候湿寒或湿热等因素引起,进入人体后可导致带下病的发生。
3.虚损:指机体的气血、阴阳等营养物质不足或失调的状态。
长
期体内虚损会影响子宫、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带下
病的发生。
对于带下病的治疗,中医常采用调理脾胃、祛除湿邪、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生活习惯,如
保持阴道清洁、避免性生活过频、避免饮食寒凉刺激等。
同时,中医也强调心理因素对带下病的影响,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与压力。
带下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病因】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因所形成。
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温邪;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
1.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
【症状】1.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
2.赤带与经间期出血、经漏有别。
赤带,带下色赤,与月经周期无关;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有周期性;经漏为月经点滴而出,淋漓不尽。
3.脓浊带下质黏如脓样,且有臭味,为热毒损伤任、带二脉血气所致,但与阴疮排出的脓液有别,阴疮则为妇人阴户生疮,初起阴户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继则化脓溃疡,脓液量多,臭秽而稠,两者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
4.带下如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
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饮食保健】带下病食疗(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温热型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粘腻、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等,纳食较差,小便黄,舌苔黄腻厚,脉弦数。
食疗药膳1.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2.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3.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脾虚型临床表现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食疗药膳1.鱼鳔炖猪蹄:鱼鳔20克,猪蹄1只,共放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慢火炖烂调味食,每日1次。
2.鸡肉白果煎:鸡肉200克(切块),白果1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煮汤,去药渣,饮汤食肉。
中医妇科带下病中医妇科带下病一、概述妇科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阴道或外生殖器部位的异常分泌物增多、颜色、气味变化等。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多由湿热、湿寒等病理因素引起,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⒈湿热带下病病因:长期不洁、不卫生、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湿热病邪侵入阴道。
病机:湿热壅盛,阴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分泌物增多、色黄、气味烈等症状。
⒉湿寒带下病病因:受寒湿邪气侵袭,或因长期居住潮湿环境导致湿气郁滞。
病机:湿邪与正气相搏,湿气阻滞不行,阴道黏膜受寒湿邪影响,出现分泌物增多、色白、气味不显的症状。
三、辨证施治⒈湿热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黄、黄稠,有刺激性气味,伴有阴部瘙痒、灼热感,小腹胀痛等。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药物/方剂:黄连石斛汤,龙胆泻肝汤等。
⒉湿寒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白稀薄,无明显气味,伴有阴部冷感、不适或胀痛,腰腿酸软等。
治疗原则:祛寒化湿,温通经络。
常用药物/方剂:小青龙汤,四逆汤等。
四、注意事项⒈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洗液。
⒉避免性生活不洁,定期更换卫生巾或护垫。
⒊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
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期暴露。
五、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施治。
⒉方剂:中药组方的处方形式,是指将数种中药配伍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制剂方法加工而成的药物形态。
⒋中医妇科诊疗指南:针对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1. 带下病带下病,又称白带异常、阴道炎,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的异常变化,包括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的改变,常伴有瘙痒、灼热感和不适等症状。
2. 寒湿带下寒湿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寒湿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寒性带下常伴有白带增多,呈稀薄的液体状,外阴瘙痒、灼热感明显,尤以寒湿之邪侵犯肾经者,出现下腹冷痛、腰酸等症状。
3. 湿热带下湿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湿热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湿性带下常伴有白带黄稠,伴有瘙痒、灼热感,甚至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
湿热带下可能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胃湿热等因素相关。
4. 血热带下血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存在热毒,引起的带下病。
血热带下常伴有黄色或暗红色的带下,且伴有异味、瘙痒、疼痛等症状。
常见于月经不调、子宫附件感染等情况。
肝郁带下是指由于情绪压抑导致肝经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带下病。
肝郁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粘稠,常伴有情绪不稳、胸闷、嗳气等症状。
6. 腰冷带下腰冷带下是指因腰部受寒而引发的带下病。
腰冷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稀,腰部冷痛明显,伴有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
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不注意保暖导致的寒邪入侵。
带下病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不同类型的带下病在症状和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带下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中医专家的帮助,根据不同类型的带下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阴道分泌物的正常状态,缓解相关症状,并避免病情恶化。
7. 气滞带下气滞带下是指由于气机郁滞引起的带下病。
气滞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黏稠,伴有胸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常见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8. 气虚带下气虚带下是指由于气血亏虚引起的带下病。
气虚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淡,质地稀薄,伴有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体力或精力消耗过多、营养不良等情况。
血瘀带下是指因经络阻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带下病。
血瘀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颜色暗红或紫红,质地黏稠,伴有下腹胀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带下病概述大纲要求:带下病的定义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概述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带下病的辨证(复习):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夹湿;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带下过多大纲要求:带下过多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论治外治法预防与调护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辨证论治脾虚证(16年)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带下病中医诊疗方案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本病主要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
主要表现为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改变,并根据此而辨别寒热虚实。
一、诊断中医诊断:带下病1、脾虚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绵绵不断,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2、肾虚肾阳虚:证候: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肾阴虚:证候:带下赤白,质稠粘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3、湿热湿热:症候: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
具备两项可诊断。
热毒:症候:带下量多,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带下量多,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渴,头昏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西医诊断参照郑怀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妇产科学第三版1、急性盆腔炎症状: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
下腹部疼痛,拒按。
阴道分泌物增多,色黄质稠,有秽臭。
有腹膜炎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尿道受累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直肠壁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
体征: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快,腹胀,下腹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盆腔检查:阴道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后穹窿有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剧痛明显,子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度受限。
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白细胞明显升高。
②病原体培养:宫颈分泌物培养可找到致病的病原体。
如败血症、菌血症时,血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③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④后穹窿穿刺:子宫直肠窝积脓时,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经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一、病因病机带下病是一种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妇科疾病。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侵袭、脾虚失运、肾气不足等。
其中,湿邪是导致带下病的主要因素,可由外界环境湿邪侵入,或因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
此外,肾气不足也会影响带下的分泌和质地。
二、诊断与分类诊断带下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
在中医看来,带下病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湿热型带下:带下色黄,质粘稠,有臭味,伴咽痛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2.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肢体倦怠,脘腹胀满,纳少便溏。
3.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三、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带下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利湿、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
常用药物包括黄柏、苦参、白术、山药、芡实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四、预防与调护预防带下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冲洗阴道。
2.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等。
5.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带下病。
调护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饮食宜营养丰富,避免偏食。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
6.五、案例分析以下是三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案例一:患者李女士,35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湿热型带下,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三个月无复发。
案例二:患者张女士,4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脾虚型带下,采用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两周后,症状有所改善。
四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六个月无复发。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5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为什么会得带下病文章目录*一、为什么会得带下病*二、带下病吃什么好*三、带下病食谱为什么会得带下病1、为什么会得带下病1.1、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1.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1.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
2、带下病有什么症状2.1、带有阴道壁和阴道分泌物的浓稠液体。
在成熟期或月经前后,怀孕期间可增加白带,且有白色无气味,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当发生阴道,宫颈或内生殖器损害时,白带的数量显着增加,颜色,质量和气味异常。
中医妇科综合症的诊治主要是黄带,白带,繁琐的红带等,其中黄带下的大部分颜色都是湿热的。
与红色往往有关的活血化瘀的治疗,并降低生理和生理现象以及病理疾病。
2.2、如果白带的数量少,质量很差,这是一种没有治疗的生理现象;如果有很多白色,这是一个病理特征,必须予以治疗。
阴道分泌物最常见的形式是阴道炎。
阴道炎有很多种类。
最好再次检查药物。
3、带下病的危害3.1、白带出现异常容易引发各种女性妇科疾病,一般来说带下病和宫颈糜烂、阴道炎、盆腔炎等疾病息息相关,是很多女性身体健康出现异常的信号。
所以当出现带下病时应该及时检查治疗,切勿耽误病情。
3.2、轻度的白带异常对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如果一直拖着不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则可能会引起不孕的严重后果。
3.3、白带量多且有异味,如果女性的身体同时出现不适的症状,也会影响夫妻生活。
如果长期无法进行同房,也会影响夫妻的感情和家庭的和谐,所以一定要积极治疗和面对,早日痊愈。
带下病吃什么好1、马蹄:马蹄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可补肾健脾、益气生津,适合脾肾虚弱型的带下病患者食用。
2、莲藕:莲藕生吃清热生津,煮熟了吃能益气补脾,对脾虚型及湿热型的带下病患者有较好的食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