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0
一、A1
1、糖原累积病1型患儿纠正酸中毒时禁用
A、谷氨酸钠
B、碳酸氢钠
C、氯化钠
D、硫酸钠
E、乳酸钠
2、为避免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低下,开始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最好是在出生后
A、3个月内
B、6个月内
C、9个月内
D、12个月内
E、18个月内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糖原累积病(GSD)是一组影响糖原代谢的遗传性疾病,参与糖原合成或降解的酶缺陷均可引起糖原累积病。
Ⅰ型糖原累积病(GSD)是由于肝、肾和小肠的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肝糖原累积病最常见类型。
因患儿增多的6-磷酸葡萄糖经无氧酵解而产生乳酸,导致高乳酸血症。
故纠酸时禁用乳酸钠。
(拓展内容,理解即可)
【该题针对“实践能力-第十六章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苯丙酮尿症患儿确诊后应尽早开始进行治疗,3个月内开始可避免智力的损害。
【该题针对“实践能力-第十六章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第十五章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1.人体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是A .下丘脑B .腺垂体C .神经垂体D .甲状腺E .肾上腺2.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最主要病因是A .摄碘过多B .妊娠C .硫脲类药物D .碘缺乏E .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3.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是A .碘量不足B .碘量过多C .甲状腺分泌过度D .甲状腺分泌不足E .甲状旁腺分泌不足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基础代谢率测定的时间宜在A .下午6 点、餐后和静卧B .清晨、空腹和静卧C .下午4 点、静卧D .午间12 点、餐后和静卧E .下午2 点、静卧5 .甲状腺危象时的首选药物是A .甲硫氧嘧啶B .丙硫氧嘧啶C .糖皮质激素D .普萘洛尔E .复方碘化钾溶液6 .成人基础代谢率为十45 %。
其甲状腺功能为A .轻度甲亢B .中度甲亢C .正常范围D .重度甲亢E .功能低下7 .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代谢率增高的表现是A .神经过敏、失眠B .心动过速、收缩压增高C .肠蠕动增快、腹泻D .甲状腺弥漫性肿大E .怕热、多汗、食欲亢进8 .停用抗甲状腺药物的指征是A .甲状腺肿大加重B .突眼加剧C .牙齿即中胀D .血粒细胞缺乏E .出现胃肠道症状9 .甲亢危象最常见的诱发原因为A .治疗不当B . T3、T4 大量释放入血C .精神创伤D .妊娠E .外科手术1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是A .易激动B .怕热多汗C .多食易饥D .皮肤温暖E .突眼征11 .甲亢患者术前准备最重要的是A .测定基础代谢率B .心理护理C .喉镜检查D .抗甲状腺药物和碘剂的应用E .钡餐和心电图检查12 .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A .食欲亢进B .脉压减小C .突眼征D .甲状腺肿大E .心率增快(13~15 题共用题干)患者,女,40 岁。
因近2 个月来怕热、多汗、情绪激动,经常腹泻、心悸,来门诊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收人院进一步诊治。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二)课程编码:(三)学分:3(四)总学时:48理论:36,实践:12(五)授课时期:第二学期(六)适用对象及层次:护理专业本科层次(七)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八)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九)课程性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从胎儿期至青少年阶段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疾病临床护理的学科;二、课程目标、教学中注意的问题(一)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1明确儿科护理学的任务目标2明确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及护理要点3明确儿科常见的四大疾病佝偻病、肺炎、小儿腹泻、贫血4掌握泌尿系统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小儿的护理(5)掌握缺铁性贫血小儿铁剂的治疗和护理(6)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2、能力目标(1)了解小儿喂养的知识(2)学会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3)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小儿进行整体护理3、思想目标1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3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应全面掌握现代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形成科学的儿科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三、教学重难点以先导课程为基础,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学以致用;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着重阐明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各系统疾病护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四、课程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1.1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1.2儿童年龄分期;1.3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1.4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2.教学要求:3.熟悉儿童年龄分期;4.了解4.1说明儿科特点;4.2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5.教学难点:5.1儿科护理的特点;6.教学重点:6.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第二章生长发育1.教学内容:1.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1.2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1.3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各系统发育;1.4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1.5生长发育偏离;2.教学要求:2.1掌握2.11选择合适的正常儿童体格生长标准参照值作为比较,正确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2.12陈述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2.13阐明体重、身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等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意义;2.14阐明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等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意义;2.2熟悉2.21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2.22列出儿童体格发育常用指标;2.3了解2.31结合儿童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阐述各年龄儿童感知、运动、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发展;3.教学难点:3.1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4.教学重点:4.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4.2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第三章儿童保健1.教学内容:1.1各年龄期儿童特点及保健;1.2计划免疫;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复述各年龄期儿童的特点; 2.22计划免疫、疫苗的定义;2.2熟悉2.21主动免疫制剂和被动免疫制剂;2.22说出我国计划免疫程序的具体内容;2.3了解2.31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查阅资料,为儿童制定合适的保健要点; 2.32指导家长进行预防接种反应的正确处理;3.教学难点:3.1各年龄期儿童特点及保健;4.教学重点:4.1各年龄期儿童特点及保健;4.2计划免疫;第四章儿童营养1.教学内容:1.1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1.2儿童喂养与膳食安排—婴儿喂养;1.3儿童营养状况评估;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儿童能量的分配及儿童特殊能量需要;2.12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概念及母乳喂养的优点;2.13食物转换的概念与原则;2.2熟悉2.21按照儿童月龄、体重、能量的需要能正确计算出奶量,并能指导母亲进行正确的人工喂养;2.22儿童营养状况评估的方法;3.了解3.1说明食物转换的顺序;4.教学难点:4.1儿童营养状况评估;5.教学重点:5.1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5.2儿童喂养;第五章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教学内容:1.1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1.2儿科护理技术;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儿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2.12脱水程度及性质;3.熟悉3.1儿童体液平衡特点;4.1了解4.11混合液的配制;5.教学难点:5.1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6.教学重点:6.1儿科护理技术;第六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新生儿分类;1.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1.3新生儿窒息;1.4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新生儿黄疸;1.6新生儿溶血病;1.7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教学要求:2.1掌握2.11掌握护理程序,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黄疸、溶血病、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患儿实施护理;2.2熟悉2.21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中性温度的概念;2.22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法;2.23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2.24描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黄疸、溶血病的临床表现;2.3了解2.3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2.32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2.33指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3.教学难点:3.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4.教学重点:4.1新生儿分类;4.2新生儿护理;4.3新生儿各种疾病的护理;第七章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1.2维生素营养障碍性疾病;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儿童单纯性肥胖患儿的护理计划;2.12制定营养性Vit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2.22营养性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2.3了解2.3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概念、临床表现;2.32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治疗要点;2.33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3.教学难点:3.1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4教学重点:4.1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护理;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2口炎;1.3婴幼儿腹泻;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应用护理程序对腹泻患儿实施整体护理;2.2熟悉2.21婴幼儿腹泻的易感因素、分类、临床表现;2.3了解2.31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2.32婴幼儿腹泻的发病机制;3.教学难点:3.1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4.教学重点:4.1婴幼儿腹泻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护理;第九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急性支气管炎;1.4肺炎;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应用护理程序对支气管肺炎患儿实施护理;2.2熟悉2.21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2.3了解2.31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2.32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3.教学难点:3.1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4.教学重点:4.1肺炎的分类和护理;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2先天性心脏病;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2.22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2.3了解2.31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2.32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3.教学难点:3.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3.2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4.教学重点:4.1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2急性肾小球肾炎;1.3肾病综合征;1.4泌尿道感染;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护理计划;2.12制定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列出小儿正常尿量、少尿及无尿的正常值范围;2.22复述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2.23复述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2.3了解2.31说明小儿泌尿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2.32说明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点;3.教学难点:3.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4.教学重点:4.1泌尿系统各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第十二章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1.2小儿贫血;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贫血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小儿造血的特点、血液特点;2.22生理性贫血、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2.3了解2.31解释小儿贫血的病因、营养性贫血的血象特征;3.教学难点:3.1生理性贫血的概念;3.2贫血的临床表现;4.教学重点:4.1小儿贫血的临床表现和护理;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2化脓性脑膜炎;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定义;2.22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的特点;3.1说明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4.教学难点:4.1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的特点;5.教学重点:5.1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护理;第十五章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1.2风湿热;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风湿热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风湿热的临床表现;2.31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3.教学难点:3.1风湿热的临床表现;4.教学重点:4.1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与护理;第十六章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21-三体综合征;1.2苯丙酮尿症;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护理计划;2.12制定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2.22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2.3了解2.31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2.32苯丙酮尿症的病因;3.教学难点:3.1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4.教学重点:4.1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第十八章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病毒感染;1.2结核病;2.教学要求:2.1掌握2.11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及临床意义;2.12制定结核病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定义、临床表现;2.3了解2.31小儿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预防及治疗要点;3.教学难点:3.1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4.教学重点:4.1小儿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第十九章危重症患儿的护理1.教学内容:1.1儿童惊厥;2.教学要求:2.1掌握2.11制定惊厥患儿的护理计划;2.2熟悉2.21对惊厥患儿家长进行预防惊厥的指导;2.22惊厥、惊厥持续状态的定义;2.3了解2.31儿童惊厥的病因;3.教学难点:3.1儿童惊厥的临床表现;4.教学重点:4.1儿童惊厥的护理;五、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一)实践要求1.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具备按照正规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的能力;二实践内容学时类型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学时实践类型1 危重患儿的护理2 演示2 更换尿布法3 演示3 婴儿盆浴法 3 演示4 静脉穿刺法 2 演示5 温箱使用法 2 演示七、教学课时分配八、教材讲义、指导书:儿科护理学,崔焱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九、考核方式及要求儿科护理学为护理学专业课,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参加由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方式进行,课程命题根据本大纲制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满分100分,最后按80%权重计入儿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平时考核由课内实训、上课考勤及课堂问答情况等内容组成,满分100分,最后按20%权重计入儿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两者相加满分100分,达到或超过60分为及格,不足60分者为考试不及格;。
第十五章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第六节糖尿病病人的护理糖尿病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症状群。
基本病理变化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
一、糖尿病分类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型。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有关,多见于年轻人,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儿童多属此型,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是因对胰岛素发生抵抗;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体重过重者占多数。
二、临床表现(一)胰岛素依赖型(1型) ①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病情重。
多数患儿因感染、饮食不当或情绪激惹而诱发,“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婴幼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察觉,学龄儿可因遗尿或夜尿增多而就诊,年长儿可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等。
②除“三多一少”症状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征象,皮肤黏膜干燥,呼吸深长,呼气中有酮味,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随即出现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 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 >40岁),体胖,起病慢,早期无症状,较少发生酮症。
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多可通过控制饮食或口服降糖药而得到控制。
此型糖尿病易出现心血管合并症及神经病变。
(三)并发症1.急性并发症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此症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较少见。
可因胰岛素或降糖药使用不当、感染、压力、饮食不当引起。
早期表现为多尿、多饮、疲乏等,继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深大呼吸及呼出气体中有烂苹果味;晚期脱水明显、尿少、皮肤干燥、血压下降、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②高糖高渗状态:以严重高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常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昏迷。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绪论、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营养与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和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及临床实习两部分: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营养、营养不良、佝偻病、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患儿的护理等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小儿生长发育、儿科护理与操作、、婴儿腹泻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等临床实习内容。
1、绪论儿科护理学定义、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特点、儿科护理学的一般原则、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等。
2、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儿童发展理论、小儿生长发育中的特殊问题及干预、儿童保健、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住院儿童的护理。
3、常见疾病,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营养不良、小儿腹泻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