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24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汉字“大、小、人、力、口、日”。
2.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刻下的痕迹》。
3.能够初步了解古人留下的文字。
4.能够初步认识篆刻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能够培养学生用书写工具正确书写字词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字来源和变化的兴趣。
4.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认真思考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读汉字“大、小、人、力、口、日”。
2.理解课文内容。
3.认识篆刻文化。
教学难点1.掌握篆刻字体特点。
2.理解古人留下文字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A. 导入1.利用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展示篆刻字体,引发学生对篆刻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文字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B. 学习新知识1.教师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教师板书并解释新学识,帮助学生认读汉字“大、小、人、力、口、日”。
3.向学生播放课文《刻下的痕迹》的录音,并带领学生朗读。
C. 练习与巩固1.学生跟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课文内容。
2.学生进行识字练习,巩固汉字学习成果。
3.分组讨论古人留下文字的意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D. 拓展延伸1.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篆刻的历史渊源。
2.给学生展示精美的篆刻作品,启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经过多次实践,学生们对篆刻文化的认识有了明显提升,对古人留下的文字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细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篆刻文化的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希朋友们能够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学习本组课文,应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与作者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情意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5、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学习本单元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完成习作。
四、教学难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完成习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目标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目标,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目标,学会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书、实物投影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引导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目标,学会方法。
2、引导学生要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目标,学会写日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要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写日记,通过日记总结一天的生活和学习。
他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了51年的日记,他早年的小说《昨天的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构思出来的。
请看图(图1)。
在咱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人,鲁迅先生一生坚持写日记,直到逝世前3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雷锋同志也写下了大量的日记,《雷锋日记选》中就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
很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他们事业成功很有帮助。
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果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对今后的成才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自主思考明白需要1、在我们班有没有曾经记过日记的?谁能谈谈记日记有什么好处?2、教师总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三、互动交流发表见解1、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写好日记呢?(学生自由发言)2、请看图(图3)。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了三条:(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你知道怎么写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吗文章以简洁、平淡、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了由一份普通晚报所引出的亲情故事。
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读通诗歌,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初感课文。
教具准备:妈妈的照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妈妈的照片,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
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老师对你们的妈妈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爱自己的妈妈。
可是,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呢学了课文最后一份晚报,一定会对同学们有所启发的。
二、提纲导读,学生自读。
1.读文,画出生字新词。
认读并掌握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了短文,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请写一写。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含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强调局部生字的读音后,开火车认读生字。
字音:“诧〞“怔〞是卷舌音。
3.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
4.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全班一齐读一读。
读中稳固生字的认知。
5.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小女孩给“我〞一枚硬币,叫“我〞到她妈妈的报摊上买报纸。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学写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学习课文,知道女孩为什么要让“我〞替她买一份晚报,体会女孩的一片孝心。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谈体会。
启迪学生懂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的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运用、写作训练等方面。
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并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词汇理解与应用:本单元的一些词汇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写作能力提升:指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提高其写作水平。
3. 思维品质培养: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投影、PPT课件、教学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单元的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3.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作任务: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他们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
3. 阅读任务:推荐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旨在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师应认真填写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堂教案设计第1单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颂春为专题,选编了《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赞美春天、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专题安排的。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读、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目的:1.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能力: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品味赏析之余还要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3.思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2.在古诗的学习上,解字词、明诗意、诵诗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春景。
4.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1.通过不断的阅读,熟记并达到背诵。
2.在古诗学习上,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3.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人神话传说的故事形式,能够朗读故事并理解其中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2.复习动词的声、字母、意义和用法。
3.学习神话传说类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教学内容:
听、说、读、写:《大禹治水》的故事。
语言点:拼音、神话传说类词语等。
教学过程:
一、热身
1.师生问候。
2.英语语汇复习。
二、讲授故事《大禹治水》
1.教师介绍《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故事中描述的是大禹治理黄河居民疏浚河道,拓宽渠道,安置移民,平息洪涝灾害的事迹。
2.教师朗读故事,鼓励学生跟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教师询问学生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主要经历如何?故事寓意是什么?
4.学生小组扮演故事角色,再次朗读故事,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三、学习语言点
1.示范学习神话传说类词语拼音和意义。
2.集体记忆和小组比赛。
四、巩固
1.师生互动,回顾和巩固学习内容。
2.快速朗读故事,提高学生的语速和准确性。
五、总结和反思
1.学生个人总结。
2.教师反思,以便巩固教学效果。
六、作业
1.复习英语动词。
2.预习下一课:《雷峰塔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认识本单元生词:…
2.能够正确朗读本单元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4.了解本单元课文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 生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理解与朗读。
3. 相关练习的完成。
难点: 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生词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教材:《…》
2.教学课件:…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图片、单词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Warm-up(热身)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Presentation(呈现)
•教师通过读课文或语音录音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3. Practice(练习)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理解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展示学生表达能力。
4. Production(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表达能力。
•学生撰写课文总结或感悟,提升写作能力。
5. Homework(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复习课文内容。
•自觉背诵课文,在课堂上进行背诵。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天窗》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理解喻意;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4.能够简单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分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天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领会喻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概念和含义;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天窗》的课文材料和课件;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4.学生课桌椅、讲台等教学场所设备。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动画片段或图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天窗》,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词语解释并讨论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或难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第二课时1. 复习内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复述或短文填空,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创设情境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加深对“天窗”含义的理解。
3.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小结。
4.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天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
2.能按要求正确书写生字词,增强词汇记忆。
3.能正确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看法。
4.能在困难情境中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小有所获的秘密》2.生字词:探寻、屏息、湖泊、漫步3.文学常识:诗歌、寓言故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正确书写并运用生字词。
3.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2.运用生字词进行合理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新课。
2.课文学习:轻声朗读课文,理解意思。
3.生字词学习:板书生字词,学习笔顺发音。
第二课时1.课文鉴赏: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生字词造句:学生自由造生字词句子。
第三课时1.课文背诵:学生跟读课文,小组合作背诵。
2.课文理解: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也需要加强,可以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
另外,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给予学生机会进行言语交流。
六、教学延伸1.小组朗读: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相关诗歌和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 古诗词三首课型:古诗词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学习《望洞庭》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 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遥望:远望。
)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问: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1、背诵《望洞庭》。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云盘里一青螺。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学习《忆江南》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1、自读"预习"。
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五、总结升华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美景大自然)板书设计: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六、课堂作业1、抄写生字2、背诵诗词教学反思:2 桂林山水课型:讲读课文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通过学文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