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1.59 KB
- 文档页数:2
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对膀胱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在2002年12月至2009年12月这七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膀胱肿瘤患者病例9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
A组患者采用丝裂霉素(MMC)进行灌注化疗,B组患者采用塞替哌(TSPa)进行灌注化疗,C组患者采用吡柔比星(THP)进行灌注化疗,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做以记录并进行分析。
结果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比较明显,A组有3例患者出现复发症状,复发率为10%;B组有5例患者出现复发症状,复发率为16.7%;C组患者有2例出现复发症状,复发率为6.7%。
三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为11.1%,有两例经病理研究结果显示为恶性肿瘤。
结论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对膀胱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
【关键词】膀胱肿瘤灌注化疗疗效分析在泌尿系统肿瘤中最为常见一种就是膀胱肿瘤, 由于生物学等一系列的原因,该类肿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很高、但是死亡率却很低[1]。
膀胱灌注是为了在膀胱肿瘤进行切除后预防肿瘤再次复发以及发生恶化进展, 是使残余肿瘤或原位癌得以消除的惟一有效疗法[2]。
但是传统的膀胱灌注技术大多数会对尿道产生刺激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3]。
随着膀胱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于浅表性的膀胱癌在早期诊断方面己经基本没有问题,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经尿道进行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两种方式,但治疗以后的膀胱肿瘤的复发率却高达50%以上,且会使一些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加。
因此,大多数患者在术后都会采用膀胱灌注化疗已达到对肿瘤复发和肿瘤恶性程度的抑制作用[4]。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在2002年12月至2009年12月这七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膀胱肿瘤患者病例90例,将其平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丝裂霉素、塞替哌、吡柔比星进行灌注化疗,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做以记录并进行分析。
THP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膀胱癌为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70%--80%为浅表性,术后复发率高,男性发病率均为女性的3--4倍。
膀胱内灌注药物预防复发已成为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手段。
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比临床常用的同类药物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我院从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380例膀胱癌患者应用THP行术后膀胱灌注防止肿瘤复发,长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0例,男299例,女81例,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56.5岁。
初发316例,复发64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癌。
按UICC和WHO分期和分级标准:Ta86例,T1240例,T254例;G172例,G2261例,G347例。
血尿性质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258例,间歇性血尿115例,无症状体检发现7例。
本组27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7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移植吻合术。
1.2 灌注方法配制灌注液THP20mg--40mg,选用2--5ml注射器用注射用水40--50ml稀释药液充分溶解,在无菌操作下置导尿管,插管前用1%盐酸丁卡因胶浆润滑尿道,尿管插入膀胱后,放尽残余尿液,经导尿管缓慢注入药液后再吸3--5ml注射用水冲洗导尿管后拔出尿管,保留药液30--40min,嘱患者卧床分别取左.右侧.仰.俯卧位各7--8min,30min后自主排出药液,指导排出药液后多饮水。
2 护理干预2.1 评估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应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全面了解评估病人,明确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2.2 制定干预计划:针对当前的具体问题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心理需要,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来制定干预计划。
2.3 实施干预方法主动耐心倾听,并热情关注,让患者倾述自己的内心感受,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联合GC静脉化疗方案在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观察患有膀胱肿瘤的患者通常需要经历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手术和化疗。
在术后的治疗中,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联合GC静脉化疗方案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T1G3期膀胱肿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的恶性肿瘤,在术后的治疗中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术后可能出现残留肿瘤细胞,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另一方面,对于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往往需要采用更强力的化疗方法来预防复发和转移。
吡柔比星是一种新型的化疗药物,拥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将吡柔比星与膀胱灌注化疗相结合,可以增加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GC静脉化疗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法,可以通过全身输注化疗药物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
在T1G3期膀胱肿瘤的术后治疗中,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联合GC静脉化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研究中,选取了一组患有T1G3期膀胱肿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联合GC静脉化疗方案,另一组接受传统的化疗方案作为对照。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接受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联合GC静脉化疗方案的患者,在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通过局部灌注化疗,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大幅度提高,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
而通过GC静脉化疗方案,可以清除体内的潜在微转移灶,降低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
此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联合GC静脉化疗方案的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可耐受性较好。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药物毒性。
综上所述,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联合GC静脉化疗方案在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观察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通过增加局部化疗药物的浓度和全身化疗的清除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然而,由于该方案还处于较早的研究阶段,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高发生率和复发率。
药物治疗在癌症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是将吡柔比星药物通过灌注的方式直接注入至膀胱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通过药物的局部作用,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吡柔比星是一种广谱的抗癌药物,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能够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阻断其生长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通过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能够直接接触到癌变区域,提高药物浓度,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同时还能够避免体内吸收和系统性毒性。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适应于早期膀胱癌的治疗,特别是非浸润性膀胱肿瘤、高度复发性肿瘤以及复发预防。
对于一些无法耐受化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选择该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膀胱容受量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
在进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之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对患者的膀胱进行充分灌注,排空膀胱内的尿液,为药物灌注做好准备。
然后,通过导尿管将吡柔比星溶液注入膀胱内,并将导尿管固定。
在药物灌注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吡柔比星的浓度和药物注射的速度,以避免药物过度浓缩或药物泄漏。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的疗效主要通过短期和长期疗效的评价来确定。
短期疗效评价主要通过对患者症状缓解、肿瘤缩小程度以及肿瘤复发情况的观察来确定。
长期疗效评价则需要通过患者的存活率、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来评估。
研究表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在早期膀胱癌的治疗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膀胱癌的治疗。
通过药物的局部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提高疗效,并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