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散步10[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005.83 KB
- 文档页数:9
《散步》----说课稿【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散步》。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从内容主体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散步》这篇课文则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但是这篇文章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有生命的轮回或延续的感慨,人生的选择,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等。
【学情分析】1、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加之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感受比较少。
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亲情教育特别的重要。
2、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朗读及分析人物情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亲情故事,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根据部编语文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本单元的单元要求:一是语文课程要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设置了目标二和目标四;二是语文课程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目标目标一和目标三。
课时计划:两课时【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部编教材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特点及本篇课文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定位在朗读上,力图让学生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提高语文素养。
《散步》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小学2、学科: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初识文章。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所得。
二、教学课题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家庭伦理散文,主要讲述了一家三口初春田野散步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分歧”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场景刻画地淋漓尽致。
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中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散文相关文体知识。
2、体会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特点。
3,品味细节描写,感悟一家人浓浓亲情。
4、领悟文章主题,学会感恩。
三、教材分析本文截取生活中散步的一个小细节来表现主题。
文章围绕家人之间的“关爱”和“责任”两个关键词来阐发中心,其中“分歧”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潜在动力,表现了家人之间呈现出来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分歧的解决中隐含的家庭伦理美德。
教学难点:“小题大做”的深刻领悟及情感拓展。
在教学之前积极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包括视频资料、教学课件、优秀教学设计等,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学情,最终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定教学情境,帮助深化主题,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关于感恩视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 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领会文章主题。
四、教学方法及流程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式。
本课教学流程:1、预习成果展示(学习小组交流后)(1)本文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2)作者简介。
(3)散文文体知识介绍。
(4)基础知识抽测、展示。
2、自主学习(1)概括本文内容。
(2)文中又怎样的分歧?怎样解决的?3、合作探究(1)你感受到家庭怎样的亲情关系?依据是什么?(2)你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本文景色描写起到怎样的作用?4、拓展提升我们也有幸福的家庭,我们也珍藏了很多很多体现浓浓爱意的记忆。
《散步》《散步》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了哪些亲情??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人的故事。
【为下面的字注音,主义字形】【为下面的字注音,主义字形】嫩(嫩( )芽)芽)芽 霎(霎(霎( )时)时)时 拆(拆(拆( )散)散)散熬(熬( )过)过)过 分歧(分歧(分歧( )) 水波粼粼(水波粼粼(水波粼粼( ))【词语理解】【词语理解】随意:人有自己的心愿。
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随意:人有自己的心愿。
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所,位置。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职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职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的明粼粼:形容水的明[提示质疑提示质疑]a ]a ]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小结小结] ]大路平顺,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文中第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散步》课文内容详细解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①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字词全解】①[信服]相信并佩服【句解】人到老年显得非常脆弱,他们更需要关怀。
简单的话语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了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
第二部分第一层(2):交待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转变,并且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②过了一个严冬③。
【字词全解】②熬áo熬夜āo熬白菜③[严冬]极冷的冬天【句解】朴实的语言透着对母亲浓浓的亲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段解】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④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⑤也密⑥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节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字词全解】④[铺]铺垫⑤[嫩芽]嫩绿的芽苗。
⑥[mì] 密秘密蜜蜜蜂【句解】景物描写烘托散步心情,设置散步背景。
【段解】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
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了母亲将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获得新的活力。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句解】儿子的话表现了什么?明确:写出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段解】第二部分第二层(3—5):写南方春天田野里的景色以及一家人散步于春光中的乐趣。
初一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教案《散步》是一篇体现浓浓亲情的(文章)。
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教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初一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们一家人常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A.散步的人有哪些?B.散步的季节呢?C.散步的地点?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E.结果如何?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沟通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初一语文《散步》课堂笔记一、导入1.通过播放一首轻音乐,让同学们进入放松状态。
2.介绍莫怀戚,引导同学们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成就。
3.展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让同学们预习并掌握。
二、阅读理解1.快速阅读全文,让同学们了解文章大意。
2.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a. 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b. 散步的地点和时间是什么?c. 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d.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精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a.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b.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c.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4.品读课文,回答问题:a.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亲情?为什么?b.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生命的力量?为什么?c.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什么?5.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课堂讨论1.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体现亲情和生命的力量?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请举例说明。
3.请以“我的一家”为话题,写一篇短文,描述家庭的温馨和谐或者突出家庭成员的个性和特点。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2.作业布置:课后练习题和相关阅读材料。
【导语】⼈类的爱⽆需豪⾔壮语,它就在⼀举⼀动的平凡的⾔⾏之间,⽗亲为⼉⼦撑伞,⼉⼦背起⽼母亲,⽗母⽆私付出,⼉⼥真诚回报。
即使它再平凡再细⼩,这份爱,也⾜以让全世界为之感动。
它需要我们⽤⼀⽣的光阴来感悟。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整体感知课⽂,理解⽂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其中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习⾃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重在培养学⽣尊⽼爱幼、珍爱亲情、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材分析:《散步》是⼈教版语⽂七年级上册第⼆单元第⼆篇课⽂。
本单元的课⽂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篇⽂章,⽂章记叙了⼀家三代野外散步的“⽣活细节”,表现出⼀家⼈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正处于发展独⽴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提⾼,已初步具有⾃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活的品质,对⽣活缺少体验,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去⾃读⾃悟,运⽤⾃主探究的⽅法学习,体会课⽂浓浓的亲情。
) 教学重点: 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尊⽼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悟亲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章最后⼀段话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教法: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运⽤⾃主探究的⽅法探究主旨、品味语⾔。
教师⽤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扩⼤教学的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法:先让学⽣熟读课⽂,整体感知课⽂;然后引导学⽣通过⾃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圈点勾画,深⼊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深长的意味,提⾼学⽣的思维能⼒,培养尊⽼爱幼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散步》说课稿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说课稿教案《散步》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散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
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