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推拿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8.95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黄蓬辉;颜景;陈燕雪【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以及推拿手法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015年8月20日至2017年1月17日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原则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中医针灸,观察组加用推拿手法.观察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生命质量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概率93.75%、收缩期峰值血流(2.75±2.79)cm/s、血管搏动指数(0.71±0.22)、平均血流速度(27.39±2.34)cm/s、阻力指数(0.52±0.09)、心理状态(84.29±2.59)分、生理功能(82.96±2.34)分、社会关系(85.61±3.41)分、物质生活(88.75±2.02)分、头痛(0.67±0.18)分、恶心呕吐(0.43±0.09)分、眩晕(0.58±0.11)分、肩颈痛(0.98±0.12)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效果确切.%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cervicalspondylosis.Methods:From August 20,2015 to January 17,2017,64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 clinical effects,he-modynamics,quality of life and symptom score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75%,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2.75 ±2.79) cm /s,vascular pulsatility index (0.71 ±0.22),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27.39 ±2.34) cm /s,(85.21±3.41),the physical life (88.75 ±2.02),the headache (0.67 ±0.18),the physical function (82.96 ±2.34),the social function (85.61 ±3.41) (0.43 ±0.09) points,vertigo (0.58 ±0.11),shoulder and neck pain (0.98 ±0.12),which were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has certain effects.【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012)012【总页数】4页(P3114-3116,3120)【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针灸;推拿手法【作者】黄蓬辉;颜景;陈燕雪【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深圳,518109;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深圳,518109;深圳市龙顺骨科门诊部,深圳,518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3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分型,患者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名颈性眩晕,主要是因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所致,进一步对椎动脉造成压迫或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以及颈项痛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病程较长,彻底治愈具有一定难度。
分析将针灸配合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价值【摘要】针灸配合推拿方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探讨其作用机制、治疗效果、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康复阶段的作用以及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优势比较,可以看出针灸配合推拿方法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效果。
该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未来,针灸推拿方法有望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升。
针灸配合推拿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治疗方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推拿、治疗、作用机制、改善效果、注意事项、康复阶段、优势、价值、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临床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椎动脉受到颈椎形态异常或骨赘挤压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部酸痛、头晕、眩晕、视力模糊、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脑缺血和缺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除了上述症状外,椎动脉型颈椎病还可能出现手臂麻木、肌肉无力、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椎动脉型颈椎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常常伴随其他颈椎病变,对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寻找一种综合疗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与推拿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近年来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成为备受关注的治疗方式。
1.2 介绍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针灸和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神经、肌肉和脏器,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按摩、拨叩、揉捏等手法,调节气血,舒筋活络,促进病理组织的修复。
针灸和推拿结合起来可以互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案例为对象,结合治疗方式的差异分组,分别是甲组和乙组,分别实施的是针灸治疗和针灸联合推拿手法进行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总结效果。
结果:分析和对比具体的治疗结果,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分别是95%和75%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现象,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对比分析两案例的颈动脉血流速度得知,乙组的各项指标高于甲组,数据资料分析得知,乙组的效果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推拿的方式,有突出的作用,能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促进恢复。
因颈椎退变或机械性压迫刺激椎动脉引起以颈痛、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该病以中年人为主要患病群体,但受工作压力增加、电子产品使用频次增加等因素影响,年轻患者患病率不断上升[2]。
中医治疗颈椎病历史悠久,以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为主要手段,我院针对此病联合应用针灸、推拿手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案例为对象,结合治疗方式的差异分组,甲组和乙组分别是40例患者。
甲组的男女分别是22例和1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26±0.14)岁。
乙组的男女分别是21例和19例,年龄是26~66岁,平均年龄(45.29±0.17)岁。
对比基本资料得知,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和分析。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操作如下:指导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大椎穴、风池穴、百会穴、曲池穴、夹脊穴等。
随症加穴,伴有头痛症状,取太阳穴;伴有耳鸣症状,取耳门穴、听会穴、听宫穴;伴有呕吐症状,取内关穴;伴有失眠症状,取安眠穴、翳风穴。
用酒精对各穴位进行消毒,取毫针针刺各穴,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毫针,有酸胀感后,留针30 min,日1次。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首先介绍了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和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分析了两种方法在治疗中的优势。
随后详细阐述了临床研究方法和结果,证明了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在治疗颈椎病中的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中医针灸, 推拿手法, 颈椎病, 联合治疗, 研究分析, 临床研究, 治疗原理, 优势, 有效性, 展望, 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症,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肩颈僵硬、头晕目眩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主要包括针灸和推拿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理气血,改善疾病症状。
推拿手法则是通过按摩推拿的方式,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
对于该治疗方法的具体原理、优势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对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及机理,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原理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两种中医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机制,为临床肩部病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和结果,验证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在治疗颈椎病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颈椎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分析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和治疗后的疗效,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有100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治疗组50名,对照组50名。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颈椎病症状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增加。
治疗组的疗效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5%。
而对照组的疗效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40%,总有效率为70%。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较于常规保守治疗,中医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更具临床应用前景,可以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但是本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以更好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其中一种较为复杂且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的类型[1]。
传统的常规保守治疗在一些患者中效果较为有限,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调整气血、舒缓症状的作用[2],可能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一)研究一般资料本文以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这100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等基本信息。
通过临床检查和病史询问,确诊这些患者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确保研究对象的临床诊断准确性。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椎间盘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为椎动脉受压迫而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药物、理疗、手术等方式,但是疗效不佳,且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
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消除疼痛等作用。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
2.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45~65岁,平均年龄52.3岁。
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2.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镇痛、抗炎、理疗等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包括穴位注射、艾灸、拔罐等方法。
推拿手法包括经络推拿、拨拿、捏揉、拉扯等手法。
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2.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颈部疼痛、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的缓解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1T09:54:17.8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作者:罗彬[导读]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治疗中应用中医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
罗彬巫溪县人民医院重庆巫溪 405800【摘要】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治疗中应用中医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符合相关疾病的76例CSA患者为观察对象(时间: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对比组和实验组实施不同的方法:对比组为中医针灸治疗,实验组联合使用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治疗无效、有效和显效情况。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为94.74%,对比组为71.05%),组间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SA治疗中单一针灸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联合推拿手法治疗,两种方法联合效果更佳,可于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颈椎病;治疗效果近年来CSA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不规律、等有关,属于临床上高发的颈椎病之一[1]。
患者发病主要表现为眩晕,主要受到颈椎退行性改变影响,导致椎动脉被压迫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还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从发病群体分析,中老年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青少年发病率也不断提高,逐步趋于年轻化。
近年来人们使用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方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接下来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6例CSA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被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38例。
分析将针灸配合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价值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特别是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针灸和推拿的联合运用更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将针灸配合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价值,从其机理、临床疗效和优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针灸与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节脊柱结构,改善椎动脉供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压,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头晕、眩晕等症状。
针灸推拿能够通过调整脊柱结构,减轻椎间盘的压迫,舒缓颈部肌肉的紧张,并通过调节腧穴促进气血畅通,改善椎动脉的供血情况,缓解患者的头晕、眩晕等症状。
二、舒缓颈部肌肉,缓解疼痛颈椎病患者常常伴有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推拿能够通过刺激穴位、推拿按摩等手法,舒缓颈部肌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从而缓解疼痛感,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三、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神经功能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常伴有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这与颈椎病对椎动脉的直接影响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
针灸推拿能够通过刺激穴位、推拿按摩等手法,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代谢和兴奋性,缓解头晕、眩晕等症状。
针灸推拿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还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推拿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既能治疗局部症状,又能调节全身的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
针灸推拿治疗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药物,避免了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兼顾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针灸推拿治疗具有疗效持久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感,恢复颈椎的功能,避免了病情反复和加重。
尤为密切。
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繁多,但并无特效药物和统一方法。
西医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中医则以外用药贴敷、针灸、针刀、推拿等治疗为主。
西医临床用药以止痛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物为主,起效快,但须长期服药,容易引起药物依赖,且不良作用较大。
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存在禁忌症多、费用高昂、不易推广等缺点。
大量资料表明,中医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得很好疗效。
刘翔等[6]自制温通止痛贴治疗寒湿阻滞型腰三横突综合征总有效率89.9%。
白和平等[7]运用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118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9.1%,认为通过切割分离,可以使腰三横突局部组织瘢痕或粘连得到松解,以恢复正常功能。
郭瑾等[8]通过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总有效率89.36%,认为苍龟探穴针法在同一穴位内朝不同方向针刺,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一个立体的范围,其刺激的范围广、刺激量大,可以直接深达患处。
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颇多,各具特点,但仍存在诸如缺少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缺乏远期观察等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明确指出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疾病性质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最早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为孔穴,即得便快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其指导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以痛为输”理论。
腰三横突综合征阿是穴较为固定,疼痛点位于患侧腰三横突尖端,病变部位及骨,局部气滞血瘀尤甚。
短刺法是专门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见于《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阿是穴短刺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正是基于此种理论,在治疗时通过长针深刺针至病所,并且通过上下摩骨手法充分疏通局部气血,以达蠲痹除邪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阿是穴短刺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能够明显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特别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