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新题赏析 (2)
- 格式:docx
- 大小:29.28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致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画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5分)答: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8.(5分)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捷、气概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猛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2分)如此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分)9.(6分)(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概专门、呼之欲出的描画(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精湛技法的颂扬之情。
(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画,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无能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如何样的景色?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8.(2分)用“丽”字,表现了春天阳光普照,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唐〕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
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桔树。
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荆州: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
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以屈原作《橘颂》自勉来自比作者的高洁品行,二是以李衡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以柑树谋取私利的决心。
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味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气氛,显得形象生动。
D.在尾联中,诗人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还能够供养他这个老人,暗藏担忧之情,唯恐贬谪的时间太长。
16.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请作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两句诗通过赞扬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来表达自己坚持抗金的立场。
(2)《次北固山下》写海面上朝阳升起,江南已有春天的气息的两句诗是“,”。
(3)《逍遥游》说宋荣子“,”,能认清内外荣辱的界限,但还未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15.【答案】A【解析】A项,诗人像屈原一样喜爱美树,所以A中的“无奈之下”是错误的理解,诗人是因为喜爱而种柑树,而且“新”“遍”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
16.【参考答案】17.①诗人抒发了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
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
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
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
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5.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但战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诗句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3)《赤璧赋》中,描写听到客人悲伤幽怨的箫声,蛟龙飞舞,寡妇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也不禁落泪的语句是:“,”。
14. C(“斗觉霜毛一半加”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写愁不说愁,借霜毛陡加曲折说出,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诗意婉转含蓄,韵昧醇厚悠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15-16题。
临江仙辛弃疾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
卷帘芳桂散余香。
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
罗巾浥泪别残妆。
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卷帘芳桂散余香”写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
B.“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两句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C.“罗巾”句是说泪水打湿丝帕,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D.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意蕴完全不同。
15、答案:(1)D。
D项“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意蕴完全不同”这个理解有误,应是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对过去的追忆。
16、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16、【答案示例(1)表现了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
(2)①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借景抒情);②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等词语直抒胸臆。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飘泉时。
“等闲”是平常、随便之意,与“无意绪”照应,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特定心境。
“卷帘芳桂散余香”是说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
“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意思是荷叶枯萎了,疏雨打枯荷发出的声音,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难”字和“暗”字,俱是女主人公寂寞心情的体验。
“忆得”两句说明昔日携手同游的人,现在已经隔着万水千山了。
“罗巾浥泪别残妆”是说丝帕被泪水打湿,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词从情感来看,表现了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
【语文畅学优】“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古诗阅读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注释辅读】1.破阵子:词牌名。
又名十拍子。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2.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
3.空花:佛教语。
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4.浮名:虚名。
5.蜡屐:以蜡涂木屐。
指涂蜡的木屐。
6.筇杖:q ión g筇竹杖。
7.太平:恬淡,怡悦。
8.料峭:形容微寒。
9.力:作动词,有力。
10.廉纤:l ián x iān细小,细微。
多用以形容微雨。
借指细雨。
11.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
12.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3.遥闻:远远地听到。
【词意】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
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
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
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
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
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
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和甫咏雪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此诗写于新法推行之时。
②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起笔写降雪前的景象,运用拟人写风起云涌,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
B.诗歌第二句写诗人坐看雪落山丘时雄奇阔大的美景,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
C.颈联用“便疑”“终欲”两词,诗人想象大雪包裹整个世界,终将带来美好的春天。
D.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
15.诗歌的颔联有什么含意?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抱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通过写岸边的花草,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自然风光的两句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现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时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3)《琵琶行》中,白居易先写了浔阳山歌、村笛的难以入耳,接着用“,”两句赞美琵琶女所弹琵琶曲超凡出尘。
14.B(错在描写细腻,富有韵味。
此句写雪着眼于下雪时山垄茫茫一片,从大处着笔,并无细腻的描写,笔锋直露。
)15.(1)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
(2分)(2)托物言志(1分),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1分),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2分)(三)16.(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之际,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异乡。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在语言上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情味醇厚。
B. 陈诗用“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既写出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心绪难平。
C. 陈诗的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流离转徙,艰苦备尝。
D. 这两首诗都写于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但具体来看,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而陈诗则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
15. 这两首诗尾联都用了相同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妇女儿童来送饭送水,侧面表现农民繁忙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感叹结束写蜀道的凶险,进而转入抒写对人事关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14. D “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错误。
王湾的诗总体上和谐优美,富有哲思,尤其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只在尾联表达了淡淡的乡愁,所以并没有表达对新年的忧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陆游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
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②徂岁:言岁月流逝。
下阪轮:下坡的车轮。
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5.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6分)答:(三)句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战争的烟尘铺天盖地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战场上的血迹在寒夜中的颜色。
14.解析:选B。
“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理解有误,诗歌中的“天地何心穷壮士”是一个问句,是在质问天地,为什么要让壮士困厄。
新题赏析题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晏殊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④兼尺素⑤,山长水阔知何处?[注] ①槛:栏杆。
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
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
④彩笺:彩色精美的字纸,借代书信。
⑤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题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题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课后拓展练习注:此部分为老师根据本讲课程内容为大家精选的课下拓展题目,故不在课堂中讲解,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练习并对照详解进行自测.题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
鸊鹈泉:泉水名。
1.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讲义参考答案新题赏析题一答案:1. C 2. DE[译诗]柳堤春天江水慢慢哒,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柳树真茂密,莺鸟雀儿叫喳喳。
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
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枝叶里。
细雨蒙蒙泥泛香,燕子如梭飞来去。
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际。
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寄意多情趣。
想折就随意折去,明年新芽还生出。
题二答案:D[译词]蝶恋花晏殊栏杆边上,菊花笼在愁绪似的雾霭,兰草挂着泪珠般的晚露,丝罗帷幕,渗透过轻轻的寒意,燕子已经成双成对飞翔离去。
明月不理解离别的怨恨愁苦,拂晓时月光斜照穿透朱红门户。
昨夜西风吹得绿树凋零,独自登上高楼,久久眺望天边远路。
想寄上彩纸和素帛的书信,山势绵长水势空阔怎知寄往何处?题三[参考答案]1.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备考答案]1. 这首词通过表现闺中人深切思念远方行人,又难以传达思念的抑郁之情,寄托了诗人内心悲苦难诉的感情。
首句写景,景中传情。
一方面,“红叶黄花”,是晚秋特有的景物,从空间角度渲染亲人远隔的背景色彩;“晚”,从时间角度暗示别离久远。
另一方面,红叶黄花,晚秋意绪,也是离愁别绪的形象写照。
2.“临窗滴”写临窗洒泪滴滴弹不尽,因为泪落砚台,并有相当积贮,所以“就砚旋研墨”,当即就砚研磨,为的是难抑思念之情,急于向离家行人倾诉。
词里描摹的闺中人在动笔之前已经临窗弹泪,接着又和泪研墨,及至提笔写信,越发触动相思,细细写到别后情状,深情倾动之时,想必已涕泗纵横。
倾盆雨般的泪水落到红色信笺上,泪水浸湿红笺,红笺因而褪去颜色。
这一句表面写红笺褪了颜色,内里写泪如血红。
由思泪到墨泪,由笺泪再到血泪,层层写出情感深化进程。
[译词]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菊花晚秋意绪,闺中人不禁思念行客远隔千里。
看遍天际云来云去,也不见鸿雁飞归带来游子信息,满怀思念,想要寄上书信,又怎么知道寄送到何处?眼泪兀自流淌不尽,面对着窗子,一滴滴涌弹飘洒,就着砚台,将溅落的泪水,当即研磨成离愁的墨汁。
便蘸着泪水磨成的墨汁,细细书写分别以来的思绪,这离情写到深处,泪水把信笺的粉红色都浸湿淡去。
题四[参考答案]1.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2.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备考答案]1. 初见嵩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这种情感经由烘托铺垫而凸显出来的:首先,诗人由宦游的失意落笔,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
“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
另外,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2. 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正是从层层乌云的遮掩中隐现出一位志趣高洁、傲骨铮铮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译诗]初见嵩山张耒我常年旅途风尘,鞍马奔波,困顿不堪,幸好有青山使我感受到慰藉,心胸豁然。
傍晚时分,北风把一场冷雨,刚刚吹散,几座山峰清癯瘦峭拨开云雾,隐隐耸现。
课后拓展练习题一1.边塞2.[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备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初归的图景。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穿越破讷沙的情景:瀚海辽阔、黎明将至,军队夜行,阵容整肃。
无号令而人马声可闻:兵戈相拨,铮鏦鸣响。
想必是惊起飞雁,引吭高翔,可谓先声夺人。
既可感到胜利的喜悦,也传达着征人乡思。
后两句写红日从东南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阳光下,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鲜明夺目。
广袤的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寒光闪烁。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视听感受、暖冷色彩、喜忧感情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既表现了壮阔背景,慷慨悲壮的感怀,也暗含着军旅艰辛,悲怆苍凉的情绪。
抒写出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崇高敬意和深沉体恤的丰富感情。
[译词]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天空辽阔,大雁正引吭高翔,鸊鹈泉边上,将士们刚刚列队凯旋。
一轮红日从东南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沙原广袤,将士盔甲一片寒光,凛凛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