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麻醉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标准操作规程(SOP)——一、目的该文件用以说明实验动物麻醉的具体操作以及操作规范,以保证麻醉剂量准确,使实验动物处于麻醉状态,实验顺利进行。
同时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二、范围适用于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的所有技术人员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三、程序(一)生物安全要求动物实验涉及到H5、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2N2亚型流感病毒的时候,动物麻醉操作需要在ABSL-3级实验室进行操作。
操作其他病毒的时候,动物麻醉操作需要在ABSL-2级实验室中进行。
(二)材料1.实验动物:中小型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豚鼠、兔及雪貂等。
2.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剂分为三类,即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
(1)挥发性麻醉剂这类麻药包括乙醚、氯仿等。
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所发安全度亦大,动物麻醉深度容易掌握,而且麻后苏醒较快。
其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液体分泌增多,再通过神经反射可影响呼吸、血压和心跳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醚时必须有人照看,以防麻醉过深而出现上情况。
(2)非挥发性麻醉剂这类麻醉剂种类较多,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的衍生物,氨基甲酸乙脂和水合氯醛。
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衡,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
但缺点是苏醒较慢。
(3)中药麻醉剂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象洋金花和氢溴酸东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
(三)实验步骤1.吸入法用一块圆玻璃板和一个钟罩或一个密闭的玻璃箱作为挥发性麻醉剂的容器,多选用乙醚作麻醉药。
麻醉时用几个棉球,将乙醚倒可其中,迅速转入钟罩或箱内,让其挥发,然后把待麻醉动物投入,约隔4-6min即可麻醉,麻醉后应立即取出,并准备一个蘸有乙醚的棉球小烧杯,在动物麻醚变浅时给套在鼻上使其补吸麻醉药。
实验动物麻醉所有可能引起实验动物疼痛或不适的实验方案都必须使用合适的麻醉剂、止痛剂和镇静剂。
如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可能影响实验数据,该实验方案可不使用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但必须在实验方案中予以详细说明,并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关实验。
包括动物品系、使用途径、体重、性别、动物健康状况、温度、其它同时使用的药物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的使用剂量和有效时间。
因此,在使用麻醉剂时必须时刻监测实验动物的麻醉深度,以防止过度麻醉导致动物死亡或麻醉不足无法缓解动物的疼痛。
足底反射、角膜反射、肌肉紧张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是检测动物麻醉深度的有用指标,在条件许可时,推荐测量动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体温作为检测动物麻醉深度更为精确的指标。
使用麻醉剂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可靠性,根据不同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方法。
1.麻醉剂的用量,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一般说,衰弱和过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
在使用麻醉剂过程中,特别是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时,一般应首先使用较小剂量,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并逐步提高剂量。
2.动物在麻醉期体温容易下降,要采取保温措施。
相比清醒的动物,麻醉后的动物反应相对迟钝。
因此,推荐使用循环水浴保温垫,不推荐使用照明灯、电加热器等不易控制温度的设备,以免灼伤实验动物。
3.静脉注射麻醉剂发挥作用速度快,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实验操作涉及腹腔注射时,不应使用腹腔注射麻醉剂。
4.气温较低时,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5.注射麻醉剂前12小时实验动物应禁食,以防止食物回流。
注射前3小时应限制饮水。
6.如需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术后感染,手术前1小时应肌肉注射抗生素,并于手术过程中静脉注射抗生素。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实验动物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实验动物麻醉所有可能引起实验动物疼痛或不适的实验方案都必须使用合适的麻醉剂、止痛剂和镇静剂。
如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可能影响实验数据,该实验方案可不使用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但必须在实验方案中予以详细说明,并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关实验。
包括动物品系、使用途径、体重、性别、动物健康状况、温度、其它同时使用的药物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的使用剂量和有效时间。
因此,在使用麻醉剂时必须时刻监测实验动物的麻醉深度,以防止过度麻醉导致动物死亡或麻醉不足无法缓解动物的疼痛。
足底反射、角膜反射、肌肉紧张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是检测动物麻醉深度的有用指标,在条件许可时,推荐测量动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体温作为检测动物麻醉深度更为精确的指标。
使用麻醉剂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可靠性,根据不同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方法。
1.麻醉剂的用量,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一般说,衰弱和过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
在使用麻醉剂过程中,特别是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时,一般应首先使用较小剂量,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并逐步提高剂量。
2.动物在麻醉期体温容易下降,要采取保温措施。
相比清醒的动物,麻醉后的动物反应相对迟钝。
因此,推荐使用循环水浴保温垫,不推荐使用照明灯、电加热器等不易控制温度的设备,以免灼伤实验动物。
3.静脉注射麻醉剂发挥作用速度快,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实验操作涉及腹腔注射时,不应使用腹腔注射麻醉剂。
4.气温较低时,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5.注射麻醉剂前12小时实验动物应禁食,以防止食物回流。
注射前3小时应限制饮水。
6.如需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术后感染,手术前1小时应肌肉注射抗生素,并于手术过程中静脉注射抗生素。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实验动物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动物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麻醉方法:
1. 全身麻醉:使用全身麻醉药物,如氯化乙酰胺或异氟醚等,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动物或需要长时间麻醉的实验。
2. 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等,通过局部注射或浸润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动物或需要局部麻醉的实验。
3. 镇静剂: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或苯巴比妥等,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轻度麻醉或对镇静剂敏感的动物。
4. 吸入麻醉气体:使用麻醉气体,如笑气或七氟醚等,通过吸入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鼠或需要快速麻醉的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和动物的安全性来确定,并且应严格按照相关伦理和法规要求进行操作。
另外,麻醉时应监测动物的生理指标,确保其在麻醉状态下保持稳定。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
实验三实验动物的麻醉一、实验目的:掌握乙醚对吸实验动物的麻醉现象。
二、实验原理:吸入性麻醉药经肺泡动脉入血,而到达脑组织,阻断其突触传递功能,引起全身麻醉。
其作用机制的学说很多,尚未趋统一。
但脂溶性学说,至今仍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有力的依据是化学结构各异的吸入性麻醉药的作用与其脂溶性之间有鲜明的相关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
现认为吸入性麻醉药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
三、实验材料1.器材:棉球,烧杯,天平。
2.试剂:乙醚。
3.动物:小白鼠。
四、实验步骤取体重相近性别相同的小白鼠10只,编号,并分别称重,然后分成两组,每组5只小鼠,对第一组小鼠进行乙醚麻醉,另外一组空白对照,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五、实验结果记录乙醚对小鼠的麻醉鼠号体重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现象12345678910六、实验注意事项吸入麻醉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动物变化,麻醉后及时将动物从麻醉容器中取出,以防麻醉过深死亡。
七、思考题:乙醚麻醉注意事项?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动物实施麻醉?实验动物的麻醉,是机能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特别是一些精细的或可能引起疼痛的手术实验,也为了减少动物的挣扎和保持安静,避免疼痛或动物骚动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实验便于操作和顺利进行,常对实验动物采取必须的麻醉。
动物麻醉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麻醉剂的麻醉方法。
主要根据实验目的、动物的种类、体重和实验时间长短来进行选择。
2、常用的动物麻醉方法与麻醉用药有哪些?动物的麻醉方法分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①全身麻醉又分为吸入性麻醉和注射性麻醉。
吸入麻醉常用药物有乙醚、氯仿和氟烷类等挥发性麻醉药。
非吸入麻醉法(注射麻醉)常用药物有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乌拉坦、水合氯醛等麻醉药;②常用局部麻醉药物为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和盐酸可卡因溶液。
3、如何给予动物吸入性麻醉药物?①小鼠和大鼠:将动物扣在玻璃罩或烧杯内,然后把含有麻醉药的棉球或纱布放入其中,动物因吸入麻醉药蒸气而被麻醉;②兔、猫、犬:将装有少许棉花的圆锥形麻醉口罩套住动物鼻子,从口罩上的小孔滴入麻醉药。
一、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效果。
2. 比较不同麻醉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3. 了解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代谢特点。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麻醉药物:戊巴比妥钠、氯胺酮、苯巴比妥钠。
3.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注射器、麻醉机、生理记录仪、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2. 第1组为对照组,不给予麻醉药物。
3. 第2组给予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4. 第3组给予氯胺酮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5. 第4组给予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6. 分别记录各组动物注射麻醉药物后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
7. 在麻醉状态下,对动物进行手术操作,观察麻醉效果。
8. 记录手术过程中动物的挣扎程度、苏醒时间等。
四、实验结果1. 戊巴比妥钠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无明显挣扎,麻醉效果良好。
术后苏醒时间约20分钟。
2. 氯胺酮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程度较戊巴比妥钠组轻,麻醉效果较好。
术后苏醒时间约15分钟。
3. 苯巴比妥钠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程度较氯胺酮组明显,麻醉效果较差。
术后苏醒时间约25分钟。
4. 对照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无明显变化,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剧烈,无法进行手术操作。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戊巴比妥钠、氯胺酮、苯巴比妥钠均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但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较好,苯巴比妥钠的麻醉效果较差。
2. 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较好,可能与它们的药理作用有关。
戊巴比妥钠属于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动物的兴奋性,从而起到麻醉作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和掌握动物医学麻醉的基本原理、常用麻醉药物及其作用特点,熟悉动物麻醉前的准备工作、麻醉方法的操作步骤以及麻醉后的观察与护理。
通过本实验,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动物:家兔2只2. 器材:麻醉机、气管插管、注射器、针头、开口器、喉镜、心电图仪、血压计、温度计、呼吸机、生理盐水、普鲁卡因、氯胺酮、硫酸阿托品、硫酸镁等。
三、实验方法1. 麻醉前准备(1)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呼吸、心跳、体温等生命体征。
(2)对动物进行编号、称重,记录基本信息。
(3)对动物进行禁食禁水,防止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
(4)准备实验药品和器材。
2. 麻醉方法(1)静脉注射氯胺酮(剂量:5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2)静脉注射硫酸阿托品(剂量:0.01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3)静脉注射硫酸镁(剂量:0.1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4)静脉注射普鲁卡因(剂量:5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5)将动物放入麻醉机,调节氧流量,连接呼吸机,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
3. 麻醉观察与护理(1)观察动物的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确保麻醉深度适宜。
(2)观察动物的反应,如是否有躁动、呕吐、抽搐等,及时调整麻醉深度。
(3)保持动物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4)注意动物体温变化,必要时给予保暖措施。
(5)观察麻醉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麻醉前,动物的精神状态良好,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正常。
2. 静脉注射氯胺酮后,动物表现为兴奋、肌肉松弛,随后进入睡眠状态。
注射硫酸阿托品后,动物出现口干、心率加快等反应。
注射硫酸镁后,动物出现肌肉松弛、呼吸抑制等反应。
注射普鲁卡因后,动物表现为疼痛反应,随后进入睡眠状态。
3. 在麻醉过程中,动物的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动物无躁动、呕吐、抽搐等不良反应。
实验动物麻醉所有可能引起实验动物疼痛或不适的实验方案都必须使用合适的麻醉剂、止痛剂和镇静剂。
如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可能影响实验数据,该实验方案可不使用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但必须在实验方案中予以详细说明,并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关实验。
包括动物品系、使用途径、体重、性别、动物健康状况、温度、其它同时使用的药物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的使用剂量和有效时间。
因此,在使用麻醉剂时必须时刻监测实验动物的麻醉深度,以防止过度麻醉导致动物死亡或麻醉不足无法缓解动物的疼痛。
足底反射、角膜反射、肌肉紧张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是检测动物麻醉深度的有用指标,在条件许可时,推荐测量动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体温作为检测动物麻醉深度更为精确的指标。
使用麻醉剂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可靠性,根据不同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方法。
1.麻醉剂的用量,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一般说,衰弱和过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
在使用麻醉剂过程中,特别是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时,一般应首先使用较小剂量,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并逐步提高剂量。
2.动物在麻醉期体温容易下降,要采取保温措施。
相比清醒的动物,麻醉后的动物反应相对迟钝。
因此,推荐使用循环水浴保温垫,不推荐使用照明灯、电加热器等不易控制温度的设备,以免灼伤实验动物。
3.静脉注射麻醉剂发挥作用速度快,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实验操作涉及腹腔注射时,不应使用腹腔注射麻醉剂。
4.气温较低时,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5.注射麻醉剂前12小时实验动物应禁食,以防止食物回流。
注射前3小时应限制饮水。
6.如需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术后感染,手术前1小时应肌肉注射抗生素,并于手术过程中静脉注射抗生素。
实验动物麻醉所有可能引起实验动物疼痛或不适的实验方案都必须使用合适的麻醉剂、止痛剂和镇静剂。
如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可能影响实验数据,该实验方案可不使用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但必须在实验方案中予以详细说明,并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关实验。
包括动物品系、使用途径、体重、性别、动物健康状况、温度、其它同时使用的药物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麻醉剂、止痛剂或镇静剂的使用剂量和有效时间。
因此,在使用麻醉剂时必须时刻监测实验动物的麻醉深度,以防止过度麻醉导致动物死亡或麻醉不足无法缓解动物的疼痛。
足底反射、角膜反射、肌肉紧张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是检测动物麻醉深度的有用指标,在条件许可时,推荐测量动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体温作为检测动物麻醉深度更为精确的指标。
使用麻醉剂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可靠性,根据不同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方法。
1.麻醉剂的用量,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一般说,衰弱和过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
在使用麻醉剂过程中,特别是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时,一般应首先使用较小剂量,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并逐步提高剂量。
2.动物在麻醉期体温容易下降,要采取保温措施。
相比清醒的动物,麻醉后的动物反应相对迟钝。
因此,推荐使用循环水浴保温垫,不推荐使用照明灯、电加热器等不易控制温度的设备,以免灼伤实验动物。
3.静脉注射麻醉剂发挥作用速度快,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实验操作涉及腹腔注射时,不应使用腹腔注射麻醉剂。
4.气温较低时,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5.注射麻醉剂前12小时实验动物应禁食,以防止食物回流。
注射前3小时应限制饮水。
6.如需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术后感染,手术前1小时应肌肉注射抗生素,并于手术过程中静脉注射抗生素。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知识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致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1~2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并施行必要的人工呼吸。
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八、实验动物的麻醉
在一些动物实验,特别是手术等实验,为减少动物的挣扎和保持其安静,并便于操作,常对动物采用必要的麻醉。
由于动物种属间的差异等情况,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和选用的麻醉剂亦有不同。
(一)常用的麻醉剂
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剂分为三类,即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
1.挥发性麻醉剂这类麻药包括乙醚、氯仿等。
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所发安全度亦大,动物麻醉深度容易掌握,而且麻后苏醒较快。
其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液体分泌增多,再通过神经反射可影响呼吸、血压和心跳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醚时必需有人照看,以防麻醉过深而出现上情况。
2.非挥发性麻醉剂这类麻醉剂种类较多,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的衍生物,氨基甲酸乙脂和水合氯醛。
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衡,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
但缺点是苏醒较慢。
3.中药麻醉剂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象洋金花和氢溴酸东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
(二)动物的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
(1)吸入法用一块圆玻璃板和一个钟罩或一个密闭的玻璃箱作为挥发性麻醉剂的容器,多选用乙醚作麻药。
麻醉时用几个棉球,将乙醚倒可其中,迅速转入钟罩或箱内,让其挥发,然后把待麻醉动物投入,约隔4-6分钟即可麻醉,麻醉后应立即取出,并准备一个蘸有乙醚的棉球小烧杯,在动物麻醚变浅时给套在鼻上使其补吸麻药。
本法最适于大、小鼠的短期操作性实验的麻醉,当然也可用于较大的动物只是要求有麻醉口罩或较大的玻璃箱罢了。
由于乙醚燃点很低,遇火极易燃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炎源。
(2)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法
非挥发性和中药麻醉剂均可用作腹腔和静脉注射麻醉,操作简便,是实验室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腹腔给药麻醉多用于大小鼠和豚鼠,较大的动物如兔、狗等则多用静脉给药进行麻醉。
由于各麻醉剂的作用长短以及毒性的差别。
所以在腹腔和静脉麻醉时,一定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注射量(见表11-6)。
表11-6 常用麻醉剂的用法及剂量
2.局部麻醉
⑴猫的局部麻醉一般应用0.5-1.0%盐酸普鲁卡因注射。
粘膜表面麻醉宜用2%盐酸可卡因。
⑵兔在眼球手术时,可于结膜囊滴入0.02%盐酸可卡因溶液,数秒钟即可出现麻醉。
⑶狗的局部麻醉用0.5-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
眼鼻、咽喉表面麻醉可用2%盐酸可卡因。
3.麻醉注意事项
⑴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
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兔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⑵麻醉时需注意保温。
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机能往往受到抑制,出现体温下降,可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此时常需采取保温措施。
保温的方法有,实验桌内装灯,电褥,台灯照射等。
无论用哪种方法加温都应根据动物的肛门体温而
定。
常用实验动物正常体温:猫为38.6℃±1.0℃,兔为38.4℃±1.0℃,大鼠为39.3℃±0.5℃。
⑶作慢性实验时,在寒冷冬季,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