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朝圣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25
设计与⽂化——杉浦康平杉浦康平,平⾯设计⼤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神户艺术⼯科⼤学教授。
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并多次策划构成有关亚洲⽂化的展览会、⾳乐会和书籍设计,以其独特的⽅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代创作者影响甚⼤。
被誉为⽇本设计界的巨⼈,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
主要著作主要著作有:《来⾃维加阿尔的报道》、《亚洲的宇宙观》、《曼陀罗的世界》、《眼球中的曼陀罗》、《⽤⽴体看星星》、《⽇本形、亚洲形》、《⽂字的宇宙》、《⽂字的节⽇》、《圆相的艺术⼯学》,1996年NHK电视台教育节⽬播放的《形状诞⽣》是综合了杉浦先⽣的创作原理⽽编成的,1997年出版发⾏。
《视觉传达》(讲谈社)《亚洲的宇宙+曼荼罗》(讲谈社)《变幻的众神=亚洲的假⾯具》(⽇本放送出版协会)《⽂字的宇宙》(写研)《⽴体看星星》(福星馆书店)《亚洲的宇宙观》(讲谈社)《花与壶、丰穰与再⽣的宇宙轴》(私家版)《花宇宙=⽣命树》(NHK事业)《⽂字的祝祭》(写研)《⽇本的造型.亚洲的造型》(三省堂)《造型诞⽣》(NHK出版)等《吞下宇宙》(讲谈社)《叩响宇宙》(⼯作社)《亚洲之书·⽂字·设计》(Trans Art)《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纪》(Trans Art)杉浦康平书籍设计作品简析杉浦康平的书籍装帧设计⼀直⾛在世界的前沿,在⽇本他被誉为平⾯设计界的巨⼈,现代书籍艺术设计的先⾏者。
[3]在他现今的所有平⾯设计作品中,⽆⼀例外地体现着他所理解的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专业出⽣的他,在对于每本书或每本杂志的设计时,都像是在对⼀个⽴体空间进⾏剖析和设计。
就如他的名⾔“⼀本书不是停滞某⼀凝固时间的静⽌⽣命,⽽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有⽣命的元素。
” [4](P.108)在对事物的观察上,他更是极具创意地提出了“五感世界” 注1的理念,指出设计并不是单⼀的视觉问题,⽽是⼈全⾝⼼的感觉的创造活动。
[5]他更是将⾃⼰的⼯作室命名为“Plus Eyes”,即“复眼”。
西泽立卫,1966年生于东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
1987年,妹岛和世离开了工作了6年的伊东丰雄事务所,自立门户。
偶尔回去拜访伊东丰雄的过程中,妹岛和世慢慢认识了新来伊东丰雄事务所的西泽立卫。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初,西泽选择了追随妹岛,并于1995年西泽与妹岛和世共同成立SANAA,1996年完成了两人的第一个作品。
在这之后,他们先后拿下了许多国际大奖,他们的荣誉起点是1998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到了2004年两人则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并在2010年两人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除了SANAA 之外,西泽立卫和妹岛和世都有各自独立的工作室,带领着各自进行的项目。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能独扛大旗,在合作项目中又能相互配合。
在讨论中,他们一个思维感性飘逸,一个维持理性分析,使得他们的作品建筑在创新之余又不显得过于取巧。
正是这样平等而辩证的合作模式,他们成为了不可代替的黄金组合。
其中,西泽立卫与妹岛和世默契配合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
细致、直观、轻盈、简洁是西泽立卫的建筑设计风格。
他的建筑通常显得异常纯粹、朴实而轻薄。
他的作品多以简约的形态空间的流动感以及与环境巧妙融合为特色,无不体现了西泽立卫在建筑上的实验精神,以及他对另类都会生活模式的兴趣。
——没有束缚的飘逸建筑打造者文/王萱西泽立卫庭院的空间,这也是西泽立卫最喜爱的设计特色。
沿着走廊而建的四个日式庭院清幽静谧,让宾客engawa空间和楼梯设计向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传统住宅建筑致敬俯瞰项目概览大屋顶自然地延续了公园内的有机景观整座美术馆空无一物,既无传世名画,也无新锐精品,每年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
原本灰白的、冰冷的、封闭的水泥空间,在自然的温润下,变得和顺且柔软。
项目概览。
22在物与岚·设计收藏酒店(Hylla Vin⁃tage Hotel )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业主方、运营方与设计方一直在不断碰撞与推敲,究竟,我们想呈现的是间怎样的酒店?抑或它就是自然生长的,放弃设计的,但却是舒适而质感的。
观堂设计于2018年初承接该项目。
当时,这是一片建到半途停工的纳西仿古建筑群,原计划想走传统的旅游模式。
新业主接手,一切从头来过。
这片土地曾是木氏土司一族的发源地和隐居地,是曾经统治丽江400多年的纳西王族的祖宅地。
我们希望呈现的酒店是精致的、现代的、细心的,但它首先应该是服从环境、融于其中的。
尊重环境,不违背自然,是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力求用质朴的语言去表达,不用炫技的方式去呈现,努力尝试放弃设计的设计。
原建筑群的入口,自南往北进入,左右是2栋对称的纳西仿古楼房,入口正中为3个门洞牌坊,一览无余且过于直白。
设计中,调整了进入酒店的动线,在东南方向增设车辆落客区。
客人初到酒店,在此停车下马,服务人员协助卸下行李,三四步缓台阶上到平台,稍做休憩;然后移步换景,经过两三道长廊逐渐安静下来,旅途的疲惫和尘埃慢慢消除,度假的心境开始溢出,充满期待地进入酒店。
正式遇见酒店前,会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悬挂着黑色金属帘。
透过若隐若现的帘子能看见亮着灯光的房屋,那是疗愈室和VIP 室。
走廊尽头是酒店的接待大厅,感应门缓缓打开,玉龙雪山就这样呈现眼前,猝不及防。
而原建筑群在大厅与雪山之间建有2栋楼房,高度刚好将雪山遮挡得严严实实。
为了营造“开门见山”的震撼效果,为了让客人更完美地体验雪山,设计过程中与业主方反复权衡与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拆除了原有的2栋建筑,让空间于自然,力求更纯粹的呈现。
拆除那2栋遮挡视线的房屋后,在原处设计了一片水景,从中庭反观酒店,能在水中望见建筑的倒影,相映成趣。
大厅顶部矩阵排列的灯具装置,其灵感来自茶马古道的马帮铃铛。
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弧度曲线,300盏灯逐一悬挂,远远地与玉龙雪山相呼应,更像一场虔诚的朝圣。
英国景观设计师杰弗里·杰里科的设计语言作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杰弗里·杰里科(1900—1996)被认为是英国景观设计学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英国景观学会的生命和灵魂(迈克·唐宁)”。
杰里科既受到欧洲古典园林的熏陶,又接受了很多现代主义的思想,擅长运用水景、长步道等设计要素,潜意识和哲学思想在他的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192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的出版到1992年完成美国亚特兰大历史花园(Allanta History Gardens),杰里科的设计生涯几乎跨越70年的时间,完成了100多个项目。
基于对世界园林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杰里科创作了很多经典的设计和著作,是一位严谨又富有创造力、个人风格强烈又颇具人情味的设计大师。
杰弗里·杰里科出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来到伦敦的建筑协会学校学习建筑学,在此受到古典设计的熏陶。
1924年,杰里科与其学友谢菲尔德(Jock Shepherd)合作,进行了长达5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的研究和测绘工作,并出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当时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
1928—1933年杰里科在建筑协会任教。
1931年杰里科成立景观设计咨询公司,正式开始景观设计生涯。
杰里科的规划设计实践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1927—1960年),主要工程有彻德峡谷工程(cheddar gorge)和迪去雷庄园(Ditchley Park)。
第2阶段(1960—1980年),此阶段他的设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设计语言和设计哲学。
第3阶段(1980—1996年)杰里科的作品更加成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方案,莎顿庄园(Sutto n Place)、穆迪历史花园(Moody History Garden)和亚特兰大历史花园都完成于此阶段[1]。
1杰里科的设计要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深入了解,给予了杰里科古典园林的丰富营养。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论和评价陈绍华,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尽管有太多的媒体都曾经采访和报道过他,但是,这个平和练达而任性率真、言谈幽默却又沉着冷静、激情四溢的前西安才子、现在的中国设计大家都是我们难以把握和评论的。
但是作为一个坦诚而率真的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无疑会流露和体现他的思想与品性。
“虽已知天命,仍童心未泯,爱胡思乱想,盼上苍开天,好另辟蹊径。
恶陈规陋习,鄙视功利,与世无争。
喜孤独,亦交挚友,做事求完美。
”这是陈绍华对自己评价中的一部分,这一点我们从他的最早的设计作品中《绿,来自您的手》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个为他带来最初荣誉和鲜花的作品是在他人生充满远大理想却又生活充满艰辛的青年时代创作的,其清新柔美、充满朝气的设计无疑是他完美的理想主义与“另辟蹊径”的探索精神的最初体现。
在当时工农兵统治一切的宣传画潮流中开新风气之先河,一时成为各地竟相模仿的对象。
而他真正的设计历程是深圳开始。
在1992年,经过四年探索和积累的陈绍华已经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平面设计师之一,当时他已经创办了很有名气的陈绍华工作室。
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单纯的学术创作和商业利润追求之中,对平面设计的理想信念促使他和当时的先行者王序、王粤飞等人一起发起和举办了后来成为传奇的“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这个展览后来成为追溯中国平面设计历史的圣火点燃之举。
而陈绍华在展览中携带深厚文化传统却以时代气息呈现的海报作品令所有的海内外观者叹服,为他赢得荣誉的《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海报以及后来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邮票》都是这个风格的强烈体现,绚烂的色彩、简练而创新的传统图案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神韵。
是次展览,他成为中国平面设计的杰出代表之一。
之后几年里,深圳的平面设计因为陈绍华和王序、王粤飞、韩家英等许多著名设计师以及嘉美设计公司、国企公司等等势力的推动,设计行业和设计师都欣欣向荣,深圳设计力量颇有和香港分庭抗礼的气象和信心,各地设计师更是频繁朝圣,往返于各地与深圳之间。
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
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1965年8月27日,勒·柯布西耶在Cap Martin海湾游泳时因心脏病发作而与世长辞。
中文名: 勒·柯布西耶外文名: Le Corbusier国籍: 法国出生地: 瑞士拉绍德封出生日期: 1887年10月6日逝世日期: 1965年8月27日职业: 建筑师主要成就: AIA金奖代表作品: 朗香教堂\《走向新建筑》目录1 人物生平▪成长之路▪建筑思想2 主要成就人物生平1887 出生于瑞士拉绍德封,钟表工人家庭1902年柯布西耶在都灵国际装饰展上以一只雕刻手表获奖。
1905~1908 在家乡的一所艺术学校学习,柯布进行第一次学习旅行,目的是去看欧洲的一些杰出的建筑与艺术。
旅途中柯布绘制了许多精美的速写与水彩画。
同时拜访了嘎涅、贝瑞以及霍夫曼。
1908~1909 在法国建筑师贝瑞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柯布结束旅行回到母校,并受学校之托再次出行到柏林研究德国装饰艺术。
在德国接触到德意志制造联盟,并接触到彼得·贝伦斯、格罗皮乌斯以及密斯·范·德·罗。
勒·柯布西耶 1911年柯布再次到中欧和东方旅行,并于年底回到母校-拉香·德·芳艺术学校。
1913年柯布在拉香·德·芳开办自己的事务所。
设计师要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案例“你去米兰吗?”从3月开始,这句话就变成了设计圈里的问候语,为什么设计师非要去米兰呢?因为4月17日-22日,米兰国际家具展在米兰盛大开启。
作为朝圣之地,这是每个设计师都要去“朝拜”的,它为设计师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刺激,更是一种氛围,一种心理体验。
2018年4月初,在IMOLA中国的助力下,“筑巢奖”组织860位国内优秀青年设计师赴意大利参观米兰家具展,学习、了解设计前沿趋势,紧跟世界设计潮流,让中国设计与世界接轨。
作为亲历者,来自安徽云端设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首席设计师吕勇军接受了媒体访问,畅谈了自己参加米兰家具展的感受。
要树立自己的正确设计价值观本届家具展上的优秀展品,不管如何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体现了设计者对自由、舒适、简约、自然环保、以人为本的追求,并且很好地将这种现代生活价值观表达了出来。
因此,不管是从一个线条还是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很舒服。
没有文化内核、不知道如何表达的设计,必定是空洞的、无神的,如果我们只是抄袭、照搬国外的现代设计,只是学了形,学不到神,我们只有从根源做起,做出中国独有的风格,走自己的路,才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的作品,并为消费者所认可。
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种种元素。
参观米兰国际家具展,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体验,它让我体验了设计之都的魅力,看到了许多不曾见的设计,有故事的设计:不管是摆件还是桌子、柜子,个性的造型总是能让它所在空间格外抢眼却不突兀;灯光不再只是照明,它重塑了空间与情绪,有着无限的可能。
米兰家具展带给我不同的生活体验,带给我别样的设计因素,不虚此行。
对于设计师而言,米兰是一座理想之城,是一座梦幻之都,在这里,你甚至都分不清,到底是因为设计而爱上了一座城,还是因为这座城而爱上了设计。
米兰,我为设计而来;米兰家具展,我为突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