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19一面4_人教新课标
- 格式:doc
- 大小:24.51 KB
- 文档页数:12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记“窘相、殷勤、牛毛细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明白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行。
2、过程与方法:学会抓重点句和品读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学习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读明白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行。
教学难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法、分析法。
教学时刻: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1、师播放视频《鲁迅爱书的故事》。
2、前面一课我们学习了解了鲁迅先生,你还记得吗?复习:鲁迅简介: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期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关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阻碍。
毛泽东主席评判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先生虽贵为知名人士,但他对一般的人民群众充满关怀,专门是对青年人更是关怀和爱护。
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去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行。
(板书课题:19、一面)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明白得的词语,自己想方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牛毛细雨殷勤窘相软绵绵结结巴巴大病初愈(1)学生自由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词语。
3、明白得重点词语:殷勤:热情而周到。
窘相:专门为难的模样。
颓唐:精神不振作。
抚摩: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4、了解阿累:(1909—1987),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
第十九课怒吼吧,黄河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创作《怒吼吧,黄河》的重大意义。
创作背景和经过(作品简介):《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以启迪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创作经过是: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区的山沟里坠马受伤。
冼星海来看望他,星海建议来一次合作,光未然便把打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然后由星海谱曲而成,排练演出后,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赞扬:“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发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欣赏《黄河船夫曲》。
2、创作背景和经过(作品简介)。
2、生字词学习。
课文中的成语较多,请找出6个写下来,读一读,并理解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黄河()的号子()的声音()的朝阳()的警号()的油灯()的月光()的窑洞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一面》导学案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鲁迅先生与广大劳苦大众呼吸相通,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他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革命意志。
培养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重点: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法。
课预习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有意识培养自己概括和表达中心的能力。
2.复习记叙顺序的有关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中心事件,并明确文章以“一面”为题的作用。
知识构建1.关于回忆录。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2.积累字词。
3.了解文章大意。
本文以时间为序,回忆了作者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
作者抓住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从而激励作者不断努力,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4.了解记人散文的特点。
(复习巩固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和基本常识)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
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2年参加“右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
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
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
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
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19《青山不老》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出示晋西北的沙漠、沙尘暴等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师:那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就是中国的晋西北。
有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
3.出示治理沙漠的相关图片。
4.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一起学习第19课《青山不老》。
5.板书课题——青山不老6.齐读并质疑。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以及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大胆自信交流,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组交流,理解文章中心,感受老人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敬老爱老,产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热爱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学习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三、字词运用(一)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另一个字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载重险恶.(è wù)厌恶不禁.(jìn jīn)禁止归宿.(sù xiù)星宿(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对尊长或宾客尊重有礼貌。
(恭敬)2.比喻共同渡过困难。
(风雨同舟)(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茁壮)的大树(粼粼)的波光(肆虐)的狂风(恶劣)的环境(宏伟)的设想(起伏)的波浪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五、初读感知1.问题引领:(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2)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2.学习提示:(1)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词语并说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19、一面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意。
2.体会运用外貌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发想象,感悟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预习案】一、字词积累1、自由读课文,给重点字注音并组词。
捻()踱()地窖.()窘.境()抖擞.()2、根据词语意思写词语。
(1)犹豫,拿不定主意。
()(2)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3)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我的疑问】(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案】一、认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有关鲁迅的哪几个方面?二、勾画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
想想鲁迅为什么如此面黄肌瘦?这些句子的描写你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三、在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么样的关怀呢?19、《一面》作业1班级:姓名:评分:一、在正确的读音下画上横线。
地窖(jiào yáo) 摩挲(suōshū) 颓唐(tūtuí) 憎恶(zēnɡzènɡ) 熏黑(xūn xiōnɡ) 虐待(lüè nüè) 赫然(hè chì) 抖擞(shù sǒu) 二、比较下列各组字形,然后组词:踱()摩()莽()奥()镀()磨()葬()懊()三、补充词语大()新()精神()()含()()苦()()细雨神气()()()尽()苦四、给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
愈:a.病好。
b.较好,胜过。
c.越……越……1.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是美丽。
()2.他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精神:a.人的思想等主观世界。
b.内容实质。
c.人表现出来的活力。
3.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
()4.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19、《一面》作业2一、辨析破折号用法,填序号。
《一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4.找出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鲁迅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重点目标2、4三、学法指导1.通过速读复述了解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顺叙写法。
2.通过细读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的部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3.深读结尾处的议论,体会其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指出记叙要素及顺序;比较几处外貌描写的异同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说出这“一面”所体现的主题。
预习导学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有的人,即使处见一面,却像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文章——《一面》。
走入文本,你将读到的是鲁迅先生关心一个素昧平生的进步青年的故事。
㈠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在下面整理归纳鲁迅的资料;上网或查阅书籍,在下面简介作者。
鲁迅:阿累:㈡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赫然()嵌着()颓唐()憎恶()()恣情()抖擞()摩挲()窘相()虐待()2.比较下列各组字形和读音,然后组词:踱()窖()挲()恣()镀()窑()娑()咨()3.给加点字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⑴不能自已()A.止,罢了B.已经,表过去C.后来,不多时D.太,过⑵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A.奇异,不平常B.怪物C.很,非常D.怨,责备⑶受着这样的优遇()A.相逢,会面B.机会C.对待,款待D.优待⑷平素()A.本色,白色B.本来的C.带有根本性质的D.向来㈢找出文中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学习研讨㈠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它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
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㈡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㈢整体感知。
⒈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理清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完成:①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一部分:(1—38)一面之缘②第二部分:(39—43)⒊文章回忆了作者阿累与鲁迅在内山书店一次会面的经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⒋本文所写的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你能说出课文所用的写作手法吗?㈣精读赏析。
⒈请同学们将文中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外貌的段落连缀起来阅读,比较三处语句的不同之处,完成下表。
场次外形衣着嗜好脸色头发胡须一二三⒉讨论:这三处外貌描写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特征?表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⒊讨论:作者用什么方法把鲁迅先生的外貌刻画得这么成功?巩固练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地jiào()憎恶()窘相()tuí唐()踌躇()虐待()摩suō()抖擞()恣情()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⑴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⑵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⑶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⑷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3.精段阅读(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的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①乙段虽然也突出“瘦”,但也写出了他的另一个特点;从文中“”可以看出。
②“瘦得教人担心”和“非常瘦”哪句话更好一些,为什么?③丙段从那些地方可看出作者的观察极其细致,描写极其细腻?④文中反复强调鲁迅的“瘦”,不但写他容貌的“瘦”,而且也写他的手也“瘦”。
这样多角度地反复写鲁迅十分消瘦的特点,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1.平常我们进行外貌描写,写不了几句就要戛然而止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观察,二是没有仔细感悟什么样的外貌最能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
阿累先生的《一面》给了我们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最好的范本,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作者外貌描写的顺序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思想性格。
学习这种写法,就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同学、老师、亲人等),用一段文字描绘他(她)的外貌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2.将优秀的文章在班级范读,并在班级交流。
【友情提示】肖像描写的角度,可以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也可以是作品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
写作技法,可工笔描写,可简笔勾勒,可漫画笔法。
可静态描写,可动态描写。
可借助比喻、象征和夸张等手段来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
切忌犯脸谱化、套子化、程式化的毛病。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找出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说说从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进一步理解“一面”的力量。
预习导学“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㈠温故而知新。
1.中心事件:2.课文通过一面揭示了什么主题?3.课文刻画鲁迅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㈡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请你反复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这些词句,并在空白处适当做批注。
学习研讨㈠复习导入。
㈡品味语言。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待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
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
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⒈交流自己预习时的批注。
⒉《一面》有六句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一步步认识鲁迅精神的过程。
①“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字面意思是什么?深层的含义是什么?(提示:仔细考虑一下“看一下”、“便”、“立刻”几个词的意思。
)②“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眼光”是看到的,“抚摩”是接触到的,用触觉的感受来写见到的眼光,想表达什么?③“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
”这句话写了什么?为什么“欢喜”?为什么“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④“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这段话分几层?每一层里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概括一下整段话写了什么?⑤“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象要哭出来。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从本段“我”的一系列动作,分析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⑥“我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
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这几句话表现了什么。
⒊请各位同学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片段进行朗读,细细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感受鲁迅的伟大形象。
㈢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阅读课文最后五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⒈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⒉“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样的一条道路?⒊“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⒋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⒌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巩固练习⒈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一部分重在,后一部分重在,是对“一面”的怀念也是冷静的思索,深化了主题。
⒉“……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在这四年里……我总是昂着头”两处同是写感受,有什么区别?⒊文章开始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⒋“……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待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西装同胞的嘴脸”说明了什么?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如何?拓展延伸㈠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 F.表示话没说完)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㈡阅读下面从课文中节选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