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子预印本发展现状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4.27 KB
- 文档页数:5
电子记事本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记事本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电子记事本以其便携、易用和环保等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本文将对电子记事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主要竞争对手、产品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市场规模电子记事本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间得到了显著增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笔记和备忘录等信息以电子形式进行存储和管理,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纸质记事本。
根据行业数据,电子记事本市场在过去三年里年均增长率超过20%。
预计在未来几年里,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
主要竞争对手电子记事本市场中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厂商。
国际品牌如Apple、Microsoft和Sony等公司在电子记事本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并且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国内厂商也在不断加大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力度,力图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记事本产品种类繁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产品特点电子记事本相比传统纸质记事本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电子记事本采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将手写的文字和绘画直接转化为电子文件。
其次,电子记事本具备云同步功能,可以通过网络将数据实时同步至其他设备,方便用户在不同设备上进行查看和编辑。
此外,电子记事本通常具有搜索、标记、分类等高级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更加高效地管理和查找笔记。
总的来说,电子记事本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和高效的记录和管理方式。
未来发展趋势电子记事本市场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子记事本作为一种绿色的记录方式将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记事本的功能将逐渐丰富和智能化。
例如,AR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加真实的手写和绘画体验,语音输入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进行记录和命令操作。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电子记事本将更加紧密地与其他设备和应用进行连接和交互。
电子书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书籍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成为了人们阅读的一种新方式。
电子书籍的出现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与灵活性,人们无需携带大量纸质书籍,只需一台电子设备,便可以随时随地畅享阅读的乐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电子书籍的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书籍的发展现状:首先,让我们看看电子书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书籍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全球电子书销售额达到了105亿美元,而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将不断增长。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电子设备来阅读书籍,这不仅节省了空间,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纸张的浪费。
其次,在电子书籍市场中,电子阅读器是一种受欢迎的设备。
电子阅读器的特点是屏幕护眼、存储容量大、电池续航能力强。
它们的推出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和阅读电子书籍。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使用这些设备作为阅读工具。
便携性和多功能性使得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了人们时刻都可以阅读的选择。
另外,电子书籍的市场也不再局限于图书,音频书籍和电子杂志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有声技术的进步到在线杂志平台的增加,电子书籍市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形式,而是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选择。
这一切都使得电子书籍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电子书籍的未来趋势:对于电子书籍的未来,有几个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电子书籍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电子设备将进一步提升屏幕显示质量,使得阅读电子书籍的体验更加接近纸质书籍,进而加强人们对电子书籍的接受程度。
此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成熟也将为电子书籍市场带来新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感受阅读的沉浸式体验。
其次,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将成为未来电子书籍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电子书籍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
这种个性化的推荐将大大提高用户的阅读满意度,同时也为电子书籍平台带来更多的用户和收入。
电子预印本系统: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吕世炅(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摘要本文从预印本的产生发展开始,介绍了国际上主要的应用站点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种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讨论了目前预印本界最关注的资源共享问题。
笔者同时还概述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预印本的推广和应用方面的工作情况。
文章最后对预印本以及预印本系统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因特网预印本网络出版Electronic Preprint System: Important Platform in International Science IntercommunionLv Shijiong(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print,introduces several important preprint systems in the world,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preprint resour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resource share. The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the work on preprint in ISTIC(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As a result, we forecast the future of preprint systems.Keywords Internet, preprint, network publishInternet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交流方式的巨变,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高效,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向,这也为科研人员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2024年电子出版物出版市场环境分析1. 引言电子出版物是指以电子形式呈现的内容,如电子书籍、电子杂志、在线期刊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出版物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方面,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电子出版物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以电子书为例,根据国内外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19年全球电子书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中国电子书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9年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
可以看出,电子出版物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 竞争格局分析电子出版物市场的竞争格局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参与方。
主要的竞争者包括出版商、电子书平台、作者等。
目前,一些传统出版商已经开始布局电子出版物领域,与专门从事电子书出版的平台展开竞争。
另外,由于电子出版物门槛相对较低,也吸引了一大批自主创作的作者,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4. 发展趋势分析(1)移动阅读普及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阅读成为主流趋势。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电子出版物,这对电子出版物的市场销售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2)内容个性化定制:随着人们需求多样化的增长,电子出版物开始注重内容个性化定制。
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和推荐算法等技术手段,提供与用户兴趣相关的电子出版物,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3)跨界合作与创新:电子出版物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将进一步增加。
例如,与影视、游戏等产业的合作,可以将优质内容进行多样化呈现,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4)数字版权保护:随着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发展,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加强版权保护、打击盗版等违法行为,维护电子出版物市场的正常秩序。
5. 总结电子出版物市场在多个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电子出版物仍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子出版物开发: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出版物成为了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具有容量大、方便携带、易于搜索、互动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读者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首选方式。
本文将分析电子出版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书籍、杂志和报纸等出版物。
据统计,全球电子书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19年达到了4.1%,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6.0%。
同时,电子杂志和电子期刊的订阅也在不断增长。
传统出版商瞄准了这个趋势,大规模转投数字出版领域,积极与电子阅读器厂商合作,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字阅读需求。
电子出版物的成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
印刷和发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发展,而电子出版物摆脱了这个限制。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阅读各种内容。
此外,数字技术还为电子出版物提供了丰富的交互和多媒体功能,如音频、视频和图表等,大大增加了阅读体验的多样性。
在电子出版物发展的过程中,数字版权保护和盗版问题一直是令出版商和作者担忧的重要问题。
盗版行为在数字环境中更为便捷,给出版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版商和技术公司积极探索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如数字水印和加密技术,以保护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未来,电子出版物将继续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移动阅读将会成为主流。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移动设备将成为人们首选的阅读平台。
同时,移动应用程序的普及也将促进电子出版物的发展。
出版商和开发人员将致力于开发适用于移动设备的用户友好型应用程序,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个性化和定制化阅读将成为趋势。
电子出版物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内容。
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技术,出版商可以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内容,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2022年全球国际印刷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据了解:自2022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长期化、简单化的趋势。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困难曲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世界印刷工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国外印刷业的现状及趋势1.美国印刷业进展概况美国印刷企业共有5000余家,近百万的从业人员。
目前印刷销售额稳固在1400亿美元以上。
美国印刷业主要包括商业印刷、报纸印刷和包装印刷。
2022年美国印刷产品年收入1451.20亿美元,油墨年销售额456.1亿美元,印刷耗材年销售总额102.8亿美元,承印材料年销售总额11901.6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均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面对印刷业的新机遇、新领域,NAPL的《行业状态》问卷调查显示,将来2~3年增长最快的行业为:彩色数码印刷、可变数据印刷、彩色宽幅印刷、网络印刷等数码印刷行业,而胶印、单色宽幅印刷等传统印刷增长缓慢。
2.德国印刷业进展概况德国作为欧洲最大、世界前四位的印刷市场,总产值389亿美元,印刷行业公司9700多家,员工数15万,平均每家公司16人,平均年营业额390万美元。
依据产值,德国印刷业排在前三位的是包装印刷、广告印刷、商业印刷,占整个印刷市场的80%。
按印刷工艺分类:胶印占42%、柔印占21%、凹版印刷占13%、数码印刷占12%、其他占12%。
德国印刷出口额为41亿欧元,主要出口国是瑞士、奥地利、法国、荷兰、英国;进口额18亿欧元,主要进口国是中国、英国、法国、波兰、奥地利。
在德国,推动印刷业进展的是高度竞争的零售行业和特别健康的图书市场。
德国印刷企业所处的环境特点是较高的质量和强大的竞争,这些都是德国印刷和造纸技术的供应商所支持的。
3.日本印刷业进展概况与印刷媒介相关的市场环境相联系,日本印刷产业经受着重大的变化,如长期的经济停滞、各种信息媒介的流行、人口诞生率的下降与社会老龄化,以及2022年日本东部大地震。
预印柔印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印刷需求的增加,预印柔印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印刷行业的热点。
本文将对预印柔印机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主要厂商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市场调研报告。
市场规模预印柔印机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预印柔印机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XX亿美元。
预印柔印机的市场规模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印刷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用户对印刷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印刷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预印柔印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印刷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印刷品的需求。
2.灵活性和定制化需求的增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宣传和包装方面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
预印柔印机具有印刷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可以满足企业对个性化印刷品的需求。
3.环保意识的提高:近年来,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市场对绿色印刷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预印柔印机采用的水性油墨相对于传统柔印机的溶剂油墨更环保,这也是市场需求增长的一大原因。
发展趋势预印柔印机市场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机遇。
1.数字化印刷的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印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预印柔印机作为数字化印刷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受益于数字化印刷市场的快速增长。
2.智能化生产的需求:随着工业生产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预印柔印机市场也逐渐向智能化生产转型。
智能化预印柔印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
3.新型材料的运用:新型材料的出现为预印柔印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在柔印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印刷品的需求。
主要厂商预印柔印机市场的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以下几家:1.公司A:公司A是全球领先的预印柔印机制造商,其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为广泛的用户群体,并且以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著称。
中外电子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在这种背景下,电子书作为数字出版物的一种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据统计,2019年我国电子书市场规模达到了174亿元,同比增长了26.2%,可以说电子书已经成为了国内出版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电子书产业还存在着很多瓶颈和问题,比如版权保护问题、阅读体验问题、技术标准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电子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电子书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电子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数字出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基于以上的选题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和国外电子书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市场份额、阅读习惯、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探讨电子书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并探讨加强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对策。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国内外电子书市场现状概述。
主要包括国内外电子书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情况、消费者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概述。
2.国内外电子书产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主要包括电子书版权保护问题、阅读方式选择问题、技术标准缺乏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3.加强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对策。
从政策支持、技术标准统一、版权保护等方面提出并探讨加强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电子书市场发展情况、电子书技术标准、电子书版权保护方案等相关文献资料,以提高本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电子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情况,总结归纳出电子书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借鉴国外电子书产业优秀经验,提出可行性对策。
2024年电子出版物出版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出版物成为了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形式的电子出版物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地位。
本文将就电子出版物出版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电子出版物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行业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电子出版物市场价值达到了3000亿美元,相比2015年的2000亿美元增长了50%。
这显示出电子出版物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形式多样的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
其中,电子书是最受欢迎的电子出版物形式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电子书在全球出版物销售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电子杂志和电子报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数字化阅读习惯的兴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
传统纸质出版物的体积和重量限制了人们的阅读体验,而电子出版物具有便携性和可定制性的优势。
这也是电子出版物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出版商对电子出版物的采纳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开始意识到电子出版物的潜力,将其作为增加收入和扩大读者群的途径之一。
传统纸质出版物销售不断下滑,而电子出版物的销售额稳步增长。
出版商们将电子出版物纳入出版计划,并不断探索创新的销售和营销策略。
数字版权与盗版问题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也面临着数字版权和盗版问题。
相对于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更容易被非法复制和传播。
这使得保护数字版权成为了出版商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出版商们采取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措施,以防止盗版行为的发生。
市场竞争与商业模式创新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不同的出版商和平台争夺读者的关注和市场份额。
除了竞争,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成为了电子出版物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
订阅服务、广告收入模式、付费下载等不同的商业模式为出版商带来了更多收入来源。
结论电子出版物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 徐州 221116)徐佳宁国际电子预印本发展现状实证研究*1 预印本、电子预印本、预印本文库的概念1.1 预印本的概念 所谓“预印本”(Preprint ),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出于交流或征询意见的目的自愿先在同行中传播的手稿。
根据1996年David 的定义,预印本是具有以下一条或一条以上条目的手稿:①经过复审准予出版的手稿;②以出版为目的的、已交出版社送审的手稿,是否予以出版尚未确定;③打算出版,但在送审前,为征求意见而在同行专家间进行传播的手稿[1]。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避免从投稿到文章发表再从期刊上读到同行的文章而耽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工作在最前沿的科学家们习惯于互相交换自己最新工作的论文预印本。
1.2 电子预印本的概念 “电子预印本”是传统纸本预印本的电子版,指由作者提交的、与研究相关的电子学术资源。
现在电子预印本的概念已经泛化。
首先,电子预印本内涵从期刊论文扩大到涵盖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工作论文、图书的部分章节、研究数据等与研究相关的各种电子学术资源。
其次,其外延既包括尚未出版的论文电子版,也包括已经出版的论文及不一定出版的论文的电子版(即仅为了征询同行评议或评论而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
很多电子预印本服务器既接受正在审稿中的论文,也接受已经审稿录用的或已经在传统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由作者提交的论文电子版——后印本(postprint )及未来不会出版或发表的论文(有的电子预印本文献是永远不会投稿给任何期刊的)。
对于一些电子预印本服务器,电子预印本意味着任何电子形式的、与研究相关的、由作者提供的信息,不必是能够出版的[2]。
[摘 要] 从199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预印本服务器至今,预印本已经历20年的发展。
目前电子预印本的运行情况各不相同、差异较大。
国际电子预印本发展呈现如下特点:各学科电子预印本发展情况差别较大;一些学科电子预印本文库向规模化发展;科学家是电子预印本文库的创建者和驱动者;电子预印本文库资源质量高;电子预印本文库成为新的交流渠道。
期刊出版者对电子预印本的态度、科研机构和科学学会的行动、有关知识产权的顾虑及电子预印本文库界面设计是影响电子预印本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 电子预印本 电子预印本文库 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B[Abstract] Since the first preprint server established in 1991, preprint has experienced two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of E-preprints are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E-preprints hav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E-preprint developments of various subjects are different, E-preprints of some subjects develop to larger scale; scientists are the creator and driver of E-preprint database;E-preprint server resources are high quality; E-preprint becomes a new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The attitude about E-preprint of periodical publishers, the action of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and science institution,the concern related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interface of E-preprint server are factors affected the E-preprint development.[Key words] E-preprint; E-preprint server; Empirical studyEmpirical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Preprints[文章编号] 1004-325X(2010)10-0042-05*本文系徐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自组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08XWA21; 2009年重点项目“图书馆合作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9XWA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0(10)信息资源建设1.3 电子预印本文库概念 “电子预印本文库”(E-Preprint Server)是集中存储学者们在线提交的论文电子预印本的数据库,它允许任何人在线免费下载文库中的论文。
电子预印本的作者可以随时更新其电子预印本,即使在经过同行评审程序之后亦然。
电子预印本文库的出现改变了科学社群内的信息交流方式。
它将报道最新研究成果的预印本集中放到互联网上,便于检索和利用,使每个科学家都有机会免费在线发布和获取这些本来只是私人之间流传、只有小圈子精英科学家才能读到的预印本。
电子预印本文库具备交流速度快、范围广、发布自由、提供多媒体支持特性等优点。
电子预印本在论文正式出版之前就可以在W eb上获得。
通过电子预印本文库,研究者可以迅速将其研究成果公布与分享,避免了审稿和等待出版的时滞。
并且电子预印本文库在体现网络优越性的同时,更能保证学术交流的可靠性,且能集中、快速地获取,有利于避免重复研究、提高信息交流的时效性、提高科研效率。
2 电子预印本的发展现状 从1991年美国物理学家金斯帕(Paul Ginsparg)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NeXT计算机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预印本服务器至今,预印本文库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3-4]。
目前预印本文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特网上现有多少电子预印本文库?预印本文库中文献收藏量如何?各学科发展情况如何? 为了考察电子预印本的发展现状,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和一些图书馆提供的电子预印本文库列表,对因特网上著名的电子预印本文库进行了在线调查研究。
据文献报道,20世纪初世界预印本文库的总数量超过100个[2]。
笔者在线调查了60余个电子预印本文库、文献库(其中包含预印本)和电子预印本搜索系统,主要对其名称、网址、运行时段、服务器归属机构、国别、学科、收藏论文数量等数据进行在线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因特网上的电子预印本文库有3种:第一种是只收藏电子预印本,且允许所有学者在线提交的,如著名的arXiv、CogPrints 、PhilSci Archive、 SSRN eLibrary Database;第二种是只收藏电子预印本,允许本机构职员提交,但不对公众开放提交的;第三种是收藏多种电子文献的综合型开放存取文库,他们并非纯粹的预印本文库,而是大型学术文献数据库或开放获取资源搜索引擎,但也有电子预印本在线提交系统,允许在线提交论文的电子预印本,如RePEc、PubMed Central (PMC)、CiteSeer X。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电子预印本文库,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俄国、挪威、中国、日本等国家均有电子预印本文库,其中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电子预印本文库数量最多。
被调查的这些电子预印本文库基本上是由高校各学院、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构建的,其中高校的各学院建设的数量较多,这与其他类型的资源主要由图书馆建设有所不同,说明科学家是主要建设者;就学科专业电子预印本文库的数量来讲,尤以数学学科的专业电子预印本文库数量最多,物理学专业的电子预印本文库数量次之,再次是生命科学、医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电子预印本文库。
一些大型电子预印本文库有研究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如NDLTD(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网络博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图书馆)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E-LIS(E-p rint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电子版)是由RCLIS(Research in Comput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计算机、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项目和西班牙文化部的DoIS(Documents in In formation Science,信息科学档案)项目支持的。
关于电子预印本文库的运行情况,通过对收藏电子预印本文献量排序发现,目前电子预印本文库的运行情况各不相同,差距较大。
主要分为3种情形:第一种是发展运行良好,提交量、下载量和浏览量都很大,说明科学家对这些电子预印本文库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如著名的arXiv、SSRN eLibrary Database、RePEc;第二种是维持运行,能够正常运行但提交量比较小(有的年提交量仅为10-60篇),这些多是高校学院的二级学科电子预印本文库,由于本身收藏范围窄、影响力也小,所以提交量小,如丹麦南丹麦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电子预印本文档(运行时段为1990年至今,平均年提交量17篇左右)、德国达姆斯坦特大学数学系电子预印本系统(运行时段为1972年至今,年均60篇);第三种是关闭和转并,由于提交量太少、关注度太低或其他原因(如项目结束、资金问题)而关闭不再接受新的提交,或者转入其他电子预印本文库。
例如,AKT EPrints Archive由于项目结束而不再接受新的提交;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数学系电子预印本系列(LSU Mathematics Electronic Preprint Series)由于提交量较少,年接收论文量20-30篇,于2004年停止接收新的论文;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电子预印本系列,年收到预印本论文量9-50篇,在1995-2005年正常运行,2006年起不再接收新的论文。
部分国内外电子预印本文库的名称、网址、运行时段、服务器归属、国别、学科、收藏论文数量等具体情况见下页表1。
3 国际电子预印本发展特点3.1 各学科电子预印本发展情况差别较大 物理学、数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的电子预印本文库受到同行的认可,其电子预印本文库数量较多,且拥有众多参与者;生命科学、医学、经济学、财经、法律、管理类学科的电子预印本文库的浏览和下载量很高;而化学学科的电子预印本服务器(Chemistry preprint server)由于提交量小,已经停止接收提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