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进厂检验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原材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检验目的原材料检验的目的是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符合公司的质量要求,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客户的满意度。
二、检验内容1. 外观检验:对原材料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颜色、形状、表面光洁度等方面的评估。
2. 尺寸检验:对原材料的尺寸进行测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3. 化学成分检验: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成分是否符合要求。
4. 物理性能检验:对原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强度、硬度、韧性等方面的评估。
5. 导电性检验:对导电材料进行导电性测试,以确定其导电性能是否达标。
6. 导热性检验:对导热材料进行导热性测试,以确定其导热性能是否达标。
7. 包装检验:对原材料的包装进行检查,确保包装完好无损。
三、检验方法1. 外观检验:目测法、比色法、显微镜观察等。
2. 尺寸检验:测量仪器(如卡尺、量规、投影仪等)进行测量。
3. 化学成分检验: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4. 物理性能检验:采用相应的测试设备,如拉力试验机、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
5. 导电性检验:采用导电测试仪进行测试。
6. 导热性检验:采用导热测试仪进行测试。
7. 包装检验:目测法、包装材料强度测试等。
四、检验标准原材料的检验标准应根据公司的质量要求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确定。
对于没有相关行业标准的原材料,可参考类似材料的标准进行制定。
五、检验记录与报告每次原材料检验都应有相应的检验记录,记录检验项目、方法、结果等信息。
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公司的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六、检验频率原材料的检验频率应根据供应商的质量稳定性、产品的重要性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确定。
对于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和常用的原材料,可以适当减少检验频率;对于质量不稳定的供应商和关键的原材料,应增加检验频率。
七、检验设备与人员原材料检验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的检验设备,并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判定。
八、检验结果的处理对于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入库并进行标识;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进行退货或重新加工。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和范围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进料检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适合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合于所有进料检验的工作人员,包括质量控制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人员。
三、作业流程1. 检验前准备1.1 根据采购定单和物料清单,确认所需检验的物料种类和数量。
1.2 准备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1.3 准备检验所需的标准样品和相关文件资料。
2. 检验操作2.1 根据物料的特性和检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2.2 按照检验项目和要求,对进料进行检验。
2.3 使用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物理性能、化学成份、外观等方面的检验。
2.4 根据检验结果,判断物料是否合格。
2.5 对不合格的物料,进行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退货、返工等。
3. 检验记录和报告3.1 对每一个检验项目,记录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
3.2 对不合格的物料,记录不合格原因和处理措施。
3.3 生成检验报告,包括检验项目、结果、标准要求等信息。
3.4 将检验报告归档,以备后续追溯和审查。
四、作业要求1.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检验方法和标准。
2. 检验仪器设备应经过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3. 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4. 检验记录和报告应清晰、准确、完整,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判断。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检验人员应佩戴相关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2. 检验过程中应注意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对于有毒、易燃、易爆等危(wei)险物料,应按照像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储存。
六、常见问题解答1. 什么是进料检验?进料检验是指对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进料检验的重要性是什么?进料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进料的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合格物料,避免不良品进入生产过程,从而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产品质量。
检验作业指导书1.进货检验1.1目的进货检验就是为了有效控制供方不合格品进入仓库,确保供方所提供的产品能满足公司及客户的质量要求。
1.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外购或委外加工的原材料、零部(配)件、半成品、成品的检验1.3职责负责供方物料的质量判定与质量状态的标识1.4作业程序1.4.1进货检验部分1、进货检验根据采购部下发的物资采购订单每周汇总表做好检验准备,准备好测量工具(游标卡尺,卷尺,角度尺等)、工艺、零件图纸、检具及检验标准等;2、仓管员收到送货单后进行检验,根据送货单上的订单号,规格,核对产品是否正确。
核对无误后根据 MIL-STD-105E抽样标准进行抽样检验。
检验合格后在送货单上签字,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次日交质管部;3、产品经检验判定合格后须贴好合格标签,并做入库处理。
产品不合格须贴不合格标签,作退货或挑选处理,并立即开出《不合格品处理单》,经质管部长或以上领导审核签字后及时反馈供方、业务,检验员还须对退货的产品以及不良品挑选过程作好跟踪和验证;4、对于供方送检的新产品的首件,进货检验员要填写《首件检验表》交研发部门确认,最终由检验部门来判定该产品是否合格,确认后立即将确认结果传真供方。
5、各项记录要规范填写,数据要真实,特别是现象的描述要清晰、易懂,必要事可以用简图来描述。
1.5检验方法1.5.1外观检验:一般采取目测,手感,样板对照等;1.5.2尺寸规格检验:卡尺,卷尺,角度尺,千分尺,螺纹环规等;1.5.3承重测试:按指导书要求加载相应的重物作禁止和滚动测试;1.5.4组装测试:与配套的产品进行组装。
1.6检验项目1.6.1管材类1、依采购订单型号,规格与送货单核对,有无质保书;2、管材表面擦拭干净,检查表面有无焊道开裂、模具压痕及材质麻点、凹坑等,方管四处R角是否一致;3、检查尺寸是否正确,方管及圆管壁厚公差±0.05;4、管材直线度、平面度、扭曲度能否满足加工要求,公差范围参照《管材的质量要求》;5、表面要求无严重的划伤,无明显的麻点凹坑,无锈斑等;6、一般管材接头管≤2%, 如有特殊要求则不可有接头管;7、特殊管材类检查捆包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因保护不当导致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划伤。
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进货检验是指在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或者成品时,对所采购的物料进行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进货检验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环节,从而降低质量风险和生产成本。
二、检验人员要求1.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产品知识和检验技能,熟悉相关标准和规范。
2. 检验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商议。
三、进货检验流程1. 接收物料(1) 检验人员应在物料到货时及时接收,并核对送货单和物料数量是否一致。
(2) 如发现物料有破损或者异常情况,应即将通知供应商并记录。
2. 样品抽取(1) 根据采购数量和规格要求,从到货物料中抽取样品进行检验。
(2) 样品抽取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 检验项目(1) 根据物料的特性和要求,确定检验项目和方法。
(2) 检验项目可以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性能测试、化学成份分析等。
4. 检验结果记录(1) 检验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检验标准和方法进行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
(2) 检验结果记录应包括物料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
5. 判定和处理(1) 根据检验结果,判定物料是否合格。
(2) 对于不合格物料,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商议解决措施,如退货、返修等。
6. 检验报告(1) 检验人员应编制检验报告,将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供应商。
(2) 检验报告应包括检验结果、判定依据、处理意见等。
四、进货检验记录管理1. 进货检验记录应按照一定的分类和存档规则进行管理,以便于查阅和追溯。
2. 进货检验记录应保存一定的时间,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五、进货检验的意义和作用1. 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减少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环节,降低质量风险和生产成本。
2. 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确保产品符合客户要求和标准。
3. 促进供应商的质量改进和管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
原材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概述原材料检验是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负责原材料检验工作的人员提供操作指导,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和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检验目的1. 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以防止缺陷产品进入生产环节。
2. 验证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4. 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
三、检验步骤1. 接受原材料交付a. 检查原材料交付单,验证原材料的品名、规格、数量等信息。
b. 检查原材料的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变形等情况。
c. 仔细检查原材料外观,确认无异样或污染。
2. 取样检验a. 按照规定的取样标准和方法,从原材料批次中取样。
b. 确保取样过程的卫生和准确性。
c. 将取样的原材料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检测。
3. 实验室检测a. 根据检测要求,将取样的原材料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的检测。
b. 仔细记录检测结果和相关细节。
4. 数据分析a. 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判定原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b. 如果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及时通知供应商进行问题解决。
c. 记录检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建立数据记录档案。
5. 检验报告a.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编制检验报告。
b. 将检验报告送交给有关部门,以支持后续决策。
四、质量控制1. 供应商质量管理a. 定期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供应商的质量水平符合要求。
b. 对供应商进行合格评估,建立供应商库,及时更新供应商评估结果。
2. 内部质量控制a. 建立严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原材料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定期复核检验标准和方法,及时更新并加以执行。
c. 建立质量异常处理流程,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防尘口罩等。
2.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入厂检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入厂检验是确保原材料、零部件及外协加工件等符合企业质量要求的重要环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入厂检验的流程和方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所有进入本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外协加工件以及包装材料等的入厂检验。
三、职责分工1、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制定入厂检验标准和检验计划,并组织实施入厂检验工作。
2、采购部门负责及时通知质量检验部门进行入厂检验,并提供相关的采购合同、技术协议等文件。
3、仓库部门负责对入厂物资进行初步验收和保管,配合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工作。
四、检验准备1、质量检验部门应收集并熟悉相关的产品标准、技术规范、采购合同及技术协议等文件,明确检验要求和验收标准。
2、准备好检验所需的量具、仪器设备,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且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
3、设计并填写好检验记录表格,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可追溯性。
五、检验流程1、报检采购部门在物资到货后,应及时填写《入厂检验通知单》,通知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
2、抽样检验人员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定抽样方案和抽样数量。
抽样应具有代表性,避免抽样偏差。
3、检验项目及方法(1)外观检验检查物资的外观是否完好,有无变形、划伤、锈蚀、裂纹等缺陷。
(2)尺寸检验使用相应的量具测量物资的关键尺寸,如长度、宽度、厚度、直径等,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
(3)性能检验对于有性能要求的物资,如原材料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零部件的功能、可靠性等,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和检验。
(4)标识和包装检验检查物资的标识是否清晰、准确,包装是否完好,防护措施是否得当。
4、判定检验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对照验收标准,对物资进行判定。
判定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和待定三种。
(1)合格:物资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要求,判定为合格,准予入库。
(2)不合格:物资存在一项或多项检验指标不符合要求,判定为不合格。
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进货检验是指在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时,对所采购物品进行检验和验证,确保所购物品的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进货检验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为企业制定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要求。
二、进货检验的目的1. 确保所进货物品的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2. 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 保护企业的利益,减少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
4. 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进货检验的流程1. 采购准备阶段:a. 制定进货检验计划,明确检验的范围、标准和要求。
b. 确定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
c. 与供应商沟通,明确物品的技术要求和交货期限。
d. 确定进货检验的检验方法和检验设备。
2. 进货检验操作:a. 检验员根据进货检验计划,到达供应商处进行检验。
b. 检验员对所进货物品进行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功能测试等。
c. 检验员根据检验结果,判断物品是否合格,记录检验数据。
d. 如发现不合格品,及时通知供应商,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
e. 如发现重大不合格品或频繁不合格品,可以暂停供应商的供货。
3. 检验结果处理:a. 合格品:将合格品移交给仓库,进行入库操作。
b. 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如退货、返修等。
c. 不确定品:如遇到无法确定是否合格的物品,应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或鉴定。
4. 数据分析和改进:a. 对进货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b. 定期评估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对不合格率较高的供应商采取相应的措施。
c. 不断优化进货检验的流程和方法,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四、进货检验的注意事项1. 检验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检验员应遵循检验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材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原材料作为产品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品质。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原材料的合格率和稳定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原材料检验的流程和方法,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检验准备1. 检验仪器和设备的准备检验仪器和设备是进行原材料检验的关键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显微镜、测量仪器、波谱仪等。
在进行检验之前,需要确保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并校准其准确性。
2. 样品的准备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代表性的原材料样品,并根据相关标准或要求,将样品进行标识、编码。
确保样品的存储环境良好,防止污染和变质。
三、检验流程原材料检验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样品接收和检查将接收到的原材料样品与样品清单进行核对,确保接收的样品与订单一致。
同时,检查样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是否存在破损或泄漏的情况。
2. 外观检验外观检验是对原材料外观特征的评估和记录,包括颜色、形态、气味等。
根据产品的要求,判断原材料样品外观是否合格,并记录检验结果。
3. 物理性质检验物理性质检验主要针对原材料的物理特性,如密度、硬度、粘度等进行测定。
根据产品的要求,使用相应的仪器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4. 化学成分检验化学成分检验是对原材料中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和测定。
根据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等,对原材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微生物检验对于需要无菌或低微生物含量的原材料,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
通过采样和培养方法,检验原材料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确保原材料符合卫生标准。
6. 性能检验性能检验是对原材料特定性能的评测和测试,如强度、韧性、导电性等。
根据产品的要求,使用相应的测试方法进行性能检验,并记录测试结果。
7. 结果判定与记录根据检验结果,对原材料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并填写相应的检验报告。
将检验报告按照规定归档,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供应商。
四、质量控制1. 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市场需求,制定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指标。
原材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检验目的原材料检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对原材料检验的具体操作进行详细说明,以帮助检验员进行准确、高效的原材料检验工作。
二、检验范围原材料检验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原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金属材料、食品原料等。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各种原材料的检验工作,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检验准备1. 确定检验项目:根据产品的要求,确定需要检验的项目,包括外观、尺寸、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
2. 准备检验设备和工具: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和工具,如称量器、试剂、显微镜、卡尺等。
3. 制定检验方案: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检验方案,包括样品的采集方式、检验方法和标准等。
四、检验步骤1. 样品采集:根据检验方案,采集符合要求的样品,并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2. 外观检验:将样品放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外观检验,根据产品的要求检查样品的表面是否平整,是否有破损或污染等。
3. 尺寸检验:使用卡尺等工具对样品的各项尺寸进行准确测量,并与产品要求进行对比,确保尺寸符合要求。
4. 化学成分检验:根据产品的要求,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比如使用滴定法、吸光光度法等。
5. 物理性能检验:根据产品的要求,使用相应的设备和方法对样品的物理性能进行检验,如强度、硬度、粘度等。
6. 检验结果记录:将每次检验的结果准确记录,并进行归档,为今后的参考和追溯提供依据。
五、检验风险和注意事项在进行原材料检验过程中,检验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风险和错误:1. 个人保护:操作过程中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以确保人身安全。
2. 样品处理: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检验项目,确保样品的正确处理,以避免样品的污染或损坏。
3. 仪器操作:使用仪器设备需要按照操作说明进行,确保操作正确、稳定,以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检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对进厂的原材料及过程、产品等进行规定的检验和试验,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2.范围:适用于直接用在本厂产品上的原材料、及产品、半成品进行检验。
3.。
职责:质量部负责对原材料及产品的验证及检验。
4.程序:4.1原材料的检验4.1.1.原材料采购进厂后,采购员按定货合同及相关采购文件,对实物规格、型号、等级、数量、重量等验证无误后,通知质检员进行检验。
4.1.2.质检员核实交检内容和质量证件齐全后方可进行检验。
4.1.3.检验和验证a)对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进行检验。
b)按国家标准进行抽样检验,具体见《原材料检验卡》。
c)质检员按照工艺文件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2.不合格品处置4.2.1.经检验和试验确定为不合格品的原辅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执行.4.3.过程产品检验4.3.1.操作工必须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质检员及时进行首件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向操作者交待清楚。
4.3.2.首检合格,质检员通知操作工继续生产。
4.3.3.在首检合格的基础上,质检员和班组长人员应做好中间抽检,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把发现的质量问题向工人交待清楚.质检员及时填写相关检验记录《不合格生产整改通知单》.4.3.4.经质检员检验出的不合格品应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经主管人员签字后方可回用。
4.3.5.质检员按照产品加工工艺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4.最终产品出厂检验4.4.1.全性能检测委托检验;4.4.2.本公司能进行检验的项目及时检测,结果填写在检验报告单上。
5.相关文件5.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6.记录。
5.1。
3.目测钢板边或断口处无分层,夹渣,表面不应有裂纹结疤折叠现象。
6.规格(尺寸)检验标准及方法
6.1.厚度。
用卡或千分尺测量厚度,
6.1。
1牌号为Q235钢板:其尺寸应符合《GB/T709—2006》中表5的普通精度要求。
6。
1.2。
宽度。
用圈尺测量,其尺寸应符合《GB/T709—2006》中表7要求。
6.1。
3。
长度用圈尺测量,其尺寸应符合《GB/T709—2006》中表11要求。
6。
1。
4.化学成份,要求供应商提供材质证明书,材质证明书的化学成份应符合《GB/T709-2006》中表1和《GB/T1591—2008》中表1要求,
6.1。
5。
力学性能,要求供应商提供材质证明书,其性能符合《GB/T700-2006》中表2和《GB/T1591—2008》中表6要求。
6.2生产厂家为宝钢钢板:
6.2。
1钢板及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应符合Q/BOB 401的规定(附件一)6。
2。
2化学成份标准。
6。
2。
3拉伸试验标准
6.2。
4每批取样标准。
7.检验完毕后做好记录并张贴产品检验标识通知仓库办理入库手续,具体细节按《入库检验规范》与《不合格品管理程序》执行。
附件一:Q/BOB 401标准。
执行日期:
编制: 审核:批准:。
原材料进厂检验作业指导书各种原材料每批进货要求供应商提供材质证明复印件,并进行以下检查:一、无缝钢管1、材料牌号:20钢2、.执行标准::GB/T699-19993、化学成分:C 0.17~0.24.、Si 0.17~0.37、Mn 0.35~0.65、P≤0.035、S≤0.035、Cr≤0.25委托化验室化验.4、检验执行标准:GB/T17395-1998随机每批抽一件取样.5、检查方法:材料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材料牌号进行尺寸检查并记录,外观、尺寸合格后通知化验员,化验员随机抽取一件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做出综合结论。
以上检验合格准予入库,做好记录。
二、圆钢和方钢的检查项目1、材料牌号:45钢。
2、执行标准.GB/699-1999。
3、化学成分: C0.42~0.50 Si 0.17~0.37 Mn 0.50~0.80S ≤0.035 P≤0.035 Cr≤0.25。
4、化验项目:C 0.42~0.50 S ≤0.035如有需要可按委托做Si 0.17~0.37 Mn 0.50~0.80 P≤0.035 等成分分析。
5、检验执行标准:6.检验方法:材料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材料牌号进行尺寸检查并记录,外观、尺寸合格后通知化验员,化验员随机抽取一件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做出综合结论。
以上检验合格准予入库,做好记录。
三、热轧钢板1、材料牌号:Q345B Q235A2、执行标准:GB/T1591-1994。
3、化学成分:Q345B:C≤0.2. Mn 1.00~1.60 S≤0.40 Si≤0.55P≤0.045 Q235A:C0.14~0.22 Mn 0.30~0.65 S≤0.0502 Si≤0.3 P≤0.0454、检查项目: . Q345B尺寸检查厚度.8~16mm. 最大允许-0.2mm,检查厚度25~35mm. 允许-0.6mm5、检验执行标准:6、检验方法:材料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材料牌号进行尺寸检查并记录,外观、尺寸合格后通知化验员,化验员随机抽取一件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做出综合结论。
入厂检验作业指导书1. 引言入厂检验是指在原材料、零部件等进入生产车间之前,对其进行质量检验的工作。
它是质量控制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并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档旨在为入厂检验作业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应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入厂检验的企业和组织。
3. 作业流程3.1 材料接收3.1.1 检查送检单在接收材料时,首先要查看送检单,确认送检材料的数量、规格和其他相关信息是否与送检单一致。
如发现不符,应立即通知供应商或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3.1.2 检查外包装接下来要检查送检材料的外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有无湿漏、破损等情况。
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通知相关人员处理。
3.1.3 材料标识对已检验合格的材料,应在外包装上标注检验日期、检验结果和检验员姓名等信息,以便跟踪和追溯。
3.2 检验工艺3.2.1 样品准备根据检验要求,取出样品,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和加工。
如需特殊处理,如切割、破碎等,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2.2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对于常见的方法,如外观检查、尺寸测量、验光仪测试等,要求检验员熟悉操作流程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3.2.3 检验记录在检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检验结果、检验员姓名、检验日期等信息,并签名确认。
记录应准确、清晰,便于查阅和追溯。
3.3 检验结果判定将检验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样品是否合格。
判定依据应明确,并经过相关人员的共识。
如有争议,应将样品留样,并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进行沟通和协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损失。
3.4 合格材料处理对于检验合格的材料,应及时进行入库处理,并在相应资料中进行记录,如供应商信息、采购信息、入库日期等。
同时,应确保材料的存放环境和条件符合要求,避免损坏和质量问题。
3.5 不合格材料处理对于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应按照质量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原材料检验作业指导书摘要原材料检验是制造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指导书旨在为企业的原材料检验人员提供详细的检验步骤和要求,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要求。
背景原材料检验是制造企业中的一项关键控制点,它对于保证制造产品质量、确保用户健康和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至关重要。
因此,原材料检验工作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确保原材料检验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检验标准•产品合同及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企业标准或内部标准。
检验流程步骤1:接收原材料•检查运输和包装是否完好,如出现问题应及时反馈供货商。
•根据送检单确认物料种类、数量、规格等信息。
•对于易受污染的原材料,应进行隔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步骤2:取样•根据标准抽取合适数量、合适位置的样品,二次封存、标识。
•分类存放样品,便于后续检验和跟踪。
步骤3:检验•根据产品合同及相应标准进行检验,包括外观、颜色、气味、质地、pH值、杂质、微生物等方面。
•对于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代谢物的检验应在封闭式抽样柜内完成,以保证检验人员的安全。
•对于不同种类的原材料应有相应不同的检验流程。
步骤4:判定结论•根据检验结果作出判定结论,符合要求的原材料进行接收,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退回或安排处理。
•检验人员应保留相关检验记录、样品、委托检验单等文件以备追溯。
检验设备和仪器•天平、分析天平、电子天平等称重仪器。
•电磁振荡器、离心机、搅拌器等混合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分析仪等分析仪器。
•称量纸、色卡、化学试剂等辅助工具和耗材。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问题1:样品制备不当,影响检验结果。
•备用样品足够。
•根据不同种类原材料考虑不同的制备方法。
•样品制备过程应详细记录,避免遗漏。
问题2:检验人员人为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检验人员应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
•建立健全的检验流程和标准,规范检验操作流程,确保检验程序的准确性和容错性。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作业目的进料检验是指对原材料、零部件等进料品质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创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进料检验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作业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合于所有进料检验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零部件、包装材料等的检验。
三、作业流程1. 检验计划制定- 根据产品要求和相关标准,制定进料检验计划。
- 确定检验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案。
- 制定检验方法和标准。
2. 进料接收- 接收进料,并进行记录。
- 根据进料单据和标识,核对进料的数量和规格。
3. 样品准备- 根据检验计划,选择样品并进行准备。
- 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4. 检验操作- 根据检验计划和方法,进行各项检验操作,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物理性能检验等。
- 记录检验结果,并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
- 如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或者实验。
5. 检验记录- 将检验结果准确记录在检验记录表中。
- 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判定结果等。
6. 不合格品处理- 对于不合格品,按照像关程序进行处理,包括退货、返工、报废等。
- 记录不合格品的处理情况,并进行追踪和分析。
7. 检验报告- 根据检验记录,编制检验报告。
- 报告中应包含进料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判定结果等。
四、作业要求1.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方法和标准。
2. 检验设备应符合相关规定,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验记录和报告应准确、完整、可追溯。
4. 不合格品的处理应按照像关程序进行,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五、作业注意事项1. 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检验方法和标准。
2. 检验人员应保持检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检验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检验记录和报告应妥善保存,便于追溯和分析。
六、作业评估1. 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进料检验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或者配料进行检验,以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或者配料符合质量要求,并能满足生产过程中的需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确保进料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检验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合于所有进料检验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配料、辅助材料等。
三、检验设备和工具1. 检验设备:根据不同的原材料或者配料,选择合适的检验设备,如显微镜、天平、pH计、电导仪等。
2. 检验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试剂瓶、容器、量杯、试管、移液器等。
四、检验操作步骤1. 检验前准备:a. 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准备所需的检验设备和工具。
b. 清洁检验设备和工具,确保无任何污染。
c. 检查检验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如需要校准,则进行校准操作。
2. 样品采集:a. 根据检验计划,确定样品采集点和采集时间。
b. 使用合适的容器采集样品,并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c. 根据样品特性,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以便进行多次检验。
3. 样品准备:a. 对于固体样品,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样品的研磨、筛分等处理。
b. 对于液体样品,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样品的稀释、过滤等处理。
4. 检验操作:a. 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将样品放置在适当的容器中。
b. 使用合适的检验设备和工具,进行检验操作,如测量分量、测量pH值、测量电导率等。
c. 记录检验结果,并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5. 结果判定:a. 根据检验项目的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
b. 如果结果符合要求,则接受样品;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则拒绝样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6. 结果记录和报告:a. 将检验结果记录在检验记录表中,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
b. 根据需要,生成检验报告,并存档备查。
五、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熟悉本作业指导书,并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2.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护目镜等。
3. 检验设备和工具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进货检验是指在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或者成品时,对所购买的物料进行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进货检验的详细步骤和要求,以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检验前准备1. 确定检验标准:根据企业的产品要求和标准,确定进货物料的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2. 确定检验方法:根据物料的特性和检验要求,确定适合的检验方法和设备。
3. 准备检验记录表:根据检验要求,准备相应的检验记录表,包括物料名称、供应商、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信息。
三、检验步骤1. 接收物料:当物料到达时,检验员应核对送货单与实际物料是否一致,并记录物料的批次号、生产日期等重要信息。
2. 外观检验:根据检验标准,对物料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颜色、表面质量、划痕、变形等方面的要求。
3. 尺寸检验: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对物料的尺寸进行测量,确保其符合要求。
4. 性能检验:根据产品要求,进行相应的性能测试,包括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要求。
5. 包装检验:检查物料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是否符合运输要求。
6. 样品保留:根据企业的要求,保留一定数量的样品作为备查。
四、检验记录与处理1. 检验记录:检验员应准确记录每次检验的结果,包括合格、不合格及其原因等信息,并签字确认。
2. 不合格处理:若物料不符合要求,检验员应即将通知供应商,并按照企业的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包括退货、返修等。
3. 合格品处理:对于合格的物料,检验员应及时将其送至仓库或者生产线,确保其正常使用。
五、检验结果统计与分析1. 检验结果统计:根据检验记录,对进货物料的合格率、不合格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制作相应的报告。
2. 不合格问题分析:对于不合格的物料,进行问题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六、检验设备的校验与维护1. 校验: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校验,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1 要求1.1 原材料、元器件的质量必须符合其相应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或者 生产厂的技术条件的规定。
1.2 原材料、元器件到货后必须进行检验,合格后才干入库。
1.3进货检验普通只作初检检查,即对货物合格证明及外观进行检查。
1.4 每批原材料、元器件经检验后,必须由检验人员填写元器件、材料进货检验记录表(附录 A)并存入档案。
1.5 原材料、元器件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检验完毕,质量不合格或者有其 他质量问题时, 放入不合格品区并及时反馈有关科室进行调换或者退货 处理。
1.6 原材料、元器件需在车间生产使用时需进行确认检验,即对货物进行上电、 动作性能等检查。
并填写元器件、 材料进货检验记录表(附 录 B)并存入档案。
2 检验项目标准及方法检验要求合格证件应有检验人员印鉴 或者标记。
绝缘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 无机械损伤及气泡。
成品的导电线芯不允许断芯。
检验设备及工具检验合格证件目测检查导线两端用万用表 测量检验项目1.合格证明2.外观3.其他 名称聚乙烯绝缘 电线[BV][BVR]聚乙烯绝缘 软线[RV]备注名称检验项目1.合格证明2.外观3.尺寸技术要求合格证件应有检验人员印鉴或者标记。
铜母线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得有三角口、裂纹、折叠及杂物。
允许有轻微的斑疤、麻坑、划道、起皮、机械损伤、氧化、变色等缺陷。
铜母线无明显弯曲变形。
截面尺寸允许偏差不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
检验设备及工具检验合格证件目测检查目测检查游标卡尺(0.02)名称冷轧钢板槽钢角钢扁铁绝缘支撑件检验项目1.合格证明2.外观3.尺寸4.其他1.合格证明2.外观3.尺寸技术要求合格证件应有检验人员印鉴或者标记。
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得有三角口、裂纹、折叠及杂物。
允许有轻微的斑疤、麻坑、划道、起皮、机械损伤、氧化、变色等缺陷。
截面尺寸允许偏差不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无明显弯曲变形合格证件应有检验人员印鉴或者标记。
完整、无明显损伤和缺陷。
尺寸允许偏差不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检验设备及工具检验合格证件目测检查游标卡尺(0.02)目测检查检验合格证件目测检查游标长尺(0.02)备注名称各类启动器检验项目合格证明外观动作性能技术要求合格证件应有检验人员印鉴或者标记。
原材料进厂检验作业指导书
各种原材料每批进货要求供应商提供材质证明复印件,并进行以下检查:
一、无缝钢管
1、材料牌号:20钢
2、.执行标准::GB/T699-1999
3、化学成分:C 0.17~0.24.、Si 0.17~0.37、Mn 0.35~0.65、
P≤0.035、S≤0.035、Cr≤0.25委托化验室化验.
4、检验执行标准:GB/T17395-1998随机每批抽一件取样.
5、检查方法:
材料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材料牌号进行尺寸检查并记录,外观、尺寸合格后通知化验员,化验员随机抽取一件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做出综合结论。
以上检验合格准予入库,做好记录。
二、圆钢和方钢的检查项目
1、材料牌号:45钢。
2、执行标准.GB/699-1999。
3、化学成分: C0.42~0.50 Si 0.17~0.37 Mn 0.50~0.80
S ≤0.035 P≤0.035 Cr≤0.25。
4、化验项目:C 0.42~0.50 S ≤0.035如有需要可按委托做
Si 0.17~0.37 Mn 0.50~0.80 P≤0.035 等成分分析。
5、检验执行标准:
6.检验方法:
材料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材料牌号进行尺寸检查并记录,外观、尺寸合格后通知化验员,化验员随机抽取一件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做出综合结论。
以上检验合格准予入库,做好记录。
三、热轧钢板
1、材料牌号:Q345B Q235A
2、执行标准:GB/T1591-1994。
3、化学成分:Q345B:C≤0.2. Mn 1.00~1.60 S≤0.40 Si≤0.55
P≤0.045
4、检查项目: . Q345B尺寸检查厚度.8~16mm. 最大允许-0.2mm,
检查厚度25~35mm. 允许-0.6mm
5、检验执行标准:
6、检验方法:
材料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材料牌号进行尺寸检查并记录,外观、尺寸合格后通知化验员,化验员随机抽取一件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做出综合结论。
以上检验合格准予入库,做好记录。
四、铸钢
1、材料牌号:ZG 310-570
(1)执行标准: GB/TH352-1989.
(2)化学成分:C 0.45-0.5 Si 0.50-0.6 Mn 0.9-1.2 S≤0.04
P≤0.04.
(3)尺寸按图纸,平面、外圆加工余量不大于3mm,孔加工余量不大
于4mm
2、材料牌号:ZG230-450
(1)执行标准: GB/T11352-1989.
(2)化学成分::C 0.25-0.3 Si 0.40-0.5 Mn 0.8-1.0 S≤0.04 P≤0.04.
3、检验方法:
毛坯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技术要求随机抽取3-5件进行尺寸检查并记录,外观、尺寸合格后通知化验员,化验员随机抽取一件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做出综合结论。
以上检验合格准予入库,做好记录。
五、铸铁
1、(1)材料牌号;HT 250
(2)执行标准;GB/T9439-1988。
(3)检验布氏硬度,并做化学分析,如有需要可看金相、看组织是否缩松。
硬度HBS171-240(检验用布氏硬度计检验)
(4)检验方法;
毛坏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零件图随机抽取2件进行硬度检查。
尺寸检查:外协检查员根据零件图检查毛坯,平面、外圆加工余量不大于4mm,孔加工余量不大于5mm。
每批随机抽取3-5件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各项合格准予入库.
半成品检验根据零件图检查相关尺寸,合格准予入库.
2、(1)材料牌号:QT450-10
(2)执行标准:GB/T1348-1988。
(3)检验布氏硬度,并做化学分析,如需要可看金相,主要金相组织:铁素体,不允许有缩松。
硬度HB160-210 检验用布氏硬度计检验。
(4)检验方法:
毛坯进厂后,外协检查员根据零件图检查毛坯,平面、外圆加工余量控制在4mm,孔加工余量不大于5mm。
每批随机抽取3-5件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各项合格准予入库.
半成品检验根据零件图检查相关尺寸、检查数量,合格准予入库.
六、抽样方案
1.外观、尺寸抽样.(钢材应成批验收,每批由同一牌号、同一炉号、同一质量等级、同一品种、同一尺寸、同一交货状态的钢材组成)如下表:
2. 外观、尺寸判定
如外观、尺寸在抽检样本中未发现不合格品,判定该批合格。
如有一件不合格,则从该批产品中抽取原来两倍数量的样本再一次检验。
二次仍有不合格现象则判定该批不合格。
3. 抽样试验判定
在抽样试验中,如果试件全部符合要求,则该批产品认为合格。
如果有二件或二件以上试件不能通过同一项试验,则该批产品认为不合格。
如试件有一件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时,则在同一批产品中抽取原抽样两倍的数量的试件,再进行对不合格项目的试验,如新的试件全部符合要求,则该批产品仍为合格。
如在试验中仍有一件试件不符合规定要求,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如仅为基本尺寸不符合规定要求,允许逐件挑选合格品使用。
4.不合格处置
原材料试验中发现不合格时,及时填写<不合格品通知单>通知仓库停止发料及作退货处理,仓库管理员按要求对原材料进行隔离和标识。
对已经投料生产的,由生产部门将不合格原材料全数退还仓库进行隔离和标识,等待处理。
对可以降级使用的原材料,需有技术部长或上级主管领导签字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