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测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视觉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视觉测量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和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实际案例,介绍视觉测量技术在工业、科研、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视觉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授1. 讲解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环节。
2. 介绍常用的视觉测量方法,如特征匹配、边缘检测、轮廓提取等。
3. 分析视觉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案例,如机器视觉、工业自动化、三维测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视觉测量方法?(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利用视觉测量设备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视觉测量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提出改进方案。
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视觉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视觉测量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和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实际案例,介绍视觉测量技术在工业、科研、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例如:展示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线等场景,让学生了解视觉测量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环节。
视距测量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普通视距测量法观测水平距离、高差的作业程序和计算方法。
2、熟悉视距尺的刻划和注记形式,练习用十字丝横丝在视距尺上读数。
二、仪器及工具
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视距尺一把,三角架一个,表格,铅笔等。
三、方法
1.在地面上选定具有一定坡度且距离为50~70m的A和B两点。
2.将水准仪安置于A点,量取仪器高,精确到厘米,整平仪器。
3.瞄准视距尺,消除视差,按下补偿器读取上丝读数a、下丝读数b、中丝读数v并记载记录本上。
4.根据视距测量公式,计算AB之间的水平距离D=k︱a-b︱其中k=100,高差公式h=i-v
5.将仪器搬至B点安置,瞄准A点上的视距尺,同法观测和计算。
6.若A,B往、返测距离的相对误差K≤1/300,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否则应重新观测。
四、注意事项
1.在每次读数之前都要按下补偿器。
2.读取上、中、下三丝读数时,要注意消除视差,视距尺要立直并保持稳定,上下丝估读到毫米,中丝读到厘米就可以了。
五、上交资料
每人上交视距测量记录表一份,相对误差的计算过程。
视距测量的记录表。
任务六视距测量1、目的要求(1)练习用视距法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2)往、返视距测得的水平距离,相对误差不大于1/3000,高差之差不大于5cm。
2、仪器、工具测钎一束,标杆3根,DJ6经纬仪1台(套),水准尺1根,函数计算器1部,钢尺1把,2H铅笔1只;可选:DS3水准仪1台(套),小钢尺1把,记录板1块。
3、方法与步骤(1)视线水平时的视距测量1)在平坦的实训场地选择一测站点A,在测站点上安置好经纬仪(对中、整平)。
2)司尺员将视距尺(标尺)立于待测点B上。
3)瞄准标尺并将视线调至大致水平(竖盘读数为90°或270°),分别读取下丝、上丝的读数,记入观测手簿。
4)按D=K l计算出仪器至立尺点的水平距离。
K=100,尺间隔l=下丝读数一上丝读数(若为正像望远镜,则l=上丝读数一下丝读数)。
(2)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1)另选一处有一定坡度的场地,选择一测站点C,在测站点上安置好经纬仪(对中、整平)。
2)司尺员将视距尺(标尺)立于待测点D上。
3)量取仪器高i(自桩顶量至望远镜横轴中心,若不进行高差测量,此项则不必做)。
4)瞄准标尺,调节竖盘指标微动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后,分别读取下、中(V)、上丝读数及竖盘读数L,记入观测手簿。
5)分别计算测站点与标尺间的水平距离与高差。
D=K l cos2αh=Dtanα+ί-V式中:K=100:D=下丝读数一上丝读数;a=900-L(刻度盘顺时针刻划);ί—仪器高;V—目标高即中丝读数。
4、注意事项(1)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也可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
(2)对于初学者,为便于观测,选取的AB两点相距不宜过远,约60~70m为宜。
(3)为便于直接读出尺间隔l,观测时可用望远镜微动螺旋使上丝读数对在附近的整数上(整米或整分米处)。
(4)仪器ί量至厘米,竖盘读数L读至分。
5、上交实训报告表1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记录计算表第组天气:仪器号:观测:记录:年月日测站目标下丝上丝尺间隔l平距/m备注表2视线倾斜时视距测量记录计算表第组天气:仪器号:观测:记录:年月日测站编号:测站高程:仪器高:测点下丝读数上丝读数尺间隔l平距D竖直角α中丝读数V高差h测点高程H。
实验07经纬仪视距测量姓名: 班级: 学号(短号):实验七经纬仪视距与三角高程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经纬仪视距测量的作业方法。
2、掌握视线水平与视线倾斜情况下的视距计算公式。
3、掌握视距测量观测与测量成果分析。
二、实训设备及器件:DJ6经纬仪、三脚架、水准尺、2 m刚卷尺。
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实验步骤及要求(一)视线水平时的视距测量1、在平坦的实训场地选择一测站点O,在测站点上安置好经纬仪(经纬仪器的对中和整平),调节仪器处于盘左位置。
2、扶尺员在A点立水准尺(或标尺),竖直。
3、将经纬仪竖盘管水准器调节水平(符合水准器调节符合),转动望远镜使竖盘读数为90?(仪器没有竖盘指标差),表示视线水平,读取上丝、下丝在水准尺上的读数。
4、计算测站点与水准尺(标尺)之间的距离:D = K•L = 100 * L倒像:L = 下丝读数 - 上丝读数,正像L = 上丝读数 - 下丝读数5、计算高差:h = i – v ,其中,i为仪器高,v为中丝读数。
(二)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1、在实训场地选择一测站点O?,在测站点上安置好经纬仪(经纬仪器的对中和整平),调节仪器处于盘左位置。
量取仪器高i至厘米。
2、扶尺员在A?点立水准尺(或标尺),竖直。
3、将经纬仪对着水准尺瞄准,固定望远镜,调节竖盘符合管水准器,读取上丝、中丝和下丝在水准尺上的读数,同时读取竖盘读数α。
L24、计算测站点与水准尺(标尺)之间的距离:D = K•Lcosα,其中,竖直角α = 90?- α L5、计算高差:h = K•Lsin2α + i – v ,其中,K=100,L为上下丝读数差,α为竖直角,i为仪器高,v为中丝读数。
五、实验成果记录表1 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成果记录测上丝下丝中丝水平距高程/m目标读数差L 高差/m 站读数读数读数离/m O点63mAO BC表2 视线倾斜时视距测量成果记录测目上丝读数中丝读数竖盘竖直水平高差高程/m 站标下丝读数读数差L 读数角度距离/m /m O?点52mA?O? B?C?六、实验注意事项1、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也可以用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时水准仪只需粗平。
课时:2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来源: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并掌握视觉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重点:1. 视觉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观察力的培养和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 视觉测量中如何准确判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
2. 观察力与空间观念的结合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视觉测量工具(尺子、直尺、量角器等)3. 视觉测量材料(各种大小的物体、平面图形等)4. 小组合作活动场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知识,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2. 引出视觉测量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视觉测量的作用和意义。
二、新授1. 讲解视觉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1)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2)利用已知物体作为参照物进行测量;(3)运用比例关系进行估算;(4)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2.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视觉测量的实际应用场景。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视觉测量材料和工具。
2. 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视觉测量实践活动,如:(1)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2)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判断其形状;(3)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距离等。
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测量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对各小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视觉测量的注意事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视觉测量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空间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视觉测量知识,巩固学生对视觉测量的理解和掌握。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视觉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授1. 讲解视觉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1)建筑行业的测量;(2)城市规划;(3)家居装修;(4)日常生活用品的选择等。
视距测量任务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视距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获取精确的测量结果。
视距测量任务的实施方案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针对视距测量任务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任务目标。
视距测量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获取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操作和管理。
三、实施方案。
1. 前期准备。
在进行视距测量任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测量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气候条件等情况。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和工具,包括测距仪、望远镜、三脚架等。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测量技能和操作经验。
2. 测量方法。
视距测量任务的实施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和综合测量法。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并确保测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测量过程。
在进行视距测量任务时,需要严格按照测量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点和目标点,并进行仔细的布设和标记。
其次,需要进行准确的观测和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外界干扰,确保测量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4. 数据处理。
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详细的处理和分析。
首先,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校核和修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需要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归档,建立完整的测量档案和数据库。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后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四、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视距测量任务的实施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检测和质量评估等内容。
其次,需要对测量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性能和精度符合要求。
实验10视距测量江苏省职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20 —20 学年第学期)专业名称造价课程名称建筑⼯程测量授课教师缪健军学校南京⼯程⾼等职业学校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间实验:视距测量⼀、⽬得与要求1.学会视距测量得测量⽅法。
2.学会视距测量得记录、计算⽅法。
⼆、计划与设备(1)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实验⼩组由3~4⼈组成,1⼈操作仪器,1⼈记录,1⼈⽴尺。
(2)每组得实验设备为DJ6经纬1台,⽔准尺1⽀,记录板1块。
三、⽅法与步骤视距测量就是⽤望远镜内视距丝装置(图4-12),根据⼏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距离与⾼差得⼀种⽅法。
这种⽅法具有操作⽅便,速度快,不受地⾯⾼低起伏限制等优点。
虽然精度较低,但能满⾜测定碎部点位置得精度要求,因此被⼴泛应⽤于碎部测量中。
视距测量所⽤得主要仪器⼯具就是经纬仪与视距尺。
⼀、视距测量原理1.视线⽔平时得距离与⾼差公式如图所⽰,欲测定A 、B 两点间得⽔平距离D 及⾼差h ,可在A 点安置经纬仪,B 点⽴视距尺,设望远镜视线⽔平,瞄准B 点视距尺,此时视线与视距尺垂直。
若尺上M 、N 点成像在⼗字丝分划板上得两根视距丝m 、n 处,那末尺上MN 得长度可由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求得。
上、下丝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或尺间隔。
图中l 为视距间隔C KlD += (4-10)式中K 、C ──视距乘常数与视距加常数。
现代常⽤得内对光望远镜得视距常数,设计时已使K =100,C 接近于零,所以公式(4-10)可改写为Kl D = (4-11)同时,由图4-13可以瞧出A 、B 得⾼差v i h -= (4-12)式中i ──仪器⾼,就是桩顶到仪器横轴中⼼得⾼度;v ──瞄准⾼,就是⼗字丝中丝在尺上得读数。
2.视线倾斜时得距离与⾼差公式在地⾯起伏较⼤得地区进⾏视距测量时,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视距间隔,如图4-14。
由于视线不垂直于视距尺,故不能直接应⽤上述公式。
如果能将视距间隔MN 换算为与视线垂直得视距间隔''N M ,这样就可按公式(4-11)计算倾斜距离D ′,再根据D ′与竖直⾓α算出⽔平距离D 及⾼差h 。
跳远视觉测距教案教案标题:跳远视觉测距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跳远的基本技术和规则。
2. 学会使用视觉测距方法来估计跳远的距离。
3.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1. 跳远场地和测距工具(如测量带)。
2. 跳远教学视频或图片资料。
3. 学生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4. 计时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简要介绍跳远项目,并强调其重要性和普遍性。
2. 展示跳远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对跳远有初步的了解。
技术讲解(15分钟):1. 详细介绍跳远的基本技术和规则,包括起跳、飞行姿势和着地等要点。
2. 强调视觉测距方法的重要性,解释如何使用视觉测距来估计跳远的距离。
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进行示范跳远,展示正确的动作和技术要领。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轮流进行跳远练习。
3. 每个学生进行跳远后,使用测量带等工具测量其跳远的距离。
4.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观察和给予建议,以提高技术水平。
比赛与反馈(15分钟):1. 组织跳远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技术和测距能力。
2. 记录每个学生的跳远成绩,并进行排名。
3.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奖励,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4. 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
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跳远的基本技术和规则,并强调视觉测距方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练习跳远,并尝试使用视觉测距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3.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资源,让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跳远项目。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的表现,评估其掌握跳远技术和运用视觉测距方法的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跳远成绩数据,分析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3.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个别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
教学扩展:1. 在其他体育课或活动中,引入视觉测距方法,让学生应用到其他项目中。
2. 组织跳远比赛或校际比赛,让学生有机会与其他学生交流和竞争。
实验四经纬仪视距测量与钢尺量距及直线定向实验四经纬仪视距测量与钢尺量距及直线定向(综合性实验)一、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综合实验使学生认识距离和高差测量的常用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根据实际应用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2、掌握经纬仪视距法测量两点间水平距离、高差及其计算方法;3、掌握用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量距的相对较差应小于1/3000;并验证视距测量的结果;4、学会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磁方位角,建立直线的方向的概念,定向误差应小于1°。
二、实验组织和实验用具5人/组。
观测1人,记录、计算1人,立尺1人,前尺手1人,后尺手1人,定向及罗盘仪观测1人;DJ6级光学经纬仪1台,视距尺一把;钢尺一把(30m),测钎一束,标杆3根。
三、方法和步骤在地面上选择约70m的A、B两点,做上标记(或打下木桩,钉上小钉作为标记),在直线AB两端的外侧竖立上标杆。
(一)经纬仪视距法测量1、在标记的A点安置、整平好经纬仪(使用锤球对中即可),量取仪器高i,竖直方向转动望远镜,观测竖盘读数的变化规律,写出竖直角的计算公式。
2、盘左瞄准B目标上的视距尺,用十字横丝切于标尺指定的分化处(0.8m、1.0m、1.2m…),读出下、上丝读数,记录于相应的表格中;3、转动竖盘指标管水准器微动螺旋,使竖盘指标管水准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L,记录并计算出竖直角α。
4、在相应的记录计算表格中完成视距测量的计算工作;5、每个同学观测、记录计算一次,记录计算使用“测量实验(实习)记录计算手簿”:视距测量记录表。
(二)钢尺量距1、往测:后尺手执持零端将尺零点对准A点,前尺手持尺盒并携带标杆和测钎沿A→B方向前进,行至一尺段(20m)处停下,听定向人员指挥左、右移动标杆插在AB的直线上;拉紧钢尺并保持水平,在整尺注记处插下测钎(或做下标记)。
两尺手同时提起尺前进,后尺手行至测钎(或标记处),同前述方法依次丈量各尺段。
最后不足一整尺段时,前尺手应仔细量出余长并记录;后尺手所收测钎数即为整尺段数,记录并计算AB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