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途径:1.旁路激活途径
2.MBL途径:MBL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 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活化途径。(P58)(可以
通过SmartArt展现)
两种途径最终都是形成MAC(膜攻击复合物)通过破坏局部 凝脂双分子层形成………细胞崩解。(P59)
.
4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穿孔素(perforin) →靶细胞坏死 颗粒酶(granzyme)→靶细胞凋亡 - FasL /Fas和TNF/TNFRI途径
介导靶细胞凋亡
30
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31
CTL连续杀伤靶细胞
CTL的杀伤特点:抗原特异性、MHC限制性、高效性与连续性
32
三、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 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26
T 细 胞 的 增 殖
27
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
一、效应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合成和分泌多种效应分子:多种细胞因子、细胞毒素 2.膜分子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发生明显改变
高表达Fasl-------------介导靶细胞凋亡 整合素-----------------CTL奔向炎症部位 高表达CD2/LFA-1----增强T细胞与靶细胞的结合力 表达CD45RO---------使CTL对低剂量Ag更敏感
28
effector T cells can respond to their target cells without co-stimulation
29
二、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 效-靶细胞结合 • CTL的极化:
CTL内的相关细胞器全部向接处部位倾斜 • 致死性打击: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二次免疫特点: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