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题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75.04 KB
- 文档页数:14
2024高考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与题型分析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列的掌握对于高考数学的考试非常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2024年高考数学数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可能出现的相关题型。
一、等差数列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是数学中最常见的数列类型之一。
对于等差数列,首先要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差都相等,则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1.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等差数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式,它可以用来求解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_1$,公差为$d$,第$n$项为$a_n$,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1.2 等差数列的性质与常用公式等差数列有一些重要的性质与常用的公式,掌握这些性质与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与等差数列相关的题目。
(1)等差数列中,任意三项可以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_n = \frac{n}{2}(a_1 + a_n)$(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差为:$S_n - S_m = (n-m+1)\frac{a_1 + a_{n+m}}{2}$二、等比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也是数学中常见的数列类型之一。
与等差数列不同的是,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两项的比值都相等。
2.1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来求解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_1$,公比为$q$,第$n$项为$a_n$,则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cdot q^{(n-1)}$2.2 等比数列的性质与常用公式等比数列也有一些重要的性质与常用的公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1)等比数列中,任意三项可以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q\neq1$):$S_n = \frac{a_1(1-q^n)}{1-q}$(3)当公比$q \neq 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与第$n$项的关系为:$S_n = \frac{a_nq - a_1}{q - 1}$三、数列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在高考数学中,对于数列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数列的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的应用常见的数列题目往往要求我们根据已知的递推关系或者通项公式来求解数列中的某一项或者求解前$n$项的和。
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1.根本量的思想:常设首项、〔公差〕比为根本量,借助于消元思想与解方程组思想等。
转化为“根本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1〕假设数列{}na是等差数列,那么数列}{n a 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d a,其中a是常数,d是{}na的公差。
〔a>0且a≠1〕;2〕假设数列{}na是等比数列,且na>,那么数列{}loga na是等差数列,公差为loga q,其中a是常数且0,1a a>≠,q是{}n a的公比。
3〕假设{}na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那么{}na是非零常数数列。
3.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比拟【题型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例1 〔2010文16〕{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1=1,且a1,a3,a9成等比数列.〔Ⅰ〕求数列{an}的通项;〔Ⅱ〕求数列{2an}的前n项和Sn.解:〔Ⅰ〕由题设知公差d≠0,由a1=1,a1,a3,a9成等比数列得121d+=1812dd++,解得d=1,d=0〔舍去〕,故{an}的通项an=1+〔n-1〕×1=n. (Ⅱ)由〔Ⅰ〕知2m a=2n,由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Sm=2+22+23+…+2n=2(12)12n--=2n+1-2.小结与拓展:数列{}na是等差数列,那么数列}{n a 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d a,其中a是常数,d是{}na的公差。
〔a>0且a≠1〕.【题型2】与“前n项和Sn与通项an〞、常用求通项公式的结合例2数列{an}的前三项与数列{bn}的前三项对应一样,且a1+2a2+22a3+…+2n-1an=8n对任意的n∈N*都成立,数列{bn+1-bn}是等差数列.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
解:a1+2a2+22a3+…+2n-1an=8n(n∈N*)①当n≥2时,a1+2a2+22a3+…+2n-2an-1=8(n-1)(n∈N*)②①-②得2n-1an=8,求得an=24-n,在①中令n=1,可得a1=8=24-1,∴an=24-n(n∈N*).由题意知b1=8,b2=4,b3=2,∴b2-b1=-4,b3-b2=-2,∴数列{bn+1-bn}的公差为-2-(-4)=2,∴bn+1-bn=-4+(n-1)×2=2n-6,法一〔迭代法〕bn=b1+(b2-b1)+(b3-b2)+…+(bn-bn-1)=8+(-4)+(-2)+…+(2n-8) =n2-7n+14(n∈N*).法二〔累加法〕即bn -bn -1=2n -8, bn -1-bn -2=2n -10, …b3-b2=-2, b2-b1=-4, b1=8,相加得bn =8+(-4)+(-2)+…+(2n -8) =8+(n -1)(-4+2n -8)2=n2-7n +14(n ∈N*).小结与拓展:1〕在数列{an}中,前n 项和Sn 与通项an 的关系为:⎩⎨⎧∈≥-===-)N n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是重要考点;2〕韦达定理应引起重视;3〕迭代法、累加法与累乘法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奥数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奥数中常见的考点之一。
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点对于解题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对奥数中常见的数列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列的概念。
一、数列的定义数列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字组成的序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字称为该数列的项。
通常用字母表示数列的项,如a₁、a₂、a₃等。
二、等差数列1. 定义: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这个公差用d表示。
2. 常见公式:- 第n项通项公式:aₙ = a₁ + (n - 1)d- 前n项和公式:Sₙ = (a₁ + aₙ) × n ÷ 2三、等比数列1. 定义:在等比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都相等。
这个比值用q表示。
2. 常见公式:- 第n项通项公式:aₙ = a₁ × q^(n - 1)- 前n项和公式(当|q| < 1):Sₙ = a₁ × (1 - qⁿ) ÷ (1 - q)四、特殊的数列1.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的和。
- 常见公式:aₙ = aₙ₋₂ + aₙ₋₁五、常见数列问题解析1. 求特定项的值: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特定项的值。
2. 求前n项的和: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很方便地求得前n项的和。
3. 求公差或公比:已知数列的前几项,可以通过求项与项之间的差或比值,从而推断出公差或公比的值。
4. 求满足条件的项数:已知数列的某些项或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代入公式,求解满足条件的项数。
六、实例分析例1: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3,第5项为10,求该等差数列的第10项和前10项的和。
解析:根据已知信息,可得到a₁ = 10 - 4 × 3 = -2,代入通项公式可计算得到第10项的值为82,代入前n项和公式可计算得到前10项的和为202。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也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数列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常见的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
一、数列的基本概念。
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串数,这些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数列可以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其他特殊数列等多种类型。
在解题时,首先需要明确数列的类型,然后根据数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二、等差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
1. 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为an=a1+(n-1)d,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通过已知的首项和公差,可以利用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2. 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n=n/2(a1+an),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求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n为第n项。
3. 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将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的形式,然后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求解。
例如,求等差数列中满足某个条件的项数,或者求解等差数列中某些项的和等问题。
三、等比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
1. 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为an=a1q^(n-1),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通过已知的首项和公比,可以利用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2. 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n=a1(q^n-1)/(q-1),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求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q为公比。
3. 应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地,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的形式,然后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进行求解。
例如,求等比数列中满足某个条件的项数,或者求解等比数列中某些项的和等问题。
四、其他特殊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考情分析】【题型一】等差、等比数列基本运算【题组练透】1.(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二模数学试题)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n S 为其前n 项和,若32342S a a a =++,则公比q =().A .12B .12-C .1D .2【答案】D 【解析】因为32342S a a a =++,所以()3412232a a a a a a ++=++,即41232a a a a ++=,因为10a ≠,所以232q q q ++=,即()()2210q q q -++=,因为210q q ++≠,所以q =2.故选:D2.我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钞二百三十八贯,令五等人从上作互和减半分之,只云戊不及甲三十三贯六百文,问:各该钞若干?其意思是:现有钱238贯,采用等差数列的方法依次分给甲、乙、丙、丁、戊五个人,现在只知道戊所得钱比甲少33贯600文(1贯=1000文),问各人各得钱多少?在这个问题中,戊所得钱数为()A .30.8贯B .39.2贯C .47.6贯D .64.4贯【答案】A【继续】依次记甲、乙、丙、丁、戊五个人所得钱数为a 1,a 2,a 3,a 4,a 5,由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可记公差为d ,依题意得:()123451155223833.6a a a a a a d a a ⎧++++=+=⎨-=⎩,解得a 1=64.4,d =﹣8.4,所以a 5=64.4﹣33.6=30.8,即戊所得钱数为30.8贯.故选:A.3.(2021·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若a 1>0,S 10=S 20,则()A .d <0B .a 16<0C .S n ≤S 15D .当且仅当S n <0时n ≥32【答案】ABC【解析】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S 10=S 20,∴10a 1+45d =20a 1+190d ,∴2a 1+29d =0,∵a 1>0,∴d <0,故A 正确;∴a 1+14d +a 1+15d =0,即a 15+a 16=0,∵d <0,∴a 15>a 16,∴a 15>0,a 16<0,故B 正确;∴S n ≤S 15,故C 正确;又131311631()3102a a S a +==<,130********()15()02a a S a a +==+=,∴当且仅当S n <0时,n ≥31,故D 错误.故选:ABC .4.(2021·湖南长沙市·高三其他模拟)已知等比数列{}n a 中,22a =,514a =,则满足12231212n n a a a a a a +++⋅⋅⋅+≤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 的值为______.【答案】3【解析】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设其公比为q ,由352a a q =⋅得,3124q ⋅=,318q =,解得12q =,又22a =.∴14a =.因为21211==4n n n n a a q a a +++,所以数列{}1n n a a +也是等比数列,其首项为128a a =,公比为14.∴()1223132211432nn n a a a a a a -+++⋅⋅⋅+=-≤,从而有11464n⎛⎫≥ ⎪⎝⎭.∴3n ≤.故max 3n =.故答案为:3.【提分秘籍】1.在等差(比)数列中,a 1,d(q),n,a n ,S n 五个量中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解这类问题时,一般是转化为首项a 1和公差d(公比q)这两个基本量的有关运算.2.对于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应按照公比q 与1的关系分类讨论,一般地,若涉及n 较小的等比数列前n 项和问题,为防止遗忘分类讨论,可直接利用通项公式写出,而不必使用前n 项和公式.【题型二】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题组练透】1.(2021·陕西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文))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154a a =,则2122232425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10B .5C .8D .4【答案】B 【分析】应用等比数列等比中项的性质可得32a =,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可得原式为235log a ,代入3a 可计算结果.【详解】解:因为154a a =,且0n a >,则有32a =521222324252323log log log log log log 5log 5a a a a a a a ++++===.故选:B.2.(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三模)行列式是近代数学中研究线性方程的有力工具,其中最简单的二阶行列式的运算定义如下:1112112221122122a a a a a a a a =-,已知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7911001a a -=,则15S =()A .152B .45C .75D .150【答案】C 【分析】先由行列式的定义化简,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即可.【详解】由行列式的定义有9711(10)0a a ⨯-⨯-=,即1875a d a +==,所以11581515()1527522a a a S +⨯===.故选:C.3.(2021·广东潮州市·高三二模)已知数列{}n a 满足()*,01nn a n k n N k =⋅∈<<,下列命题正确的有()A .当12k =时,数列{}n a 为递减数列B .当45k =时,数列{}n a 一定有最大项C .当102k <<时,数列{}n a 为递减数列D .当1kk-为正整数时,数列{}n a 必有两项相等的最大项【答案】BCD 【分析】分别代入12k =和45k =计算判断AB 选项;再利用放缩法计算判断C 选项;设1=-k n k ,则1=+k nn ,所以化简得11n na a +=,可知数列{}n a 为常数数列,可判断D ;【详解】当12k=时,1212a a==,知A错误;当45k=时,1415nna na n++=⋅,当4n<,11nnaa+>,4n>,11nnaa+<,所以可判断{}n a一定有最大项,B正确;当12k<<时,11112nna n nka n n+++=<≤,所以数列{}n a为递减数列,C正确;当1kk-为正整数时,其值不妨取为n,则1=+k nn,所以11111+++==⋅=+nna n n nka n n n,可知数列{}n a为常数数列,D正确;故选:BCD.4.已知数列{a n}为等差数列,若a2+a8=23π,则tan(a3+a7)的值为A .33B .-33CD【解析】∵数列{a n}为等差数列,∴a3+a7=a2+a8=23π.∴tan(a3+a7)=tan 2 3π【提分秘籍】1.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的关键是抓住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及项的序号之间的关系,从这些特点入手选择恰当的性质进行求解.2.活用函数的性质: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具有函数的一些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等,可利用函数的这些性质解题.【题型三】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典例分析】【典例】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a n +2S n S n -1=0(n ≥2),a 1=12.(1)求证:}1{nS 成等差数列;(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1)证明当n ≥2时,由a n +2S n S n -1=0,得S n -S n -1=-2S n S n -1,所以1S n -1S n -1=2,又1S 1=1a 1=2,故}1{nS 是首项为2,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由(1)可得1S n =2n ,∴S n =12n .当n ≥2时,a n =S n -S n -1=12n -12(n -1)=n -1-n 2n (n -1)=-12n (n -1).当n =1时,a 1=12不适合上式.故a n n =1,-12n (n -1),n ≥2.【变式探究1】本例条件不变,判断数列{a n }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解析】因为a n =S n -S n -1(n ≥2),a n +2S n S n -1=0,所以S n -S n -1+2S n S n -1=0(n ≥2).所以1S n -1S n -1=2(n ≥2).又1S 1=1a 1=2,所以}1{nS 是以2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1S n =2+(n -1)×2=2n ,故S n =12n.所以当n ≥2时,a n =S n -S n -1=12n -12(n -1)=-12n (n -1),所以a n +1=-12n (n +1),又a n +1-a n =-12n (n +1)--12n (n -1)=-12n }1111{--+n n =1n (n -1)(n +1).所以当n ≥2时,a n +1-a n 的值不是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故数列{a n }不是一个等差数列.【变式探究2】本例中,若将条件变为a 1=35,na n +1=(n +1)a n +n (n +1),试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解析】由已知可得a n +1n +1=a n n +1,即a n +1n +1-a nn=1,又a 1=35,∴}{na n 是以a 11=35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a n n =35+(n -1)·1=n -25,∴a n =n 2-25n .【提分秘籍】1.常见的判定等差数列的方法(1)定义法:对于数列{a n },若a n+1-a n =d(n ∈N *)(d 为常数),则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等差中项法:对于数列{a n },若2a n+1=a n +a n+2(n ∈N *),则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常见的判定等比数列的方法(1)定义法:若n n a a 1+=q(q≠0,n ∈N *)或1-n n a a=q(q≠0,n≥2,n ∈N *),则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2)等比中项法:若数列{a n }中,a n ≠0且21-n a =a n ·a n-2(n≥3,n ∈N *),则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注意:如果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则必须用定义法或等差(等比)中项法.判断时易忽视定义中从第2项起,以后每项与前一项的差(比)是同一常数,即易忽视验证a 2-a 1=d(12a a =q)这一关键条件【变式演练】1.(2021·广东省级名校联考)已知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满足S n -2a n =n -4.(1)证明:{S n -n +2}为等比数列;(2)求数列{S n }的前n 项和T n .(1)证明因为a n =S n -S n -1(n ≥2),所以S n -2(S n -S n -1)=n -4(n ≥2),则S n =2S n -1-n +4(n ≥2),所以S n -n +2=2[S n -1-(n -1)+2](n ≥2),又由题意知a 1-2a 1=-3,所以a 1=3,则S 1-1+2=4,所以{S n -n +2}是首项为4,公比为2等比数列.(2)由(1)知S n -n +2=2n +1,所以S n =2n +1+n -2,于是T n =(22+23+…+2n +1)+(1+2+…+n )-2n=4(1-2n )1-2+n (n +1)2-2n =2n +3+n 2-3n -82.1.(2021·山西阳泉市·高三三模(文))在正项等比数列{}n a 中,34a a m +=,1314a a n +=,则2324a a +的值为()A .nmB .22n m C .2n mD .2n m 【答案】C 【分析】利用广义通项公式计算,可得10nq m=,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0101010131434n a a a q a q q m n q m+=+=⋅=⇒=,∴()14210232413n n a a a a q n m m+=+⋅=⋅=,故选:C.2.(2021·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三其他模拟)设n S 是某个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若201920202020S S ==,则2021S =()A .220202019-B .220202019+C .120201010-D .120201010+【答案】A 【分析】由题设易得12019a d =-且20212020S S d =+,利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由20192020S =求d ,即可求2021S .【详解】由题意知:20200a =即12019a d =-,且20212020S S d =+,∴201912019201820192019(1010)20202S a d d ⨯=+=⨯-=,故22019d =-,∴2021220202019S =-.故选:A3.(2021·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项数为奇数,其中所有奇数项之和为319,所有偶数项之和为290,则该数列的中间项为()A .28B .29C .30D .31【答案】B 【分析】本题可设等差数列{}n a 共有21n +项,然后通过S S -奇偶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设等差数列{}n a 共有21n +项,则13521n S a a a a +=++++ 奇,2462n S a a a a =++++ 偶,中间项为1n a +,故()()()13254212n nS S a a a a a a a +-=+-+-++- 奇偶111n a d d d a nd a +=++++=+= ,131929029n a S S +=-=-=奇偶,故选:B.4.(2021·安徽马鞍山市·高三三模(文))在天然气和煤气还未普及时,农民通常会用水稻秸秆作为生火做饭的材料.每年水稻收割结束之后,农民们都会把水稻秸秆收集起来,然后堆成如图的草堆,供生火做饭使用.通常他们堆草堆的时候都是先把秸秆先捆成一捆一捆的,然后堆成下面近似成一个圆柱体,上面近似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假设圆柱体堆了7层,每层所用的小捆草数量相同,上面收小时,每层小捆草数量是下一层的12倍.若共用255捆,最上一层只有一捆,则草堆自上往下共有几层()A .13B .12C .11D .10【答案】B 【分析】由题可知,上面的圆锥每层的数量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设草堆自上往下共有x 层,则圆锥有()7x -层,依题意列关系式.【详解】设草堆自上往下共有x 层,则圆锥有()7x -层,由题可知,上面的圆锥每层的数量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287122272255x x --+++++⨯= ,()771127225512x x --⨯-+⨯=-,解得:12x =∴草堆自上往下共有12层.故选:B.【点睛】知识点点睛:等比数列前n 项和()111n n a q S q-=-.5.(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已知数列{}n a 满足12a =,()11312,n n n n a a a a n n N *--+=-≥∈,若123nn Ta a a a =⋅⋅⋅,当10n T >时,n 的最小值为()A .3B .5C .6D .7【答案】C 【分析】将已知递推关系式变形可得1111112n n a a --=--,由此可知数列11n a ⎧⎫⎨⎬-⎩⎭为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取得11n a -,进而得到n a ;由123n n T a a a a =⋅⋅⋅可上下相消求得n T ,结合n *∈N 解不等式可求得n 的最小值.【详解】由1131n n n n a a a a --+=-得:11311n n n a a a ---=+,()11111121312211111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111111121111212112n n n n n n a a a a a a -----+-+∴===+----,即1111112n n a a --=--,∴数列11n a ⎧⎫⎨⎬-⎩⎭是以1111a =-为首项,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11111122n n n a +∴=+-=-,则31n n a n +=+,()()123234562323416n n n n n n T a a a a n n ++++=⋅⋅⋅=⨯⨯⨯⋅⋅⋅⨯⨯=+∴,由10n T >得:()()23106n n ++>,又n *∈N ,6n ∴≥且n *∈N ,n ∴的最小值为6.故选:C.【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数列中的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已知的递推关系式,构造出全新的等差数列,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得通项后,即可确定n a .6.(2021·四川内江市·高三一模(理))若数列{}n a 满足1120n na a +-=,则称{}n a 为“梦想数列”,已知正项数列1nb ⎧⎫⎨⎬⎩⎭为“梦想数列”,且1231b b b ++=,则678b b b ++=()A .4B .8C .16D .32【答案】D 【分析】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可推导出“梦想数列”{}n a 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进而结合题意可知数列{}n b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由此可得()56781232b b b b b b ++=++,即可得解.【详解】由题意可知,若数列{}n a 为“梦想数列”,则1120n n a a +-=,可得112n n a a +=,所以,“梦想数列”{}n a 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若正项数列1n b ⎧⎫⎨⎬⎩⎭为“梦想数列”,则1112n n b b +=,所以,12n n b b +=,即正项数列{}n b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为1231b b b ++=,因此,()5678123232b b b b b b ++=++=.故选:D.【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数列的新定义“梦想数列”,解题的关键就是紧扣新定义,本题中,“梦想数列”就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解题要将这种定义应用到数列1n b ⎧⎫⎨⎬⎩⎭中,推导出数列{}n b 为等比数列,然后利用等比数列基本量法求解.7.(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已知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220a =,798S =,则()A .1534a a +=B .89a a <C .9n S S ≤D .满足0nS <的n 的最小值为17【答案】AD 【分析】先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及798S =求得414a =,结合220a =及等差数列的性质即可判断选项A ;由选项A 得到数列{}n a 的公差,进而得到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然后求出8a ,9a 的值,结合{}n a 的增减性即可判断选项B ,C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及8a ,9a 易得到16S ,17S 的值,结合{}n a 的增减性即可判断选项D .【详解】因为()177477982a a S a +===,所以414a =.又220a =,所以152434a a a a +=+=,A 选项正确;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由4226a a d -==-,解得3d =-,所以()()223263n a a n n =+-⨯-=-.826382a =-⨯=,926391a =-⨯=-.所以89a a >,B 选项不正确;由3d =-知数列{}n a 为递减数列,又820a =>,910a =-<.所以8S 为n S 的最大值,C 选项不正确;因为()()1161689168802a a S a a +==+=>,()11717917171702a a S a +==⨯=-<.所以满足0n S <的n 的最小值为17,D 选项正确.故选AD .【点睛】结论点睛:在处理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问题时,通常会用到如下的一些性质结论;1.通项性质:若m +n =p +q =2k (m ,n ,p ,q ,k ∈N *),则有a m +a n =a p +a q =2a k .2.前n 项和的性质:(1)S m ,S 2m -S m ,S 3m -S 2m ,…成等差数列(2)S 2n -1=(2n -1)a n .8.(2021·全国(文))《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五人分五钱,令上二人所得与下三人等.问各得几何.”其意思为“已知甲、乙、丙、丁、戊五人分5钱,甲、乙两人所得与丙、丁、戊三人所得相同,且甲、乙、丙、丁、戊所得依次成等差数列.问五人各得多少钱?”(“钱”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关于这个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得钱是戊得钱的2倍B .乙得钱比丁得钱多12钱C .甲、丙得钱的和是乙得钱的2倍D .丁、戊得钱的和比甲得钱多13钱【答案】AC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设甲、乙、丙、丁、戊所得钱分别为2a d -,a d -,a ,a d +,2a d +,结合已知求a ,d ,即可得甲、乙、丙、丁、戊所得钱,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详解】依题意,设甲、乙、丙、丁、戊所得钱分别为2a d -,a d -,a ,a d +,2a d +,且22a d a d a a d a d -+-=++++,即6a d =-,又2255a d a d a a d a d a -+-+++++==,∴1a =,16d =-,即1421263a d ⎛⎫-=-⨯-= ⎪⎝⎭,17166a d ⎛⎫-=--= ⎪⎝⎭,15166a d ⎛⎫+=+-= ⎪⎝⎭,1221263a d ⎛⎫+=+⨯-= ⎪⎝⎭,∴甲得43钱,乙得76钱,丙得1钱,丁得56钱,戊得23钱,则有如下结论:甲得钱是戊得钱的2倍,故A 正确;乙得钱比丁得钱多751663-=钱,故B 错误;甲、丙得钱的和是乙得钱的413276+=倍,故C 正确;丁、戊得钱的和比甲得钱多52416336+-=钱,故D 错误.故选:AC .9.(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公比q >1,其前n 项和为S n ,若a 5﹣a 1=15,2416a a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S n +1=2S n +1B .a n =2nC .数列{log 3(S n +1)}是等比数列D .对任意的正整数k (k 为常数),数列{log 2(S n +k ﹣S n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答案】AD 【分析】根据条件可求出12n n a -=,21nn S =-,然后逐一判断即可.【详解】因为公比为q >1,由512415,16,a a a a -=⎧⎨⋅=⎩可得41131115,16,a q a a q a q ⎧-=⎨⋅=⎩,即421154q q -=,所以4q 4﹣15q 2﹣4=0,解得q 2=4,所以112a q =⎧⎨=⎩,所以12n n a -=,()1122112n n nS ⋅-==--,所以112121n n n S S ++=-=+,S n +1=2n ,所以log 3(S n +1)=n log 32,所以数列{log 3(S n +1)}是等差数列,对任意的正整数n ,k ,S n +k ﹣S n =2n +k ﹣2n =(2k ﹣1)2n ,所以log 2(S n +k ﹣S n )=n +log 2(2k ﹣1),所以数列{log 2(S n +k ﹣S n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故选:AD10.(2021·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二开学考试)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0212020220212020S S -=,则数列{}n a 公差为___________.【答案】4【分析】由等差数列性质可知,112n S n a d n -=+,从而得到结果.【详解】由等差数列性质可知,112n S n a d n -=+又20212020220212020S S -=,∴2019101022d d -=,解得,4d =故答案为:411.(2021·河南高三月考(理))已知数列{}n b ,()1*12N n n b b b n +-==∈,等比数列{}n a 中,11a b =,48a b =,若数列{}n b 中去掉与数列{}n a 相同的项后余下的项按原顺序组成数列{}n c ,则{}n c 前200项的和为___________.【答案】42962【分析】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进行求解即可.【详解】∵12n n b b +-=,∴{}n b 为等差数列,又12b =,∴2n b n =,∴12a =,416a =,则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2=,∴2n n a =.∵208416b =,12a =,24a =,38a =,416a =,532a =,664a =,7128a =,8256a =,9512a =.∴()()1220012208128c c c b b b a a a ++⋅⋅⋅+=++⋅⋅⋅+-++⋅⋅⋅+()()82122082416212⨯-⨯+=--()920920822=⨯--42962=.故答案为:4296212.(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三模)已知数列{}n a 满足()12335213nn a a a n a ++++-= ,则3a =__________,若对任意的N n *∈,()1nn a λ≥-恒成立,则λ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答案】185[]3,2-【分析】由1n =可求得1a 的值,令2n ≥由()12335213nn a a a n a ++++-= 可得出()1123135233n n a a a n a --++++-= ,两式作差可得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可得出3a 的值,然后分n 为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讨论,分析数列{}n a 的单调性,由此可求得实数λ的取值范围.【详解】当1n =时,13a =;当2n ≥时,()()12313523213nn n a a a n a n a -++++-+-= ,可得()1123135233n n a a a n a --++++-= ,上述两式作差可得()11213323nn n n n a ---=-=⋅,即12321n n a n -⋅=-,13a =不满足12321n n a n -⋅=-,所以,13,123,221n n n a n n -=⎧⎪=⎨⋅≥⎪-⎩,则23231855a ⨯==.当2n ≥时,()()()118312323021212121n n n n n n a a n n n n -+⋅⋅-⋅⋅-=-=>+--+,即1n n a a +>,所以,数列{}n a 从第二项开始为递增数列,对任意的N n *∈,()1nn a λ≥-恒成立.①若n 为正奇数,则n a λ≥-,1351835a a a =<=<< ,则3λ-≤,可得3λ≥-;②若n 为正偶数,则n a λ≥,可得22a λ≤=.综上所述,32λ-≤≤.故答案为:185;[]3,2-.【点睛】思路点睛: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求通项公式n a 的步骤:(1)当1n =时,11a S =;(2)当2n ≥时,根据n S 可得出1n S -,化简得出1n n n a S S -=-;(3)如果1a 满足当2n ≥时1nn n a S S -=-的通项公式,那么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n n n a S S -=-;如果1a 不满足当2n ≥时1n n n a S S -=-的通项公式,那么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要分段表示为11,1,2n nn S n a S S n -=⎧=⎨-≥⎩.13.(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二模)已知正项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数列{}n b 为等比数列,满足21444n n S a n +=--,且1112a b =+=,44a b =.(1)求证: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2)若从数列{}n a 中去掉数列{}n b 的项后余下的项按原来的顺序组成数列{}n c ,求123100c c c c +++⋅⋅⋅+.【答案】(1)证明见解析;(2)11302.【分析】(1)由递推公式,将n 换成1n -,与原式作差,化简,求出1a ,结合等差数列的定义可证明.(2)先求出,n n a b 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n a 的前100项中,与{}n b 重合的项,然后再求和即可.【详解】(1)证明:∵21444n n S a n +=--,∴当2n ≥时,2144n n S a n -=-,所以22n n 1n4a a a 4+=--,∴()2212n n a a +=+,又0na >,所以12n n a a +=+.当1n =时,21248S a =-,即21248a a =-,又12a =,∴24a =,212a a -=适合上式,所以数列{}n a 是首项为2,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由(1)可知2n a n =,设{}n b 的公比为q ,又448b a ==,1111b a =-=,∴38q =,∴2q =,∴12n n b -=.∴11b =,212b a ==,324b a ==,448b a ==,5816b a ==,61632b a ==,73264b a ==,864128b a ==,9128256b a ==.∴()()123100123107238c c c c a a a a b b b +++⋅⋅⋅+=+++⋅⋅⋅+-++⋅⋅⋅+()()7212107221411302212-+=-=-.【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考查利用递推关系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数列求和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应用1111n nn S n a S S n -=⎧=⎨->⎩时,注意n 的范围,以及求和时根据条件123100c c c c +++⋅⋅⋅+()()123107238a a a a b b b =+++⋅⋅⋅+-++⋅⋅⋅+,属于中档题.14.(2021·山东枣庄市·高三二模)已知数列{}n a 中,121a a ==,且212n n n a a a ++=+.记1n n n b a a +=+,求证:(1){}n b 是等比数列;(2){}n b 的前n 项和n T 满足:3121223112n n n b b b T T T T T T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将212n n n a a a ++=+变形为()2112n n n n a a a a ++++=+,并计算1b 的值,由此根据定义可证明{}n b 是等比数列;(2)先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解出n T ,然后根据1111n n n n n n n b T T T T T T ++++-=⋅⋅并采用裂项相消的方法求解出11n n n b T T ++⎧⎫⎨⋅⎩⎭的前n 项和,最后分析11n n n b T T ++⎧⎫⎨⎬⋅⎩⎭的前n 项和并完成证明.【详解】(1)证明:由212n n n a a a ++=+,得()121122n n n n n n b a a a a b ++++=+=+=,又11220b a a =+=≠,所以{}n b 是以2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由(1)知,()22222112n n n T -⨯==--.于是1111111111122121n n n n n n n n n n n b T T T T T T T T ++++++-⎛⎫==-=- ⎪⋅⋅--⎝⎭.31212231n n n b b b T T T T T T ++++⋅⋅⋅+⋅⋅⋅1223111111112212121212121n n +⎡⎤⎛⎫⎛⎫⎛⎫=-+-+⋅⋅⋅+ ⎪ ⎪ ⎪⎢⎥------⎝⎭⎝⎭⎝⎭⎣⎦1111221n +⎛⎫=- ⎪-⎝⎭.因为11021n +>-,所以3121223112n n n b b b T T T T T T ++++⋅⋅⋅+<⋅⋅⋅.。
(完整版)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总结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数学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数列题目通常会给出一定的条件和规律,要求我们找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等相关内容。
下面对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数列的基本概念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用通项公式a_n表示。
2. 首项和公差:对于等差数列,首项是指数列的第一个数,公差是指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
通常用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3. 首项和公比:对于等比数列,首项是指数列的第一个数,公比是指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
通常用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二、等差数列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1. 找通项公式:(1)已知首项和公差,求第n项的值。
使用通项公式a_n = a1 + (n-1)d。
(2)已知相邻两项的值,求公差。
根据 a_(n+1) - a_n = d,解方程即可。
(3)已知首项和第n项的值,求公差。
根据 a_n = a1 + (n-1)d,解方程即可。
2. 找前n项和:(1)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求前n项和。
使用公式S_n= (n/2)(a1 + a_n)。
(2)已知首项、末项和项数,求公差。
由于S_n =(n/2)(a1 + a_n),可以列方程求解。
(3)已知首项、公差和前n项和,求项数。
可以列方程并解出项数。
3. 找满足条件的项数:(1)已知首项、公差和条件,求满足条件的项数。
可以列方程,并解出项数。
三、等比数列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1. 找通项公式:(1)已知首项和公比,求第n项的值。
使用通项公式a_n = a1 * r^(n-1)。
(2)已知相邻两项的值,求公比。
根据 a_n / a_(n-1) = r,解方程即可。
(3)已知首项和第n项的值,求公比。
根据 a_n = a1 * r^(n-1),解方程即可。
2. 找前n项和:(1)已知首项、公比和项数,求前n项和。
使用公式S_n = (a1 * (1 - r^n)) / (1 - r)。
A 、等差数列知识点及经典例题 一、数列由n a 与n S 的关系求n a由n S 求n a 时,要分n=1和n ≥2两种情况讨论,然后验证两种情况可否用统一的解析式表示,若不能,则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为11(1)(2)n nn S n a S S n -=⎧=⎨-≥⎩。
〖例〗根据下列条件,确定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分析:(1)可用构造等比数列法求解; (2)可转化后利用累乘法求解;(3)将无理问题有理化,而后利用n a 与n S 的关系求解。
解答:(1)(2)……累乘可得,故(3)二、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 (一)等差数列的判定1、等差数列的判定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定义,1()(2)n n a a d n --=≥常数,第二种是利用等差中项,即112(2)n n n a a a n +-=+≥。
2、解选择题、填空题时,亦可用通项或前n 项和直接判断。
(1)通项法: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n 的一次函数,即n a =An+B,则{n a }是等差数列;(2)前n 项和法: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是2n S An Bn =+的形式(A ,B 是常数),则{n a }是等差数列。
注:若判断一个数列不是等差数列,则只需说明任意连续三项不是等差数列即可。
〖例〗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满足111120(2),2n n n n S S S S n a ---+=≥= (1)求证:{1nS }是等差数列; (2)求n a 的表达式。
分析:(1)1120n n n n S S S S ---+=→1n S 与11n S -的关系→结论; (2)由1nS 的关系式→n S 的关系式→n a 解答:(1)等式两边同除以1n n S S -得11n S --1n S +2=0,即1n S -11n S -=2(n ≥2).∴{1n S }是以11S =11a =2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之一。
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对于提高数学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常见的数列题型入手,结合解题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
一、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公差,通常用d表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其中$a_n$表示第n项,$a_1$表示首项,n表示项数,d表示公差。
解题方法:1. 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_n =\frac{n}{2}(a_1 + a_n)$,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快速求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 求首项和公差,已知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或者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列方程组求得首项和公差。
3. 求项数,已知等差数列的前几项和或者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列方程求得项数。
二、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公比,通常用q表示。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q^{(n-1)}$,其中$a_n$表示第n 项,$a_1$表示首项,n表示项数,q表示公比。
解题方法:1. 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_n =\frac{a_1(1-q^n)}{1-q}$,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快速求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 求首项和公比,已知等比数列的前几项或者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列方程组求得首项和公比。
3. 求项数,已知等比数列的前几项和或者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列方程求得项数。
三、特殊数列。
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数列,如斐波那契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等。
这些数列在考试中也可能会出现,需要我们对其特点和解题方法有所了解。
解题方法:1.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是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即$a_n = a_{n-1} + a_{n-2}$。
基本量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1.复习 等差数列(1)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1(2)n n a a d n --=≥d a a n n =1--d a a n n =2-1--(由定义,累加法推得通项公式)…… d a a =12-(2)通项公式1(1)n a a n d =+-(3)性质: 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m ,n ,p ,q N +∈且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4)前项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等比数列(1)定义 :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1n a +:(0)n a q q =≠ (2)通项公式11-⋅=n n q a a(3)性质:在等比数列{}n a 中,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N q p n m 其中(4)前项和公式)1(11)1()1(111≠⎪⎩⎪⎨⎧--=--==q q qa a qq a q na S n nn例1(2015年全国卷I ) 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20,243n n n n a a a S >+=+,(1)求{}n a 的通项公式:变式1:(湖北省武汉部分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起点考试)已知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a 3=3,S 3=9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变式2: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0d ≠,其前n 项和为n S ,若2822a a +=,且4712,,a a a 成等比数列.(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例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2n n S a n =-.(1) 证明数列{1n a +}是等比数列,并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变式1:(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数学模拟试题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4,a 3+a 5=564.(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变式3:已知数列{}n a ,{}n b ,其中1,511-==b a ,且满足)3(2111---=n n n b a a ,)3(2111----=n n n b a b ,2*,≥∈n N n .(1)求证:数列{}n n b a -为等比数列,并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例3 .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前n 项和为S n ,且S 1,S 2,S 4成等比数列.(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变式(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1q >,且13542a a a ++=,39a +是1a ,5a 的等差中项.数列{}n b的通项公式nn b =Νn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数列(等差、等比)知识点清单一、数列的概念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
数列的解题技巧编稿:林景飞审稿:张扬责编:严春梅【命题趋向】从2007年高考题可见数列题命题有如下趋势:1.等差(比)数列的基本知识是必考内容,这类问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难度易、中、难三类皆有.2.数列中与之间的互化关系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3.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常常用到,解答试题时要注意灵活应用.4.解答题的难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还有一些新颖题型,如与导数和极限相结合等.因此复习中应注意:1.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时要善于利用函数的思想来解决.如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2.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等差(比)数列,是常见题型,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抓住基本量、(或),掌握好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三个环节,常通过“设而不求,整体代入”来简化运算.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本章尤为突出.学习时考虑问题要全面,如等比数列求和要注意和两种情况等等.4.等价转化是数学复习中常常运用的,数列也不例外.如与的转化;将一些数列转化成等差(比)数列来解决等.复习时,要及时总结归纳.5.深刻理解等差(比)数列的定义,能正确使用定义和等差(比)数列的性质是学好本章的关键.6.解题要善于总结基本数学方法.如观察法、类比法、错位相减法、待定系数法、归纳法、数形结合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数列应用题将是命题的热点,这类题关键在于建模及数列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应用.【考点透视】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简单的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4.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解答题多为中等以上难度的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大多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
1知识框架111111(2)(2)(1)(1)()22()n n n n n n m p q n n n n a q n a a a qa a d n a a n d n n n S a a na d a a a a m n p q --=≥=⎧⎪←⎨⎪⎩-=≥⎧⎪=+-⎪⎪-⎨=+=+⎪⎪+=++=+⎪⎩两个基等比数列的定义本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数列数列的分类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函数角度理解的概念数列的递推关系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1111(1)(1)11(1)()n n n n m p q a a q a q q q q S na q a a a a m n p q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性质公式法分组求和错位相减求和数列裂项求和求和倒序相加求和累加累积归纳猜想证明分期付款数列的应用其他⎪⎪⎪⎪⎪⎪⎪⎪⎪掌握了数列的基本知识,特别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性质,掌握了典型题型的解法和数学思想法的应用,就有可能在高考中顺利地解决数列问题。
一、典型题的技巧解法 1、求通项公式 (1)观察法。
(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
对于由递推公式所确定的数列的求解,通常可通过对递推公式的变换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
(1)递推式为a n+1=a n +d 及a n+1=qa n (d ,q 为常数) 例1、 已知{a n }满足a n+1=a n +2,而且a 1=1。
求a n 。
例1、解 ∵a n+1-a n =2为常数 ∴{a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a n =1+2(n-1) 即a n =2n-1 例2、已知{}n a 满足112n n a a +=,而12a =,求n a =?(2)递推式为a n+1=a n +f (n )例3、已知{}n a 中112a =,12141n n a a n +=+-,求n a . 解: 由已知可知)12)(12(11-+=-+n n a a n n )121121(21+--=n n令n=1,2,…,(n-1),代入得(n-1)个等式累加,即(a 2-a 1)+(a 3-a 2)+…+(a n -a n-1)22434)1211(211--=--+=n n n a a n ★ 说明 只要和f (1)+f (2)+…+f (n-1)是可求的,就可以由a n+1=a n +f (n )以n=1,2,…,(n-1)代入,可得n-1个等式累加而求a n 。
初中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数列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
常见的数列题型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数列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一、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1.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可以使用求和公式直接计算:Sn = (a1 + an) * n / 2。
2.解题方法对于等差数列的问题,常见的解题方法有:(1)已知前n项和Sn和公差d,求首项a1:使用求和公式Sn = (a1 + a1+(n-1)d) * n / 2,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得a1。
(2)已知首项a1、公差d和项数n,求前n项和Sn:使用求和公式Sn = (a1 + a1+(n-1)d) * n / 2,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得Sn。
(3)已知首项a1、公差d和前n项和Sn,求项数n:将Sn =(a1 + a1+(n-1)d) * n / 2中的Sn替换为已知值,整理方程求解n。
二、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
1.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可以使用求和公式直接计算:Sn = (a1 * (q^n - 1)) / (q - 1),其中q ≠ 1。
2.解题方法对于等比数列的问题,常见的解题方法有:(1)已知首项a1、公比q和项数n,求前n项和Sn:使用求和公式Sn = (a1 * (q^n - 1)) / (q - 1),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得Sn。
(2)已知首项a1、公比q和前n项和Sn,求项数n:将Sn =(a1 * (q^n - 1)) / (q - 1)中的Sn替换为已知值,整理方程求解n。
(3)已知首项a1、公比q和项数n,求第n项an:使用通项公式an = a1 * q^(n-1),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得an。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总结数列在数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各种数学问题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学习数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数列题型及相应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列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下面,我们将对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最基本的数列之一,它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
在解等差数列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 求前n项和,$S_n = \frac{n}{2}(a_1 + a_n)$;2. 求首项、公差或项数,$a_n = a_1 + (n-1)d$;3. 已知前几项求第n项,$a_n = a_m + (n-m)d$。
二、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也是常见的数列类型,它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cdot q^{n-1}$。
解等比数列的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求前n项和,$S_n = \frac{a_1(1-q^n)}{1-q}$;2. 求首项、公比或项数,$a_n = a_1 \cdot q^{n-1}$;3. 已知前几项求第n项,$a_n = a_m \cdot q^{n-m}$。
三、特殊数列。
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数列,如斐波那契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等。
在解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四、解题方法。
在解数列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找规律法,观察数列的前几项,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从而得出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的表达式;2. 递推法,根据数列的递推关系,逐步求解出数列的各项;3. 通项公式法,如果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可以直接利用其通项公式进行求解;4. 常用公式法,对于常见的数列题型,可以直接利用其前n项和的公式进行求解。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知识点精讲一、基本概念 1.数列(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做数列. (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从函数的角度来看,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在()y f x =中,当自变量x N *∈时,所对应的函数值(1),(2),(3),f f f 就构成一数列,通常记为{}n a ,所以数列有些问题可用函数方法来解决.2.等差数列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则该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即1()n n a a d n 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其通项公式为11(1)()n a a n d nd a d =+-=+-,是关于n 的一次型函数.或()n m a a n m d =+-,公差n m a a d n m-=-(直线的斜率)(,,m n m n N *≠∈).(3)等差中项.若,,x A y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x 与y 的等差中项,即2x yA +=或2A x y =+,.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每一项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每一项都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4)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111()2(1)2222n n a a n a dn n d d S na n n +--==+=+(类似于2n S An Bn =+),是关于n 的二次型函数(二次项系数为2d且常数项为0).n S 的图像在过原点的直线(0)d =上或在过原点的抛物线(0)d ≠上.3.等比数列(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则该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常用字母q 表示,即1(q 0,)n na q n N a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1111()(,0)n n n a a a qc q c a q q-==⋅=≠,是不含常数项的指数型函数. (3)m n mna q a -=. (4)等比中项如果,,x G y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x 与y 的等比中项,即2G xy =或G =两个同号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111(1)(1)(1)11n n n na q S a a qa q q q q =⎧⎪=--⎨=≠⎪--⎩注①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在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q 是否为1,再由q 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求和公式,当不能判断公比q 是否为1时,要分1q =与1q ≠两种情况讨论求解.②已知1,(1),a q q n ≠(项数),则利用1(1)1n n a q S q -=-求解;已知1,,(1)n a a q q ≠,则利用11n n a a qS q-=-求解.③111(1)(0,1)111n n n n a q a aS q kq k k q q q q--==⋅+=-≠≠---,n S 为关于n q 的指数型函数,且系数与常数互为相反数.例如等比数列{}n a ,前n 项和为212n n S t +=+,则t =.解:等比数列前n 项和21224n n n S t t +=+=⋅+,则2t =-.二、基本性质1.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差中项的推广.当(,,,)m n p q m n p q N *+=+∈时,则有m n p q a a a a +=+,特别地,当2m n p +=时,则有2m n p a a a +=.(2)等差数列线性组合.①设{}n a 是等差数列,则{}(,)n a b b R λλ+∈也是等差数列.②设{},{b }n n a 是等差数列,则1212{}(,)n n a b R λλλλ+∈也是等差数列. (3)有限数列.①对于项数为2n 的等差数列,有: (Ⅰ)21()n n n S n a a +=+.(Ⅱ)11,,,n n n nS a S na S na S S nd S a ++==-==偶奇奇偶偶奇. ②对于项数为21n -的等差数列,有; (Ⅰ)21(21)n n S n a -=-.(Ⅱ),(1),,1n n n S nS na S n a S S a S n ==--==-奇奇奇偶偶偶.(4)等差数列的单调性及前n 项和n S 的最值. 公差0{}n d a >⇔为递增等差数列,n S 有最小值; 公差0{}n d a <⇔为递减等差数列,n S 有最大值; 公差0{}n d a =⇔为常数列. 特别地 若10a d >⎧⎨<⎩,则n S 有最大值(所有正项或非负项之和);若100a d <⎧⎨>⎩,则n S 有最小值(所有负项或非正项之和).(5)其他衍生等差数列.若已知等差数列{}n a ,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则: ①等间距抽取2(1),,,,p p t p t p n t a a a a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td . ②等长度截取232,,,m m m m m S S S S S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2m d .③算术平均值312,,,123S S S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2d . 2.等差数列的几个重要结论(1)等差数列{}n a 中,若,(,,)n m a m a n m n m n N *==≠∈,则0m n a +=. (2)等差数列{}n a 中,若,(,,)n m S m S n m n m n N *==≠∈,则()m n S m n +=-+. (3)等差数列{}n a 中,若(,,)n m S S m n m n N *=≠∈,则0m n S +=.(4)若{}n a 与{b }n 为等差数列,且前n 项和为n S 与n T ,则2121m m m m a S b T --=. 3.等比数列的性质 (1)等比中项的推广.若m n p q +=+时,则m n p q a a a a =,特别地,当2m n p +=时,2m n p a a a =.(2)①设{}n a 为等比数列,则{}n a λ(λ为非零常数),{}n a ,{}mn a 仍为等比数列.②设{}n a 与{b }n 为等比数列,则{b }n n a 也为等比数列.(3)等比数列{}n a 的单调性(等比数列的单调性由首项1a 与公比q 决定).当101a q >⎧⎨>⎩或1001a q <⎧⎨<<⎩时,{}n a 为递增数列;当1001a q >⎧⎨<<⎩或101a q <⎧⎨>⎩时,{}n a 为递减数列.(4)其他衍生等比数列.若已知等比数列{}n a ,公比为q ,前n 项和为n S ,则: ①等间距抽取2(1),,,,p p t p t p n t a a a a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tq .②等长度截取232,,,m m m m m S S S S S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mq (当1q =-时,m 不为偶数).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转化(1)若{}n a 为正项等比数列,则{log }(c 0,c 1)c n a >≠为等差数列. (2)若{}n a 为等差数列,则{c }(c 0,c 1)n a>≠为等比数列. (3)若{}n a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n a ⇔是非零常数列. 题型归纳及思路提示题型1 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及基本量的求解 思路提示利用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 项和公式,列出关于1,()a d q 基本量的方程或不等式从而求出所求的量.一、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公差的取值范围例6.1 记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44,20S S ==,则该数列的公差d =( ). A.7 B.6 C.3 D.2解析 212124S a a a d =+=+= ①414620S a d =+= ②由式①②可解得3d =,故选C.评注 求解基本量用的是方程思想.变式1 (2012福建理2)等差数列{}n a 中,15410,7a a a +==则数列{}n a 的公差为( ). A.1 B.2 C.3 D.4变式2 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31,从第16项起小于1,则此数列公差d 的取值范围是( ). A.(,2)-∞- B.15,27⎡⎫--⎪⎢⎣⎭ C.(2,)-+∞ D.15,27⎛⎫-- ⎪⎝⎭二、求等比数列的公比例6.2 在等比数列{}n a 中,201320108a a =,则公比q 的值为( ). A.2 B.3 C.4 D.8 解析 因为201320108a a =,所以3201320108,a q a ==则2q =,故选A. 变式1 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1234,2,a a a 成等差数列,若11a =,则4S =( ). A.7 B.8 C.15 D.16变式2 (2012浙江理13)设公比为(0)q q >的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24432,32S a S a =+=+,则q =.变式3 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23,2,3S S S 成等差数列,则{}n a 的公比为.三、求数列的通项n a例6.3 (1)(2012广东理11)已知递增等差数列{}n a 满足21321,4a a a ==-,则n a =.(2)(2012辽宁理14)已知等比数列{}n a 为递增数列,且251021,2()5n n n a a a a a ++=+=,则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解析 (1)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设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由2324a a =-得,212(1)4d d +=+-,所以24d =,得2d =±,又该数列为递增的等差数列,所以2d =.故1(1)21()n a a n d n n N *=+-=-∈.(2)由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设公比为q ,由212()5n n n a a a +++=,得22()5n n n a a q a q +=,即22(1)5q q +=,解得12q =或2.又25100a a =>,且数列{}n a 为递增数列,则2q =. 因此5532q a ==,所以2()n n a n N *=∈.变式1 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64,1S S a ==,则n a =.变式2 已知两个等比数列{},{b }n n a ,满足11122331,1,2,4a b a b a b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例6.4 在等差数列{}n a 中,138a a +=,且4a 为2a 和9a 的等比中项,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解析 设该数列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由已知,得211228,(3)a d a d +=+=11()(8)a d a d ++,所以114,(3)0a d d d a +=-=,解得14,0a d ==或11,3a d ==,即数列{}n a 的首项为4,公差为0,或首项为1,公差为3.所以数列的前n 项和为4n S n =或232n n nS -=.变式1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9n S n n =-,则其通项n a =;若它的第k 项满足58k a <<,则k =.变式2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nn S a a =-为非零实数),那么{}n a ( ).A.一定是等差数列B.一定是等比数列C.或者是等差数列,或者是等比数列D.既不可能是等差数列,也不可能是等比数列题型2 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 思路提示求解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n S ,要准确地记住求和公式,并合理选取公式,尤其是要注意其项数n 的值;对于奇偶项通项不统一和含绝对值的数列的求和问题要注意分类讨论.主要是从n 为奇数、偶数,项n a 的正、负进行分类.一、公式法(准确记忆公式,合理选取公式)例6.5 在等比数列{}()n a n N *∈中,若1411,8a a ==,则该数列的前10项和为( ). 8910111111.2.2 C.2 D.22222A B ----解析 由334111,82a a q q q ====得,所以1010911()1221212S -==--,故选B. 变式1 {}n a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n S 为前n 项和,已知2431,7a a S ==,则n S =.变式2 设4710310()22222()n f n n N +=+++++∈,则()()f n =.1342222.(81).(81).(81).(81)7777n n n n A B C D +++----二、关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q 的讨论例6.6 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96,,S S S 成等差数列,求数列的公比q .解析 若1q =,则3161913,6,9S a S a S a ===,因为10a ≠,所以3692S S S +≠,与396,,S S S 成等差数列矛盾,故1q ≠.由题意可得3692S S S +=,即有369111(1)(1)2(1)111a q a q a q q q q---+=---,整理得363(21)0q q q --=,又0q ≠,故63210q q --=,即33(21)(1)0q q +-=.因为31q ≠,所以312q =-,所以q ==变式1 设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其前n 项和为n S ,且333S a =,则其公比q =.变式2 求和2311357(21)(2,,)n n S x x x n x n n N x R -*=+++++-≥∈∈.三、关于奇偶项求和问题的讨论例6.7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1)n n a n -=-,求其前n 项和为n S . 解析 (1)当n 为偶数时,222221234(1)n S n n =-+-++--22222(12)(34)[(1)]n n =-+-++--[37(21)]n =-+++-(321)(1)222nn n n +-+=-=-. (2)当n 为奇数时,则1n +为偶数,所以211(1)(2)(1)(1)22n n n n n n n S S a n +++++=-=-++=. 综上,(1)()2(1)()2n n n n S n n n +⎧-⎪⎪=⎨+⎪⎪⎩为正偶数为正奇数.评注:本题中,将n 为奇数的情形转化为n 为偶数的情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计算,此技巧值得同学们借鉴和应用。
等差数列一.等差数列知识点: 知识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①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知识点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②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d a a n n =-+1(常数),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③等差中项:对于数列{}n a ,若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④如果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 d n a a n )1(1-+= 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⑤2)(1n n a a n S +=⑥d n n na S n 2)1(1-+= 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知识点5、等差中项:⑥如果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即:2b a A +=或b a A +=2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知识点6、等差数列的性质:⑦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n a 是等差数列的第n 项,m a 是等差数列的第m 项,且n m ≤,公差为d ,则有d m n a a m n )(-+=⑧ 对于等差数列{}n a ,若q p m n +=+,则q p m n a a a a +=+也就是: =+=+=+--23121n n n a a a a a a⑨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 kS S 23-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kkk k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232k31221S 321-+-+++++++++++ 10、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 -=偶奇,1n n S aS a +=奇偶.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S n =-奇偶(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二、题型选析:题型一、计算求值(等差数列基本概念的应用)1、.等差数列{a n }的前三项依次为 a-6,2a -5, -3a +2,则 a 等于( ) A . -1 B . 1 C .-2 D. 22.在数列{a n }中,a 1=2,2a n+1=2a n +1,则a 101的值为 ( )A .49B .50C .51D .52 3.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 )A .92B .47C .46D .45 4、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12497,1,16a a a a 则==+的值是( )( ) A 15 B 30 C 31 D 64 5.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 )A.d >38B.d <3C. 38≤d <3D.38<d ≤36、.在数列}{n a 中,31=a ,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点),(1-n n a a 在直03=--y x 上,则n a =_____________.7、在等差数列{a n }中,a 5=3,a 6=-2,则a 4+a 5+…+a 10= . 8、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则432,3,1S a a ==( )(A )12(B )10 (C )8 (D )69、设数列{}n a 的首项)N n ( 2a a ,7a n 1n 1∈+=-=+且满足,则=+++1721a a a ______.10、已知{a n }为等差数列,a 3 + a 8 = 22,a 6 = 7,则a 5 = __________ 11、已知数列的通项a n = -5n +2,则其前n 项和为S n = .12、设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4S =14,30S S 710=-,则9S = .题型二、等差数列性质1、已知{a n }为等差数列,a 2+a 8=12,则a 5等于( )(A)4 (B)5 (C)6 (D)72、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735S =,则4a =( )A .8B .7C .6D .53、 若等差数列{}n a 中,37101148,4,a a a a a +-=-=则7__________.a =4、记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42=S ,204=S ,则该数列的公差d=( ) A .7 B. 6 C. 3 D. 25、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31a 1=,4a a 52=+,33a n =,则n 为( )(A )48 (B )49 (C )50 (D )516.、等差数列{a n }中,a 1=1,a 3+a 5=14,其前n 项和S n =100,则n =( )(A)9 (B)10 (C)11 (D)127、设S n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5935,95S Sa a 则( ) A .1 B .-1 C .2 D .21 8、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α1+α2+α3+…+α101=0则有( )A .α1+α101>0B .α2+α100<0C .α3+α99=0D .α51=51 9、如果1a ,2a ,…,8a 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公差0d ≠,则( ) (A )1a 8a >45a a (B )8a 1a <45a a (C )1a +8a >4a +5a (D )1a 8a =45a a10、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 )(A )13项 (B )12项 (C )11项 (D )10项题型三、等差数列前n 项和 1、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2310a a a a p ++++=,98n n n a a a q --+++=,则其前n项和n S = .2、等差数列 ,4,1,2-的前n 项和为 ( )A. ()4321-n nB. ()7321-n nC. ()4321+n nD. ()7321+n n3、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099321=++++a a a a ,则 ( )A. 0991>+a aB. 0991<+a aC. 0991=+a aD. 5050=a4、在等差数列{}n a 中,78,1521321=++=++--n n n a a a a a a ,155=n S , 则=n 。
数列大题题型及解题方法数列大题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列大题可以分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两种类型。
下面将介绍这两种数列大题的解题方法。
一、等差数列的解题方法:1.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首先,要判断数列是等差数列,可以通过观察数列中的差值是否相等来判断。
如果差值相等,则数列是等差数列。
然后,可以通过观察数列中的前几项来确定数列的首项a和公差d。
有了首项和公差,就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 + (n-1)d。
2. 求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求和公式来计算。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n/2 * (a + an),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表示首项,an 表示第n项。
3. 解题实例:例如,有一个等差数列的前5项分别为1、4、7、10、13,要求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10项的和。
首先,根据观察,可以确定首项a为1,公差d为3。
其次,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 + (n-1)d,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1 + (n-1)3。
最后,代入n=10,可以计算出前10项的和Sn = 10/2 * (1 + 1 + 9*3) = 100。
二、等比数列的解题方法:1.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判断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可以通过观察数列中的相邻项之间的比值是否相等来判断。
如果比值相等,则数列是等比数列。
然后,可以通过观察数列中的前几项来确定数列的首项a和公比r。
有了首项和公比,就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 * r^(n-1)。
2. 求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求和公式来计算。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a * (1 - r^n) / (1 - r),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 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3. 解题实例:例如,有一个等比数列的前5项分别为1、2、4、8、16,要求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10项的和。
首先,根据观察,可以确定首项a为1,公比r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