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基本技能
- 格式:pdf
- 大小:979.05 KB
- 文档页数:15
临床药师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 帮助临床药师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用药咨询服务水平;2. 培养临床药师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3. 提高临床药师对于患者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能力;4. 加强临床药师对于临床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二、培训内容:1. 临床药师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1)临床药品知识(2)药理学基础(3)临床药学研究方法(4)临床用药指导原则(5)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2. 临床用药咨询与沟通技能培训(1)患者用药咨询技能(2)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3)患者用药信息管理及传递3. 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1)药品药性辨认(2)患者用药监测与评估(3)用药安全风险评估(4)用药团队会诊技巧4. 临床药学研究与实践(1)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2)临床用药评价方法(3)用药方案制定与调整(4)临床药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三、培训方式1. 理论讲解:专家学者授课,介绍临床药学基础知识、临床用药指导原则等内容;2.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患者用药场景,训练临床药师用药监测、评估和沟通技能;3. 病例讨论:结合真实案例,进行临床用药指导技巧和医患沟通技能的训练;4. 实地考察:参观医院临床药房、病房,了解临床用药实践的流程和要求;5. 学术交流:定期举办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分享。
四、培训时间安排总培训周期为三个月,每周进行两次培训,每次培训时间为四小时。
其中,理论课程占60%,实践操作和病例讨论占30%,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占10%。
五、培训评估1. 日常考核:定期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实践操作考核;2. 案例分析:要求临床药师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3.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和综合评定。
六、培训效果评估与跟踪培训结束后,对临床药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掌握情况、沟通服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进行长期跟踪和指导。
中药临床药师基本技能与实践中药临床药师是指在中医药临床领域从事药物学、药学、中药学及相关临床药物治疗等临床药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中药临床药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临床患者提供有关中药治疗方面的专业服务,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中药临床药师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与实践:一、中药学基础知识与实践:中药临床药师需要掌握中药药性、功效、配伍禁忌等基本知识,并能准确辨识中药药材的特征。
在实践中,中药临床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中药的性味归经等情况,合理选择中药组方,确保药物疗效。
二、中西医结合实践能力:中药临床药师需要熟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了解西医诊断、治疗以及检查手段等,能够与西医医生进行沟通协作,制定合理的中药治疗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三、药物治疗监督与评估:中药临床药师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监督与评估,包括患者用药情况的记录与分析,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等。
同时,中药临床药师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疗效的评价,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辨证施药能力:中药临床药师需要具备辨证施药的能力,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病机等,制定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
通过对经络、脉象、舌象等的观察,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准确施用中药,提高治疗效果。
五、药物安全管理技能:中药临床药师需要了解药物安全管理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药物的存储、配制、发放等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
同时,中药临床药师还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管,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用药行为,保证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中药临床药师的实践工作主要包括临床用药指导、药物治疗监督与评估、药物安全管理等方面。
通过提供中药治疗方面的专业服务,中药临床药师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总之,中药临床药师作为中医药临床领域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升中药临床治疗水平。
临床药学本科培养方案临床药学本科培养方案通常分为基础课程培养、临床技能训练和实习三个方面。
一、基础课程培养:1.人体解剖学:包括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为后续的药物作用和药代动力学提供基础知识。
2.生物化学与药理学:介绍生物体内药物的代谢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机制等基本知识。
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了解病原微生物、感染病理学,以及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学:学习常见的疾病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病理学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5.药事管理与药学法规:学习药物管理和合理用药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临床技能训练:1.药物计量:学习如何准确配制和计量药物,包括液体剂量的计算和药物配制方法。
2.药物制剂和药品质量控制:学习如何制备药物制剂,以及药品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3.药物治疗技术:学习药物的给药途径和技术,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给药方式。
4.临床药学知识:学习各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5.药物信息和教育:培养学生获取和提供药物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患者进行药物教育的技巧。
三、实习:1.临床药学实习:在医院、药店等实习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和临床药学服务实践,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和流程。
2.药物调剂实习:在药房、药库等实习单位进行药物调剂和药物管理实践,掌握药物管理流程和规范。
3.药物信息实习:在医药信息中心或药企等实习单位进行药物信息查询、筛选和整理等实践。
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和不同的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培养方案还可能包括科研和综合能力培养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临床药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成为临床药师或药学专家。
国家卫健委药事管理临床药师专业要求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临床药师是指具备执业临床药师资格,从事药师临床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
以下是国家卫健委对临床药师专业要求的基本规定:
1. 学历要求:具备药学硕士(M.Pharma)或国家承认的其他
硕士学位。
2. 资格证书要求:具备药师法规定的执业临床药师资格证书。
3. 基本技能要求:熟悉药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临床药学服务工作。
4. 临床经验要求: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如药店、医院、临床药学科等相关工作经历。
5. 职业道德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够处理临床药事管理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6. 继续教育要求:定期参加相关药事管理和临床药学培训,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此外,临床药师还需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医务人员和患者有效合作,提供合理的用药咨询和指导,优化临床用药安全。
以上是临床药师专业要求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规定有所差异。
不同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基本要求药学技术人员是医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们承担着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药物配制、临床药学服务等多项重要工作。
根据职责和要求的不同,药学技术人员可以分为不同的职称,包括药剂师、药材员、药学实习生等。
不同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本文将就这些不同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剂师1、专业知识要求:药剂师应具备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药理学知识,了解药品的性质、用途、剂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能够准确判断药品的适宜性和安全性。
2、技能要求:药剂师应熟练掌握药品的制备技术和药房管理技能,能够正确地进行药品调剂、配置和配制,掌握药品贮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技能。
3、素养要求:药剂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医师、护士及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用药合理性。
二、药材员1、专业知识要求:药材员应熟悉中药材的种类、质量标准和采购管理,了解中药鉴定、储存和加工的技术要求,具备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使用知识。
2、技能要求:药材员应具备熟练的中药材鉴别和质量检验技能,能够准确地进行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和管理,熟练掌握中药材的储存和加工技术。
3、素养要求:药材员应注重中药材质量和安全,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能够积极参与中药材的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工作,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三、药学实习生1、专业知识要求:药学实习生应具备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临床药理学知识,了解基本的药品性能、用途和质量标准等,能够辅助临床药师进行工作。
2、技能要求:药学实习生应具备基本的药品调剂、标签打印、药品配制和质量管理技能,能够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药品的操作和管理。
3、素养要求:药学实习生应具备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虚心学习,勇于实践,愿意承担工作中的各种实习任务,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总结来看,不同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同时要注重实践能力和自我提升。
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能韩勇;伍三兰;马林;胡琪;陈东生【摘要】分析总结实践中临床药师与患者有效沟通交流的基本技能,包括:互动式/开放式问题技巧、主要问题法、慢慢来/互动技巧、沟通障碍应对技巧、应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四象限模型交流法"、探查症状的"七个主要症状问题"、"3C"评估法等.良好的沟通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所有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沟通的成效取决于临床药师沟通交流技能.沟通交流技能是临床药师的"职业工具".临床药师坚持运用高水平、专业化的药患交流技巧,将有利于患者治疗,并促进药学服务.【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沟通交流技巧;互动式/开放式问题;主要问题法;四象限模型交流法;沟通障碍【作者】韩勇;伍三兰;马林;胡琪;陈东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51临床药师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需要熟练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学习掌握与患者的沟通(简称药患沟通)交流技能[1]。
患者因依从性差,导致治疗失败或效果甚微,或因不了解患者用药史、变态反应史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等,往往都是医务人员未重视与患者沟通交流的结果。
临床药师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所有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2],药患沟通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药师是否熟练掌握沟通交流技能和善于运用。
中药临床药师基本技能与实践中药临床药师是指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药临床药物管理、临床用药指导及中药药事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临床药师的作用,提升其专业技能与实践水平,以下将重点介绍中药临床药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关实践经验。
一、基本技能1. 中药材识别中药临床药师需要具备辨别中药材真伪、掌握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能力。
他们应熟悉中药材的形态特征、气味、色泽、质地等,能够准确识别各种中药材,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确保药材的纯净度和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要求。
2. 中药处方调配中药临床药师应具备良好的处方调配技能,能够准确、规范地按照中医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调剂制备。
他们需要熟悉中药药性、功效及药方组成规律,确保处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3. 药物相互作用判断中药临床药师需要了解中药与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能够判断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时是否存在不良相互作用或药物配伍禁忌,及时提醒医师和患者,并给予相应建议。
4. 用药指导及药物知识普及中药临床药师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教育患者正确使用中药药物。
同时,他们应积极参与中药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患者对中药的了解和认知,倡导健康用药观念。
二、实践经验1. 参与临床用药管理中药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用药管理工作,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服务。
他们应及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药物疗效监测,确保治疗效果。
2. 参与中药质量管理中药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中药质量管理工作,监督中药饮片、颗粒剂等制剂的生产过程,检测药品质量,维护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们还需要及时处理中药不良反应及药品质量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 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中药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中药临床研究,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他们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开展中药治疗特色病种的临床观察、试验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为中医药传统优势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师专业要求
临床药师专业要求的学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 药学知识:具备扎实的药学基础知识,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品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理解和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相关内容。
2. 临床实践:通过实习或实践环节,能够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如合理用药指导、药物治疗监测和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等,具备基本的临床判断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 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与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传递药学知识、解答疑问、提供药物使用建议等。
4. 临床判断能力: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和判断,并提供相应的药学建议和进一步处理方案。
5. 患者教育能力:能够针对患者的健康需求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6. 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形成协同工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7. 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遵循药学伦理规范,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不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8. 持续学习和创新意识: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关注药学领域的新进展,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以上是对临床药师专业要求的简要描述,具体要求可能根据不同的学校和地区会有所差异。
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同时结合实践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医院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通科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笔试试卷(二)(考试时间:100分钟)姓名:单位:日期:成绩:一、单选题:A型题,从每道题5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1分,共30分1.患者,男,50岁,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1天前解黑色大便3次,每次量约50g,并出现胡言乱语,吐字不清,书写困难,对该患者下列治疗措施不恰当的是:()A. 25%硫酸镁溶液灌肠B.肥皂水灌肠C.醋酸稀释液灌肠D.乳果糖稀释液灌肠E.甘露醇灌肠2.患者,男,38岁,因腹痛呕吐入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入院第二天体检:腹部膨隆,腹式呼吸消失,无明显压痛,叩诊均匀鼓音。
该患者目前不宜使用的药物是:()不宜应用的药物A.抑制胰酶分泌药物B.抑制胰酶活性药物C.H2受体拮抗剂D.质子泵阻滞剂E.抗胆碱能药物3.患者,女,57岁。
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胃镜检查提示中度食管静脉曲张。
为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拟给予药物一级预防,下列宜作为预防使用的药物是:()A.比索洛尔B.普萘洛尔C.阿替洛尔D.美托洛尔E.以上均可4.患者,男,55岁,呕血1小时入院,急诊内镜提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该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下列在治疗过程中不宜使用的药物是:()A.生长抑素B.垂体后叶素C.奥曲肽D.特利加压素E.奥美拉唑5.患者,女,66岁,右上腹痛、恶心呕吐伴发热2天入院,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该患者既往有房颤长期服用华法林病史,一周前监测INR为3.4,因此不宜选用的抗菌药物为()A.头孢呋辛B.头孢西丁C.头孢哌酮D.美罗培南E.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6.患者,女,32岁,孕28周。
因乏力纳差、结膜皮肤发黄1周入院。
肝功能:TBil 96.8umol/L、DBil 64.7、IBil 32、AST 82U/L、ALT 119U/L;肾功能:CCr 72ml/min;血脂:TC8.7mmol/L、TG6.2mmol/L。
红叶001编辑抗感染药物使用强度计算的有关问题一、DDD产生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WHO的研究人员在对欧洲国家的药物利用研究中发现,由于缺少统一的分类系统和计量单位,不同人群的药物利用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1969年,WHO药物利用评价挪威中心修改欧洲药品市场研究协会的分类系统,提出了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 Classification,ATC分类)。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将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
1982年WHO在奥斯陆的挪威医学中心成立了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以促进DDD的广泛应用。
1996年,WHO把DDD 作为药物利用研究中药物用量的国际标准。
二、DDD的制定标准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是指当一种药物用于它的主要适应症时,假定的成人每天平均维持治疗剂量。
它是在参考了不同国家的每天维持治疗剂量后得出的平均剂量,参照体重是70公斤,即使是特定的儿童剂型也是按照成人剂量来计算的。
DDD是一种测量单位,是标准化药物用量的工具,并非每天推荐剂量或每天处方剂量(Prescribed Daily Dose,PDD)。
DDD只分配给有ATC编码的药物,随着编码的改变,DDD也会随之改变。
如甲硝唑在系统性抗厌氧菌感染时ATC编码为J01XD01,DDD为 1.5g,抗寄生虫时ATC编码为P01AB01,DDD为2g,在妇科局部应用时ATC编码为G01AF01,DDD为0.5g。
DDD值的确定方法1. 成分单一的药品的DDD值确定原则确定的该药主要适应症(对应在ATC代码上)成人日均维持剂量,当剂量需要根据体重来计算时,DDD值对应的是70kg体重的换算值;DDD值没有儿童值,即使计算的药物实际是用于儿童的剂型(如阿莫西林干混悬)时,DDD值也是使用成人的值1.0g。
DDD体现的是维持剂量而不是初始计量。
如果说明书中队药物维持剂量的描述比较模糊,则应根据大多数情况下的质量剂量来确定DDD值,如果说明书规定“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剂量至最大剂量”,应将该大剂量作为DDD值;而规定是“初始计量不能起效后应考虑增加剂量”的,则应将初始计量定为DDD值。
通常指治疗剂量,如果药物主要用于预防目的(如抗疟药),DDD为预防剂量;根据药物的纯品计算DDD值,不提供不同盐类制剂的DDD值,如青霉素G钠与青霉素G钾的DDD相同。
考虑到前提药物没有单独的ATC代码,因此也不赋予单位的DDD值;一个药物可能有多种给药途径,当不同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小时,DDD值相同,如氟康唑胶囊与注射液的DDD值均为0.2g;当不同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大时,会有不同的DDD值,如奥硝唑胶囊与注射液的DDD值分别为1.5g和1.0g。
如果不同给药途径的适应证不同时,也可能有不同的DDD值;对于某种给药途径实际应用非常少,也可能就不再单独指定了,而只使用同一个DDD值。
肠外给药的不同途径(如静脉和肌注)产品具有相同的DDD值。
2. 由于相同药物在不同国家的给药剂量不尽相同,在制定DDD值时需要权衡各方的常用剂量。
由于DDD值可能是两个或多个常用剂量的平均值,因此数值与常见的处方剂量常常不同。
3. 复方制剂DDD值的表示法复方制剂产品的DDD值表示为复方制剂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剂量。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复方制剂有多种配比,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制剂的DDD值均为1.0g三、DDD的修订所有新确定的DDD在3年后会作一次修订,修改时必须考虑原来的DDD、DDD的确定原则、每天处方剂量、主要适应症、使用范围和不同的推荐剂量等。
修改合剂时,主要考虑其不同活性成分DDD的变化。
第一个3年之后,DDD至少保持5年不变,除非WHO的工作小组决定对所有DDD进行修订。
通常DDD的修改要在变化达到50%时才进行,但重要的常用药物也可作小的修改。
四、DDD的优势及特点以DDD作为测量单位,较以往单纯的药品金额和消耗量更合理,不会受到药品销售价格、包装剂量以及各种药物每日剂量不同的影响,解决了因为不同药物一次用量不同、一日用药次数不同而无法比较的问题,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药物的使用频度。
由于各国用药情况不同,部分DDD值允许参阅药典或权威性药学书目中规定的治疗药物剂量。
必须指出的是,DDD本身不是一种用药剂量,而是一种技术性测量单位,不能反映推荐日剂量或处方日剂量,由于个体差异(例如年龄和体重)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不同,药物日剂量通常是有差别的。
DDD只是药物利用研究的技术单位,不能反映不同药物治疗上的等效剂量,因此DDD不能反映同一类药物产生相似治疗效果的日剂量。
DDD是一个比值,同类药物和不同类药物的DDD可以进行数值上的比较,某药的DDD数值大,说明用药频度高,用药强度大,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
《中国药典》(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单位,不受治疗分类、剂型和不同人群的限制。
分析处方:了解医师的用药意图,发挥制剂应有的疗效,保证用药安全。
在分析处方时,首先应该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及病情,并与医师联系,明确用药意图、对象及给药途径等,再结合药物的物理、化学和药理等性质来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和作用,对处方成分、剂量、发出量、服用方法等各方面要加以全面的分析,确定克服毒副作用的方法,必要时还须与医师讨论。
五、DDD的局限性因为DDD的确定是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药物评价日剂量,由于实际治疗过程中存在药物剂量的差异,DDD的确定没有考虑到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量减少,还存在依据体重给药的情况,即没有考虑到药物使用的个体差异。
因此,应用DDD进行的药物消耗调查,只能显示一个较粗略的消耗情况,并不是确切、真实的用药频度。
DDD只是药物利用研究中用于比较不同研究结果的技术测量单位,而不是推荐给临床的实用剂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DDD值可能有所差异;使用DDD时,必须符合两点要求: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有良好依从性;DDD仅指药物用于主要适应症的日平均剂量。
DDD值只考虑药物的主要适应症的用药剂量,未能包括病程的不同时期的用药剂量,当剂量变异大时,或一种药物可用于一种以上适应症,或者联合用药情况一级病人的不依从性等因素时,利用DDD指进行分析要注意其限度;DDD值是成人的日平均剂量,不适用于儿童及其他euurfq的药物利用研究。
用于儿童会出现偏低的现象。
六、确定DDD的原则①DDD是根据成人用药制定的值,儿童尚无相应系统;②主要适应证表现在药物ATC代码上。
当推荐的剂量需要根据体重来计算时,体重设定为70kg。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主要用于儿童的制剂例如混合制剂和栓剂也是成人的日剂量。
但是生长激素和氟化物片剂仍按照儿童使用的剂量;③确立DDD通常根据药物的维持剂量,一些初始剂量不同的药物不能在DDD中反映出来,如洋地黄类;④DDD通常是治疗剂量,但是,如果主要适应证是为了预防,就选择预防剂量,例如氟化物片剂和一些抗疟药的DDD就是预防剂量;⑤DDD通常依据产品的纯品装入量,没有给出不同的盐类制剂的DDD;⑥DDD以药物活性物质的重量单位来表示,在确定药物的DDD时,还应考虑某些特殊的情况。
当用药途径不同剂量也不同时,应制定不同的DDD。
⑦对于剂量不能用活性物质的重量来表示的复方制剂,其DDD 是以单位剂量数为基础来确定,如片数、胶囊数或栓剂枚数。
七、相关概念DDD (defined daily dose):限定日剂量。
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
《中国药典》(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单位,不受治疗分类、剂型和不同人群的限制。
定义释义:DDD不是推荐给临床的实际给药剂量,而仅是一个度量用药量的技术测量单位,以DDD作为测量单位,较以往淡出的药品金额和消耗量更合理,不会受到药品销售价格、包装剂量以及各种药物每日剂量不同的影响,解决了因为不同药物一次用量不同、一日用药次数不同而无法比较的问题。
特定的儿童剂量也是按照成人剂量来算的,但也有例外,如生长激素和氟化物。
药品的总剂量,是指对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药品分别计算其总剂量(g),最后求和得到该品种消耗的总剂量(g)。
DDDs(用药频度)=该药年销售总量(g)/该药的DDD值。
DDDs提供了一种与药物价格和成分无关的计量单位,从而可以估计药物消耗的趋势并在不同群体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比较。
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
某药的DDDs大,说明用药频度高,用药强度大,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
另外,各种药物的DDDs还可以相加,可以比较不同类药物的用药频度以及不同阶段药物使用频度,使得地区、国家以及不同阶段的药物利用数据具有可比性,便于长期的药物利用监测。
还可以监测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用药频度的变化。
可以利用用药频度分析评价药物在临床的地位。
(1)确定每日规定剂量(DDD值,defined daily dose),以《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为准,药典未收载的药品结合其说明书及临床实际而定;(2)以药品的总用药量除以相应的DDD值求得该药的DDDs(用药人次数);(3)用总用药金额除以相应的DDDs数,求得该药的每日治疗费用;(4)对总用药金额、总用药量、DDDs值行数据处理,求得用药金额排序与用药人次排序;(5)对用药金额排序与用药人次排序;(6)对用药总金额和DDDs排序,并求其排序比值,以此比值反映购药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0时,表明同步性良好。
限定日费用DDDc,也叫日均费用。
D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元)/该药的DDDs 值。
DDDc代表药品的总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
DDDc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
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是以DDDs除以实际用药天数,可作为判别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
此值应当接近于1.0。
以DUI作为分析指标,评定医生用药的日处方量,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 ①收集资料,对主要数据,如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用药总量、日剂量及用药天数等进行统计处理;②计算药物DDD ;③计算DUI 。
若DUI>1.0,说明处方剂量大于DDD ,说明医生日剂量大于DDD ,用药不合理。
若DUI<1.0,说明日处方剂量低于DDD 。
八、具体计算方法: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即每100人天)所消耗抗菌药物的DDD 数(即DDD/100人天)表示,其值=(DDDs/用药总人天数)x100,可以测算住院人群暴露于抗菌药物的广度、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