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66个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青海化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魏刚;殷志强;史立群;马文礼;崔向红【摘要】通过青海化隆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该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及时空展布规律,并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风险性评价.(1)县境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438处,其中滑坡243处,不稳定斜坡92处,泥石流沟90条,崩塌13处,其展布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2)利用GIS 信息量模型区划评价了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高风险区,认为化隆县境内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县境总面积的49.1%;中易发区面积占33.5%.;低易发区面积占17.4%.(3)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4.3%;中风险区面积占37.4%;低风险区面积占18.3%.评价区划成果将为当地政府有效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3(024)001【总页数】7页(P86-92)【关键词】化隆县;地质灾害;评价;区划【作者】魏刚;殷志强;史立群;马文礼;崔向红【作者单位】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西宁8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上游地区,行政区划隶属海东行政公署。
县域东与民和县相连,东南和南部与循化、尖扎两县隔河相望,西与贵德、湟中接壤,西北与平安、乐都两县相邻。
地理坐标:101°40'~102°42'E,35°39'~36°17'N,东西长98.5km,南北宽48.5km,总面积2740km2,属高原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日温差大,降水量小,多年平均气温2.7℃,多年平均降水量 443.7mm,蒸发量1278mm[1]。
县境内大部分乡、镇坐落在丘陵与河谷谷地,属典型的丘陵河谷型县区,县域海拔最低处为黄河边,海拔1884m,最高处为拉脊山,海拔4484.7m,相对高差约2600m;水系均为黄河水系,支流支沟纵横交错,河流两岸高陡边坡众多,地质灾害极其发育,同时区内盆地发育,构造活动强烈[2],对地质灾害形成有一定控制作用。
附件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环发[2000]01号文之附件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调查县市的确定县市人民政府向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和资金可能分轻重缓急提出建议,由部审批列入年度计划。
三、工作原则调查工作要紧密结合防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不按比例尺定额平均布设调查点,而围绕有受灾危险的居民点及重要设施进行调查。
四、调查对象通过走访每一个城镇及行政村,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调查对象。
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
五、调查内容主要是调查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包括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复活的危险性、危害性以及潜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对居民点及重要设施的威胁。
对斜坡,主要是调查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及附近人口、经济状况等,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对滑坡,主要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灾情,物质组成、外形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复活迹象,已有防治措施并提出今后防灾减灾建议。
对泥石流,主要是调查沟谷中松散物源量、植被发育状况、降水特征及降水量、汇水面积、沟谷纵坡降、沟口地貌、新老泥石流扇地形关系、以往灾情判断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造成的和今后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提出今后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第一节易发区划分原则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根据市区内不同地域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中,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包括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等;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包括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节易发区划分及分区概述根据易发程度分区原则,将石嘴山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2)2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2)2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5)5个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1个(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XX矿区、XX矿区、XX矿区,汝(箕沟)-西(大滩)公路两侧、301省道两侧及XX沟沟口至小西峰沟沟口山前地带,面积约540.04km2,占石嘴山市面积的10.37%。
1、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和XX山前泥石流高易发区(Ⅰ1)行政区划位于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崇岗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青山街道办事处、长城路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沟口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27.31km2。
区内矿山众多、地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发育,共有地质灾害点25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5.53%。
其中崩塌98处、滑坡20处、泥石流123处、地面塌陷7处、不稳定斜坡2处。
威胁矿区居民房屋、地面和井下物资、矿区公路、沟道、输电线路,涉及1645人。
灾害点密度为0.59处/km2。
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地貌上位于构造剥蚀中山-低中山,山体大致呈近南北向展布,海拔高程1500~2000m,相对高差约200~500m。
山间沟谷发育。
受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区内年均降雨量相对工作区其它区域多10%,且多以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为主,雨量集中,频率较高,是区域内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绪言西藏自治区八宿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伯舒拉岭北段、他念他翁山脉中段,行政区划隶辖昌都地区。
八宿县境内交通条件较好,318国道、214国道分别经过县境中南部和东部、省道边萨线在北部经过,另有然乌至察隅公路,除夏里、拥巴、瓦乡三乡外,其余各乡均有县乡公路相通;藏东地区唯一的空港——帮达机场位于该县东北部益清乡境内,是西藏与内地联系的交通枢纽。
八宿县位于“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其东北部为高山宽谷地带,其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
其余为高山峡谷地区,该地区地形切割强烈,高山峡谷相间。
县境内80%左右面积属怒江流域;余者属雅鲁藏布江流域。
全县以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主。
鉴于八宿县所处的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加之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强,县境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频繁,尤其是2002年7月18日因连续降雨,造成318国道怒江段诱发崩塌,致使一部小车,车毁人亡,致使5人死亡。
八宿县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危害。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13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昌都地区芒康县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及必要性,委托!!!!!!!!!!!(以下简称我院)承担了该项目工作任务。
一、目的、任务开展八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目的在于查明八宿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八宿县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有:1、查明八宿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分布特征和危害现状。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和通报表扬优秀群测群防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12.09•【文号】国土资发[2009]174号•【施行日期】2009.1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和通报表扬优秀群测群防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在法制建设、完善机制和宣传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落实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制,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路子。
为进一步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制,部2009年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按照“十有”标准积极推进,完成首批“十有县”建设。
通过“十有县”建设,我国部分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县(市、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并涌现出一大批在成功预报地质灾害、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方面表现出色的群测群防员。
为激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46号),现对达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标准的北京市昌平区等321个县(市、区)名单予以公布,对张建忠等314名优秀群测群防员予以通报表扬。
希望各“十有县”和通报表扬的优秀群测群防员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
同时,希望其他地区和广大群测群防员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附件第一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名单(共432个)北京市(7个):房山区、门头沟区、延庆县、昌平县、密云县、石景山区、海淀区河北省(19个):张家口市桥东区、张家口市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沽源县、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易县、滦平县、围场县、丰宁县、平泉县、沙河市、临城县、邢台县、磁县、邯郸市峰峰矿区山西省(52个):太原市万柏林区、阳曲县、大同市南郊区、浑源县、大同县、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左云县、朔州市平鲁区、怀仁县、忻州市忻府区、偏关县、原平市、繁峙县、河曲县、五台县、五寨县、定襄县、岢岚县、孝义市、汾阳县、柳林县、交口县、交城县、文水县、平遥县、左权县、祁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灵石县、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长治市郊区、襄垣县、长子县、长治县、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临汾市尧都区、古县、洪洞县、曲沃县、蒲县、襄汾县、运城市盐湖区、垣曲县、河津市、平陆县、芮城县、闻喜县内蒙古自治区(14个):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阿尔山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鄂温克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陈巴尔虎旗辽宁省(6个):庄河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大连市金州新区、建昌县、兴城市吉林省(7个):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 (1)(一) 目的 (1)(二) 名词解释 (1)(三) 任务 (1)(四) 基本要求 (2)(五) 组织形式 (3)(六) 质量监控 (3)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调查要点 (5)(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一) 基本要求 (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六) 报告附件 (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1 地质灾害危害情况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
图1 200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2001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图1)。
最严重的为云南,死亡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
分别为146、108、82、61和54人。
本年度在重庆的武隆(照片1)、湖南的绥宁(照片2)、云南昆明的东川区各发生了1起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别造成79人、99人和19人死亡(图2)。
与2000年相比,2001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减少(图3)。
图2 2001年3起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500100015002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人)图3 1995--2001年我国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照片1 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武隆县城江北西段发生了体积约1.6万立方米的边坡垮塌,致使一幢建筑面积为4061平方米的9层楼房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
照片2 2001年6月18——19日湖南省绥宁县因连降暴雨诱发特大群发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面积11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1万,死亡99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照片为绥宁县武阳镇干坡村的房屋被泥石流淤埋。
本年度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重庆、广东、四川、湖北、山东和辽宁(图4)。
图4 2001年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经济损失东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如广东省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在近三年内都有大幅度增长,2001年比1999年普遍增长了110%以上。
与2000年相比,发生数量增长41.8%、死亡人数增长7.1%、经济损失增长29.2%。
《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1)(一) 目的⋯⋯⋯⋯⋯⋯⋯⋯⋯⋯⋯⋯⋯⋯⋯⋯⋯⋯⋯⋯⋯⋯⋯⋯⋯⋯⋯(1)(二) 名词解释⋯⋯⋯⋯⋯⋯⋯⋯⋯⋯⋯⋯⋯⋯⋯⋯⋯⋯⋯⋯⋯⋯⋯⋯⋯(1)(三) 任务⋯⋯⋯⋯⋯⋯⋯⋯⋯⋯⋯⋯⋯⋯⋯⋯⋯⋯⋯⋯⋯⋯⋯⋯⋯⋯⋯(1)(四) 基本要求⋯⋯⋯⋯⋯⋯⋯⋯⋯⋯⋯⋯⋯⋯⋯⋯⋯⋯⋯⋯⋯⋯⋯⋯⋯(2)(五) 组织形式⋯⋯⋯⋯⋯⋯⋯⋯⋯⋯⋯⋯⋯⋯⋯⋯⋯⋯⋯⋯⋯⋯⋯⋯⋯(3)(六) 质量监控⋯⋯⋯⋯⋯⋯⋯⋯⋯⋯⋯⋯⋯⋯⋯⋯⋯⋯⋯⋯⋯⋯⋯⋯⋯(3) 二、设计编制⋯⋯⋯⋯⋯⋯⋯⋯⋯⋯⋯⋯⋯⋯⋯⋯⋯⋯⋯⋯⋯⋯⋯⋯⋯⋯(3)(一) 基本要求⋯⋯⋯⋯⋯⋯⋯⋯⋯⋯⋯⋯⋯⋯⋯⋯⋯⋯⋯⋯⋯⋯⋯⋯⋯(3)(二) 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 一) 调查要点⋯⋯⋯⋯⋯⋯⋯⋯⋯⋯⋯⋯⋯⋯⋯⋯⋯⋯⋯⋯⋯⋯⋯⋯⋯(5) (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20) (一) 基本要求⋯⋯⋯⋯⋯⋯⋯⋯⋯⋯⋯⋯⋯⋯⋯⋯⋯⋯⋯⋯⋯⋯⋯⋯⋯(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23)(四) 成果图件编制⋯⋯⋯⋯⋯⋯⋯⋯⋯⋯⋯⋯⋯⋯⋯⋯⋯⋯⋯⋯⋯⋯⋯(23)(五) 成果报告编制⋯⋯⋯⋯⋯⋯⋯⋯⋯⋯⋯⋯⋯⋯⋯⋯⋯⋯⋯⋯⋯⋯⋯(24)(六) 报告附件⋯⋯⋯⋯⋯⋯⋯⋯⋯⋯⋯⋯⋯⋯⋯⋯⋯⋯⋯⋯⋯⋯⋯⋯⋯(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27)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2007年度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项目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二O O八年三月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编写单位: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经理:夏季总工程师:杨鲁飞项目负责:常喜顺编写人:常喜顺杜成涛陈俊野外调查人员:常喜顺杜成涛李吉海〔商南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李宏波〔商南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审核人:杨鲁飞提交单位: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提交时间:二O O八年三月目录0序言 (1)目的任务 (1)交通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地质灾害灾情 (4)以往调查工作程度 (5)本次调查工作部署及质量评述 (6)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13)1.1 地形地貌 (13)1.2 气象与水文特征 (13)1.3 地层与地质构造 (20)1.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6)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 (27)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28)2 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31)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特征 (31)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规律 (35)2.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7)3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41)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危险性评价 (41)3.2 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价 (43)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69)4.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依据及方法 (69)分区与评价 (72)5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83)评估原则要求与方法 (83)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84)5.3 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85)6 防治建议 (86)6.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 (86)6.2 防治目标与要求 (86)6.3 重点防治分区的划分与评价 (93)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建议 (99)6.5 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 (116)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118)7 结论与建议 (123)主要成果 (123)7.2 工作质量评述 (124)7.3 减灾防灾效益综述 (125)7.4 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125)7.5 下一步工作建议 (126)附件1、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稿〕2、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及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稿〕3、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一览表附图1、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1∶100000〕2、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1∶100000〕3、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100000〕0序言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谷发育,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地层岩石破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且造成损失较大,是我省地质灾害严重县份之一。
附件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共471个)河北省(15个):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定市曲阳县、满城县,秦皇岛市卢龙县、山海关区,唐山市丰润区、古冶区、开平区,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蔚县、产业聚集区,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山西省(4个):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辽宁省(8个):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绥中县,锦州市凌海县、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抚顺市新宾县,沈阳市康平县吉林省(13个):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永吉县、舒兰市、延吉市、安图县、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抚松县、长白县江苏省(14个):南京市下关区、鼓楼区、六合区、玄武区、雨花台区、高淳县、溧水县,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新北区,苏州市高新区、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淮安市盱眙县浙江省(20个):临安市、建德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洞头县、诸暨市、嵊州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云和县安徽省(7个):祁门县、石台县、贵池区、怀宁县、太湖县、繁昌县、裕安区福建省(25个):福州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莆田县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漳州市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三明市泰宁县、建宁县、明溪县、宁化县、梅列区、三元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光泽县江西省(27个):上饶市新洲区、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县、南城县、金溪县、崇仁县、临川区,九江市湖口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庐山区,吉安市泰和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赣州市章贡区、宁都县、寻乌县,宜春市樟树市、万载县、靖安县,萍乡市莲花县,南昌市安义县山东省(14个):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莱阳市,长岛县,莱芜市钢城区,淄博市临淄区河南省(19个):郑州市荥阳县、上街区,洛阳市伊川县、嵩县、宜阳县,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固始县,平顶山市鲁山县、郏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许昌市长葛市,焦作市修武县,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桐柏县、南召县湖北省(23个):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孝感市大悟县、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鄂州市鄂城区,黄冈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团风县、黄州市,宜昌市当阳市,襄阳市宜城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湖南省(40个):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县,衡阳市南岳区、衡南县,株洲市炎陵区、攸县,湘潭市韶山市,邵阳市洞口县、邵阳县、城步县,岳阳市湘阴县,常德市澧县、临澧县,张家界永定区,益阳赫山区,郴州北湖区、宜章县、安仁县、嘉禾县、临武县、桂东县、桂阳县,永州零陵区、祁阳县、蓝山县、江永县,怀化洪江区、洪江市、会同县、中方县、新晃县、通道县、靖州县,娄底娄星区,湘西州古丈县、龙山县、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广东省(36个):广州市荔湾区、白云区、从化市,佛山市三水区,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市,河源市龙川县、紫金县,梅州市五华县、蕉岭县,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汕尾市陆丰市,江门市新会区、恩平市,阳江市阳春市、阳东县,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肇庆市高要市、德庆县、封开县、广宁县,清远市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云浮市云城区、罗定市、云安县,顺德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8个):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田阳县,那坡县,凌云县,西林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乐业县,靖西县,百色市右江区、陆川县,兴安县,临桂县,阳朔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海南省(9个):琼海市、万宁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乐东县重庆市(20个):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合川区、双桥区、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四川省(22个):成都市新津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自贡市富顺县,泸州市合江县,德阳市广汉市,绵阳市北川县、梓潼县,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贵州省(14个):贵阳市清镇市、小河区、白云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安顺市关岭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剑河县、三穗县、黎平县、榕江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望谟县云南省(47个):昆明市安宁市、石林县、富民县、晋宁县、嵩明县,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绥江县,曲靖市富源县,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县、通海县、峨山县、元江县,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楚雄州楚雄市、牟定县、武定县、禄丰县,红河州蒙自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弥勒县、屏边县,文山州砚山县、广南县,普洱市宁洱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大理州大理市、鹤庆县、祥云县、洱源县、云龙县、弥渡县,德宏州瑞丽市、梁河县,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怒江州兰坪县、泸水县,临沧市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西藏自治区(5个):日喀则地区亚东县,林芝地区察隅县、波密县,昌都地区芒康县,山南地区洛扎县陕西省(17个):西安市周至县、高陵县,渭南市华阴市、潼关县,宝鸡市陇县、凤县,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汉中市勉县,铜川市宜君县,商洛市丹凤县、山阳县、柞水县,榆林市清涧县、子洲县,延安市宝塔区、宜川县甘肃省(29个):兰州市红古区、安宁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玉门市,武威市凉州区,景泰县,岷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宕昌县,卓尼县,庆阳市西峰区,华池县,平凉市崆峒区青海省(14个):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化隆县、乐都县、同仁县、德令哈市、贵德县、同德县、门源县、祁连县、玉树县、杂多县、玛多县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个):伊宁县、伊宁市、昭苏县、库尔勒市、和静县、且末县、轮台县、若羌县、乌恰县。
做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66个县(市、区)
郑州市:新密、荥阳、巩义、登封、新郑、郑州市郊区;
洛阳市:栾川、嵩县、汝阳、孟津、宜阳、新安、偃师、伊川、洛宁、洛阳市郊区;三门峡市:灵宝、卢氏、渑池、义马、陕县、三门峡市湖滨区;
安阳市:林州市、安阳县、安阳市郊区;
鹤壁市:淇县、浚县、鹤壁市区(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
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新乡市凤凰区;
焦作市:修武县、博爱县、焦作市区、沁阳市;
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
平顶山市:汝州市、鲁山县、宝丰县、郏县、平顶山市郊区、舞钢市、叶县;
南阳市:内乡县、桐柏县、淅川县、西峡县、镇平县、方城县、南召县、新野、社旗;驻马店市:泌阳县、确山县、遂平;
信阳市:光山县、商城县、新县、信阳平桥区、罗山县、信阳狮河区、固始县;
商丘市:永城市
济源市: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