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警察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 格式:ppt
- 大小:804.00 KB
- 文档页数:30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警察及其职务最早可追朔到距今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就曾出现过具有类似现代警察性质的职业。
朝廷分别设置了司民(主管人口户籍)、司稽(主管防盗)和司寇(主管监狱、刑罚及监察事务)等职,行使治安管理职能。
但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二、近代中国警察的前身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制度的引进,首推清末的改良派湖南巡抚陈宝箴、黄遵宪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在湖南建立的“保卫局”,这是中国现代警察的雏形,并第一个提出了警政理论——“警视之职,以备不虞,以检非为。
总局以外,分区置署。
大凡户数二万以上。
设一分署。
六十户巡以一人。
司者持棒巡行,计科受代。
皆有手札,录报于局长。
余考其职,盖兼周官司救、司市、司暴……修闾氏数官之职。
后世惟北魏时设候官,名曰白鹭,略类此官。
西法之至善者也。
”三、民国时期的警察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在这段时间,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得到了发展,不但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严密,而且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
但国民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建设是畸形的。
全国警察总署是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但没有文化宣传机构,仅设了对内的教育部门,而且片面地发展和强化警察执行社会镇压的职能。
四、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警察1937年初,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
当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土匪地痞也经常出没。
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7年,我党在延安正式成立公安局,称为延安市公安局。
中国警察的发展简史“警察”的称呼由来“警察”这个名词在历史上不是我国固有的。
警察(police)一词最早源出于古希腊,表示“秩序”、“社会和平”的意思。
而中国开始使用“警察”之名则始于清末。
意大利当代汉学家马西尼(Federico Masini)在《现代汉语语汇的形成》一书里,做过详细的考辨。
他指出,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清廷的总理衙门指示翰林院及六部,拟定了一份派遣高级官员前往外国访问考察的名单,要求他们撰写考察报告,俾作为改革的基础。
这一波大臣出洋考察以傅云龙为始,他去了日本、美国、秘鲁和巴西等四国,计为时两年。
傅云龙归来后写了许多考察记,在日本部分即有《游历日本图经》和《游历日本图经余记》两册,书中将日本以汉字书写的“警察”带了回来。
接着,中国第一代日本专家黄遵宪又在所著的《日本国志》里简介了日本的警察制度。
“警察”这个现代名词开始出现。
但中国正式的设置警察却比他们的著作晚了几年。
光绪二十六年(一九○○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联军除军事占领外,为维持治安而设了有警察之实的“安民公所”。
八国联军后的第二年,北京模仿联军之制而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
而于此同时,则是袁世凯也在河北的保定设“巡警分局”,置巡警这种职称,警察制度正式登场,取代了以前的保甲团练及捕快。
因此,现代的警察之称源于日本.在语言的形成上,这称之为回归借词,它的意思是,警察乃是汉字中原有的词汇,但汉字的这种用法早已被人遗忘,最后是兜了一大圈,再从日本那里重新找回。
在当代汉语中,这种“回归借词”举之不尽,通俗的“写真”、“人气”、“一级棒”,严肃的如“自由”、“进步”等均属之。
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从事司法审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时期只是有了监狱这种司法执行机关。
警察法的基本概念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警察法概述•警察法的渊源和法律关系•警察的权力和职责•警察法的实施与司法保障•警察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警察法的发展趋势和展望目录01警察法概述警察法是以警察机关的组织、职权、任务为核心,调整警察机关与社会、警察机关内部关系,规范警察行政行为和刑事执法行为,保障公民人身自由、财产权和安全的法律规范体系。
定义警察法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国家意志性和行为规范性,是国家的重要行政法。
特征警察法的定义与特征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法规《大清违警律》于1908年颁布。
警察法的历史演变清末民初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治安警察法》、《刑事警察法》等一系列警察法规。
民国时期1950年,公安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暂行条例》,标志着新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作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规范警察行政执法行为等。
价值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法治建设等。
警察法的作用与价值02警察法的渊源和法律关系习惯法在某些情况下,警察机关和警察可以根据习惯法和判例执行职务。
制定法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警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国际法国际法也可以成为警察法的渊源之一,例如有关国际合作和跨国警务合作的国际条约和协定。
警察法的渊源警察法规定了警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程序与实体的关系警察机关和警察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履行职责,同时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警察法的程序性规范和实体性规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警察法的完整体系。
030201指警察机关或警察在执行职务中涉嫌犯罪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指警察机关或警察在执行职务中违反警察法或相关法规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指警察机关或警察在执行职务中给公民或组织造成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03警察的权力和职责警察有权依法实施治安管理,包括巡逻、检查、盘问、逮捕等措施。
第二章人民警察法总则第一节人民警察法立法的目的和依据一、立法的目的国家制定人民警察法的目的,就是国家通过制定警察法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或者期望警察法所体现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是国家的法律之一,是调整警察法律关系的专门法律。
规定人民警察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义务纪律、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的警察法典。
规范警察的行为,是人民警察活动的准则。
警察法制定的目的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警察法制定的目的或价值也相应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1条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民警察的队伍建设,从严治警,提高人民警察的素质,保障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这一规定,包含以下含义:(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任何人都不得破坏,变更和以其他形式分裂国家领土。
马克思主义认为,警察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依靠暴力、强制和特殊的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维护国家安全是人民警察的首要任务。
人民警察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主要是保卫统治阶级政权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和颠覆。
对外同侵略和颠覆活动作斗争;对内防范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
具体要求是:1、积极防范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中国警察发展史,都来熟悉一下吧!1905年10月8日,慈禧下令设立巡警部,从而统一了全国的警察机构,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中央警察机关。
巡警部设警政、警法、警保、警务、警学5个司,成为全国警察事务的最高指挥和监督机关。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正式确立。
(满清时期的警察)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完善了清朝创立的现代警察制度,并且更加注重学习欧洲特别是德国的警务模式,警察职能更加明确,机构和警种设置也更加齐全。
1914年,北洋政府还在北京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武装警察队伍“保安警察大队”。
(北洋政府时期的警察)到了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承袭了北洋政府的警察制度,警察机构设置更加齐全,警种也比较丰富,除了治安巡警外,还有刑事警察、外事警察、司法警察、消防警察、政务警察、卫生警察、税务警察、盐务警察、矿业渔业及森林警察、铁路警察、交通及航空警察等专业警察,并且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包括警官高等学校、初级警官培训学校、警士教练所在内的三级警察教育制度。
(民国时期的警察)新中国成立后,警察被命名为“人民警察”,这是世界上唯一被冠以“人民”之称的警察队伍。
1949年10月25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确定了人民公安的管理体制,公安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解放军军装式的第一代中国警服(四九式警服)历史重任“清剿土匪”。
姜黄色的“五零式”,历史重任“反特控特、剿匪、镇压反革命”。
白上衣蓝裤子的“五五式”和“五九式”,历史重任“保卫经济建设、打击政治犯罪”。
像军装的“六六式”。
藏蓝色的“七二式”,历史重任既要拨乱反正,又要整顿治安。
有了警号的“八三式”,历史重任针对大案特大案的“严打”。
改革“八三式”的“八九式”,历史重任“维护社会稳定安宁”。
接轨国际的“九九式”,历史重任发案少、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希望中国未来的警察是这个样子的!。
我国公安法制工作创新之历史考察(19491978)我国的公安法制建设,是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彻底砸烂压迫人民的旧警察制度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安保卫工作的历史经验之上开始的,也就是说,早期的公安法制工作创新是与新中国的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紧密相联,并伴随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向前推进的,建国初的三十年,我国的公安法制工作创新和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的发展道路,公安法制工作初步确立。
一、公安法制工作创新的萌芽期新中国成1949年秋,中国人民经过了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
此时,为了明确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人民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是属于人民的武力,其任务为保卫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保卫中国人民的革命成果和一切合法权益。
同时,《共同纲领》明确指出新中国要废除一切旧的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建立保护人民的司法制度。
因此,新中国在彻底摧毁国民党旧法的基础上,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开始了公安法制工作创新的艰难探索。
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政权,解决新政权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和巩固刚刚诞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帮助建立和维护各项社会秩序。
根据这一时期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创制了一系列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令和地方性公安法规。
可以说这一系列法律、法令和地方性法规的颁行是我国公安法制建设的开端和萌芽,更是新政权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和社会问题的创举。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1.政权巩固方面: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惩治反革命条例》,1952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公安部颁布了《管制反革命分子暂行办法》、《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政务院关于没收反革命罪犯财产的规定》等刑事法规。
第一节警察的产生发展一、警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一)两种对立的警察起源观1.警察自然起源观。
警察与人类同生共存,是自然现象。
2.马克思主义的警察起源观。
警察与国家同生共存, 是社会现象。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警察是国家与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警察与国家一样古老;国家是不能没有警察的。
(一)警察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
2.阶级条件:冲突对立阶级间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
3.社会条件: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对付犯罪的客观需要。
4.政治条件:国家机器的形成和完善。
警察现象的产生与国家现象的产生有同样的历史条件。
二、警察的历史阶段与制度体系(一)警察的历史阶段1. 警察的萌芽时期:伴随国家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
2. 古代警察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警察现象。
其特点是:(1)警察行为尚未能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2)警察行为在法律上极不严格;(3)私刑普遍存在。
3. 近代警察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的国家警察行政制度。
1829年英国人罗伯特·比尔建立的首都伦敦警察系统,是其最早的代表。
近代警察行政制度的出现,有其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其特点是:(1)警察行政职能独立化。
(2)警察组织专门系统化(3)强调法治。
(4)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和专用警械装备。
4. 中国警察行政制度:中国警察现象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警察行政制度始建于清朝末年。
1905年在北京建立的巡警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中央警察机关。
5.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警察机关:(1)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建立的治安委员会,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警察机关。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全俄肃清反革命与投机非常委员会(简称肃反委员会或“契卡”),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警察机关。
(3)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人民警察机关建立的规律: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以后,彻底砸烂一切剥削阶级的旧的警察机器,建立起真正属于人民的警察机关。
人民警察法概述第一节人民警察法概述早在198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就指示,要改革人民警察体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警察法。
以后又多次指示,要加强公安法制建设,人民警察法要尽快出台,以适应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和维护稳定的需要。
据此,公安部从1982年初即组织专门班子,着手起草人民警察法。
经过13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并参考、借鉴了一些国家的警察立法,先后草拟了40多稿,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送审稿)和送审修改稿,分别于1991年7月和1994年6月提请国务院审议。
1994年12月3日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李鹏总理12月5日签署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草案的议案。
1994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人民警察法草案进行了初步审议。
会后,根据常委会委员审议的意见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有关部门以及专家的意见,对人民警察法草案稿又进行了修改。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995年2月28日通过并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以下简称《人民警察法》),是确立我国人民警察制度的重要法律,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法律武器。
它的颁布和施行,对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警察队伍建设,保障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警察法的立法目的?人民警察法的立法目的也就是人民警察法的立法宗旨,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制定人民警察。
《人民警察法》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民警察的队伍建设,从严治警,提高人民警察的素质,保障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公安发展历程公安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府制度。
古代公安机构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处理刑事案件和保护人民安全。
从封建社会到民主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公安机构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公安机构也不断完善和优化。
192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国民政府警务部门,标志着中国公安机构的正式建立。
此后,公安机构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和维护人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安机构成为国家的重要安全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机构经历了从行政机构向专门部门的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形势和任务,公安机构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和改善工作作风。
同时,公安机构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其他部门合作,共同维护社会安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安机构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犯罪形式和手段也不断变化。
公安机构积极应对,加强警务改革和科技装备建设,提高反恐、打击刑事犯罪和维护社会安全的能力。
现在,中国公安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安机关通过加强刑事侦查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和推进智慧警务建设,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尽管公安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公安机关在依法办案、服务群众、改善工作作风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未来,公安机构将继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警务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工作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安服务。
同时,公安机构还将继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形成协同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国公安机关发展的历史
中国公安机关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抗金英雄举的期间,中国统一的中心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警务配置体系,并成立了
重要的警务机构,如殿试或“殿审局”、巡抚、督抚、御史。
明朝时期,政府继续发展和完善警务体系,并成立警备机关,如特务司、内
务司等。
清末民初,军事政权时期,公安机关根据警察管理清制又进
行了大规模的组织,随后宣布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公安机关重新实施
了审慎管理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公安机关随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一方面坚持防止任何恶意犯罪
行为,另一方面实行“依法治国”的政策,不断发展完善公安机关的
责任范围、权力和管理制度。
中国公安机关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取
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