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7.69 KB
- 文档页数:3
【作者简介】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他是中国“五四”以来杰出诗人之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1997年病逝于郑州,曾任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
他从1925年就开始了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课后小知识
--------------------------------------------------------------------------------------------------
小学生每日名人名言
1、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
2、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列宁
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4、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部编RJ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六单元第20课《三黑和土地》
【作者简介】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他是中国“五四”以来杰出诗人之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1997年病逝于郑州,曾任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
他从1925年就开始了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高中语文落日原文《落日》是在那天朱启平经历了那场投降仪式后,有感而发写成的!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落日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落日原文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
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
走动不开。
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签字场所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
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因为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布。
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
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门,如同装饰着织绵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陈旧的美国国旗。
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
现在,旗的位置正下视签字桌。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
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
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
评剧的简介及知识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评剧。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的种类评剧,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
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湖广月报》1904 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创刊。
汉口圣教书局发行,英汉书馆印刷。
月刊。
每本售大钱十文。
总理杨格非,计约翰、林辅华助编。
该刊声称:“其宗旨即广人见识见,兴人德行。
凡有益于圣教会与国家者,皆可登报。
一切诋毁国政,谗谤官民,及不合真理之言,概行不录。
因不深明文理者多,故本报文理官话并用,以期雅俗共赏。
”栏目有:诗歌、论说、本地时事、各国新闻、教以纪闻、自然科学、论文与教会消息等。
主要撰稿人有丁韪良、王理堂、刘介眉、祝德桢等。
用有光纸铅印。
线装书形式,宣统年间改变洋装。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1904年间部分原件,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10期。
《湖北女学日报》1908年在武昌出版。
日刊。
主编冯德生。
《湖北日报》1908年7月创刊,在汉口出版。
创办人郑江灏。
协助他办报的有李介廉、王伯森、董祖椿、杨宪武等。
办报人都是共进会会员。
1909年因刊登讽刺官场、攻击当道的文章,为鄂抚陈夔龙所忌,后又刊载《中国报纸于官场有特别之益》一文,陈更为忿恨,该报道为巡警道金鼎封禁。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作“1906年创刊”,查1907年时郑江灏尚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疑误。
《湖北地方自治白话报》1910年创刊。
武昌湖北地方自治筹备处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三期。
《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地方性刊物。
1904年(光绪三十年)创刊。
月刊。
编辑兼发行者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
该会由留日学生张百熙等组织。
刊物的实际主编人吕嘉荣。
印刷者伊藤幸吉。
1906年后曾一度停刊。
1908 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出刊新第一号,编辑与发行者仍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
社址原在日本东京年#区鹤卷町201番地,出版新一号后,迁往淀桥柏木。
栏目有:论著、调查、译述、杂录等,大致都为阐述地方自治及介绍国外自治问题的文章。
湖北省图书馆、政治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部分原件。
《湖北自治报》1910年10月创刊。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别名舍予,北京人。
他是一位著名
的现代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自幼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后逐渐抛弃传统观念,接受现代文化思潮。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早期,老舍曾在《晨报》、《大公报》、《申报》等报纸上发表过许多小说和杂文,但他的真正成名作是小说《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
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此外,老舍还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四世同堂》、《茶馆》等。
老舍的戏剧作品也广受好评,他的代表作包括《雷雨》、《龙须沟》、《日出》等。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心理变化。
老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不仅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上,还表现在诗歌、散文、评论等领域。
他的翻译作品也颇具特色,他将外国文学名著如《老人与海》、《红楼梦》等翻译成了中文。
尽管老舍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磨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不断探索文学的新领域。
他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167总第 366 期2016 年10月(下)C366Oct跳出此山见真面——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另样审视程茂枝(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 安徽·合肥 230071)作者简介:程茂枝,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记者。
摘 要 对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大报来说,《大公报》的是非功过在学术界一直有着诸多争论,而有关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的争论就是一个焦点。
争论双方就《大公报》到底有没有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是骂的成分多一点,还是帮的成分多一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似乎想给《大公报》一个历史定位。
本文在检视“小骂大帮忙”争辩双方的主要论点基础上,试图找寻这场争辩的背后推动力,并依此为基础,反思我们当前新闻史研究的某些不足之处以及“小骂大帮忙”对当下新闻生产的启示。
关键词 “小骂大帮忙” 由来 必然性 启示Some New Views on "Pretended Blame and True Support" of Xinji "Ta Kung Pao" // Cheng MaozhiAbstract As a well-known newspaper with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Ta Kung Pao" has always been debat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bout its achievements and errors, while the debate on the "pretended blame and true support" of Xinji "Ta Kung Pao"(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a Kung Pao") for the Nation-alist Party is a focus. A fierce debate was launched between two sides on whether blame or support is more, seemingly intending to set up a historical position for "Ta Kung Pao".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main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debate, and on this basis, ponders over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news history,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pretended blame and true support" to contemporary news production.Key words "pretended blame and true support";origin;neces-sity;enlightenment1 “小骂大帮忙”的由来“小骂大帮忙”这一说法由来已久,九一八事变之后,《大公报》开始鼓吹“明耻教战,救国图存”,开设专栏介绍6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揭露了日本一直以来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82学术探讨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王添帅(山西大学 新闻学院,山西 太原 032600)摘 要:《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离不开其副刊的发展。
丰富多样的副刊不仅是其在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手段,也满足了读者对副刊阅读的需求,更是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本文以《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副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副刊的种类与内容,分析副刊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记《大公报》;副刊;“四不”方针;京派文学;西方思潮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3-0082-02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的《大公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方汉奇先生曾评价《大公报》是“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
在《大公报》“新记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日渐繁荣,其丰富性和多元性也从侧面透视出当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902年6月,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其名字来源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牗民智”。
之后,《大公报》还经历了安福系王郅隆及新记公司等阶段,见证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变迁。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时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人论政与“四不”方针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历代文人都心存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
但在新记《大公报》之前,国内只有鼓吹党派利益的政党报纸和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报纸。
胡政之曾说过,文人办报就是论政而不参政,经营而不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
在民国初年,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渴望用报纸启迪明智,创造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新记《大公报》正是开创了文人论政新局面。
金庸的资料简介金庸是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我们深深喜欢的作品。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金庸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人,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越女剑》等15部武侠小说,作品脍炙人口。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
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1998年,获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金庸笔名的由来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
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
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
金庸先生也用过其他的笔名,例如用姚馥兰(英文“Your Friend 《你的朋友》”音译)写影话,如用林欢这笔名写影话也写电影剧本,在读者中间也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金庸先生还有一个笔名,叫做查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这是他读高中时老师给取的名字。
还是1940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因为写了一篇嘲讽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斯漫游记》。
结果因“亵渎师长,败坏学风”而被革出校门。
然而,这篇文章不仅显露了金庸的文学才华,也充分展示了他敢于反抗强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精神和勇气。
金庸的文学风格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们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
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金庸的社会评价金庸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
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生平: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1],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2][3][4]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当地土著部队办理杂事,后任书记。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
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
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文典一直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一次,在西南联大的教务会议上,他提出质疑:“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
沈从文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则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评点沈的《静》时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沈从文爱上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写了不少的情书追求她,并引发校长胡适的同情,施以援手。
最后,据说因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太好了”,张兆和终于同意嫁给沈从文。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同年底,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1902年( 壬寅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1966年9月10日停刊。
版本包括:泰兴《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天津《大公报》、上海《大公报》,《大公报》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先后停刊。
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年9月10日停刊。
香港版出版至今。
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日报之一。
1902年6月17日满族正红旗人英华在天
津法租界创刊保皇派报纸,创办人英敛之﹐富商王祝三(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
该报有代派处65个,除国内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销点。
日印四、五千份,是当时华北地区一份最引人注意的大型报纸。
主要股东有资本家柴天庞、王郅隆、朱志尧、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严复等。
该报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宪立场外,并带有封建买办色彩。
自言敢于揭露和攻击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穷苦大众说话",注意反映下层社会的疾苦。
因主张变法维新﹐《大公报》遂在北方言论界初露头角。
《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
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
1927年以后﹐《大公报》总体上对国民党持支持态度。
“九.一八”事变后﹐
随着日本侵略的加紧﹐《大公报》主张抗日﹐并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情况。
为了应变﹐《大公报》开始筹备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天津版于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
《大公报》同仁分赴各地办报﹐先后有汉口版﹑香港
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庆版自1938年12月1日起出版﹐销售量最高近十万
份。
它坚持抗日立场﹐鼓舞民心士气﹐对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
1941年4月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选为当年最佳外国报纸﹐获荣誉奖章。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逝世﹐王芸生接任总编辑﹐曹谷冰﹑金诚夫﹑徐铸成等领导《大公报》。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上海版于1945年11月1日复刊﹐天津版12月1日复刊﹐香港版1948年3月15日复刊﹐重庆版继续出版。
《大公报》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先后停刊。
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年9月10日停刊。
香港版出版至今。
“四不”方针:
1926 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复办大公报。
在复刊之日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
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不党”,是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不卖”是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不私”,是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
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不盲”,是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
“四不”方针与新闻专业主义:
“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
与同时期的大多数报刊相比,大公报力求表现出一种客观公正的取向。
例如,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政治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做出客观分析;在国难当头,抗战在即时,能够冷静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在抗战烽火正烈,全国军民共御外敌时,能够把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相区别,不一概而论、统统加以声讨。
无论是针砭时政,抨击权贵,还是为民请命,代民立言,大公报都以鲜明的个性体现着它
“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
其所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与西方新闻界以客观性、真实性、自由性、独立性为特征的新闻追求有意识共通之处,这正是今天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新闻史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从而服务于全体人民。
局限性:
大公报的主持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都是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尽管声称主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但在涉及到其阶级的根本利害时,他们总不免会左右摇摆不定。
大公报的主持人只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来报道和评论事实,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始终没能超越他们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