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69.27 KB
- 文档页数:8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物体与空间》,详细内容为向下落的物体。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下落的现象,探索物体下落的原因及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下落的现象,知道物体下落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发现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下落的现象,了解物体下落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纸张、塑料球、木块、斜面、计时器。
学具:每组一份气球、纸张、塑料球、木块、斜面、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吹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飘起来的现象,然后松开手,让气球落下。
引导幼儿关注气球下落的过程,提问:“气球为什么会下落?”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气球、纸张、塑料球、木块等物体,让幼儿观察这些物体下落的过程,引导幼儿发现物体下落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操作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观察它们下落的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向下落的物体,观察它们的下落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体下落的现象2. 物体下落的方向:垂直向下3. 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形状、材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向下落的物体,记录它们的形状、材质和下落速度。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物体下落的现象和影响下落速度的因素。
课后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幼儿尝试制作简单的降落伞,观察降落伞下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物体下落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教学目标1.认识运动的基本特征。
2.了解向下落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3.掌握将物体从空中扔出后它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1.向下落的物体的特点及运动规律。
2.学会通过实例理解运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1.体验运动规律,感受运动的基本特征。
2.理解向下落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小球、桶、教学板书、图片等教具。
2.学生需要准备好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1.老师拿起一颗球示范向上扔,问学生球为什么会动?2.引导学生思考,解释球在空中运动时是具有运动特征的。
二、讲解1.讲解运动的基本特征:位置、方向、速度、加速度。
2.讲解向下落的物体的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重力作用引起的。
三、实验教学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组实验,让学生模仿并体验。
2.将一颗小球从一米高出的空中扔向地面,并接住它。
观察落地时小球的运动规律。
3.将小球从不同高度扔向地面进行实验,记录落地时小球的运动规律。
四、讨论1.实验结束后,老师与学生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向下落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五、板书总结1.概括运动的特征和向下落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2.强调重力作用引起向下落的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回顾今天的实验,继续探究运动特征和向下落的物体的运动规律的影响因素。
2.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完成笔记并提交到老师处。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程,学生能够认识运动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向下落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将实验观察结果与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运动特征,达到探究知识的目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往下落的物体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往下落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科学探索》第四册,第四章“身边的物体”。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幼儿观察和探究不同物体在空气中往下落的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物体的下落与空气阻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空气中往下落的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空气中往下落的现象。
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的下落与空气阻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小球、纸片、塑料尺等)、计时器、空气泵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球、一张纸片、一把塑料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让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物体在空气中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2. 实验一:让幼儿观察小球在空气中的运动状态,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3. 实验二:让幼儿在纸片上剪出一个洞,将纸片放在空中,观察小球穿过纸片时的运动状态,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4. 实验三:让幼儿将塑料尺放在空中,观察小球碰到塑料尺后的运动状态,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5. 讨论:让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下落与空气阻力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实验一:小球下落时间2. 实验二:小球穿过纸片的时间3. 实验三:小球碰到塑料尺后的下落时间4. 结论:空气阻力会影响物体的下落速度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状态,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请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家长可在旁边辅助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让每个幼儿都参与了实验?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如何?是否有幼儿提出其他有趣的观点?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继续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往下落的物体以下是一份关于大班科学的往下落的物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物体下落的现象。
2. 学习探究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的关系。
3. 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物体下落的现象,探究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的关系。
2. 难点:学习简单的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关于物体下落的故事,引起学生对物体下落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 分钟)讲解物体下落的现象,如重力是导致物体下落的原因等。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探究(10 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物体下落的实验,探究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的关系。
可以提供不同重量的物体,如纸张、棉球、铁块等,让学生观察它们下落的速度。
4. 讨论与分析(10 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讨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的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如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和下落速度之间的关系。
5. 课堂总结(5 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物体下落的现象、实验探究的结果等。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物体下落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关于物体下落的小竞赛,看谁能让物体下落得最慢。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物体下落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简单的实验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受伤。
此外,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向下落物体》一、教学内容在《向下落物体》这节课中,我们将探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中物理现象。
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教材第四章《有趣物理现象》中第三节“向下落物体”。
详细内容包括:观察不同物体从高处落下时状态,解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形状关系,以及探讨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解物体下落现象,知道不同物体下落速度可能不同。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孩子们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形状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下落现象,培养孩子们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架、秒表、不同重量和形状物体(如小球、方块、羽毛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向孩子们展示一个从高处落下球,引导他们观察并描述球下落过程。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小球、方块、羽毛为例,讲解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形状关系,引导孩子们思考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影响。
3. 随堂练习(5分钟)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从高处落下状态,记录实验结果。
4. 分组讨论(10分钟)孩子们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形状关系,以及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向下落物体》2. 内容: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形状关系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物体下落现象,记录下来并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2. 答案:孩子们可以观察家中物品下落现象,如抛掷玩具、硬币等,记录下落过程和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孩子们参与度较高,实验过程中观察细致,但在分享环节部分孩子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物体下落现象,引导他们思考更多有趣科学问题。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2.学习重力、惯性与空气阻力的作用3.理解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高度的关系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2.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同重量和大小的物体3.直尺、记号笔、计时器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重量和大小的物体-(皮球、乒乓球、羽毛球),询问它们同时从手边自由落体,哪个会先落地并解释原因?3.2 实验环节1.教师将三种球放到同样高的地方,让学生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并计时2.学生按顺序进行操作,记录每个球的下落时间3.将记录数据整理成表格,让学生计算每个小组球的平均下落时间4.让学生通过对比与分析数据,推论出不同重量、大小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体时间的差异3.3 深入探讨1.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重力和惯性对运动的影响2.引导学生探讨当两个物体下落时,空气阻力对下落的速度的影响3.游戏时间:学生分组,从一定的高度往下落一个物体,哪个小组的物体落地时间最短就是赢家。
3.4 讲练结合1.学生回答问题,如:为什么重物比轻物下落时间更长,下落的速度与落下的高度是否有关系,空气阻力与下落的速度有什么关系?2.学生通过计算的方式,练习和理解下落物体的相关物理公式,并且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3.5 课堂总结1.教师简要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2.学生填写小结,记录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和思考四、教学反思本堂课主要以学生实验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实验计算的方式来探索物体下落的相关物理公式。
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往下落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物体下落的现象,发现物体下落的速度、方式与物体的重量、形状等因素有关。
2、鼓励幼儿通过实验和操作,探索不同物体下落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幼儿观察并理解物体下落的现象。
(2)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物体下落速度和方式与物体自身特点的关系。
2、难点(1)帮助幼儿理解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如重力、空气阻力等。
(2)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和总结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幼儿观察不同物体下落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提供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物体下落的特点,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讨论法:组织幼儿讨论实验结果,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四、教学准备1、各种不同重量、形状的物体,如羽毛、石头、乒乓球、纸团等。
2、透明的塑料桶或箱子,用于观察物体下落。
3、记录表格和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教师展示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引起幼儿的注意。
(2)提问幼儿:“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物体是怎么掉下去的?”引发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讨论。
2、初步观察(1)教师将准备好的不同物体,如羽毛、石头、乒乓球等,一一展示给幼儿,并让幼儿猜测这些物体下落的速度和方式。
(2)然后,教师将这些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放下,让幼儿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些不同的物体和一个透明的塑料桶。
让幼儿将物体从桶的上方自由落下,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探索物体的重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教师提供两个重量明显不同的物体,如一个小石块和一个大石块,让幼儿先猜测哪个物体下落得更快,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3)探索物体的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教师提供形状不同但重量相近的物体,如一个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让幼儿猜测并实验验证它们下落的速度。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往下落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物体下落的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并尝试探究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观察并感知不同物体下落的现象。
引导幼儿发现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
2、难点帮助幼儿理解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形状和空气阻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各种不同材质、形状和重量的物体,如羽毛、纸片、积木、石头、乒乓球、沙包等。
2、两个同样高度的椅子或桌子。
3、记录表格和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的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
提问幼儿:“你们见过东西往下落吗?”引导幼儿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2、观察物体下落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物体从同一高度依次放下,让幼儿观察它们下落的过程。
提问幼儿:“这些物体下落的样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幼儿分组实验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不同的物体。
让幼儿从同样的高度同时放下手中的物体,观察并比较它们下落的速度和方式。
提醒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将物体扔向其他小朋友。
4、交流讨论请每个小组的幼儿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下落得快,有的物体下落得慢?”5、探究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教师再次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羽毛和石头,引导幼儿比较它们的重量。
让幼儿猜测重量是否会影响物体下落的速度,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接着,展示形状不同的物体,如纸片和积木,让幼儿猜测形状对物体下落的影响,并进行实验。
6、总结归纳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形状和空气阻力有关。
重量越大、形状越规则、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小,物体下落的速度就越快。
7、拓展活动让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下落的现象,并鼓励他们回家后继续观察和探索。
大班科学教案往下落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往下落的物体和重力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3.能够简单区分物体的质量大小。
4.能够简单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重量。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包括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
2.称重器:用于测量物体的重量。
3.提问卡片:用于激发学生思考和引导讨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纸球和一个书本,问学生:你觉得这两个物体如果从桌子上掉下来,哪个会掉得更快?请给出你的理由。
2.引导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项小实验:用一张纸把纸球包起来,分别放在纸球上和书本上。
同时扯开纸,观察纸球和书本落地的速度。
3.提出问题:教师用提问卡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球掉下来的速度更快?纸球和书本有什么区别?4.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最后给出结论。
5.引入重力:教师解释重力的概念,指出物体掉下来的速度快慢与重力的大小有关。
6.实验探究:教师给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比如一个小球和一个长方体,一个铁块和一个塑料块。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哪个物体重一些?怎么证明?7.学生探究:学生可以通过称重器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然后进行比较。
8.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量和质量的区别,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9.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往下落的物体和重力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1.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回答。
2.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了往下落的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简单区分物体的质量大小,并能够简单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重量。
然后,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往下落的物体和重力的关系,并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下落的物体大班科学教案下落的物体大班科学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落的物体大班科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下落的物体大班科学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探索发现物体都有自然下落的现象,知道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有及轨迹有直线和曲线之分。
2、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并初步了解其原因3、乐于参加探索活动,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1、羽毛、同样大纸片、塑料袋、夹子、沙包、纸球、各种小型玩具、绳等。
2、16k的纸人手两张;记录纸和笔3、阻力娃娃的图片和降落伞的图片,"妙妙科技园"场景活动过程:(一)引起幼儿兴趣带领幼儿进入"妙妙科技园"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妙妙科技园"(二)出示活动准备,幼儿自由操作,发现物体会下落的特征。
1、"妙妙科技园"里许多好玩的东西,请你们每人找一件喜欢的东西,把它往上抛,你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2、你刚才抛的是什么?它怎么样了?3、为什么这些东西最后都掉下来了?小结:我们的地球有吸引力,把这些东西都吸下来了。
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又快又直的落下来,哪些东西是又慢又弯弯曲曲的落下来?(三)继续探索,感知不同物体下落的不同形态。
请你再去玩玩,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掉下来时是怎样的?小结:这些东西掉下来时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直直的,有的是弯弯曲曲的,这说明不同的物体它掉下来的速度和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四)探索同一物体改变形状前后其下落时轨迹、速度的不同及了解初步原因。
1、出示两张16k的纸,它们在同一个高度同时往下落,让幼儿猜测谁先到地?下落的路线是怎样的?2、教师演示,幼儿观察,得出结论。
(基本上是同时落地的,下落的路线不是很直)将下落的路线用图表示。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三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味道王国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和面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
一
科学——向下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教学准备: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
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
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
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味道王国二
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的味道,并尝试运用图表记录,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了解各种味道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发展对食物的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设置“味道王国”的情境,摆设各种味道的食品,如柠檬、糖果、山楂、咸鸭蛋、辣椒、咖啡、咸菜、苦瓜等。
2、为幼儿准备每桌一套分别装有白开水、白糖水、白醋、咖啡、白酒、盐水的品尝杯和品尝棉签。
3、味道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表情,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请来一些表情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出
示表情图片)
2、这是甜宝宝,和甜宝宝打个招呼,看看甜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引导幼儿模仿表情)这是咸宝宝,和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酸宝宝,和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苦宝宝,和苦宝宝打个招呼,看看苦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