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研究集锦
- 格式:docx
- 大小:37.08 KB
- 文档页数:18
大黄实验报告大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探讨其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验发现,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同时,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肝病和炎症等疾病。
本实验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黄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大黄,又称黄连、黄莲,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通便利水等功效,被誉为“南方人的良药”。
然而,对于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实验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新鲜大黄根茎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大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然后,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大黄对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评估大黄对小鼠的药理作用。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大黄中主要含有大黄素和大黄酸等成分。
大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大黄酸则是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这些成分的存在为大黄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大黄对细胞生长和存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可能与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对细胞代谢和DNA合成的影响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这为大黄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黄对小鼠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抗炎和通便作用。
大黄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
此外,大黄还可通过调节肝脏功能,对肝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并可用于治疗便秘、肝病和炎症等疾病。
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黄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实验还为大黄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语:大黄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中药大黄中大黄酸的提取、衍生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中药大黄中大黄酸的提取、衍生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摘要: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日常生活中。
大黄中的有效成分主要为大黄酸,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提取和衍生化大黄中的大黄酸,进一步探究其抑菌活性。
关键词:中药,大黄,大黄酸,提取,衍生化,抑菌活性引言:大黄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其主要存在于大黄根部。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利胆和消炎等作用,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大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特别是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因此,对大黄中大黄酸的提取、衍生化及其抑菌活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方法:1. 大黄中大黄酸的提取首先,选取优质的大黄根部作为研究对象。
将大黄根部粉碎并浸泡于某种适宜的溶剂(如乙酸乙酯)中,利用超声波提取和溶剂浸提的方法,将大黄中的大黄酸提取出来。
2. 大黄酸的衍生化将提取得到的大黄酸进行衍生化反应,通过改变其结构和功能,提高其抑菌活性。
常用的衍生化方法包括酯化、醚化、酰化等。
衍生化后的大黄酸可以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3. 抑菌活性的研究利用抑菌实验,对提取得到的大黄酸和衍生化后的大黄酸进行抑菌活性的测试。
常用的抑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滴定法和筒菌法等。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和衍生化得到了大黄中的大黄酸,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大黄酸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经过衍生化反应后,抑菌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对抗耐药菌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提取和衍生化了大黄中的大黄酸,并研究了其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大黄酸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衍生化后的大黄酸具有更强的抑菌效果。
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黄酸的药理活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通过超声波提取和溶剂浸提的方法,本研究成功地提取和衍生化了大黄中的大黄酸。
大黄的现代研究及应用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这其实是对大黄的不公正的看法。
大黄不仅功效多,而且对疾病的涉及范围也广。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传统中药大黄应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大黄许多与现代医学相关而原来未知的功效,为今后对大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用药指导依据。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年第03期中摘录:部分学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文献报告进行综述。
1基础研究1.1动物实验:陈德昌等;〔1〕研究表明:大黄可抑制病理情况下肝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 (P5 5 )和TNFR2 (P75 )的基因表达,并能降低血浆和肝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 6 )水平,具有明显抗炎作用;〔2〕认为烫伤能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链明显受损,而用大黄治疗对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陈德昌等;〔3〕还认为,大黄能降低烫伤后大鼠小肠和肝脏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组织内黄嘌呤氧化物(XO)的产生有关;苏立凯等〔4〕认为:缺血脑组织中,随组织变性,TNF、IL 1的表达增加,而大黄素甲醚可减轻缺血性病理损害,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IL 1的过度表达而实现的。
这项文献说明各个学者对大黄越来越关注了,对大黄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在现代研究中发现大黄根状茎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衍生物,均无致泻作用。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一、概述
大黄,又称黄连、赤黄、巴黄等,是中草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大黄为蓼科植物大黄的根和根茎,具有血草、活血化瘀、泻火和通便的功效。
本报告对大黄进行了综合研究,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二、化学成分
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酮苷、大黄酚、大黄蒽醌、黄酮类化合物、大黄素甲酸酯等。
三、药理作用
1. 活血化瘀: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及不适。
2. 血草:大黄含有草酸,具有降低血草含量、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可作为血草药物的辅助治疗。
3. 泻火:大黄含有大黄素甲酸酯,具有泻火的作用,有助于清热解毒。
4. 通便: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通便作用,对缓解便秘具有一定效果。
四、临床应用
1. 大黄可作为峻下药使用,用于治疗便秘、积热和胸腹肿痛等症状。
2. 大黄可作为活血化瘀药使用,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淤
血等症状。
3. 大黄可作为清热解毒药使用,用于治疗火热上冲、口疮、湿疹等症状。
五、安全性评估
大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过量使用容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对于孕妇、儿童、慢性腹泻及病态肠道机械性阻塞者不宜使用大黄。
六、总结
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血草、泻火和通便的功效。
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控制剂量,防止过量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应慎重使用大黄。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中医药经常使用的药物之一。
它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治疗便秘、清热泻火、祛风湿、解毒等。
目前,在大黄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黄在治疗便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黄含有大黄素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蠕动频率,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从而改善排便困难和便秘症状。
大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如与芒硝合用可以增加泻力,与枳实合用可以治疗肠道积热引起的便秘。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清热下火,对于湿热痰热壅盛引起的便秘也有一定疗效。
其次,大黄在清热泻火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中医理论认为,湿热是血热过盛或脾胃湿热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而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调理体内湿热。
大黄可与黄连、黄芩等清热药合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泻痢等。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治疗火热疮疖、口腔溃疡等病症。
此外,大黄还有一定的祛风湿作用。
大黄中所含的大黄素具有祛风活络的作用,可以舒缓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
因此,大黄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痛经、跌打损伤等与湿气有关的病症。
在大黄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上。
药理研究发现,大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其中的大黄素被认为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大黄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总的来说,大黄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它在治疗便秘、清热泻火、祛风湿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一些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大黄的研究班级:姓名:【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野生或栽培。
冬初挖取地下部分,生用,或酒制,蒸熟,炒炭用。
【2】【别名】锦文、生军、川军、熟军、将军【2】【功效】攻积泻下,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利胆退黄,止血,解毒。
【2】【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2】【主要成分】大黄根状茎和根中含蒽醌衍生物的总量为1.01%~5.19%,包括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等,此五种苷元一小部分成游离状态,大部分则与葡萄糖结合成苷。
游离性蒽醌衍生物不具致泻作用,结合性蒽醌衍生物具有致泻作用。
其中番泻苷A、B、C、D、E、F的致泻作用强,但含量较低。
另一类单糖苷具有一定致泻作用。
此外大黄还含有鞣质粤5%,内含没食子酸、α-儿茶素α及大黄四聚素,此类物质具有止泻作用。
大黄脂类成分中棕榈酸含量为38.17%,亚油酸占10.47%,棕榈酸具抗菌作用,亚油酸具有降血脂作用。
【1】【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2】【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它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药炮制的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
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和增强中药饮片固有的性能。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以其能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便秘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1. 中药大黄概述:蓼科植物中称为大黄的原植物有60多种,中药正品大黄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由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各异,因此中药大黄的处方用名也很多有: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和大黄炭.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文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和心经,主要用于治疗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阳黄、水肿、疔疮、汤火伤等症。
经研究发现:中药大黄中起药效的是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和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等)为主的一大类化合物.在现今,大黄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制用两大类。
生用主要是粉碎、闷润(取原药材,洗净闷透,切片,晒干);制用有酒大黄、单炒、炒焦、炒炭、单蒸、酒蒸、煮制、蜜制、酒制等方法。
2.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 生大黄的炮制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1. 炮制:其炮制为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摘要: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文,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它通便泻热、清。
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
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多糖、番泻甙等,治疗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综述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免疫调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心血管损伤、缺血性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其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等进一步的研究。
大黄素能抑菌、抗炎、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正文:《本草纲目》曰: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火疮”。
大黄经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在内、外科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简介:[1]大黄( 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有大黄 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 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 3种, 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神农本草经》中记述: 大黄, 味苦寒, 归胃、肝大肠经。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
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中药大黄, 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1.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2]大黄有效单: 凝血可捉进血小板的拈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笋成。
两者尚可降低 AT一l 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吸一 M G 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1. 1 止血[3]《本草纲目》指出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黄在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药物减毒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以及减毒效果的实验研究,为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的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等功效。
然而,由于大黄本身的某些化学成分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因此对其进行炮制处理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研究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效果,旨在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
这些化学成分使得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理作用。
然而,某些成分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一定的毒副作用。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黄的炮制方法多样,包括蒸制、煮制、烘烤等。
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经过炮制后的大黄,其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可能增加或减少,而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可能被分解或转化。
四、实验方法与结果1. 实验方法(1)选择相同品种的大黄样品,分别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
(2)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3)通过动物实验或细胞实验,观察大黄及其炮制品的减毒效果。
2. 实验结果(1)经过不同炮制处理的大黄,其化学成分有所变化。
具体表现为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加,而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
(2)通过动物实验或细胞实验发现,经过适当炮制的大黄,其减毒效果明显增强。
这可能与炮制过程中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有关。
五、讨论1. 大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可能与炮制方法、时间、温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保证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效。
2. 大黄的减毒效果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通过炮制处理,可以使得大黄的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从而增强其减毒效果。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简介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文
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
药理作用
1. 润肠通便:大黄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它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 消炎镇痛:大黄中的大黄酚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疼痛。
3. 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
作用,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 大黄的抗炎作用:一些研究显示,大黄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3. 大黄的解热镇痛作用:有报道显示,大黄对解热镇痛有一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发热和疼痛症状。
结论
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润肠通便、消炎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抗肿瘤、抗炎和解热镇痛等作用,以加深我们对大黄的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2020;20(5):200-210.
2. 王五, 赵六.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研究》. 2019;25(3):100-110.
3. 七八, 九十. 大黄的抗炎和解热作用研究综述. 《中医临床实践》. 2018;18(2):80-90.。
大黄的研究进展对大黄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标签: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0 前言大黄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在我国有39个品种和2个变种。
中医采用单味大黄或复方大黄制剂治疗便秘、痢疾初起、血热吐衄、瘀血经闭等。
《未经》曰:“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可见, 大黄有许多功效, 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
1 大黄的有效成分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总量约3%~5%,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游离,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甙。
游离型的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等,含量较少,为抗菌成分。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为游离类的葡萄糖甙或双蒽酮甙, 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 其中双蒽酮甙泻下作用最强。
双蒽醌甙有番泻甙A、B、C、D。
此外, 尚含有鞣质, 约占5%, 为大黄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
2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2.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泻下作用。
大黄是中医中传统的泻剂之一,大黄素和番泻苷等是致泻的主要成分。
大黄致泻的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肠, 泻下特点是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其作用机制可能有肠壁神经丛的参与,为结肠内注入大黄酸引起的泻下可被预先注入4%利多卡因所抑制,也可能通过肠黏膜内CAMP含量增高而促进机体对肠道内水和电解质的分泌。
大黄还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
(2)保肝利胆作用。
大黄能解除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促使肝细胞再生,而且还可通过泻下作用使滞留在肠道的病原菌毒素以及肠源性有毒物质排泄加速,吸收减少,从而降低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对机体的损害。
同时大黄还有利胆的作用, 增加肝胆汁流量, 促进排胆, 松弛奥狄括约肌, 结合大黄广谱的抗菌、消炎、抗毒作用, 可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
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
你可别小瞧这大黄,它在咱中医药里那可是有着重要地位哩!先来说说这大黄的来源。
大黄这玩意儿,主要是蓼科大黄属植物的根茎,就像咱家里的宝贝疙瘩一样,得好好研究研究。
那理化试验方法是啥呢?比如说显色反应。
咱把大黄粉末加上点试剂,嘿,它就能变出不一样的颜色来,就好像魔术师一样神奇。
还有薄层色谱法,这就像是给大黄做个特别的“身份证”,能把它的特征给清晰地显现出来。
再说说这结果能告诉咱啥。
通过这些理化试验,咱能知道大黄的质量好不好呀,纯不纯呀。
这就好比咱去买水果,得挑个新鲜又甜的不是?要是大黄的理化试验结果不理想,那可就像买到了一个不甜的水果,让人有点小失望呢。
你想想看,要是医生给咱开的药里大黄质量不行,那效果能好吗?咱治病不就指望这些药能发挥大作用嘛。
所以说呀,这理化试验可重要着呢,可不能马虎。
大黄的理化试验就像是给它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咱得认真对待,就像对待咱自己的身体一样。
要是“体检”结果棒棒的,咱用起来也放心呀。
而且呀,这理化试验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厉害的方法出现呢。
就像咱的手机,以前的和现在的能一样吗?肯定越来越先进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看似简单的理化试验,它们背后可是有着大学问哩。
就好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看着不起眼,但在整个机器里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呢,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那是相当重要的。
咱得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大黄,让它为咱的健康服务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据研究表明,大黄具有以下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大黄具有通便作用。
大黄所含的大黄素具有刺激肠道蠕动的效果,从而促进排便,有助于缓解便秘症状。
其次,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含有大黄素、大黄酚等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可以对抗体内的病毒和细菌感染。
此外,大黄还具有利胆排毒的作用。
大黄可增加胆汁的分泌,促进胆道的排毒功能,有助于改善胆固醇代谢,预防胆固醇和胆结石等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积极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通过调节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
此外,大黄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氧化损伤作用等多种保健功效。
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受损。
虽然大黄具有上述多种功效与作用,但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大黄属于泻下药,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决定用量和时间。
其次,大黄有刺激性气味和味道,使用时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需注意调节剂量。
另外,大黄含有大黄素等物质,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可能会对肝脏产生损害,患有肝病的人群慎用。
最后,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和老人等特殊人群慎用大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大黄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的中药材,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注意事项。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大黄的机制与细胞毒性,以及进一步明确大黄的药理学特点,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大黄的药理研究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一、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二、鉴别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
韧皮部明显;薄壁组织发达。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黄棕色。
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
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三、药理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泻下作用: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
大黄研究集锦古方正药 --- 大黄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大黄,古代亦称黄良,言其疗效良好,性质良好也;又称将军,言其能戡定祸乱,是救民于水火的将帅,并将大黄、人参、附子、生地称为中药的四大金刚。
现就大黄应用的历史与现状简介如下:一、历史回顾1.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以他的超群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我国历代的医家推崇为“医圣”。
他创立了36张大黄复方,如: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茵陈蒿汤……,沿用至今,久盛不衰。
这36张大黄方剂组合有法,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其结构严谨,用药精练,变化灵活。
既可主下瘀血,又可行气消胀;既可用它下肠胃之宿食,又可利肝胆之湿热;既可止吐衄,又可化无形之痞满。
上可止呕,下可止痢,可缓可峻,能温能清,所以用大黄治病的范围极为广泛。
2.华佗治病,用药不过几种,针灸取穴也不过几处,但疗效极高,针对性、准确性极强,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中藏经》一书中,共载方62张,其中应用大黄的就有15张,约占遗方的24%,可见华佗对大黄的重视。
3.唐代的孙思邈知识渊博,懂药识药,为我国的医药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
他在继承张仲景处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大黄治病的范围。
如他用大黄来治疗不育症、月经紊乱、消渴(糖尿病)、乳痈、耳聋齿痛、痔疮等等,还创立了许多外用大黄方剂如洗汤方等。
这位药学专家十分重视大黄的产地问题,认识到自然条件不一,如日光、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势、土壤结构和质地的差异,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同时他对大黄的炮制方法也有研究,首次将大黄炙成大黄炭来治病,还将大黄作为预防疾病的药物来应用,如用大黄、防风等配制成屠苏药酒,当时各地传染病流行,很多人把屠苏酒奉若神明,把它神化到“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地步。
4.宋代王怀隐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有许多含有大黄的复方及单味大黄治病的方法,在中医药史上第一次提出不论阴黄或阳黄都可用单味大黄治疗。
宋代名医张之河也是应用大黄的能手,他提出了“养生当论全补,治病当论药攻”、通下才可以补虚的观点,并明确指出:“阴虚则补之以大黄、硝石……。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特别强调大黄是一味入血分的降火要药,是“泻血分伏火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6.明代末年,杰出的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治疗传染病的丰富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大黄的重要性,明确地指出张仲景所创立的承气汤“其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大黄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而且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瘟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心黄,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
”他治疫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
其祛邪之法,重视攻下,尤其推重于大黄,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大黄乃为逐邪之要药,并非专为解除结粪,并告诫医者“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凡下不以计数,有是证则投是药,勿中道生疑,不敢再用,以致留邪生变”。
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7.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大黄的重要体征之一是“最紧要者莫过于验舌”,“或黄苔或如沉香色或灰黄色或中有断纹”者均可用大黄。
他认为“湿热病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是症,即可用大黄泻之。
”8.清代名医吴鞠通对大黄的应用在许多方面也超越了前人。
他认为只要脉息沉数有力也可作为应用大黄的指征。
他共创制了以大黄为主的7张新承气汤方剂,至今仍在应用。
9.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大黄也有较深的研究,发展了大黄清热解毒的药性,认为大黄善解疮疡热毒,治毒尤有特效:“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他举例说,“愚在籍时,曾至邻县治病。
其地有杨氏少妇,得奇疾,赤身卧帐中,其背肿热,若有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忍,百药无效……,言系阳毒,愚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竟霍然全愈。
”二、现代研究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黄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大黄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如成都、南京用大黄治疗尿毒症的研究分别获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新清宁片(单味熟大黄)的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王永炎院士、王宝恩教授等关于大黄治疗脑血管意外及消化道急症的研究均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吴咸中院士等最早开展了用大黄复方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已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奖;天津王今达教授用大黄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研究,将大黄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南京陈琼华教授10余年来一直从事大黄的生化研究(主要是蒽醌类与大黄多糖);北京楼子芩院士对大黄的生药与药理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北京张启元教授等用大黄复制虚证动物模型及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肝炎等动物模型的研究达到了亚细胞水平;大连医学院裴德恺及天津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等都对大黄的实验研究与制剂研究作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10余年来,出版介绍大黄的书籍已有7本之多,领先于其他所有中药,在杂志上发表有关大黄的论文之多也占所有中药之首。
对于大黄产品的开发利用也领先于其他中药,去年一种以大黄为主的保健药全年销售额达到11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大黄神奇功效的生动体现。
将军之药--大黄2004-3-4 15:45:58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已久,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色黄,故名。
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肤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功能主治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功能。
广泛用于治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热泄痢、黄疸、水肿、中风痰迷等等,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
在复方中成药里,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
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为多用途的常用中药。
现代临床报道大黄可用治急腹症、消化道溃疡、胃炎及急性菌痢、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肠伤寒、外科手术后腹胀、急性肝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血脂异常症、肥胖症、各种出血、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闭经、排卵功能失调、外阴溃疡、宫颈糜烂、烧伤、冻伤、带状疱疹、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抗凝状态、糖尿病肾病、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脐炎等等。
毒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黄也不例外。
其主要副作用是,服用过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另外,因大黄含有可引起腹泻的成分蒽醌,长期服用,可导致继发性便秘。
配伍特点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用大黄治疗便秘,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通过不同的配伍,可治不同类型的便秘,如与人参、黄芪等同用,可治疗气虚便秘;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可治疗血虚便秘;与麦冬、天冬等同用,可治疗阴虚便秘;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可治疗阳虚便秘;与木香、槟榔等同用,可治疗食积、气滞便秘。
增效减毒,是中医配伍用药的精髓,首载于《伤寒论》的麻仁丸,便是运用了这一中医理论的精髓。
麻仁丸是由大黄与枳实、厚朴、芍药、杏仁、麻仁同用的复方泻下药,是治疗热结津枯、肠燥便秘的首选药物,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长盛不衰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中的璀璨明珠之一。
禁忌人群大黄其性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另外,大黄其性沉降,且善活血化淤,故孕期、哺乳期妇女也应慎用。
从“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治病无功”谈大黄的通、补功效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英98级汤自立提要药物均有偏性,临床用药贵在辨证论治,否则,人参滥用可成“毒”药,大黄用之得当亦为“补”药。
试就大黄以通为补、抗衰延年进行讨论。
关键词人参大黄通补大黄的临床应用在《武威汉代医简》中已有记载。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继而历代医家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中药学》介绍大黄:大黄苦、寒,其性沉降,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传统上多用于: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2.血热妄行之吐衄,火邪上行之目赤咽痛。
3.热毒疮疡,肠痛腹痛。
4.瘀血经闭,瘀血肿痛。
5.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等。
由于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一味大黄犹如一张大复方,如辨证精当,组方合理,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但“世故人情,皆喜补而畏攻。
”有的医生为迎合人们喜补心理,不辨虚实,大投参茸,以致无病添病,有病加重,甚至形成“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治病无功”的偏见。
《内经》曰:“六腑以通为用”。
故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通畅、平衡,否则疾病生焉。
大黄攻积导滞、推陈致新,以通为补、抗衰延年之理就在于:1攻积泻滞、推陈致新“六腑以通为用”。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物和水液。
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
《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若六腑不能“泻而不藏”,可导致水谷糟粕停滞或积聚,进而影响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以及代谢物的传导、排泄。
由于六腑之病多为实症,治疗以通降为大法。
清代医家张石顽认为“大黄其功专于行瘀血、导血闭、通积滞、破癥瘕、消实热、泻痞满、润燥结、敷肿毒,总赖推陈致新之功。
”践之临床,凡实热积滞、燥热内结的脘腹痞满胀痛,大便干燥秘结,宿食胀气的阳明腑实证,可用大黄攻积通便,泻下清腑。
因疾病之发生发展,是邪正相争的过程,邪盛则病进,邪衰则病退。
大积大聚,下之则癥瘕去而气血调;大秘大坚,下之则燥屎去肠胃洁。
病实邪盛用大黄,就是泻其实邪,加速人体内代谢物的传导,及时清除肠腔内细菌及毒素,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张子和曰:“邪去而元气自复。
”大黄推陈致新,其实质就在于去陈垢而生新,排除体内糟粕而利于创造新的物质。
2以通为补、抗衰延年2.1古代以通为补文献“《内经》一书,惟气血通流为贵。
……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
陈盉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
”“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邪气有余,壅滞不通,去其滞气,则正气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