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4
《跳绳》(01)教学设计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预计时间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备注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结合表格,说说获取的信息。
2.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选择性地提出比多少的问题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合起来求一共的存入“问题银行”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1)列出算式。
40-28=师:追问什么用减法,提出学习任务——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2)估一估:40-28的差大约是多少?生:十几,因为28接近30,40-30=10,30是大估了,所以结果要比10更多。
(3)探索算法,明确算理。
①学生独立探索后小组交流。
②汇报展示,生生评价。
方法一:摆小棒。
生:先拿出4捆小棒表示40,要减去28,可以先拿走2捆,剩下2捆再把其中一捆拆开拿走8,就剩下12根。
所以40-28=12。
方法二:拨(画)计数器。
生:我先在十位上拨出4个珠子表示40,要减去28,应在十位上拨掉2个,还要在个位上拨掉8个,可以个位上没有珠子,只有向十位向1当10,十位减去一个珠子,个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并给学生创造机会位拨上10后,再拨走8个就剩下2个珠子,所以40-28=12。
方法三:先分后合法。
我把40分成30和10,10-8=2,30-20=10,10+2=12。
所以40-28=12。
方法四:数线图往回数。
40-20=20,20-8=12。
所以40-28=12。
方法五:列竖式计算。
生:根据以前的竖式计算,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借1当10,所以个位得到2,十位上本来有4,借走了1个剩下3个十再减去2个十就是1个十,所以40-28=12。
(竖式计算展示要关注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比如不够减就减数减被减数、十位上忘记减去借给个位的1等。
)③对比中找联系,优化方法。
师:以上方法中有相同的地方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都有破十的过程。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到100的顺序和倒序;2. 培养学生的集中力和注意力;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计算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到100的顺序和倒序;2. 加法和减法运算;3. 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1. 加法和减法运算;2. 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条跳绳;2. 学生准备好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跳绳示范一下,然后叫几个学生也跳一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问学生有没有跳过100下的经历,引导学生回忆跳绳的时候数数的规律。
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到100的顺序和倒序的方法,然后分别让学生练习数到100的顺序和倒序。
2. 教师出示几个加法运算的例题,让学生利用跳绳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3. 教师出示几个减法运算的例题,让学生利用跳绳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人跳绳,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记录结果,然后一起计算,看哪个小组的计算正确率最高。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让其他小组成员理解。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跳绳数数的规律,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尝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让学生回家练习数到100的顺序和倒序;2. 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数到100的顺序和倒序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七、教学反思:通过跳绳的方式教学数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一年级下册的学生来说,尤其适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相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案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学会从日历上读取基本的日期信息。
第6课时跳绳【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80页内容。
【教学目标】1、学会百以内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退位减法算理。
难点:连续退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你们常做的一项活动就是跳绳,板书课题。
跳绳也是我们体育课要测查的一项。
说说你的跳绳成绩。
(请3-4名学生说一说)二、出示统计图表: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统计表。
1、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三人一共跳多少下?(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比小亮少跳几下?……2、这些问题你会解答吗?板书:62-48=咱们先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自由回答,追问:你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3、62-48到底等于多少?你能准确的算出来吗?试着独立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1)62-40=22 (2)62-50=12 (3)62-42=20 (4)68-48=20 22-8=14 12+2=14 20-6=14 20-6=14 (5)用竖式计算:板书: 6 2- 4 8 强调:1 4 各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用5-4=1。
4、用竖式解答:70-48 70-62三、老师能跳100下,老师比小红多跳几下?板书:100-48学生试着自己解答,小组讨论,汇报。
(1)98-48=50 (2)99-48=51 (3)100-50=50 (4)100-40=60 50+2=52 51+1=52 50+2=52 60-8=52 (5)竖式计算:板书:1 0 0- 4 8 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讲一讲。
5 2【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弄懂题意,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6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跳绳》教
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发
展估算意识。
2.锻炼学生的观察比较、口头表达、交流参与和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计算方法并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跳绳,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跳绳能力。
学生们七嘴八舌,互相比较,气氛活跃。
二、探索新知:
教师让学生观察三位同学的跳绳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让一位同学算出小红比XXX多跳多少下。
学生们用不同的
方法进行计算并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
教师板书一个两位数减一个两位数的竖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计算。
学生们提出不同的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最终,学生们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拓展延伸:
教师让学生进行类似的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五、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也指出学生们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跳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启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在每周五下午大课间的时候都会做一些什么体育运动?生1:踢毽子生2:跳绳……师:看来你们的大课间很有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3个新朋友,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玩什么?生:跳绳师:那今天我们就在跳绳中学习我们的新知识。
师:这三个小朋友正在进行跳绳比赛,老师吧他们跳绳的情况整理成了表格形式,那么,从表格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小东跳了21下。
师:非常棒,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生1: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生2: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生3:小东比小红少调多少下?……(教师选择性的把有关问题进行板书)师:那我们先来解决“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要求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信息?生: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师:非常棒,很快就把我们的关键信息找到了,那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生:40比28多多少?师:也就是说40和28在做比较,两个数在做比较,应该用什么法?生:减法。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生:40—28师:非常棒,看来以前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忘记。
那你算出得数是多少吗?赶快行动起来。
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的得数是几,怎样计算的?生:40—20=20 20—8=12,所以40—28=12师:这位同学把28分成20和8,并采用连减法来计算这道题,非常棒。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跳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跳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和比较不同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物体,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宽度和高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数学课堂上,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理解。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宽度和高度,能用相应的词汇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宽度和高度,能用相应的词汇进行描述。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跳绳、不同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物体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一份学习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跳绳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跳绳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跳绳的长度吗?跳绳的长度是不是一样的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物体,如尺子、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用词汇描述它们的特点。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6.5跳绳一、教学目标1.知道简单的跳绳小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跳绳活动。
2.学会记录小组跳绳计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并画出跳绳次数的柱状图。
二、教学重点1.能够进行简单的跳绳活动,并按要求跳绳计数。
2.能够记录跳绳次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并画出跳绳次数柱状图。
三、教学内容1.复习“两位数横式添数”的内容。
2.学习跳绳技巧,如单脚跳、双脚跳、左右跳等技巧。
3.学习记录跳绳计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柱状图的作图。
四、教学过程1. 活动导入询问学生谁会跳绳,然后请几名学生表演跳绳,让其他学生可以观摩。
2. 活动展开1.学习跳绳技巧。
讲解单脚跳、双脚跳、左右跳等技巧,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老师进行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2.记录跳绳计数。
将学生分成小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跳绳,记录每名学生跳绳次数,然后汇总小组内所有成员的跳绳次数,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3.画出柱状图。
小组内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然后在黑板上画出跳绳次数的柱状图。
3. 活动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跳绳技巧,是否能够记录跳绳计数,并画出柱状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跳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运动的好处,同时也知道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图像表示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跳绳技巧进行纠正;在学生进行数据统计时,老师也要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
在画柱状图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听懂、看懂、并掌握方法。
跳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认识跳绳的基本概念和动作要领。
2.掌握一些简单的跳绳技巧,如单人跳、双人跳等。
3.发现数学与跳绳的联系,认识数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1.跳绳的基本概念和动作要领。
2.单人跳和双人跳的技巧。
3.数学与跳绳的联系。
教学难点
学生在跳绳的过程中,需要精准的动作配合和相应的节奏感。
教学准备
1.一条标准跳绳。
2.几个跳绳动作的示范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步:认识跳绳
1.向学生介绍跳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如“跳绳”的定义、标准跳绳的长度等。
2.示范单人跳绳的动作要领,学生们需要注意动作的步骤、力度和节奏感。
第二步:单人跳绳
1.让学生自由实践,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节奏感进行单人跳绳。
2.在跳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跳绳的规律和节奏,促进学生对时间的感知。
第三步:双人跳绳
1.示范双人跳绳的基本技巧,如跳绳的配合、节奏等。
2.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互相配合,来完成双人跳绳。
第四步:数学与跳绳的联系
1.通过跳绳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跳绳的联系。
2.以时间为例,让学生在跳绳的过程中,对单位时间的感知更加深刻。
教学总结
通过跳绳的实践过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跳绳技巧,还可以发现数学与跳绳的联系,体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跳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是一种非常好的体育教育方式。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跳绳教案文案5篇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跳绳教案文案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跳绳教案文案5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二、学生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
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说一说上体育课了,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跳绳。
(课件出示)1、同学们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说说看。
4个男生和4个女生;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的;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
然后完成有关算式:□+□=□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你还能说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同桌合作,边说边写,教师巡视指导)3、师生共同整理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说、写,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二:画一画(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继续提高学生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绳起源于哪个国家吗?(中国)你知道跳绳有哪些好处吗?(指名回答)其实,跳绳中还隐藏着好多数学问题呢。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解决跳绳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跳绳)
二、新课探究:
1、课件出示统计图表: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统计表。
说一说:你从中得到那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
(1)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2)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
3、解决问题一: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你会解答吗?怎么解答呢?如何列式呢?( 40-28 = )
(1) 40-28到底等于多少?你能准确的算出来吗?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独立尝试解决,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全班交流展示:
用计数器算:个位0减去8不够减,向十位借1,个位就变成10,十位4变成3,10-8=2,30-20=10,10+2=12。
用竖式计算:(师板书)强调: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十位上的4借走1还剩3,用3-2=1。
4、解决问题二: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你会解答吗?怎么解答呢?如何列式呢?( 32-28 = )
(1) 32-28到底等于多少?你能用竖式尝试解决吗?全班齐练,指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展示: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5、小结:减法算式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你学会了吗?竖式计算做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
算一算,说一说。
70-34= 44-27=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