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21
附件《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使用指南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指导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工贸行业企业班组和岗位人员使用《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文件附件,以下简称《手册》),自主开展岗位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确定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危险因素。
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岗位清单制定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动。
对已经开展了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企业,可以将辨识评价工作与《手册》的使用有机结合,将《手册》中的内容融入到企业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中。
二、术语和定义(一)较大危险因素。
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
(二)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
识别较大危险因素的位置及特性、可能导致事故后果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
(三)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结合。
三、手册获取企业登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进入“监管四司”子站,查询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按本企业所属行业下载相应《手册》;也可以其他方式获取。
四、手册学习企业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确定时间和方式,在班组中统一组织《手册》的学习,班组长或安全员负责讲解,并结合岗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确定《手册》与本班组岗位工作的适用性;2.各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册》中与本岗位的相关内容;3.学习中发现的不清楚的问题须通过讨论和咨询(由上级提供帮助)得到解决。
学习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以完成上述要求为准。
五、手册使用(一)现场对比。
企业统一部署,由班组安排具体时间,组织各岗位人员,持各自的《手册》,根据之前学习中初步确定的与本班组相关的各个条目内容,一一对照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本“场所/环节/部位”所有的设施设备、操作、作业环境等现状,确定:1.在实际中是否存在《手册》描述的各个“较大危险因素”,或者是否有相近的情况;2.讨论实际情况与《手册》内容的不同点,确定更多相似和相关的“较大危险因素”状况;3.本班组的“较大危险因素”已采取的安全措施与《手册》中相应的“主要防范措施”的不同点;在现场进行对比工作的时候,要及时、准确和细致地做好记录。
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1前言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纺织行业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特组织编写了《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本手册结合了纺织行业特点,针对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和多发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依据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运用经验法、类比法、事故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了纺织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及其防范措施,供有关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及制订防范措施中参考,供监管部门作为重点执法检查内容参考。
纺织行业中的棉、毛、麻、丝绢、化纤和针织等纺织作业的工艺相似,本手册将这些作业的危险因素合并辨识。
纺织行业中的染整加工工艺流程均是类似的,因此单独辨识染整加工的危险因素。
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是纺织作业和染整作业合并加工,其危险因素的相关内容及防范措施,在纺织加工和染整加工及服装行业中的相关部分查找。
由于纺织行业门类比较多,生产特点相差较大,加之编写时间和水平所限,本手册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在参考使用的同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及时改进完善。
二○一六年二月2目录一、棉(麻、毛、丝绢和针织)纺织加工 (4)二、染整加工 (10)三、服装行业 (14)四、非家用纺织制成品行业 (15)五、公共部分 (16)3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一、棉(麻、毛、丝绢和针织)纺织加工序号场所/环节/部位较大危险因素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主要防范措施依据(一)前纺工序1清梳棉(1)开松过程打击金属块、丝等杂物产生金属火花,设备、管道摩擦、撞击产生金属火花;(2)电气火花、违章动火和吸烟等点火源;(3)原料缠绕转动轴发热等引发火灾。
火灾中毒和窒息(1)排除金属杂物:在第一道抓棉应安装强力磁辊,在输棉管道等部位安装金属探(吸)除装置,将金属杂物从原料中分离,在输棉管中设置屏障,将打开、扯松的原料中的金属杂物排除;(2)控制与消除火源:严禁违章吸烟或外来火种进入,按规定配备灭火器材并定期维护和检测其性能,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和喷淋等系统;进入车间机动车采用防护完好的电瓶车或排气管加装火星熄灭防护装置,设置防火分区,采用A1、A2级不燃性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安装防火门进行分隔;(3)检查和清洁:及时清除机械设备的转动部位或照明灯具上的纤维、花絮缠绕、积聚,及时现场巡查清除可燃杂物。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各行业)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以下情形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三)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五)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六)全压力式液化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
(七)液化烧、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
(A)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及硫化氢气体管道穿越除厂区(包括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外的公共区域。
(九)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生产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
(十一)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十二)涉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场所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检测报警装置,爆炸危险场所未按国家标准安装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十三)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十四)化工生产装置未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双重电源供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未设置不间断电源。
(十五)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未正常投用。
(十六)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七)未制定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
(十八)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十九)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未经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国内首次使用的化工工艺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新建装置未制定试生产方案投料开车;精细化工企业未按规范性文件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附件《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使用指南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指导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工贸行业企业班组和岗位人员使用《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文件附件,以下简称《手册》),自主开展岗位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确定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危险因素。
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岗位清单制定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动。
对已经开展了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企业,可以将辨识评价工作与《手册》的使用有机结合,将《手册》中的内容融入到企业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中。
二、术语和定义(一)较大危险因素。
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
(二)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
识别较大危险因素的位置及特性、可能导致事故后果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
(三)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结合。
三、手册获取企业登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进入“监管四司”子站,查询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按本企业所属行业下载相应《手册》;也可以其他方式获取。
四、手册学习企业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确定时间和方式,在班组中统一组织《手册》的学习,班组长或安全员负责讲解,并结合岗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确定《手册》与本班组岗位工作的适用性;2.各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册》中与本岗位的相关内容;3.学习中发现的不清楚的问题须通过讨论和咨询(由上级提供帮助)得到解决。
学习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以完成上述要求为准。
五、手册使用(一)现场对比。
企业统一部署,由班组安排具体时间,组织各岗位人员,持各自的《手册》,根据之前学习中初步确定的与本班组相关的各个条目内容,一一对照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本“场所/环节/部位”所有的设施设备、操作、作业环境等现状,确定:1.在实际中是否存在《手册》描述的各个“较大危险因素”,或者是否有相近的情况;2.讨论实际情况与《手册》内容的不同点,确定更多相似和相关的“较大危险因素”状况;3.本班组的“较大危险因素”已采取的安全措施与《手册》中相应的“主要防范措施”的不同点;在现场进行对比工作的时候,要及时、准确和细致地做好记录。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使用指南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指导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工贸行业企业班组和岗位人员使用《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文件附件,以下简称《手册》),自主开展岗位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确定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危险因素。
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岗位清单制定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动。
对已经开展了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企业,可以将辨识评价工作与《手册》的使用有机结合,将《手册》中的内容融入到企业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中。
二、术语和定义(一)较大危险因素。
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
(二)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
识别较大危险因素的位置及特性、可能导致事故后果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
(三)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结合。
三、手册获取企业登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进入“监管四司”子站,查询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按本企业所属行业下载相应《手册》;也可以其他方式获取。
四、手册学习企业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确定时间和方式,在班组中统一组织《手册》的学习,班组长或安全员负责讲解,并结合岗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确定《手册》与本班组岗位工作的适用性;2.各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册》中与本岗位的相关内容;3.学习中发现的不清楚的问题须通过讨论和咨询(由上级提供帮助)得到解决。
学习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以完成上述要求为准。
五、手册使用(一)现场对比。
企业统一部署,由班组安排具体时间,组织各岗位人员,持各自的《手册》,根据之前学习中初步确定的与本班组相关的各个条目内容,一一对照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本“场所/环节/部位”所有的设施设备、操作、作业环境等现状,确定:1.在实际中是否存在《手册》描述的各个“较大危险因素”,或者是否有相近的情况;2.讨论实际情况与《手册》内容的不同点,确定更多相似和相关的“较大危险因素”状况;3.本班组的“较大危险因素”已采取的安全措施与《手册》中相应的“主要防范措施”的不同点;在现场进行对比工作的时候,要及时、准确和细致地做好记录。
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
与防范指导手册
二○一六年二月
前言
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纺织行业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特组织编写了《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本手册结合了纺织行业特点,针对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和多发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依据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运用经验法、类比法、事故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了纺织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及其防范措施,供有关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及制订防范措施中参考,供监管部门作为重点执法检查内容参考。
纺织行业中的棉、毛、麻、丝绢、化纤和针织等纺织作业的工艺相似,本手册将这些作业的危险因素合并辨识。
纺织行业中的染整加工工艺流程均是类似的,因此单独辨识染整加工的危险因素。
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是纺织作业和染整作业合并加工,其危险因素的相关内容及防范措施,在纺织加工和染整加工及服装行业中的相关部分查找。
由于纺织行业门类比较多,生产特点相差较大,加之编写时间和水平所限,本手册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在参考使用的同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及时改进完善。
目录
一、棉(麻、毛、丝绢和针织)纺织加工 (4)
二、染整加工 (10)
三、服装行业 (14)
四、非家用纺织制成品行业………………………………………………………………………………………………………………………………..(1
5)
五、公共部分…………………………………………………………………………………………………………………………………………………………………...............(16)
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附件1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使用指南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指导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工贸行业企业班组和岗位人员使用《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文件附件,以下简称《手册》),自主开展岗位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确定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危险因素。
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岗位清单制定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动。
对已经开展了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企业,可以将辨识评价工作与《手册》的使用有机结合,将《手册》中的内容融入到企业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中。
二、术语和定义(一)较大危险因素。
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
(二)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
识别较大危险因素的位置及特性、可能导致事故后果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
(三)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结合。
三、手册获取企业登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进入“监管四司”子站,查询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按本企业所属行业下载相应《手册》;也可以其他方式获取。
四、手册学习企业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确定时间和方式,在班组中统一组织《手册》的学习,班组长或安全员负责讲解,并结合岗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确定《手册》与本班组岗位工作的适用性;2.各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册》中与本岗位的相关内容;3.学习中发现的不清楚的问题须通过讨论和咨询(由上级提供帮助)得到解决。
学习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以完成上述要求为准。
五、手册使用(一)现场对比。
企业统一部署,由班组安排具体时间,组织各岗位人员,持各自的《手册》,根据之前学习中初步确定的与本班组相关的各个条目内容,一一对照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本“场所/环节/部位”所有的设施设备、操作、作业环境等现状,确定:1.在实际中是否存在《手册》描述的各个“较大危险因素”,或者是否有相近的情况;2.讨论实际情况与《手册》内容的不同点,确定更多相似和相关的“较大危险因素”状况;3.本班组的“较大危险因素”已采取的安全措施与《手册》中相应的“主要防范措施”的不同点;在现场进行对比工作的时候,要及时、准确和细致地做好记录。
纺织品生产企业纺织品安全风险清单1. 介绍本文档旨在为纺织品生产企业提供一份纺织品安全风险清单,以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清单列出了可能出现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 纺织品生产安全风险清单2.1 火灾风险- 机器设备故障引发火灾- 预防措施:定期维护机器设备,保证正常运行;配备灭火器和自动灭火系统。
- 处理措施:设立紧急疏散通道,进行灭火和人员疏散。
- 动火操作导致火灾-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动火操作,设立专门区域进行动火,提供合适的防火设备和防护措施。
- 处理措施:及时报警,进行紧急疏散和灭火。
2.2 机械安全风险- 机器设备使用不当导致操作员伤害- 预防措施:提供操作培训,确保操作员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安装安全防护装置,避免操作员接触危险部位。
- 处理措施:设立急救站,提供及时的紧急救治。
- 机械设备故障导致意外伤害- 预防措施:定期检查和维护机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建立设备维修和故障报警机制。
- 处理措施:及时报修,确保设备修复和员工安全。
2.3 化学品安全风险- 使用有毒化学品引发中毒事故- 预防措施: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提供充足的通风设施;培训操作员正确使用和储存化学品。
- 处理措施:尽快将中毒者转移到安全地点,提供急救措施。
- 化学品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危害员工健康-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提供合适的密封和防护措施;设置泄漏应急响应计划。
- 处理措施:封控泄漏源,采取适当的清理和处理措施。
3. 结论纺织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安全风险,如火灾、机械事故和化学品泄漏等。
通过识别和管理这些风险,企业能够确保员工和设施的安全,并降低潜在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如定期维护设备、提供培训和紧急救治等,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工贸行业领域宽、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安全基础薄弱。
近年来,工贸行业企业中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成为诱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根源。
易燃易爆粉尘、高温熔融金属、冶金煤气、液氨等引发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为提高工贸行业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决定自2016年至2020年在工贸行业,主要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6个行业企业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中,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源头管控、标本兼治、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抓基础建设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的责任和措施逐级落实到企业岗位,抓实抓细,促进企业提升企业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
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立起“以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为重点,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差异化监管和精准化执法为抓手,以层层落实企业岗位责任为核心”的工贸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企业安全基础得到明显改善,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二、工作任务(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各地区要组织辖区相关企业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工作,督促企业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以下简称《指导手册》,请自行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下载),结合实际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将责任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员工;依据《指导手册》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登记建档,实施有效防范措施,定期进行检查排查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日常管控;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将辨识出的较大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纳入岗位操作规程,做到“一岗位一清单”,并培训员工熟练掌握。
2022版《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工贸行业重大隐患判定标准本判定标准适用于判定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以下统称工贸行业)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特种设备等有关行业领域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和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适用于相关工贸行业,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仅适用于对应的行业。
一、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一)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领域(共10条)。
1.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其内部设有员工宿舍、会议室、休息室等场所。
2.不同类别的可燃性粉尘、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互连互通。
3.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采取泄爆、隔爆、惰化、抑爆、抗爆等控爆措施。
4.铝镁等金属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除尘方式;其他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时,未规范采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
5.除尘系统采用重力沉降室除尘,或采用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
6.铝镁等金属粉尘及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设置锁气泄灰装置,或未及时清卸灰仓内的积灰。
7.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立筒仓、收尘仓、除尘器内部等20区未采用符合要求的防爆型电气设备。
8.粉碎、研磨、造粒、砂光等易产生机械火花的工艺,未规范采取杂物去除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
9.未规范制定粉尘清理制度,未及时规范清理作业现场和相关设备设施积尘。
10.铝镁等金属粉尘的收集、贮存等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通风、氢气浓度监测等防火防爆措施。
(二)使用液氨制冷的行业领域(共2条)。
1.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生产场所的空调系统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
2.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且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9人。
(三)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行业领域(共4条)。
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分析摘要: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纺织行业步入市场化运行的轨道,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纺织生产的安全,值得社会关注。
在纺织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生产安全隐患,只有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强化危险因素辨识度,严格流程管理,做好设备维护保养,才能确保安全生产,避免出现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文章重点分析了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指出企业需要从安全的角度合理调配资源,通过全员教育、设备投入更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基础等方法与措施,全面保证安全生产,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以此为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纺织生产;安全;管理;隐患纺织业是轻工业生产,其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较为传统的行业之一。
根据纺织业的流程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纺织业整体协调性强、分工精细化、机器操作较复杂、从业人员众多、整体作业环境恶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业存在安全生产管理隐患。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纺织业步入市场化,整体行业体制机制出现了明显变化,个体企业积极参与进来,这种从业现状导致了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难度的加大,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造成纺织企业安全隐患的增多,为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更多的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在各行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生产事故,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得越来越细、管理越来越严,全社会均对安全生产重视起来。
但是当前我国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使生产企业安全监管出现漏洞,存在着较大的危险隐患,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解决,企业生产环境恶劣,从事生产的员工健康得不到保障,只有全面强化安全管理,才能有效避免出现人生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保证生产的顺利推进。
1 理论及定义我们可以通过对安全与危险概念上的把握,全面理解其涵义,在理论上安全主要是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具体解释为免受人员伤害、疾病、死亡或设备、财产破坏损失状态;危险主要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前言
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纺织行业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特组织编写了《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本手册结合了纺织行业特点,针对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和多发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依据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运用经验法、类比法、事故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了纺织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及其防范措施,供有关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及制订防范措施中参考,供监管部门作为重点执法检查内容参考。
纺织行业中的棉、毛、麻、丝绢、化纤和针织等纺织作业的工艺相似,本手册将这些作业的危险因素合并辨识。
纺织行业中的染整加工工艺流程均是类似的,因此单独辨识染整加工的危险因素。
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是纺织作业和染整作业合并加工,其危险因素的相关内容及防范措施,在纺织加工和染整加工及服装行业中的相关部分查找。
由于纺织行业门类比较多,生产特点相差较大,加之编写时间和水平所限,本手册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在参考使用的同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及时改进完善。
二○一六年二月
目录
一、棉(麻、毛、丝绢和针织)纺织加工 (4)
二、染整加工 (10)
三、服装行业 (14)
四、非家用纺织制成品行业 (15)
五、公共部分 (16)
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一、棉(麻、毛、丝绢和针织)纺织加工
二、染整加工
三、服装行业
四、非家用纺织制成品行业
五、公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