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2
教 案 本
学校
科目 数学(送教上门)
年 月 日
1 送教上门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校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双城几名适龄儿童但由于个人智力原因不能进入校园的孩子,进行送教上门。这几名孩子均为智力低下儿童,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但我校老师计划着重培养孩子们正常的生活习惯、简单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10各数。
2、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4.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能力方面。
1、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三、教学进度安排:
1.数一数
2.比一比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和图形
5.6—10的认识
2 一、数一数
送教上门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数一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倒数
四、教学过程:
(一)口头数数:小朋友,你会数数吗?你来数数看吧。
(二)看图数数。
1.激发兴趣(展示图片)
问: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教师反复问:你还看到些什么?
2.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图中的个数。
① 教学“1”,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面国旗,一位老师等,分别加上圈
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板书“1”
教师领读,小朋友读,还有其他东西的数量是1吗?
② 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方法按“1”进行。
③ 认读1~5各数(顺读、倒读、抽读相结合)
3.数一数图画上的东西。
(三)小结:
五、作业:放学后你可以去数数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3
送教上门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数一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倒数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朋友,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吗?(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教过的1—5的读法)
(二)看图数数。
展示一张有各种小动物的图片
问:小朋友看看这里都有什么动物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孩子说一说。
问:图片中有几只小猴子呢?
① 教学“6”,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6只小猴子,6根手指头等,分别加上圈
我们可以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教师领读,小朋友读,还有其他东西的数量是6吗?
② 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方法按“6”进行。
③ 认读6—10各数(顺读、倒读、抽读相结合)
3.数一数图画上的东西。
(三)小结:
五、作业:下课后再认真数一数图画上的小动物。
4 二、比一比
送教上门教案三:
一、教学内容:比多少和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多”、“少”
1.了解“同样多”
① 说一说身边有几个老师拿着书?每个老师拿几本书?
② 用学具摆一摆,教师板书:连接老师与书(一一对应)
③ 1个老师→1本书,没多余,我们说老师的人数和书的本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④ 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展示图片),身边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⑤ 动手摆出同样多的两个物体并说一说。
2.理解“多”、“少”
① 家中有几个人?1个人→1本书,书有多余,就是书(多)人(少)
② 学生摆一摆多少
③ 说一说:( )比( )多 ( )比( )少
④ 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出多少?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作业:课后找一找身边的东西,拿来比比它们的多少。
5
送教上门教案四:
一、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矮。
2.学会一些比较长短、高矮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长、短
1.感知物体长短
①出示一些长短明显的线、铅笔和尺子。
②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③出示二支长短不明显的铅笔,猜一猜哪根长?
2.实践操作比长短
拿出身边的物体,比一比谁长谁短
(二)教学高矮
感受
出示一组物体,二只杯子,二张桌子,二个人,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高矮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他们谁高谁矮?
请一人站在凳子上与另一个人比,说说谁高谁矮。
小结方法:比身高应站在同一平面上。
四、作业:课后和家人比一比谁高谁矮。
6 三、1—5的认识和加法
送教上门教案五:
一、教学内容: 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识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1~5数的含义的理解和书写
难点:1~5数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观察一下,说一说图中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2、3、4、5、来表示?你是怎么数的?请学生说一说。
(二)感知数的形状
仔细观察1~5,请大家发挥想象,它们象生活中的哪些物品?
(三)教学数的写法
1、教笔顺及写字格中的布局
2、在书上描出
(四)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2、整体感知,请学生给1~5这五个数字排成队
问 :1后面是几?……
(五)游戏
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一种可能吗?
(六)小结:
五、作业:课后读一读1—5并且写一写。
7 送教上门教案六:
一、教学内容:1—5的加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2、能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正确计算1~5的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
二、新知展开
1、认识加法
(1)展示两组物体(或两组人)合并在一起的过程。
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1和2这两个数合起来,
用加法计算, 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合起来一共有3只,就等于3。板书课题“加法”。
(2)读算式:1加2等于3,或1加2得3。
2、加深理解
(1)摆小棒说算式(1+3,2+2,2+3)
(2)根据算式摆小棒(3+1,3+2,1+1)
(3)生活中,还有很多可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你能来说说吗?
3、游戏:摆手指
1+1 2+1 3+1 4+1
1+2 2+2 3+2
1+3 2+3
1+4
4.小结:
五、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5以内的加法)
8
送教上门教案七:
一、教学内容:”>” “<” “=”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极其含义,同时会读会写
2、使学生感知基数序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三、教学重点: 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读1~5
(二)看图听故事
出示图片教师讲故事,“小猴吃水果”(水果有多有少,该如何分)
你能帮小猴分水果吗?
问① 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② 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一个梨,一个桃,一根香蕉够吗?
(二)学习“>”“<”和“=”符号
1、教学“=”(猴和桃比)
猴子与哪种水果同样多?我们说3只猴和3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齐读一下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看图猴比谁多?也就是3 >2(板书3 >2)
(2)观察“>”教师板书,大嘴朝大数,小嘴朝小数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1)看图猴比谁少?
(2)观察“<”教师板书,大嘴朝大数,小嘴朝小数
4、小结: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五、作业:用’’>’’ ’’<” “=” 完成练习,谁比谁大,谁比谁小,谁和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