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考试重点——动物遗传学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6
《动物遗传学》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核型:把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或谋一份类群的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照他们的相对恒定性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2.遗传多样性:在广义上是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核个体三个水平的遗传变异程度,狭义上则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
3.剂量效应:某一基因对表型的作用效果随基因数目的增多而呈累加的增长或减少。
4.DNA复性:当温度减低后,变性的DNA分子有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的过程5.GT-AG法则:真核生物的基因在每个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接头区,有一段高度保守的共有序列,即每个内含子的5’端起始的两个核苷酸都是DT,3’端末尾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种RNA剪接信号的形式称为GT-AG法则。
6.复等位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7.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一组基因称为一个基因家族。
8.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它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9.基因组印记:是指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对基因或DNA片段打下标识、烙印的过程。
10.重组率又称交换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总配子数=重组型个体数/(重组型个体数+亲本型个体数)×100%。
11.基因定位:就是把已发现的某一突变基因用各种不同方法确定在该生物体某一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
二、选择题1.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护单链模板免遭侵害的物质是(D)A.引发酶B.DNA连接酶C.DNA聚合酶D.单链结合蛋白2.公鸡的性染色体构型是(C) A.XY B.XX C.ZZ D.ZW3.下列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的是(B)A.50AA,2Aa,48aaB.49AA,42Aa,9aaC.100AA,10aD.50AA,50aa4.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可以剖分为(B)A.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和加型效应B.加性效应和剩余值C.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D.加性效应和环境效应5.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最适合进行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考察的时期是(B)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6.在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负责引物合成的酶是(A) A.引发酶 B.SSB C.螺旋酶 D.旋转酶7.DNA复制中RNA引物的主要作用是(A)A.引导合成冈崎片段B.作为合成冈崎片段的模板C.为DNA合成原料dNTP提供附着点D.激活DNA聚合酶8.下列关于单链结合蛋白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D)A.与单链DNA结合防止碱基重新配对B.保护复制中的单链DNA不被核酸酶降解C.与单链DNA结合,降低双链DNA Tm值D.以上都不对9.紫外线对DNA的损伤主要是(B)A.引起碱基置换B.形成嘧啶二聚体C.导致碱基缺失D.发生碱基插入10.有关转录的错误描述是(A)A.只有在DNA存在时,RNA聚合酶方可催化RNAB.需要NTP作原料C.RNA链的延伸方向是3’→5’D.RNA的碱基需要与DNA互补11.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 A.重复 B.基因突变 C.单倍体 D.嵌合体12.鸡的性染色体构型是(B) A.XY B.ZW C.XO D.ZO13.RNA与DNA生物合成相同的是(BDE)A.需RNA引物B.以3'→5’方向DNA为模板C.两条模板链同时合成D.新链生成的方向5’→3’E.形成3’,5’-磷酸二酯键三、填空题1.在动物细胞的细胞器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2.断裂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间隔组成。
显性性状:两亲本杂交时,能在F1代中表现出来的形状。
隐性纯合体:由纯合的隐性基因型构成的个体。
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占据同一位点,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形状的一对基因。
互补作用:指两对基因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一个新性状的发育。
伴行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Z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
相对性状:同一种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性反转:生物个体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
连锁遗传图:根据基因定位的方法,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顺序,把一种生物的名连锁群内基因的排列顺序和基因遗传的距离给予标定,绘制出的图谱。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能够抑制另外一对基因的表现。
从性遗传: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它所抑制的形状的显隐关系因性别不同而异,受性激素的影响。
基因突变:指在基因水平上遗传物质中任何可检测的能遗传的改变,不包括基因重组。
伴性性状:指伴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位于性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返祖遗传:隔若干代以后,出项与祖先相似性状的遗传现象。
等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表现出来,即等位基因同时得到表现。
表现度: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一个外显基因或基因型其表型表型出来的程度。
限性遗传:有些性状仅局限于某一性别的这类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
完全连锁:亲本的两个性状完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传给了后代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指在一个群体中,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在每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上只能是一对基因。
隐性性状:虽在F1中并不表现,但经F1自交能在F2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染色体:在多数二倍体真核生物中,决定性别的关键基因位于的一对染色体。
修饰基因:依赖主基因的存在而起作用,本身并不发生作用,只是影响主基因的作用的程度的一类基因。
主基因:对某一性状发育起决定作用的一对基因。
表现型:基因和基因型所能表现出来的生物体的各类性状,基因型:与生物某一性状有关的基因组成。
动物遗传学名词解释1、遗传:相同的物种内部亲代和子代的相似性。
2、变异:相同的物种内部亲代和子代的不相似性。
3、染色体: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功能的核成分,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4、同源染色体: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形态、大小、结构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这样一对染色体称~。
5、细胞周期:指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的一段历程。
6、联会: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的现象。
7、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所形成的复合结构。
8、四分体:一个二价体由两条同源染色体组成,包括4条染色单体,故又称~。
9、性状:一个生物任何一个可以鉴别的表型特征。
10、等位基因:占据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的两个基因。
11、杂交:不同遗传型个体进行有性交配。
12、回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案。
13、测交:即测验杂交,指把被测验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个体杂交。
14、不完全显性:F1的表型不同于两个亲本,而是介于两亲本之间的显性。
15、完全显性:F1的表型与显性亲本的表型完全一致的显性。
16、致死基因:由于遗传能够导致个体在性成熟前死亡的基因。
17、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两个及以上的基因。
18、基因互作:共同影响一个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19、互补作用:两对基因(或显性或隐性)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个新性状的发育。
20、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基因能够抑制另外一对基因的表现。
21、重叠作用:指有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个体内只要有任何一对基因中的一个显性基因,其性状即可表现出来,只有当这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性状才不被表现,而这两对基因同时存在显性时,其性状表现与只有一个显性时是一样的。
22、多因一效:控制或影响某一性状的基因往往是很多的。
23、一因多效:一对基因控制了两对或多对性状。
动物遗传基础复习资料绪论名词解释1、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2、遗传:是有血统关系的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3、变异:就是有血统关系的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填空题1.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变异机理)的科学。
2.遗传学是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核酸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科学。
3.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一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两大定律。
4.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问答题1.动物遗传学的意义是什么?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遗传学是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核酸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科学。
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机理的科学。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育种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2.动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动物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础及分子遗传学基础及在动物中的应用等。
3、动物遗传学与畜禽育种的关系。
动物育种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动物遗传资源,发挥优良品种基因库的作用,提高动物产品产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以长远的观点,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有品种资源和以前未利用的动物资源保护的目的。
通过育种工作,扩大优秀种畜使用面,使良种覆盖率提高,进而使群体不断得到遗传上的改良。
通过育种工作,培育杂交配套系,“优化”杂交组合,达到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生产商品动物,使工厂化动物生产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具有特殊功能,能自我复制的部分,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基因的载体。
2.二倍体:每种生物染色体数目在体细胞中为2n的,称为二倍体。
3.单倍体:二倍体生物性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通常是n,称为单倍体。
4.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形状、大小、着丝点位置等相同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动物遗传学及育种学一一遗传学部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片段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期交换。
2、测交一般是用被测个体与隐性亲本类型的个体杂交,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类和比例,从而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3、连锁基因间交换值的变化幅度在________________ 之间。
4、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40条染色体,该生物应有____________ 个连锁群。
5、父亲的血型为AB型,母亲的血型为O型,其子女的血型可能为型。
6、某一双链DNA分子中T占15%贝U G应为_______________ 。
7、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_______________ 。
&人类中缺乏色素(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 控制。
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
他们的下一个小孩患白化病的概率为。
9、两对非等位基因连锁,对其杂种的100个初级性母细胞进行检查,发现在两基因相连区段内有15个细胞发生了交换,则其交换值为。
10、果蝇的红眼(+)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白眼雄蝇交配,子代中雄蝇的表现型是。
二、名词解释(选作5个,2X 5,共10分)1、基因型2 、复等位基因3 、克隆4 、连锁遗传图5、遗传率 6 、遗传漂变7、染色体组8 、基因工程三、简答题(任选作3题,3X 5 = 15分)1、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有何区别?2、数量性状有何特点?3、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是什么?4、近交会产生哪些遗传效应?5、举例说明基因是如何控制遗传性状表达的?四、分析计算题:1、已知某生物的a,b,c三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用基因型为+a+b+c的个体与三隐性纯合个体测交,获得得以下结果:(10分)试问:(1)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如何?(2)这三个基因两相邻区段内同时发生交换的概率是多少?(3)这三个基因两两间的交换值是多少?(4)两个纯合体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5)绘制这三个基因间的连锁遗传图。
名词解释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动物科学专业《动物遗传学》课程试卷A答案基因组印记:后代中来自亲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只有一个表达的现象。
基因频率:在一群体内,某个特定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信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发育的科学。
Variation :(变异)子代与亲代不相同的性状。
染色体组型: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和大小顺序排列构成的图形。
减数分裂: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Character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
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的形状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的现象。
Lin kage group:(连锁群)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
形态标记:以生物体的形态性状为特征的遗传标记。
物理作图:把基因组分解成为许多较小的DNA片段,然后再把这些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由DNA片段重叠组成的物理图。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树木改变.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缺失:染色体出现断裂并丢失部分染色体片段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非孟德尔遗传:由于染色体外基因并不是随同染色体的复制和分裂均等的分配给两个字细胞而是在细胞质中随机地传递给子代,因而其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独立分配和自由组合规律,及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不一致,或只表现父本性状,或只表现母本性状。
母体效应:也称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性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现型相关的现象。
剂量补偿:男女之间X染色体连锁基因表达水平相等的现象,人类遗传学上称为剂量补偿。
表观遗传:基因表达的改变不依赖于DNA核苷酸序列的改变,而是受DNA勺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作用,而且这种改变能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向后代遗传的现象。
动物遗传学重点整理<第二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物质基础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和磷酸三部分组成RNA分子中的4中主要碱基为A,G,C和尿嘧啶多个单核甘酸通过磷酸二脂键按线性顺序连接上游:把某个核苷酸左边的序列称为5’方向或上游下游:把某个核苷酸右边的序列称为5’方向或下游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4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核苷酸反向平行盘绕梭生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高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旋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信使RNA:是蛋白质结构基因转录的单链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它载有确定各种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密码信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核糖体RNA:核糖体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微卫星DNA:以2~6个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称为微卫星DNA小卫星:以6~25个核苷酸为核心序列的串联重复序列称为小卫星DNA转移RNA:是一类小分子质量的RNA,tRNA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转运各种氨基酸至核糖体,按照mRNA的密码顺序合成蛋白质的作用基因: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这种遗传因子称为基因断裂基因:绝大部分真核基因的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它们往往被一些非编码的DNA序列间隔开,形成一种断裂结构外显子:把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内显子:把非编码的间隔序列称为内含子重叠基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则为重叠基因GT-AG法则:每个内含子的5’端起始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末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是RNA剪接的信号,这种接头的形式称为GT-AG法则开放阅读框:结构基因中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的这一段核苷酸区域,其间不存在任何终止密码,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这一区域被称为开放阅读框信号肽序列:在分泌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中,在起始密码子之后,有一段富含疏水氨基酸多肽的序列,称为信号肽序列启动子:启动子是指准确而有效地启动基因转录所需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增强子:增强子也是一种基因调控序列,它可使启动子发动转录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显著地提高基因的转录效率沉默子:是另一种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调控序列,它通过与有关蛋白质结合,对转录起阻抑作用。
《动物遗传学》各章复习题绪论名词解释: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可以认为是研究遗传信息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涉及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复制、重组、变异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等方面。
2.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的相同或相似。
3.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的不相同或不相似。
4.基因型:遗传学上,通常把从亲代获得的某一性状的遗传基础或遗传基础的总和称为基因型。
5.表现型:遗传学上,把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或全部性状的总和称为表现型。
填空题:1.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是、和。
(遗传变异自然选单项选择题:1. 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2)孟德尔(3)拉马克(4)克里克2.建立在细胞染色体的基因理论之上的遗传学, 称之 ( 4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经典遗传学3.遗传学中研究基因化学本质及性状表达的内容称( 1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细胞遗传学4.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 1859 (2) 1865 (3) 1900 (4) 19105.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 arwin 6.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1.有丝分裂:一种常见的细胞分裂方式,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过程,形成与母细胞相同的两个子细胞,由于有纺锤丝的形成,称为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它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称为减数分裂。
动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一、填空题或选择题:1、细胞核内贮存生物遗传信息的物质叫。
2、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可分为、、、和四个时期。
3、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片段在时期交换。
4、动物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卵子。
5、遗传上表现的性状分离,实质上是杂种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对)彼此,形成比例的种不同类型的配子。
6、含两对杂合基因的个体自交或自群繁育,子代应该产生种基因型、 . 种表型的个体。
7、测交一般是用被测个体与隐性亲本类型的个体杂交,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产生的种类和比例,从而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代产生种8、在显性完全的情况下,n对基因杂合体自交或自群繁育,F2表现型类型,种基因型类型。
9、连锁基因间交换值的变化幅度在之间。
10、猪毛色遗传中,白毛(B)对黑毛(b)为完全显性,基因型都是Bb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出现黑毛猪的概率为。
11、控制从性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aBbCc),假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12、AABBCC×aabbcc——>F1可形成种配子,如果三个基因两两间均为且为完全连锁,则该F 1可形成种配子。
不完全连锁,则F113、在有性繁殖的情况下,遗传物质重组的方式主要有和两种。
14、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40条染色体,该生物应有个连锁群。
15、父亲的血型为AB型,母亲的血型为O型,其子女的血型可能为 .型。
16、缺失、重复和倒位染色体在与正常染色体联会时都可能形成环(圈),它们的区别是:缺失环由染色体形成,重复环由染色体形成,倒位是由染色体形成。
17、同源四倍体的育性一般比异源四倍体,比同源三倍体。
18、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表现为,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称为。
19、一个分离世代群体的表型变异包含变异和变异两个部分。
遗传率越高,表示性状受影响小,因而选择的效果。
20、某一双链DNA分子中T占15%,则G应为。
21、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
动物遗传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联会核型随机交配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剂量效应等位基因DNA的复性基因突变核小体GT-AG法则复等位基因孟德尔群体遗传标记母体效应PCR同源染色体基因家族卫星DNA基因定位遗传力基因组印记遗传多样性图距单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遗传漂变密码的简并性移码突变冈崎片段不对称转录基因工程启动子信号肽帽子结构RNA剪接缺失假显性单倍体嵌合体主效基因二、填空1.在动物细胞的细胞器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是()。
2.根据着丝点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3.基因的相互作用包括()、()、()和()。
4.在性别控制中,精子分离法包括()、()、()、()、()和激光细胞分离器法。
5.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
6.DNA二级结构的类型主要有()、()、()、()和()。
7.断裂基因由()和()间隔组成。
8.根据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可分为()、()()和()。
9.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和()。
10.解释杂种优势产生的学说有()和()。
11. 染色体要确保在细胞世代中的复制和遗传,起码应具备三种功能元件,一个是(),确保染色体在细胞周期中能够自我复制;二是(),使细胞分裂时完成复制的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三是(),以保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12. 转录时只有一条链为模板,其中将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称为(),而另一条不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称为()。
13. 染色体结构畸变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缺失、()、()和易位。
14. 在人类中,大约12个男人中有一个色盲患者(色盲是由于性连锁隐性基因引起的)。
则女人中色盲患者的概率为()。
15.数量性状的表型值是由基因型值和环境值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因型值又可剖分为()、()和(),用公式表示为()。
16.大肠杆菌DNA复制时,DNA的解链需要几种酶和蛋白质的参与,它们分别为()酶、()酶和SSB蛋白质。
动物遗传学复习资料1.染⾊体: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核成分,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能够⾃我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将其形态和携带的遗传信息⼀代代延续下去,其形态和数⽬常影响⽣物的遗传性状。
2.同源染⾊体:⼆倍体⽣物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染⾊体,其中⼤⼩、形态、结构都相同,⼀个来⾃于母⽅,⼀个来⾃于⽗⽅,功能可能不同。
3.⾮同源染⾊体:在同⼀⼆倍体⽣物的体细胞中不成对存在的染⾊体,即⾮同源染⾊体,如精细胞,卵细胞。
4.染⾊体核型(组型):是指染⾊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现型,包括染⾊体数⽬、⼤⼩、形态特征等。
5.染⾊体的核型分析:按照染⾊体的数⽬、⼤⼩和着丝粒位置、臂⽐、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物核内的染⾊体进⾏配对、分组、归类、编号等分析的过程。
6.染⾊质:是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期间存在的形式。
7.染⾊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质聚缩⽽成的棒状结构。
8.组蛋⽩:是构成真核⽣物的主要蛋⽩成分。
9.细胞周期:是指⼀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细胞分裂结束为⽌的⼀段历程,。
10.减数分裂:细胞仅进⾏⼀次DNA复制,却连续分裂两次,结果使得产⽣的配⼦中的染⾊体数⽬减半,只含有单倍数的染⾊体(n)。
11.联会:在第⼀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偶偶线期中,同源染⾊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
12.⼆价体:在第⼀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偶偶线期中,同源染⾊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所形成的复合结构。
13.四分体:⼀个⼆价体由两条同源染⾊体组成,包括4条染⾊单体,称为四分体。
14.性状:⽣物任何⼀个可以鉴别的表型特征。
15.相对性状:同⼀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16.测交:⼦代和亲本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17.完全显性:指⼀对等位基因连个等位基因成员同时存在⽽只有⼀个基因的表型效应得以显⽰的。
18.不完全显性:⼀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同时存在时,杂合体的表现型介于显性纯和体和隐性纯合体两者之间。
19.等位基因:占据同源染⾊体同⼀位点的⼀对基因,如Aa20.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个群体中,同源染⾊体上同⼀位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动物遗传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遗传学(Genetics):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或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动物遗传学(Animal Genetics):究动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1.简述遗传学的分类、发展历史和应用。
答:分类:人类遗传学、动物遗传学、植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发展:遗传学的初创时期1900-1910细胞遗传学时期1910-1940由细胞向分子水平过渡1940-1953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动物基因组时代(1995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蛋白组学)应用:在医学上的应用在农作物中的应用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质(chromatin):是在间期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纤细网状物。
染色体(chromosome):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逐步卷缩,变为一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有形小体。
常染色体(autosome):在公母(雌雄)性别中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对)。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在公母(雌雄)性别表现不同,决定个体性别的染色体(对)。
在哺乳动物中为X/Y (£XY;早XX),在鸟类中为Z/W (£ ZZ;早ZW)。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二倍体中染色体两两配对,配对的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它们大小相同,形状相似,分别来自父亲、母亲。
联会(Synapsis):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联会过程中可能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二价体(Bivalents):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形成的复合结构。
姐妹染色单体(sisterchromatid):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
核型:将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按照各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位置及随体的有无依次排列,称为染色体组型或者核型。
染色体臂比值:染色体长臂与短臂长度之比.即q/p。
动物遗传学复习一、发展史1856~1865年间,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学中的两条基本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把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
1910年,摩尔根和他的3位弟子发现经典遗传学中的第三个基本规律——遗传连锁规律。
并且在1926年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首次阐明了基因在上下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1953年沃深和克里克准确地阐明了DNA双螺旋分子结构。
1944年由Oswald Theodore A very 等人完成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1952年Alfred Day Hershey和Martha Chase 通过噬菌体的感染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57年Heinaz Fraenki-Conrat 和B. Singre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证实RNA也是遗传物质。
1985年Karry Mullis 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二、遗传的物质基础DNA是遗传物质的旁证:1、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和质量的恒定性。
2、紫外线诱变作用于DNA的关系。
DNA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4钟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
1943年英国Chargaff 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摩尔含量总是相等的这一定律被称为Chargaff当量定律。
DNA二级结构:指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爽螺旋结构。
跳跃基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发现基因组中的某些成分位置的不固定性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转移的成分叫跳跃基因。
断裂基因:绝大部分真核基因的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它们往往被一些非编码的DNA序列间隔开,形成一种断裂结构,这些非编码的DNA在转录后的RNA加工过程中被剪切掉。
外显子: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
内含子:非编码的间隔序列。
GT-AG法则:在没个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接头区,有一段高度保守的共有序列,即每个内含子的5’端起始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末尾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是RNA剪接的信号,这种接头形式叫GT-AG法则。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章: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1)精确复制,确保世代传递。
(2)储备、传递信息的潜在能力。
(3)时间、空间的稳定性。
(4)能够变异。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这一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主要证据;噬菌体的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
把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叫做外显子。
把非编码的间隔序列叫做内含子。
GT-AG法则:每个内含子的5’端起始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末尾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就是RNA剪接的信号,这种接头形式被称之为GT-AG法则。
启动子:指准确而有效的启始基因转录所需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增强子:增强子(enhancer)也是一种基因调控序列,它可使启动子发动转录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显著地提高基因的转录效率。
沉默子(silencer):是另一种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调空序列,通过与有关蛋白结合对转录起阻遏作用,根据需要关闭某些基因的转录,且可以远距离作用于启动子。
终止子:(terminator)是一段位于基因3’端非翻译区中与终止转录过程有关的序列,是RNA聚合酶停止工作的信号,当RNA转录到终止子区域时,其自身形成发卡结构,并且形成一串U。
发卡式的结构阻碍了RNA聚合酶的移动,寡聚U与DNA模板的结合不稳定,导致RNA聚合酶从模板上脱落下来,转录终止。
加尾信号:真核生物mRNA的3’端都有一段多聚 A尾巴(polyA tail),它不是由基因编码,而是转录后通过多聚腺苷酸聚合酶作用加到mRNA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在原核生物基因翻译起始位点周围有一组特殊的序列,控制着基因的翻译过程,SD序列是其中主要的一种。
SD序列对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和翻译的起始有重要的作用。
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genome),C值:每一种生物中的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是特异的。
遗传:有血缘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有血缘个体之间的非相似性遗传和变异的关系:(1)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2)遗传是保守的,变异是变革的,发展的。
(3)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
(4)遗传变异伴随着生物的生殖而发生。
核酸(nucleic acid):以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所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根据所含戊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信使RNA(message RNA, mRNA):单链RNA,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携有确定各种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密码信息。
在真核生物中,mRNA把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中的基因传递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通过翻译合成特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转移RNA(transfer RNA,tRNA):负责解读mRNA所含遗传信息的RNA分子,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转运各种氨基酸至核糖体,按照mRNA的密码顺序合成多肽的功能。
tRNA通过链内碱基配对形成“三叶草”型二级结构。
核糖体rRNA(ribosomal RNA,rRNA):由rRNA基因转录的单链RNA分子,为核糖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含三种rRNA;动物含有四种rRNA。
基因(gene):是遗传的功能单位,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广义地说,基因也被认为是有功能的DNA片段。
基因组(genome):真核基因组是指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
染色体(chromosome):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细胞核中一种以核小体为基本结构单元,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丝状物,含有染色体基因,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有丝分裂(mitosis):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之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细胞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正常生长发育,又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meiosis):生殖细胞成熟时产生配子的细胞分裂形式,对于保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创造物种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细菌的转化:1928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光滑型(S型),有夹膜,具有毒性,导致小鼠死亡。
另一种为粗糙型(R型),无毒性。
感染性的RNA:有些病毒,只含有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没有DNA,这些RNA病毒则使用RNA作为遗传物质。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和磷酸三部分构成。
DNA和RNA所含戊糖的种类不同,DNA 中的戊糖为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戊糖为D-核糖;DNA的一级结构:指4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碱基序列。
DNA的二级结构:就是DNA光螺旋结构。
DNA的高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旋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超螺旋结构是DNA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超螺旋又可分为负超螺旋和正超螺旋两种。
RNA: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含有许多种不同的RNA分子,其中最主要的有信使RNA、核糖体RNA和转移RNA。
基因的概念: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它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 1.外显子和内含子;翻译起始序列AUG,翻译终止序列TAA/TAG/TGA。
2.信号肽序列;在起始密码子之后,运输蛋白质功能。
3.侧翼序列- 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加帽和加尾信号等。
基因组(genome):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C值:每一种生物中的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C值矛盾: C值的大小与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
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
卫星DNA分为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
基因簇:若一个基因家族的基因成员紧密连锁,成簇状排列在一个染色体的某一个区域,则形成一个基因簇。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
染色质蛋白质分为两类:组蛋白和非组蛋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1.着丝粒:中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次缢痕。
3.随体。
4.端粒特异染色体结构:1.A和B染色体2.巨大染色体细胞周期: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相互延续的时期,即细胞分裂期和细胞分裂间期。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主要特点是细胞仅进行一次DNA复制,却连续分裂两次,结果使得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n)。
有丝分裂:根据细胞核分裂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几次?有丝分裂DNA在间期复制一次复制: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一个新的与亲代模板结构相同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转录:指以DNA或RNA(某些病毒中)为模板,以ATP、GTP、CTP和UTP(NTP)为底物,在RNA聚合酶和其它蛋白质因子的作用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从DNA传递到RNA。
翻译:又称蛋白质生物合成,是指在核糖体上,将mRNA所含的遗传密码转译为多肽链中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操纵子:由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组成。
正控制:是一种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调节基因编码的调节蛋白是激活蛋白,它与效应物分子协同作用,开启操纵子结构基因的转录,如果调节蛋白缺乏,基因关闭。
负控制:是一种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调节基因编码的调节蛋白是阻遏蛋白,它本身或与辅阻抑物协同作用,关闭操纵子结,构基因的转录,如果调节蛋白缺乏,基因表达关闭。
顺式作用元件:是DNA分子上与结构基因连锁的转录调控区域,它们不是通过合成蛋白质或RNA,而是与特定的反式作用元件结合,再经反式作用元件之间和与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反式作用元件:又称转录因子,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顺式作用元件8~12bp核心序列上,参与靶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组调节蛋白。
DNA复制的基本规律:1.半保留复制 2.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所需的酶和蛋白质:DNA聚合酶原核生物DNA聚合酶:大肠杆菌有DNA聚合酶I、II、III三种DNA 聚合酶,其中DNA聚合酶III为细菌DNA复制的主力酶。
引发酶:合成DNA体内复制起始所需RNA引物(primer)的酶。
DNA连接酶:连接后随链合成过程中形成的冈崎片段的酶。
拓扑异构酶:能将单双链的线状或环状的DNA分子进行拓扑交换的一种酶(消除正超螺旋)解链酶:将DNA分子解开互补双链以作为复制的模板大多数解链酶:单链结合蛋白:与解链后的单链DNA结合保护DNA不被水解酶水解防止DNA回复成双链端粒:真核生物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短片段重复序列单链末端端粒酶:含RNA的蛋白质,含有一段与端粒重复序列互补的序列转录与复制的相同点: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负责所有mRNA、rRNA和tRNA的合成,是复合酶,只有聚合酶的功能。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细胞内负责转录的RNA聚合酶核心酶:尺蠖的移动方式17bp的解链区12bp的DNA-RNA杂交链终止子: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处的特殊结构mRNA的加工:原核生物的mRNA:往往一产生就是成熟的,不需转录后修饰加工,真核生物基因的初始转录产物:一般缺乏生物活性,经过剪接加工后成为有活性的成熟mRNA分子。
核酶:不需要蛋白酶的参与,具有自体催化活性,完成自我剪切的RNA- RNA本身具有酶活性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称为翻译遗传密码:绝大部分原核和真核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但是真核生物mRNA中的密码子并不完全遵循遗传密码子的通用性。
摆动假说:某些tRNA的反密码子臂仅仅要求与三联体密码的前两个核苷酸严格配对而允许第三个核苷酸错配对分子质量较大的rRNA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
真核生物核糖体:由60S和40S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包括28S(25S或26S)、18S、5.8S和5S四种rRNA,大亚基含有45种蛋白质,小亚基有33种蛋白质。
翻译功能区内:主要有携带氨基酸的氨酰tRNA结合位点,携带肽链的肽基tRNA和起始tRNA—甲酰甲硫氨酸tRNA的结合位点。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都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始肽链的延伸终止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过程指核糖体大小亚基、tRNA和mRNA在起始因子的协助下组合成起始复合物的过程原核生物需延伸因子EF-G和GTP的参与:形成EF-G-GTP复合物,进入核糖体,引发移位。
肽基tRNA从核糖体A位移到P位,A位空载,等候下一个氨基酰-tRNA进入重复此过程,使肽链得以不断延伸翻译的终止:大肠杆菌中当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3种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与核糖体复合,GTP水解,在肽酰tRNA切割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新生肽链。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在DNA水平、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3个层次上受到调控。
转录水平的调控是最主要的方式,操纵子是转录水平的最主要的形式。
操纵子及其结构: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为基本骨架。
结构基因,操纵基因,调节基因。
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的主要形式,通过调节基因编码的调节蛋白,开启和关闭操纵基因,进而调控结构基因的表达。
正调控: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关闭,加入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性开启了,该系统称为正调控系统。
负调控:当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表达,加入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性被关闭,这种调控系统称为负调控系统诱导:加入小分子开启基因转录活性的作用及其过程诱导物:产生诱导作用的小分子阻遏:加入小分子关闭基因转录活性的作用及其过程辅阻遏物:可产生阻遏作用的小分子RNA编辑:转录后进行插入、缺失或替换碱基mRNA 前体的选择性拼接:外显子的拼接方式不止一种反义RNA的调控:某些调节基因转录所产生的RNA可与基因组DNA或RNA序列互补,形成杂交体,阻断或减弱基因转录或翻译的调控机制。
基因突变:DNA分子结构发生的化学变化。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发生形态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缺失:正常染色体上某区段的丢失。
重复:正常染色体上增加了与本身相同的一段。
倒位:染色体上某区段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度的颠倒。
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间某区段的转移。
染色体组:也叫基因组,即由同源染色体之一组成的一,套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一套基因。
整倍体:细胞内含有完整的染色体组。
单倍体:具有性细胞(配子、精子、或卵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一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n)的细胞或生物。
二倍体: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2n)的细胞或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