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课件(山东大学 陈东)
- 格式:ppt
- 大小:6.13 MB
- 文档页数:255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16001 学分:3分总学时:54讲课学时:54 适合专业:财政、经济、国贸、金融、金融工程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财政学》又名《政府经济学》,是四年制经济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在经济理论和财政业务课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提高理解和运用财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政府经济职能;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支出;政府收入;税收理论与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与收益分配;公共定价与政府收费;国债;政府预算;预算管理体制;政府收支平衡与宏观经济调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导言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熟悉政府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地位,以及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政府经济职能掌握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掌握政府干预的手段及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理解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掌握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掌握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掌握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3.公共产品理论掌握公共产品的定义和三大特性;了解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混合产品的区别;掌握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了解外部效应的含义、分类和校正方法;熟悉国际公共品的概念。
4.公共选择理论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背景;了解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掌握中间投票人定理;了解唐斯模型和布坎南的官僚机构特点分析;掌握政府失灵产生的原因及矫正途径。
5.政府支出概述掌握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几个指标;了解政府财政支出的几种分类;掌握我国经济改革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掌握瓦格纳等西方学者对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不同解释;掌握经济改革后我国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变化情况及其成因;理解未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方向;了解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掌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原理和意义。
课堂讨论问题1:北京网吧失火出了事情以后,全国几乎所有的网吧都停业整顿。
结合该案例,谈谈政府管制的原因、效果和影响?问题2 :案例:2002年1月8日,河北省阜城县芦皇殿村农民曹连升因种植双孢菇赔了本钱,到县委大院里将一把木板刀刺入自己的腹部,差一点送了性命。
阜城县是一个较贫困的农业县,1999年,县委、县政府以空前的声势推动农民种植双孢菇。
曹连升和3个兄弟积极响应,建起了32个大棚,成为阜城县种植双孢菇面积最大的农户。
县政府为推动双孢菇产业发展,将曹氏兄弟树为全县农民的样板。
种植双孢菇一般应从8月开始,但曹氏兄弟1999年10月初才建好大棚匆忙上阵,加上种植技术不成熟,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风又破坏了一些大棚,头一年他们的双孢菇每平方米产量只有3公斤,远远低于10公斤的正常产量。
第二年曹氏兄弟又满怀希望继续种植,虽然产量上去了,双孢菇价格却急剧回落,由上年的每公斤4元多降至1元多,他们赔得更惨了。
因双孢菇大面积种植两年后没有产生效益,农民种菇积极性受挫,当年几乎所有的种菇户放弃了双孢菇,许多人拆棚改作耕地或撂荒。
颇具戏剧性的是,恰恰是阜城县农民不再种双孢菇以后,双孢菇价格扶摇直上,从每公斤1.2元飙升至近5元。
有关专家认为,如果政府当初准备好化解市场风险的对策,在当双孢菇价格跌入低谷时带领农民抵抗市场风浪,这个县的双孢菇产业是会“雨过天晴”的。
结合该案例,谈谈政府应如何扶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问题3案例:“白色恐怖”依旧,绿色餐具赔钱自1995年国家宣战“白色污染”,以纸质用品取代发泡塑料餐具以来,先后有100多家企业投入人力和资金转向环保餐具的研究与开发。
但几年来,发泡餐具仍然大行其道,而在白色的“汪洋大海”中,环保餐具的第一批淘金者们不是仆然倒地就是只剩下苦苦挣扎的份。
在生产成本上,环保餐具竞争劣势相当明显。
一吨塑料和一吨纸浆板材的价格分别是1·2万元和1·3万元,但制成产品后,价格却相差5倍左右。
中国城市的三条保障线“三条保障线”政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三年的基本生活费;三年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的,可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时间最长为两年;享受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可申请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截至2002年底,共有2064.7万城镇居民、819万户低保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其中:在职人员186.8万人,下岗人员554.5万人,退休人员90.1万人,失业人员358.3万人,上述人员家属783.1万人,“三无”人员91.9万人。
全年共用低保资金10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亿元。
2002年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52元。
到2001年,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也领到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实现按时足额发放。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包括自然灾害的救助、扶贫、五保户供养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
其中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产生于1956年,是适应集体经济形式的集体保障制度。
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居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者的吃、穿、住、医、葬(孤儿保教),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指靠。
规定“五保”供养的标准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五保”供养形式可以分为集体供养、分散供养、亲友供养、义务供养等,农村一直以分散供养为主。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截至2002年底,在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区,有407.8万村民、156.7万户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困难户303.3万人,五保户51.1万人,其他人员53.4万人。
在未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区,按传统救济方式救济困难户1468.1万人、五保户162.2万人、其他救济对象250.5万人。
第三章市场与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发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只有对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具有明确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性质。
本章讨论市场的含义及其基本构成要素,说明市场机制的含义,市场机制的层次及其关系,市场机制的特征,市场机制的功能,比较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这两种典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说明市场体系的构成、基本特征以及主要市场的运行特点与基本功能。
第一节供求与市场一、供给与需求形成市场交易必有对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分别由商品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产生。
在市场上,商品的生产者提供商品,是商品的供给主体;商品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商品的需求主体。
双方通过商品买卖发生联系,形成商品的市场交易。
商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消费者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是形成市场交易的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通过他们的活动,形成市场交易,形成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
(一)供给所谓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商品的数量。
商品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因素有:第一,商品的价格。
市场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受利益机制的制约,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就越多,其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价格越低,其供给量就越少。
商品的价格与其供给呈正相关关系。
此外,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对商品的供给有一定的影响。
如其他相近商品价格提高,就可能引起生产者转产其他价高利大的相近商品,从而缩减原有商品的生产和供给。
第二,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构成商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要素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该商品利益的大小及该商品供给量的多少。
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商品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者所获利润会减少,生产者会削减生产,该商品的供给会减少;相反,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商品生产成本下降,生产者所获利润则会增加,生产者则会增加生产,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