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
- 格式:docx
- 大小:8.60 KB
- 文档页数:3
泥石流一、什么是泥石流及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以下特征:突然性:泥石流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
流速快:泥石流流速快,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流量大:泥石流体积庞大,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
物质容量大:泥石流中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如石块、泥沙等。
破坏力强:泥石流对沿途的公路、铁路、村镇等造成巨大破坏。
二、泥石流发生的机理(如何产生的)泥石流的产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其产生机理如下:地形条件: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沟谷深切的山区,这些地区有利于泥石流的汇集和流动。
水源条件:暴雨、洪水等水源是泥石流产生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
松散物质来源: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砍伐森林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时如何逃生遇到泥石流时,应该采取以下逃生方法: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沿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跑,跑得越高越好,越快越好。
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不要选择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四、如何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为了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识别潜在的泥石流发生区和危险地段,并建立专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
构造泥石流护岸: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区域周围建立护岸系统,通过人工修筑岸堤、设置石块、连续墙等结构物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
植被恢复和保护:通过大面积的植物覆盖,固定土壤,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的风险。
河道治理和分流:对河道进行治理和分流,设置拦河坝、修建泄洪渠等,将泥石流引导到安全区域或河道外。
泥石流扇的沉积物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泥石流扇是一种由泥石流在山谷底部或坡地上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是由于泥石流的巨大冲击力和较大输沙能力所引起的,通常表现为一个宽阔的扇形沉积物体。
泥石流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泥石流在山谷中快速流动时,沉积物在平缓坡地处逐渐减速并沉积下来。
这些沉积物包括岩石碎屑、泥土、砂砾等,形成了一个高度变化较小的平缓扇形地貌。
泥石流扇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泥石流的初动阶段、泥石流的传输阶段和沉积阶段。
在初动阶段,由于山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大量岩石碎屑和土壤以泥石流的形式迅速流下山坡,带来剧烈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在传输阶段,泥石流沿着河流或沟谷流动,输送大量的沉积物,造成河道和河岸的严重破坏。
最终,在沉积阶段,泥石流逐渐放慢速度,沉积物开始逐渐堆积,形成了扇形的沉积体。
泥石流扇具有一些特征,其中最明显的是扇形的形态。
泥石流扇的形态较为平坦,有时稍微倾斜,中心的高程较高,向外逐渐降低。
扇头处可能形成圆形或卵形的堆积体,而扇脚处则常常发展出堤阻、台地等地貌特征。
此外,泥石流扇的沉积物主要由岩石碎屑、泥土和砂砾组成,通过输运和沉积形成了层理和交错结构。
由于泥石流扇的沉积物颗粒粗大,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因此往往能够长期保存,成为研究泥石流扇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
总之,泥石流扇是由泥石流在山谷中沉积形成的一种地貌特征。
它具有特殊的形态和沉积物特征,不仅为研究地质灾害和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样本,也为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预测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泥石流扇的沉积物特征展开研究与讨论。
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将对泥石流扇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并简要说明文章的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依次介绍泥石流扇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以及重点关注的沉积物特征。
首先,我们将分析泥石流扇形成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因素、水动力过程等。
泥石流的形成与预防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和强烈破坏力,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是指由于山洪、暴雨等原因,长期堆积的山坡上的泥土和石头等松散物质在大量的水的冲刷下,形成泥浆状流体从山上迅猛地冲下来的现象。
泥石流常常伴随着高速冲击力,摧毁建筑物、农田和道路,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那么,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呢?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坡面水力剪切力、坡面沟壑的形成和坡面土壤的流失。
首先,坡面水力剪切力是泥石流发生的核心条件。
当暴雨或山洪来袭时,大量的水流会将坡面土壤冲刷,形成剧烈的水力剪切力。
其次,坡面沟壑的形成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水流通过侵蚀、汇聚和加深等作用,形成大量的沟壑和沟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最后,坡面土壤的流失是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水流的冲刷作用导致土壤的松散和溶解,随着坡面的坍塌,更多的土壤被冲刷到沟道中,形成泥石流。
针对泥石流的危害,人们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预防泥石流的关键在于减弱泥石流形成机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从而达到减轻破坏的目的。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是预防泥石流的基础。
科学规划山区的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保护河岸和山脚地带。
其次,加强植被保护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手段。
植被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流的侵蚀,是防止泥石流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在山区进行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和植物保护等工作非常重要。
此外,建设护坡、挡土墙等工程也能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这些工程可以减少坡面的土壤流失,减缓水流速度,从而降低泥石流的破坏力。
除了上述的预防措施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监测预警技术来预防泥石流。
通过利用遥感卫星、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可以及时监测到山区的地形变化和流域的水文状况,提前预警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形成机理标题:揭秘泥石流形成机理:全面解析新视角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其威力巨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对于理解和预防泥石流,深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出发,以全面的方式探讨泥石流形成机理,包括其动力学过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影响等方面。
第一部分: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500字)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读者建立对泥石流的基本认识。
泥石流是一种由含水较高的土石流体流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其具有快速流动速度、高含水量和高颗粒浓度等特点。
我们将探讨泥石流和其他类似地质灾害的区别,并重点介绍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典型特征。
第二部分:泥石流形成的动力学过程(1000字)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研究泥石流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泥石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土石颗粒的移动和流动,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泥石流的起始条件、动力源和流动机制,并解释重力和水力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泥石流流速和液态指数等参数,以加深对泥石流动力学的理解。
第三部分: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1000字)在本节中,我们将关注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对其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地质条件包括山坡坡度、地表覆盖物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我们将解释这些地质条件如何影响土石颗粒的运动特性和泥石流的形成概率。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地质结构、岩性和断裂等因素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泥石流形成的背后机制。
第四部分:泥石流形成的气候影响(1000字)本节中,我们将探讨气候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气候因素,如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经常被认为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驱动力。
我们将分析降雨对土壤饱和度和坡地稳定性的影响,并介绍降雨与泥石流形成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气候变化对泥石流频率和规模的潜在影响,以引发读者对气候变化对泥石流形成的关注。
结论:本文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解析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并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观点。
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原因一、泥石流的定义及特点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混合物组成的流体,具有高速度、高密度和强破坏力等特点。
它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而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原因也是人们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二、地形因素导致泥石流集中分布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地球上,山区多为喀斯特地区或岩溶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存在较多裂隙和空洞,因此在降雨过程中容易发生塌陷或崩塌等现象,从而导致泥石流发生。
2. 坡度与坡向坡度与坡向也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山体坡度达到一定值时,就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等现象,从而引发泥石流。
同时,不同方向的坡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同,在降雨过程中水分分布也不同,因此泥石流在不同坡向的分布也有所差异。
3.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过程中,山区的水流会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洪水。
当洪水冲刷河道时,容易造成河道侵蚀和淤积,从而导致河床高度下降或者变窄,进而引发泥石流。
三、气候因素导致泥石流集中分布1.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山区遭受暴雨袭击时,土壤容易饱和并且失去支撑力,从而引起滑坡、崩塌等现象,并形成泥石流。
2. 温度与季节温度与季节也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夏季高温季节,山区土壤容易干裂并且失去支撑力,在遭受暴雨袭击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等现象,并形成泥石流。
四、人类活动因素导致泥石流集中分布1. 植被破坏植被是保持山区土壤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人类进行大规模的砍伐和开垦时,会破坏植被覆盖,使得土壤失去保护和支撑,从而容易引发泥石流。
2. 建设工程建设工程也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时,如道路、水电站等,会对山体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改变,从而引起滑坡、崩塌等现象,并形成泥石流。
五、结论综上所述,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三个方面。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它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了解泥石流为何发生,我们首先得清楚它发生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物源、陡峭的地形以及大量的水源。
物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足够多的松散土石等固体物质。
这些物源通常来自于山体的风化、崩塌、滑坡等地质过程。
比如,在一些山区,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山体表面的岩石会逐渐风化破碎,形成大量的碎屑物质。
再加上不合理的采矿、修路等工程活动,也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
这些物质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有可能成为泥石流的“弹药”。
陡峭的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动力条件。
想象一下,一个平缓的山坡和一个陡峭的山坡,哪一个更容易让土石“顺势而下”?答案显然是后者。
陡峭的山坡能够为泥石流提供足够的势能,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流动。
一般来说,泥石流多发区的地形坡度往往在 30 度以上。
而且,沟谷的纵坡降越大,泥石流的流速也就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强。
大量的水源则是泥石流发生的触发条件。
水就像是“导火索”,能够让原本安静的物源瞬间“爆发”。
常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化形成的洪水以及水库溃坝等。
暴雨是引发泥石流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在短时间内降下的大量雨水,迅速渗入地下,使土石变得饱和、松动,增加了其重量和流动性。
当雨水汇聚成洪流,裹挟着土石一起奔腾而下,就形成了泥石流。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泥石流的发生起到影响作用。
地质条件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会影响山体的稳定性和物源的分布。
比如,在软弱岩层分布较多的地区,山体更容易发生风化和破碎,从而提供更多的物源。
植被覆盖情况也不容忽视。
良好的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和岩石,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一个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体表面失去了保护,就更容易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一、地形条件泥石流是一种由降雨引发的山地自然灾害,其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地形条件。
以下是泥石流形成所必需的三种地形条件:1. 陡坡泥石流往往发生在陡坡上。
陡坡能够加速水流的下滑速度,使泥石流动能增加。
相比之下,平坦的地表无法给水流足够的动力,因此不容易形成泥石流。
陡坡的存在能让雨水迅速径流,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松散的地质构造松散的地质构造,例如疏松的土壤或岩石碎屑,易于被水流冲刷,并形成泥石流。
相比之下,坚硬的地质构造会减缓或阻碍泥石流的形成。
因此,松散的地质构造是泥石流形成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 植被减少植被可以稳定土壤和减缓水流,因此植被的减少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土地被破坏、林木被砍伐或火灾烧毁时,植被的覆盖率会降低,土壤暴露在外,雨水会迅速冲刷,进而引发泥石流。
植被减少使得土壤更容易被水流冲刷,从而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泥石流形成所必需的两种气候条件:1. 多雨气候多雨气候是泥石流形成的前提之一。
雨水通过降落到地面上,加速了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大量的降水会增加山区的水位,导致山谷溪流水量增大,超过河道容量,进而引发泥石流。
相比之下,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水量较少,泥石流的形成风险相对较低。
2. 强降雨强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
当大量降水在短时间内集中下来时,地表无法充分吸收,土壤饱和并且无法再保持其稳定结构。
这样,雨水将迅速渗入土壤中,使得土层变得松散而易于运动,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因此,强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必备气候条件。
三、人为活动人为活动也能够对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以下是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形成的几种可能影响: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会增加泥石流的形成风险。
例如,山区过度开发建设、采矿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防护、大面积的植被砍伐等。
这些活动都会破坏自然环境,使得地形条件与气候条件变得更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泥石流灾害是由于山体沟壑中的泥土、沙石等松散物质受到雨水、融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过程中,泥石流体流速度快,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往往会对沿途的建筑物、道路、农田、林地等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治理泥石流灾害时,需要对其溯源分析,找出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
一、泥石流灾害的成因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和降雨是泥石流的主导因素,长期的降雨或强降雨、冰雪融化等都会造成大量的上游泥石流松散物质堆积,并通过重力加速流向下游。
2.地质因素地形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地形梯度的变化往往会使得大量的松散物质在陡峭的山坡上积聚,然后受外力影响下滑,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以导致泥石流发生。
3.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泥石流的原因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短视的建设等,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山区过度的砍伐、面积过大的水库蓄水等都会直接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方法1.加强监测和预警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能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例如,使用雷达、遥感等技术监测山区环境,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等。
2.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恢复和保护是控制泥石流发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加强林木和草地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区植被的完整性,进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也是有效治理泥石流灾害的方式之一。
可以通过设置引流渠道、建设挡土墙、设置警戒线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影响。
此外,适宜的排水系统也有助于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做好应急抢险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做好应急抢险工作非常重要。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撤离,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助和后续的生活保障,能够有效缓解灾害产生的不良影响。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
石流规模主要与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的累计和动态变化情况及与引发泥石流的暴雨情况相关,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的,欢迎阅读参考。
区内本为前期已经勘查和治理泥石流的流通区和清水区,但因2010年来至今暴雨作用下演变发展成了新的泥石流沟,沟内多处垮塌、堵塞和堆积较明显,该泥石流沟再次暴发可能性较大。
目前研究区沟域内可能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为
2.78×104m3,因此查明该泥石流沟的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其形成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该泥石流沟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1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
1.1地貌条件
研究区流域总体上属中切割侵蚀中高山地貌,平面上呈较规则羽毛状,整条沙拉沟流域纵向长约4.38km,平均宽度1.12km,上游段沟域相对开阔,中段稍宽,而下游段,特别是沟口处沟道狭窄。
研究区的上段为原有泥石流流域清水区,平面上呈扇形,纵向长度3.23km,流域面积约3.14km2,坡面上植被较茂密,分带明显。
1.2地层岩性
研究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4)主要出露在居民生活点附近及公路沿线;崩积层(Qcol4)堆积于崩塌坡体的坡脚,成倒石锥状或条带状分布,厚度一般1~3m;滑坡堆积层(Qdel4)堆积于滑坡体的坡体之上或坡脚;残坡积层(Qdl4+el)分布于山体斜坡地带的表层;泥石流堆积层(Qsef4)主要分布于沟口扇区,主要为碎块石土的杂乱堆积,碎(块)石含量大于30%,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结构较为松散;下伏基岩在沟谷源头附近及沟谷下游出露为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2z),沟谷中部带状分布为三叠系下统波茨组(T1b)变质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粉。
1.3地质构造
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揉皱、断层发育,其中断层规模较大的为F1平移断层,位于测区NW部,走向56°,断距达1.2km左右。
受区内断层影响,岩层产状混乱,局部呈倒转现象,但总体上呈一单斜构造,岩层倾向52~65°,倾角68~71°。
区内节理裂隙发育,地表以卸荷裂隙为主,深部则以构造裂隙为主。
2泥石流形成机制分析
2.1地形地貌条件
根据物源分布和主沟沟域形态特征,主沟内标高3430m以上上游地段属于清水区,
此段沟域地处海拔较高,基本属于山体上部-顶部地段,因此汇水面积小,全靠大气降水,无常年性流水,沟心及两侧区域内植被茂盛,无明显松散土层和物源分布。
形成-流通区地形地貌条件该区在沙拉沟主沟沟床标高2460~3430m,前后高差970m,
主沟长度为1.74km,沟谷狭窄,沟床宽2.5~8.0m,纵坡坡降519~760‰,平均坡降约为677‰,两侧谷坡坡度陡峭,一般38~60°,冲刷现象明显,雨季水土流失严重,物源丰富,在局部形成了小型堆积扇。
堆积区地形地貌条件对于整个沙拉沟堆积区主要分布于标高2460m以下,上游雨季
冲刷至此堆积迹象严重,且植被破坏较严重,地形变化较大,因堆积堵塞形成了沟谷改道和分叉的现象,整个沙拉沟域堆积范围向坡内推移,堆积岩土体结构松散。
2.2物源条件
区内沟床堆积的松散固体物源主要分布于主沟内,沟床宽2.5~8.0m,平均宽约5.0m,
沟段总长约1.74km,物源总储量约4.4×104m3.沟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主要为
揭底冲刷和侧壁掏蚀,区域内主沟和4条支沟的纵向坡度大,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沟
床水动力条件将大大提高,如果遭遇大暴雨,可能将沟床刨蚀,裹挟大量沟床堆积物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图1.
区内植被茂密,坡体稳定,滑坡堆积物源在流域分布较少,且规模都较小,主要分布于主沟两侧的两个滑坡即W1和W2.详情如表1.
目前研究区沟域内可能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为2.78×104m3,约占总储量的5.40%,其中崩滑堆积物源可转化动储量约为2.43%,沟床松散堆积物源可转化动储量
约为16.64%,坡面侵蚀物源可转化动储量约为15.69%,人工堆积物源可转化动储量约为42.20%.据调查,这些物源是分布在主沟及各条支沟中的,并非同时参与一次泥石流活动,且一次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质也并非都会全部冲出泥石流沟。
2.3水源条件
研究区为常年性溪沟,勘查期间测得流量2.8L/s,洪水季节沟水位上涨近1.5m.水作为
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和规模均受降雨的影响与控制。
降雨集中在5-10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35.8mm,为泥石流发生提供充足的水
源条件。
根据前述对泥石流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的分析,该泥石流沟属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规模主要与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的累计和动态变化情况及与引发泥石流的暴雨情况相
关,当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累计较多,且遇到集中暴雨时,往往就会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量也大大增加,一旦遭到大暴雨的作用,势必引发更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3结论
(1)研究区泥石流形成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具有陡峻的沟谷、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和充
沛的降雨以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其中,陡峻的地貌、软弱的岩土组合地层和强烈构造活动等3个方面是泥石流发育的主导因素。
(2)地形地貌、岩性组合、地质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发育的控制并不是孤
立的起作用,而是受他们的不利组合控制的。
(3)研究区沟道坡面的丰富的第四系松散固体物质以及广布的滑坡体、崩塌堆积体、
变形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而集中的松散固体物质。
(4)区内年降水量大部分分布于雨季(5~10月),且表现为降水丰沛、集中、强度大,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源条件。
:
[1]黄润秋,王士天,张倬元,等.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与工程环境效应研
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循谦.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成因初步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1987(4)。
[3]唐红梅,陈洪凯,金发均,等.美姑河流域公路泥石流物源成因[J].山地学报,2005,23(6):714-718.
[4]崔鹏,钟敦伦,李泳.四川省美姑县则租滑坡泥石流[J].山地研究,1997,15(4):
282-287.
[5]杜榕桓,康志成,陈循谦,等.云南小江泥石流综合考察与防治规划研究[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7.
[6]邓晓峰.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藏布曲泥石流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7,17(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