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触讋说赵太后
- 格式:ppt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一古文选读之:触龙说赵太后【故事背景】《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致使齐使不悦——使者不说,曰:“……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千古名言——“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公元前265年)之后,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年幼,所以由其母赵威后执政。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看课文。
【原文】赵太后新(刚开始)用事(这里指执政、当权),秦急攻之【秦国加紧攻赵】。
赵氏求救于(介词,向)齐,齐曰:“必以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为质(人质),兵乃(才)出。
【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极力、竭力)谏。
太后明谓(明确地告诉)左右(身边的人):“有复(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吐口水)其面。
”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此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
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
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并且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高中语文-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白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官触詟希望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詟来到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脚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译文《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容许,大臣们竭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
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
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抱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
又总担忧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
〞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
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
〞太后说:“可以。
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
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
〞触龙答复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你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
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
’难道这不是为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
触龙说赵太后注释翻译触龙说赵太后:太后触龙,指可以凭借其职权或权力来了解或预测未来事件,即对某事有先见之明。
用法:触龙说赵太后用来形容一个有相当眼力,能够有先见之明的人。
双语例句:1. 太后触龙,这位老仙司空见惯,竟然预料到事情的发展。
The Empress said so. This old man was so perceptive thathe had fores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ter.2. 每次事情发生,我都会发现他的头脑里好像有太后触龙的天赋。
Every time when something happens, I find that he seemsto have clairvoyance of the Empress.3. 他能够超越先兆观念,很像是有太后触龙的灵力。
He could go beyond premonition, seeming to be possessedby the force of "the Empress said so".4. 他太后触龙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为周围的人所称道的。
His clairvoyance have been always praised by those around him.5. 他瞬时指出来的果断决定也显示了他有超乎常人的太后触龙的眼光。
His decisiveness spotted out in short time showed his extraordinary clairvoyance.6. 没想到,这位老人竟有太后触龙的能力,又能看穿事物的本质。
Unexpectedly, this old man not only had clairvoyance, but also had seen through the nature of things.7.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猜测屡屡被证实,显示了太后触龙的天赋。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日常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以下是整理的《帝王故事精选:触龙说赵太后——⾔语委婉,循循善诱》,希望⼤家喜欢!战国时期,赵国的孝成王即位之初,因年纪幼⼩,只能暂由其母赵太后执政。
邻国强秦闻见赵国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
齐王答应出兵,但前提条件是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长安君到齐国去做⼈质。
当时,各国为争权夺利,通常会拉扰⼀些国家做同盟,顺便互派皇族成员作为⼈质来增强同盟协议的约束性,不过⼀旦其中的⼀⽅反悔,那被派去的⼈质就难免存在⽣命危险。
因此,赵太后听说对⽅要让⾃⼰的宝贝⼩⼉⼦去做⼈质,死活也不肯答应。
她在⼼⾥打定主意,⽆论如何也不答应这种荒唐的要求,哪个母亲会拿⾃⼰⼉⼦的性命冒险呢!可是⼤⾂们—个接⼀个地前来进⾔应以国家为重。
当⼤⾂们的反复念叨令赵太后听得⽿朵都要起茧⼦时,她+分⼲脆地对左右的⼈说:“谁要是再来说要把长安君送去做⼈质,我⼀定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丑话先说在这⼉,到时可别怪我不顾情⾯。
” 此⾔⼀出,果然有了效果,好半天,只有左师官触龙⼀⼈禀告左右希望觐见赵太后,听说触龙要来,好不容易⼼平⽓和的赵太后⼜不禁⽓呼呼的,可是⽣⽓归⽣⽓,⼈却不能不见,毕竟⼈家只说要来觐见,并没说因为什么⽽来》不过,只要他敢说送长安君去做⼈质,到时⾃然有唾沫等着他。
触龙来到宫中,⼀路上慢慢地⼩跑着,到了赵太后跟前谢罪道:“⼈⽼了,⾝体就⼤不如前了。
因为脚上的⼩⽑病,我竟然不能快步⾛。
因此很长时间都未能来拜见您,虽然我知道你会体谅我的年⽼体衰,但我怕您⽟体⽋安,因此想来见见您。
” 赵太后道:“我也⽼了,现在⾏动起来全靠车⼦。
”触龙⼜问:“太后您每⽇的饮⾷应该没减少吧?”赵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
” . 触龙说:“我最近很没胃⼝,只勉强散散步,每天慢⾛三四⾥,现在总算稍稍增加了些⾷欲,⾝体也感觉舒畅了些。
” 赵太后说:“我做不到啊!”聊到这⼉时,太后脸上的神⾊总算不那么冷冰冰了。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原文】触龙说赵太后出处:《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
太后盛气而揖之(4)。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
没死以闻(11)。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触龙说赵太后习题及答案触龙说赵太后习题及答案赵太后,又称赵飞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女性。
她是西汉时期的皇后,也是汉武帝的母亲。
赵太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波和挑战,她的智慧和勇气令人敬佩。
下面是一些关于赵太后的习题及其答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1. 赵太后是哪位皇帝的母亲?答案:赵太后是汉武帝的母亲。
2. 赵太后在汉武帝登基后的地位如何?答案:赵太后在汉武帝登基后拥有很高的地位。
她是汉武帝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很大。
在汉武帝年幼时,赵太后作为摄政王,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大权。
3. 赵太后是如何成为摄政王的?答案:赵太后成为摄政王是因为汉武帝年幼无法亲政。
她在汉武帝登基后,以其聪明才智和政治手腕,成功地掌握了朝政大权,并成为摄政王。
4. 赵太后对汉武帝的政治有何影响?答案:赵太后对汉武帝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她提倡儒家思想,重视教育,推动了汉武帝的改革和发展。
她还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制定政策,对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赵太后在处理朝政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答案:赵太后在处理朝政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她面临着来自宦官和权臣的压力,他们试图干涉朝政并削弱赵太后的权力。
此外,赵太后还要面对外族的入侵和内部的叛乱,这些都对她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6. 赵太后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答案:赵太后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成功地应对了这些困难和挑战。
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削弱宦官的权力,加强对外族的抵抗,平息内部叛乱等,保持了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7. 赵太后的晚年生活如何?答案:赵太后的晚年生活并不幸福。
在汉武帝去世后,她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被迫退居幕后。
她的儿子新帝刘贺对她不敬,甚至对她进行了迫害。
赵太后在这种困境中度过了晚年,直到去世。
8. 赵太后的贡献和遗产是什么?答案:赵太后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键入文字]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孝成王刚即位,他年纪还小,由他的母亲赵威后执政。
于是赵国就向齐国求救。
齐国回答说:“必须以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能出兵。
”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不愿意送他去作人质,齐国也就不出兵救援赵国。
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气愤异常,她说:“谁敢再说这件事,我老太婆一定要把口水吐在他脸上!”左师触詟请求面见太后。
他对太后说:“贱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
但我老了,心里很疼爱他。
希望您能让他补充卫士的缺额,保卫王宫。
我想在我死之前,就把这事托付与太后您。
”太后问:“大丈夫也爱最小的儿子吗?”触詟回答:“爱得比妇人厉害。
”太后笑着说:“还是妇人对小儿子爱得特别厉害。
”触詟说:“我私下认为太后对燕后(太后之女)的爱胜过长安君。
”太后说:“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爱比起长安君来差远了。
”左师说:“父母爱子女,就得为他作长远考虑。
太后送燕后出嫁燕国时,握着她的脚后跟哭泣,惦念她远嫁在外,为她伤心。
走了之后,还是很想念她,每到祭祀的时候,总是为她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古代诸侯之女嫁到他国,只有被废或亡国时才能回到本国)。
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有子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的。
”左师问:“从现在推到三世以前,赵肃侯开始建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被封了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的吗?”太后回答:“没有。
”又问:“不只赵国,其他诸侯王的子孙被封了候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的吗?”太后回答:“我没有听说过还有在的。
”左师说:“这些事例说明,权势这个东西,近害自己,远害子孙。
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必然不好吗?不是的,原因是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劳,俸禄优厚而没有苦劳,所拥有的贵重宝物又太多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