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起源说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服装的五大起源学说人类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但为什么到了后期要穿衣服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都不尽相同,说法不一。
归结起来,主要有适应环境说、装饰美化说、遮掩羞涩说、吸引异性说、宗教信仰说等几种。
适应环境说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身体的需要,是人类起码的生活需要。
我们的祖先历经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衣着,并逐步完善起来。
穿衣是为了能够抵御寒冷和潮湿的天气,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距今约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
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山顶洞人开始使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用骨头做成的针和兽筋或皮条做成的线,将一块块兽皮缝合起来,制成衣服,可以有效地防抵御寒风雨雪的侵袭,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止爬虫或蚊子的叮咬,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装饰美化说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装饰美化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
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需要用衣服来保护身体。
因为至今还有一些民族过着原始生活,他们不穿衣服,但懂得装饰自己。
他们通过涂粉、纹身、披挂兽皮、兽骨、树叶等来装饰自己。
对原始人来说,装饰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保护是第二需要,是开化以后的事情。
人类起源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猿人、古人、新人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是不穿衣服的。
后来在气候潮湿严寒地区也出现了人类,他们同样不穿衣服。
达尔文曾经对不畏严寒融雪于皮肤的土著民族进行观察,对其自身的抗寒能力表示异常惊讶。
然而,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绝对没有不装饰的民族。
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年幼的孩子对装饰的快感比展露的羞涩之感发展得更早些。
小孩子对于装饰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往往是自发的、先天的,而对于遮羞的需要却是在成人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是被动的、后天的。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懂得用各种方法来装饰自己。
xx天瑞服饰有限公司员工培训教材之一服装基础知识一、服装的概念穿在人身上遮盖人体与四肢的物品的总称。
此概念里不包括帽子、手套、鞋袜。
在古时,人们将服装统称为“衣”。
“服”是上衣、外衣、外衣的单件衣服;“装”是指上下配套穿着、内外配套穿着的套装。
“衣”是“服”和“装”的统称。
二、服装的起源(五种学说)1.适应环境说;2.装饰美化说;3.遮羞避涩说;4.吸引异性说;5.宗教信仰说。
三、服装的总类1.材料(面料、辅料):面料为服装的代表材料。
辅料包括里料、衬料,纽扣和其他的装饰材料,如拉链。
辅料是使服装具有特定效果的材料。
2.款式:使服装在外观结构上达到特定形状和尺寸的一种术语。
3.色彩:能使服装具有某种色彩的效应。
4.服装的加工方法:服装加工技术的要求和工艺特征。
5.价格:正常的价格能使服装体现实际的价值和市场供需价值。
四、服装的分类方法1.按性别分类分男装、女装两大类。
中性服装:女装趋于男性化。
2.按年龄分类2.1.成人服装:青年装和老年装(50岁以上为中老年)。
2.2.儿童服装:大童、中童、幼童。
3.按用途分类3.1.生活服装:便服、便装。
日常生活中所穿着的服装(休闲、睡衣)。
3.2.制式服装:统一的款式和风格,有很强的标识功能(军人、公安)。
3.3.礼仪服装:xx、出访、参加宴会、晚会时的着装。
3.4.舞台服装:文艺演出时的穿着。
3.5.特种服装:具有特殊功能(宇航服、避弹衣)。
3.6.运动服:参加体育活动时的穿着。
特点:舒适、便于运动。
3.7.工作服:厂矿、企业为保护工人便于工作而专门设计的服装。
区别行业,也可称职业装。
4.按季节分类4.1.xx:适于在春秋季节穿着,色彩、材质不同。
特点:色彩明亮、材质轻薄。
4.2.夏装:宽松,冷色调,面料透气、吸湿。
主要采用麻、棉、丝绸。
4.3.冬装:棉衣、羽绒服、xx。
特点:御寒,面料厚重、保暖、柔软。
5.按用料分类5.1.棉麻类:以全棉、xx为主的各类混纺。
服装起源学说一、引言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演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服装起源的学说,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这些学说。
二、裸体起源学说裸体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人类是裸体的,后来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树叶、草叶等植物材料来遮盖身体。
这种遮盖逐渐演变成了衣服。
这一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人类祖先大约在200万年前出现,当时还没有衣服。
2. 早期人类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3.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迁移,有些地区变得寒冷干燥。
4. 为了保暖和防止风沙刺激皮肤,人们开始使用植物材料来遮盖身体。
三、动物皮毛起源学说动物皮毛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衣服是用动物皮毛制作而成的。
这种制衣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早期人类是狩猎采集者,经常接触动物。
2. 动物皮毛可以提供保暖和防护,适合用来制作衣服。
3. 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动物骨骼和皮毛的残留物,证明了人们使用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的事实。
四、装饰起源学说装饰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衣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珠宝等物品来装饰自己。
2. 衣服可以通过颜色、图案等方式来进行装饰。
3. 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用彩色土壤和植物染料染色的布料。
五、功能起源学说功能起源学说认为,最初的衣服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支持点:1. 衣服可以提供保暖和防护,使人类能够在更广阔的地区生存。
2. 衣服可以提高人类狩猎和采集的效率,使人类更容易获取食物。
3. 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用鱼鳞、兽皮等材料制作的衣服,证明了衣服可以提供防护的事实。
六、结论以上四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凿的结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衣服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各种文化和时代对于衣服的审美和功能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服装心理学--服装起源的三种说法一、保护学说服装的保护功能包括生理的保护和心理的保护。
前者是指御寒避暑和防止外物的伤害;后者是指去邪护符的作用。
气候适应说是基于人类的生理需要,随气候的冷暖变化,用服装保护人体,防止疾病,以及防止兽类、虫子、草木对人体的伤害,尤其当人类进化到直立行走和体毛逐渐退化后,需要覆盖人体最易受损的性器官部位。
然而这一学说却有许多学者持反对观点,其主要理由是,他们发现最早的人类生活在热带地区,如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梭罗河的淤泥中发现了最早的类人猿骨头,不需要御寒,即使生活在极其恶劣的寒冷地区,原始人也具有现代人难以想像的惊人的适应能力。
现代的原始人也提供了很多的证据,如接近裸态的新几内亚的巴布亚人,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平均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但是男人除了阴茎套外,全身裸露,而女子只在腰间围一点点树叶编成的腰饰。
亚马逊河流域低洼的热带森林区,日夜温差达20摄氏度,可那里的人仍处于裸态,且很健壮。
南美南部的巴塔哥尼亚人只用一方块兽皮悬挂在肩上,并且根据风向从肩的这一边移向另一边。
又如火地岛上的原始人只穿一宽松兽皮披肩和涂油脂,任凭雪溶化在他们的皮肤上,当达尔文把一块布送给土著人时,他们不是用来覆盖身体,而是撕成一条条分给部落的人作装饰。
在澳大利亚还过着原始生活的部落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常常是一丝不挂到处活动,后来把一小块毛皮披在身上,下雨时,小心地把兽皮拿下来,宁愿光着身体在雨中哆嗦。
而美国的邓拉普(Dun Lap)教授则认为,原始人身上挂着的兽皮所做的条带、动物尾巴等,随着人体的走动而摆动,能驱赶昆虫和各种野生动物。
但是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去推测原始人,当时的未开化的原始人绝对不具有这种推理能力。
此外,原始人认为,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均受神灵魔鬼的驱使,所以需要用兽皮、虎爪、贝壳等保护自己,特别需要保护的是妇女和儿童,这是所谓心理保护的去邪说。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一、中国服装史1、服装起源的四种说法。
A、羞耻说B、装饰说C、性吸引说D、保护说2、原始人类的三个服装阶段是什么?答:裸态、毛皮、纤维3、旧石器时代的服装一般用何种材料制成?(毛皮)4、我国远古居民缝制衣服的开端以?为标志。
(骨针)5、运用动物纤维蚕丝为首的国家是?(中国)6、中国古代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阴阳)7、中国古代“褐衣”的材料是?(麻)8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是?朝,鼎盛时期是?朝,废除时期是?朝。
(夏、周、秦)9、设立“司服”之职掌管帝王服饰开始于()朝。
10 、什么是冕服“十二章”纹,象征意义各是什么?十二章纹: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 ,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11 、帝王冕冠有几旒?玉珠多少颗?正确戴法是?答:帝王冕冠为十二旒,共有玉珠144 颗(前后相加288 颗);正确戴法是前低后高。
12、仅次于冕冠的帝王冠是?13、周朝时,天子燕居、诸侯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穿的衣服是?(玄端)14、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式是?(深衣)15、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
_16、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式区别于汉族服式的最主要特征是O17什么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南朝王公、名士、百姓崇尚宽衫大袖——“?”的服饰。
(褒衣博带)19、“杂裾垂髾”服出现在()时期。
服装起源学说的解析服装起源学说的解析引言服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使用各种材料来覆盖自己的身体。
而对于服装的起源,学界提出了多种学说和理论。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学说,分析其观点和理解,并提供对服装起源的综合解析。
一、隐喻学说隐喻学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早期的象征观念和仪式活动。
根据这一学说,人类最初使用的物质如兽皮、树叶等被认为是使用者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象征。
通过这种方式,服装成为社会等级和身份认同的载体。
该学说认为人类对服装的需求是基于对自我和社会地位的理解和塑造。
二、实用性学说实用性学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源于最初的实用需求。
在古代社会,人类通过使用动物皮毛等材料来抵御严寒和保护身体免受自然环境的伤害。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装逐渐演变为一种功能性的物品,为人类提供舒适和保护。
实用性学说认为服装的发展是因为人类对自身保护和适应环境的需求。
三、审美学说审美学说强调服装起源于人类审美观念和对美的追求。
人类对美的敏感和对个体身体之美的塑造渴望促使了服装的发展。
审美学说认为服装的出现是为了装饰和美化人类身体,通过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设计来强调和突出个体的美感。
服装成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与人体相互融合,展现人的独特风格和个性。
四、社会学说社会学说将服装起源与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联系在一起。
根据这一学说,服装是社会角色、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外在表达。
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会对服装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
社会学说认为服装是社会群体和文化集体认同的一种方式,通过服装来展示个体与特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归属感。
五、进化学说进化学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
随着人类的智慧和社会发展,服装也逐渐演化和改变。
进化学说强调服装的起源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既受环境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智力的推动。
服装的设计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进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和个体的表达。
结论综上所述,服装起源学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提供了多种解释和理解。
服装起源的诸种学说以服装起源的诸种学说为标题,我们将探讨一些与服装起源相关的学说和理论。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几种与服装起源相关的学说。
一、功能学说功能学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生存需求。
早期的人类为了保护身体免受自然环境的伤害,开始使用动物皮毛等材料来作为遮挡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不同材料制作衣物,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生活环境。
因此,服装起源于人类对自身保护和适应环境的需要。
二、装饰学说装饰学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
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展示。
通过使用不同颜色、图案和装饰,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此外,服装也成为人们社会交往和身份识别的一种方式。
因此,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三、发展学说发展学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服装的功能和样式逐渐丰富多样。
从最初的简单遮挡物到后来的裁剪精细的衣物,服装经历了不断的改变和演进。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装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因此,服装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象征学说象征学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是为了传达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人们通过服装来表达自己的身份、信仰和价值观。
服装可以成为人们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的象征。
例如,在宗教仪式上,人们会穿上特定的服装来表达对宗教的尊重和信仰。
在不同文化中,服装也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阶级地位或职业身份。
因此,服装起源于人们对象征和意义的追求。
五、环境学说环境学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是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中,需要根据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服装。
例如,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会使用厚重的衣物来保暖;在炎热的气候中,人们会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来保持凉爽。
因此,服装起源于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需求。
六、经济学说经济学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和交换活动。
关于服装的起源,似乎无法用一个定论来解释,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所得出跳结论也不一样。
尽管如此,对于服装起源的研究,不外乎这样六种途径:第一,气候适脑说;第二,身体保护说;第三,护符说;第四,象征说;第五,审美说;第六,遮羞说。
这六利说法是从不同的心理生理角度对服装起饭讲行研一、气候适应说气候适应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为了适应气候环境。
人类可能是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育进化而来的,当时可能根本不需要穿衣服,因此他们的环境不存在隆冬。
随着时间和气候的进一步演化,进入第四纪冰河寒冷期,人类开始使用毛皮衣物,因此,保温御寒成为月膨装的主要功能,由此推断出服装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生理的需要。
身上体毛逐渐退化,气候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需求,由此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以兽皮蔽体,抵御风寒。
就是现在,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仍然选择简易的“服装”蔽体防寒。
就拿爱斯基摩人来说,他们是率先利用毛皮制作衣服,妇女们利用牙齿咬皮革使其柔软便于穿着。
爱斯基摩人母亲们的勤劳大大地推动了手工技术,他们制作的上衣有长长的后摆,可以当坐垫,脚朝防寒,非常适应北极的跋涉。
爱斯基摩人用海象毛制作的挡风长衣,可以将人紧紧地塞进独木舟中。
人和独木舟在水上的航行中牢牢的成为一个整体。
在热带地区,由于暑热,穿衣服就没有多少必要,热带地区的居民至今过着裸态生活。
不过,也有因热而穿衣服的现象。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由于沙漠地带气温很高湿度却很低,非常干燥,人体的水分蒸发得相当厉害,发汗很多,而皮肤却没有汗,因为汗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掉。
这里的人穿衣服,与其说是为了避暑,不如元兑是为了防止汗的蒸发,同时也避免日光暴晒。
比起裸体,穿上衣服更能发挥适应这种气候的作用。
由此.诞牛了气候适应说。
二、人体保护说保护身体既是服装起源的目的又是起因。
自然界存在着危害人类身体的因素,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原本藏在身体下面的性器官暴露出来。
为防止昆虫或外界的伤害,原始人用树叶、树皮、兽皮、羽毛做成的条带围在腰部,保护性器官。
服装的起源与发展关于服饰起源的原因,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有三说:御寒防暑说,羞耻说,服饰和美观说。
这在中外古代文献中和考古发掘中有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作证明。
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篇》记载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未有见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这一说法就是御寒防暑说。
这里所说的“昔者”,即人类服饰起源的时间,当在人类脱离了动物境界的猿人时期,距今约五、六十万年。
这一时期,人类从事渔猎,采集等工作,冬天将猎获的兽皮来遮盖保护身体以御寒保暖,夏天则裸体或以树叶、兽皮遮掩阳光免受炎热。
这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服饰雏形了。
至于西方的古文献记载,则有基督教的《圣经》。
《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一则故事,说是上帝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造了亚当和夏娃两个人,亚当是男性,夏娃是女性,他们结成夫妻。
两人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伊甸园中生命树上的果子,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体,为了遮盖,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造了裙子。
耶和华神无奈之下,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
这一传说在西方很流行,这就是服饰起源的羞耻论。
在该论,这已是人类有群婚向对偶婚发展的过程中,才具备的羞耻心理,这也是人类伦理意识的最初觉醒。
在服饰起源的时间上,要晚于御寒防暑说。
有意思的是,东西方古老的服饰起源说,都先说到裙子,也就是裹腰的兽皮或树叶,这说明人类下装的出现早于上装。
至于有裙子发展到裤子,那是以后游牧民族为便于骑马射猎而发明的。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是把御寒防暑说于遮羞说结合在一起来讲人类服饰起源的,这在古代名称上就看的很清楚。
现在农村人还讲服装为“衣裳”,我们不要笑话人家土气,“衣裳”一词还是古汉语呢!古人说:“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赏,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最近,“五一”黄金周期间,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教育栏目有一档节目叫“祖先爱美”,其中有一辑叫“我们的祖先穿什么?”就形象的解说了人类的祖先由裹兽皮、编草裙到发明骨针,用骨针缝制上衣下裳的过程。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为什么只有人类才穿用了衣服呢?关于这种衣服的起源论,从古希腊的环境适应说开始,产生了诸如羞耻说、装饰说等的学说,但都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1.环境适应说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
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
但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
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级的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
所以说,环境适应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衣服发生的全部经过,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没有异议。
2.羞耻说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末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
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
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3.吸引异性说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
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
也被说成是种族保存说和性欲说。
4,装饰说想要别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
未开化民族的人们,在野兽皮的防寒衣上所加的刺绣,就是这种表现。
他们还从身体涂色开始,像耳环、首饰、腰饰、脚环等,这种想方设法装饰身体的心理欲求,与生存的本能同样强烈。
同吸引异性说相结合,把装饰说作为衣服发生的动机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释了几种说法。
但是无论如何,人类在地球上是无所不在的,是从不同的气候、风土、风俗习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过来的。
所以衣服发生的起源靠单一的动机来说明是很困难的。
根据民族的不同,混杂有各种不同的动机,有时也会出现几种动机相互交替、变强、变弱的情况。
但是,我们可以把衣服发生的动机分成两大类来考虑:其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保护自身,为—厂维持生命的生理卫生的机能;其二,为了满足显示自己的欲望,为了夸示身份和地位的社会生活的机能。
这样来考虑,对于我们也许会有益处吧! 在现在各种交通工具发达、冷暖设备齐备的文明社会中,生理卫生的机能在逐渐减弱,社会生活的机能在日益增强:仪礼服、制服具有时代性的流行服装,再加上美的着装和主张个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来越向着多样化发展c伴随着文化的多层次化而个性化更加进步的今天,在社会生活中衣服的着装目的,也会出现在某一面被简单化,在另一面被复杂化的事情:但是,无论在任何场合,对于衣服的思考都不能离开人们的行动格式。
日常生活中当然要穿衣。
对于社会性的生活来说,又要求它易穿易动,在构造上具有很高的机能性。
也可以说人们都喜欢具有很高审美性的东西。
服饰作为性美的标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寻味的。
一般人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创造出衣服,乃是为了遮羞。
然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
他发现,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唤起异性的注意。
格罗塞认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归之于羞耻的感情,而羞耻感的起源,到可以说是穿衣服的这个习惯的结果。
”“在低级文化间,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习惯成为普通的经常的行为时,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结果成为我们现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习惯的掩蔽,而是偶然的无掩蔽。
……这中间已经有了一种很重大的伦理的进展——性的自制已经成为一种道德。
”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的时侯,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了。
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着道德自制的内容。
格罗塞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气温最适于人体时仍需要穿衣。
对性美的欣赏,也首先是从服装
开始的,只有情侣关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赏裸体之美。
这之中,道德规范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