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幼儿教育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21.80 KB
- 文档页数:4
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总结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总结学前教育是指为孩子在开始上学之前提供教育服务的体系。
各国根据自身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形成了不同的学前教育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 蒙台梭利教育法(意大利):蒙台梭利教育法主张根据儿童的自主发展特点提供教育服务。
教师是观察者和指导者,而孩子则是主动参与者。
蒙台梭利教育法注重孩子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提供有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以满足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2. 弗罗贝尔教育法(德国):弗罗贝尔教育法注重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该教育法主张让孩子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和创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角色是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并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
3. 雅典娜哲学(美国):雅典娜哲学强调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全面发展。
该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互动学习,并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发展社会技能和价值观。
教师应当激励儿童参与社会、身体和智力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和教育经验。
4. 教育重建主义(英国):教育重建主义强调儿童作为主体的教育过程。
该教育思想认为,儿童在学习中具有独特的兴趣和需求,教育应当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儿童掌握学习技能,并以孩子主导的方式进行教育。
5. 爱因斯坦教育思想(以色列):爱因斯坦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该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通过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教师应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总的来说,外国学前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个体化、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的角色是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材料,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并发展他们的潜能。
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和认知能力都具有积极影响,并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外知名的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1.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一位儿童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幼儿园和学校。
蒙台梭利的核心观点是,儿童具有自主研究的天然欲望和能力。
她主张为儿童提供自由和开放的研究环境,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节奏进行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性、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 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约翰·杜威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哲学家,也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和民主进程。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
他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个人经验来建构知识,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3. 经典教育家: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以及塑造人的人格和品质。
他主张“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来榜样学生,并倡导推崇仁爱、孝顺和忠诚的价值观。
4. 幼儿教育家:弗雷贝尔(Friedrich Fröbel)弗雷贝尔是德国的一位幼儿教育家,他被认为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弗雷贝尔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强调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地方,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发展身体、智力和情感。
5. 教育改革家:杜德莱尔(Paulo Freire)杜德莱尔是巴西的一位教育改革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解放教育”(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的概念。
杜德莱尔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个体和社会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著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一、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人二、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母育学校》三、1658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课本《世界图解》【第一本教给儿童及半知识的带有插图的百科全书】四、提出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泛智学说。
五、幼儿教育思想有:人文主义儿童观;重视早期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遵循自然。
洛克(英国)1632-1704一、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二、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三、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有先天的遗传决定的。
四、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五、撰写的《教育漫画》艺术从理论上为英国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体系。
卢梭(法国)1712-1778一、《爱弥儿》集中体现其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二、贡献一:“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里并非是单纯的为成年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贡献二: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教育要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一、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二、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三、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五、提倡爱的教育,指出爱不是万能的,不是无限度的。
主张爱要与威严结合;六、提出要素教育理论(把树木、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福禄贝尔(德国)1782-1852一、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二、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三、幼儿教育思想有:(1)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培养幼儿,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2)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3)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的地位和作用(4)创制了一套活动玩具——恩物(5)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的、融合的整体。
幼儿教育思想是指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儿童发展、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理论和观念。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幼儿教育思想:1. 蒙特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医生玛利亚·蒙特梭利创立,强调通过儿童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蒙特梭利教育法重视儿童的感官教育和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提倡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在自由和秩序中学习和成长。
2. 福洛贝尔教育法: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洛贝尔提出的教育理念,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
福洛贝尔教育法强调通过游戏和创造性活动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
3. 瑞吉欧教育理念:起源于意大利瑞吉欧地区的幼儿教育理念,强调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能力和潜力。
瑞吉欧教育理念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儿童通过探索、艺术表达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4. 华德福教育:由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创立的教育体系,注重儿童身心灵的平衡发展。
华德福教育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宜的教育活动,尤其重视艺术、手工和日常生活技能的教育。
5.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如语言)的内化而实现的。
这一理论强调成人和同伴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倡通过合作学习和指导性参与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的,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鼓励儿童进行探索和实验。
7. 布朗费伦纳的教育生态学:美国心理学家乌里·布朗费伦纳提出的理论,强调儿童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也有所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孟子则倡导“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和发扬这种善良的本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儿童的仁爱之心和道德观念。
古代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
这些教材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帮助儿童识字、习礼、明理。
近现代以来,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尤其在学前教育中,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他主张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
陈鹤琴先生则倡导“活教育”,认为学前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
他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鼓励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在西方国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他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的音乐、体育和道德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和谐心灵和良好品德。
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认为儿童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天性。
他主张设立母育学校,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这种生命力的发展。
他创设了“恩物”,作为儿童游戏和学习的工具,以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和发展能力。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认为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探索。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要以儿童的经验和活动为中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著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着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一、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人二、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着《母育学校》三、1658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课本《世界图解》【第一本教给儿童及半知识的带有插图的百科全书】四、提出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泛智学说。
五、幼儿教育思想有:人文主义儿童观;重视早期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遵循自然。
洛克(英国)1632-1704一、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二、提出了着名的“白板说”三、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有先天的遗传决定的。
四、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五、撰写的《教育漫画》艺术从理论上为英国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体系。
卢梭(法国)1712-1778一、《爱弥儿》集中体现其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二、贡献一:“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里并非是单纯的为成年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贡献二: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教育要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一、着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二、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三、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五、提倡爱的教育,指出爱不是万能的,不是无限度的。
主张爱要与威严结合;六、提出要素教育理论(把树木、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福禄贝尔(德国)1782-1852一、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二、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三、幼儿教育思想有:(1)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培养幼儿,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2)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3)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的地位和作用(4)创制了一套活动玩具——恩物(5)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的、融合的整体。
国际幼儿教育理念有哪些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成为教育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
国际幼儿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开放、包容的教育观念,不断吸收各国经验,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国际幼儿教育理念:1. 以儿童为中心国际幼儿教育理念强调将儿童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注重挖掘和激发其潜能。
通过观察和了解儿童,教育者将课程、教学方法和环境设计得更符合儿童的需求和特点,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
国际幼儿教育理念倡导根据孩子的不同智能类型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国际幼儿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的差异,注重培养儿童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育者应该致力于打破种族、地域和语言的壁垒,让儿童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融为一体,实现更广阔的人生视野。
4. 情感与社会发展国际幼儿教育理念认为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是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能力,以及协作、沟通、情绪管理等社会技能,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5. 聚焦游戏与探究在国际幼儿教育理念中,游戏和探究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获得快乐、愉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在玩耍中学习、探究和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6. 教与学的平衡国际幼儿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和平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儿童的引导者和伙伴。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习者的需求,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其建立平等、尊重的互动关系,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结语综上所述,国际幼儿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倡导多样化、包容性的教育方式。
中外幼儿教育名家及其思想简介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张雪门、陈鹤琴二位教育家无疑是两座丰碑。
两人尽管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二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一生致力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视他们为中国幼教界巨擘。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都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民族化、科学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陈鹤琴评价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在幼儿教育领域,陈鹤琴先生享有崇高的地位。
简介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1892年3月5日出生。
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人。
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
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致力于祖国的幼儿教育事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
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979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幼儿教育理论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更对其一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格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外各国都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强调品德教育和礼仪规范的培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仁爱之心、孝道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论语》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为儿童的品德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关注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音乐、体育、数学等多个方面,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
到了近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传统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他倡导“教学做合一”,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和操作。
这种思想对于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同一时期,西方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学前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和发展潜力。
她设计了一系列专门的教具,让儿童通过自主操作来探索世界、发展能力。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更多地是观察者和引导者,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瑞吉欧教育理念也备受关注。
瑞吉欧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教育过程注重儿童的主动参与和表达,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儿童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不仅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还重视其情感、社会交往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中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外幼儿教育思想
我国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1.陈鹤琴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主要教育思想:反对半殖民地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反对思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2.陶行知
主要教育思想:
(1)积极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陶行知猛烈地批判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他身体力行地积极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2)重视幼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审核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它们发问;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3.张雪门
在《幼稚园教育论》一书中,张雪门明确了幼稚园的教育目的:“幼稚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
”
幼稚园课程应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遵循三大原则:整体性原则、偏重直接经验的原则、
偏重个体发展的原则。
4.蔡元培。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全人格”,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主张将学生道德修养、文化学习以及生活技能学习相结合,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的教学原则。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次句意思是指不到学生主动求知的时候,不去启发学生,不到学生想表达而又有困难的时候不去指导学生。
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是盲目灌输。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却不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学生不压制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告诉现场答案。
第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强调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现有经验、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先进》中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第三,学、思、行相结合,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应为不能深入理解作者意图而迷惑无所得。
第四,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五,“知行结合”。
孔子主张知行并重,知行一致。
“博学之,审问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博的学习最后要落实到切实地力行才算达成目的。
基于对力行的重视,孔子极力反对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