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教案农药的基本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植物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2. 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3. 农药的使用与安全4. 生物防治技术5. 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药的使用与安全。
2. 难点: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践教学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农药、生物防治剂等。
3. 安排实地考察地点,联系相关部门或单位。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病虫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药的使用与安全等内容。
3. 讨论:组织学生就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
4.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亲自参与了植物保护操作,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六、教学内容6. 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7. 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法规8. 植物保护技术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9. 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技术的关系10. 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法规。
农药基础知识及概念一、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森林、园林和其他作物病虫害以及一些草本植物的杀虫、杀菌、除草和抗生素化学或生物制剂的总称。
根据其用途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农药主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线虫剂等几大类。
1.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或控制农作物、林木等的各种昆虫害虫。
2.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
3.除草剂:用于防除或控制田间作物连带非作物的杂草。
4.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促进或控制植物生长的农药。
5.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和控制土壤中的线虫害。
二、农药的作用原理农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害虫、病菌或杂草进行控制,以达到防治和减轻害虫、病菌和杂草危害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农药有不同的作用原理,如下所示:•接触作用类农药:主要通过害虫或病菌的体表接触杀死它们。
•胃毒作用类农药:主要通过害虫或病菌摄入后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其死亡。
•内吸作用类农药:主要通过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吸收,进入植物内部,防治内寄生、内食性害虫或病菌。
•调节作用类农药: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过程,从而降低病菌或害虫发病、危害程度。
•复合作用类农药: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农药,综合利用多种作用方式对害虫或病菌进行全面控制。
三、农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在农药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作物的品种、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病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
2.按照使用说明施用:遵守农药使用说明,正确计量、正确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施用剂量。
3.注意防护:使用农药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接触、吸入和误食,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4.避免混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和不同农药剂型之间不能混用,以免产生毒性反应。
5.避开人畜饮水源:在使用农药时要远离水源,避免农药污染水体,影响人畜用水安全。
6.妥善保存和处理:农药应储存在干燥、通风和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禁止与食品、饲料一同存放,使用后的包装物应妥善处理。
农药与植保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农药
农药是一种化学物质,是指将专门用于控制入侵的病虫害,从而防止
农作物损害的药物。
这是通过毒性,腐蚀性,胁迫性或体外作用的药物,
喷洒到农业作物表面,使其安全保护。
它是人类对除虫,但并不危害农作
物本身的手段。
二、植保的重要性
植保是人类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活动,是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
在植保过程中,除虫,抑制农林物种的繁殖,保护农作物营
养利用,防治败草病病害等。
此外,植保还可以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促
进农业生产增效,保证农作物质量,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持续发展。
三、农药的分类
农药可以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来分类。
根据其毒性的强弱,农药可分为有毒农药和非有毒农药。
有毒农药的毒性很大,可以控制各种
病虫害,如杀虫剂、杀螨剂、抗真菌剂、除草剂和抗草酸类农药。
非有毒
农药是一种较弱的毒性农药,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胁迫性病虫害,如
抗病毒剂,生物农药,植物激素剂等。
四、农药的使用。
高中生物农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农药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不同类型农药的作用和使用方法3. 理解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教学重点:1. 农药的分类和作用2. 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1. 掌握不同类型农药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农药样本及相关文献资料3. 实验室用品和农药安全操作规程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题,介绍农药的定义和作用2. 讨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第二部分:农药的分类和作用(20分钟)1. 介绍农药的分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2. 分别讲解不同类型农药的作用和适用范围3. 展示农药样本并进行实物展示第三部分: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0分钟)1. 讲解农药的使用方法(如稀释浓度、施药时间、施药量等)2. 强调农药使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穿戴防护装备、避开风向、注意农药残留等)3. 演示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和示范操作第四部分:讨论及思考(10分钟)1. 开展小组讨论,思考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弊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 提出合理的农药使用建议,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第五部分: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农药的认识和理解2. 提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和相关阅读材料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农药的分类和作用,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保护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做到正确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
农药的基本知识2012年3月14识目标: 1. 熟记农药的定义。
2. 熟练掌农药的类型。
3.了解农药的剂型。
力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农药的种类。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并熟练掌握农药的类型。
学生刚开始接触农药概念和类型可能相对难理解,文字型东西听起来很枯燥,尽量通过各种方法讲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并熟念掌握农药定义和类型。
1课时讲授法、举例法、多媒体教学教材、多媒体导入引出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1、 安全教育:1、 人数清点:2、 安全知识教育:2、 导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农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那么,我们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要提高,它与我们那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总结:1、先进的科学技术(家里用的抛秧生产技术、烤烟的地膜覆盖采用的是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2、化学肥料(以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不高是因为只有农家肥,很少或是没有化学肥料)3、农药(1927年,山东省发生了一次特别严重的蝗虫灾害,这次蝗灾持续了三年,蝗虫危害的谷物接近2万吨,折合人民币大约一亿元,这次灾害主要是缺少农药的应用,要防除病虫害,必须合理科学的运用农药)三、授新:第四章:第一节农药的基本知识一、农药的概念:(一)定义:农药主要是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以及物理化学助剂。
(二)优点:高效、速效、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
二、农药的分类:视频播放引出:(1) 杀虫剂:用来防治农、林、卫生、储粮及畜牧等方面的农药。
1. 按其成分和来源分:补充: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a.通常情况下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物b.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无机物(1) 无机杀虫剂: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的无机化合物,如砒霜(2) 有机杀虫剂:a.天然有机杀虫剂:直接由天然有机物或油脂制作的杀虫剂,如松脂、家里用的苍蝇贴等。
b.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又称化学杀虫剂,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氧化乐果、敌敌畏。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四章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第10课第4章第一、二节学时:2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分段):第4章农药应用技术第一节农药基本知识一、农药的概念农药主要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害虫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品,但通常还包括各种添加剂,以改善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
2、农药分类根据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1.杀虫剂用于控制农业、林业、卫生、粮食储存和畜牧业中的害虫。
(1)根据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无机农药:如硫。
有机杀虫剂:①天然有机杀虫剂如松脂合剂。
②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有效成分为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又称为化学杀虫剂,按其成分又分为有机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有机氮杀虫剂、拟除虫菊脂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特异性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如蓝藻、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
植物杀虫剂:如烟草和除虫菊。
(2)按农药作用方式分类胃毒剂:害虫取食后,经口腔通过消化管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百虫等。
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杀死等。
内生剂:指当害虫食用植物汁液或组织时,能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传导或产生代谢产物,并能毒杀害虫的药剂,如氧化乐果。
(3)按杀虫刹的毒理作用分类神经毒剂: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干扰正常神经传导并导致死亡的药剂,如有机磷脂、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等。
呼吸毒剂:作用于呼吸系统,抑制呼吸酶的活性,阻碍了呼吸代谢的正常进行,引起窒息死亡的药剂,如鱼藤酮、硫化氢等。
原生质体制剂:作用于生物细胞原生质体并导致死亡的制剂,如砷制剂。
物理性毒剂:通过摩擦或溶解作用损伤昆虫表皮,使昆虫失水,或阻塞昆虫气门,影响呼吸的药剂,如矿物油剂、惰性粉等。
2.杀菌剂用于控制植物病害。
(1)按化学成分分类无机杀菌剂:如硫磺粉、石硫合剂、硫酸铜、波尔多液等。
第一节、农药基础知识1、农药定义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
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
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1.1农药的发展史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
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
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
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
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
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
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
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
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 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
1848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
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
农药与植保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农药基础知识一、农药的定义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的定义,农药(Pesticides)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农药的含义和范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
今天,我们并不注重"杀死",而是更注重于调节",因此,今后农药的内涵必然是"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安全"。
二、农药的分类(一)、按照来源分类1、矿物源农药:起源于天然矿物原料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的农药,统称为矿物源农药。
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柴油乳剂、机油乳剂等2、生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1)、植物源农药:烟碱、印楝素、藜芦碱、鱼藤酮等。
(2)、微生物源农药:①、农用抗生素——井岗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
②、活体微生物农药——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细菌(如Bt),病毒(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活体微生物农药是利用有害生物的病原微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工业方法大量繁殖其活体并加工成制剂来应用,而其作用实质是生物防治。
3、有机合成农药:即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农药,现在广泛使用的绝大部分农药均是此类,主要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取代苯类、有机硫类、卤代烃类、酚类、羧酸及其衍生物类、取代醇类、季铵盐类、醚类、苯氧羧酸类、酰胺类、脲类、磺酰脲类、三氮苯类、脒类、有机金属类以及多种杂环类等。
农药安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药的定义、分类以及使用范围。
2.认识农药的安全使用原则。
3.掌握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和防护措施。
4.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农药的分类和使用范围。
2.农药的安全使用原则。
三、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农药使用方法和防护措施。
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案、教学PPT。
2.农药分类表、农药使用图表。
3.农药剂量计算题。
4.实验工具:手套、防护面具、防护服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出示一些农药宣传广告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相关内容,引发学生对农药的认知和兴趣。
2.知识讲解(1)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利用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简要介绍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并列举一些常见的农药品种。
(2)农药的使用范围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药使用带来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3)农药的安全使用原则详细阐述农药的安全使用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正确使用农药、控制农药使用量、进行防护措施等方面,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实验操作(1)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实验方案。
(2)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演示农药的使用方法和防护措施。
同时,对不同农药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进行示范和讲解。
4.巩固练习(1)教师布置巩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农药剂量的计算,并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对农药使用方法和安全性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延伸(1)让学生围绕农药的使用和安全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增强学生对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视和意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农药的分类、使用范围以及安全使用原则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互动讨论,学生对农药的使用方法和防护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通过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doc第一章:植物保护技术概述1.1 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和目的解释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调保护植物免受害虫、病害和杂草侵害的必要性1.2 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介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和综合防治等不同植物保护技术的方法1.3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章:化学防治技术2.1 农药的类型和作用机制介绍常见的农药类型,如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解释不同农药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2.2 农药的使用技术教授正确的农药配制和使用方法强调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3 农药残留和环境问题探讨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减少农药残留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第三章:生物防治技术3.1 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利用生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强调生物防治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3.2 常见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探讨常见生物防治剂,如微生物菌剂、性信息素和天敌昆虫等的使用方法和效果3.3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和限制分析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提出克服限制和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的策略第四章:机械防治技术4.1 机械防治设备和方法介绍常见的机械防治设备,如除草机、喷雾器和筛网等教授机械防治的操作技术和应用方法4.2 机械防治的优缺点分析机械防治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讨论机械防治技术在不同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应用情况4.3 机械防治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机械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提出提高机械防治效率和减少劳动力的方法第五章:综合防治技术5.1 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则介绍综合防治技术的目标和原则强调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效果5.2 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步骤教授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强调监测和评估植物病虫害状况的重要性5.3 综合防治技术的成功案例分析分析成功实施综合防治技术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第六章:植物保护技术的评估与监测6.1 植物保护技术效果的评估方法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如防治效果、安全性等强调现场试验和实验室测试的重要性6.2 监测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教授监测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和技巧,如采样、观察和数据记录等强调及时监测和预警的重要性6.3 植物保护技术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探讨植物保护技术使用中的风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介绍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第七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法规与政策7.1 植物保护技术相关法规概述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相关法规的基本内容和目的强调遵守法规的重要性7.2 植物保护技术的审批和登记流程介绍植物保护产品审批和登记的流程和要求分析审批和登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7.3 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探讨植物保护技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第八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8.1 作物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成功案例强调综合运用不同植物保护技术的必要性8.2 草坪和园林植物保护案例分析探讨草坪和园林植物保护的案例,如草害防治、病虫害管理等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景观维护中的应用8.3 果蔬花卉保护案例分析分析果蔬花卉生产中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案例强调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性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发展9.1 新型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探讨新型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方向和趋势强调技术创新对植物保护事业的重要性9.2 植物保护技术的智能化与信息化介绍智能化和信息化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的应用强调数据分析和在植物保护中的潜力9.3 植物保护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讨国际间植物保护技术的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强调共享植物保护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必要性第十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展望10.1 植物保护技术的挑战与机遇分析植物保护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10.2 植物保护技术的教育与培训强调植物保护技术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教育和培训方法的创新和改革10.3 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持续创新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和目的补充和说明:本环节需重点关注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植物免受害虫、病害和杂草侵害的必要性。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
一、农药的基本知识
农药,又称化学农药或化学农药,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可以控制
有害生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和程度。
它是
生产、经营和使用农药时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
农药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的有害生物,使农作物受到的伤害降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
的品质。
农药具有解决农业问题的特殊功能,但是由于其具有破坏性,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农药的合理使用对于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使
用农药前,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性质、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以及危害和预防
措施。
1、农药的性质
农药主要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螨剂、
抗逆剂、抗病毒剂以及非农药类杀虫剂等多种类别,其形式可以是液体、
固体或气态。
这些农药按照使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熏蒸剂、喷雾剂、灌溉
剂和洒布剂等。
2、农药的作用机理
农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毁灭有害生物的生理活动,如抑制抗
性酶的活性,阻碍其消化酶系统,毒死有害生物,阻断其代谢途径,使有
害生物消失,从而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3、农药的使用方法。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3章第1节学时:4
班级:1、19
授课内容:农药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1. 掌握农药的含义与常规分类方法。
2.掌握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对人及高等动物的毒性。
3.重点掌握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
4.了解影响农药毒力和药效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
1.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剂量的概念。
2.农药、防治对象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毒力、药效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一、农药的定义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
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⒈无机农药
⒉有机农药
按用途分类:
⒈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药剂。
⒉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⒊杀菌剂: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为害或可消除病症的药剂。
⒋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害的药剂。
⒌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⒍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
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
⒈胃毒剂;⒉触杀剂;⒊熏蒸剂;⒋内吸剂;⒌拒食剂;⒍驱避剂;⒎引诱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
⒈保护性杀菌剂;⒉治疗性杀菌剂;3. 铲除性杀菌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
⒈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3、选择性除草剂;4、灭生性除草剂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
毒力测定一般多在室内进行。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寄主植物、不同的有害生物防治对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田间环境因素,都与药剂作用效果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药效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
一、药剂毒力的测定
农药毒力单位
⒈致死中量(LD50)
⒉致死中浓度(LC50)
⒊抑制中量(ED50)
⒋抑制中浓度(EC50)
二、药效与防效的计算
⒈杀虫剂;⒉杀菌剂;⒊除草剂
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药施于农作物后,如果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
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除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的良好作用。
一、农药是否产生药害的决定因素
⒈农药的性质
⒉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
⒊环境条件
植物药害的症状
1)急性药害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内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可显现。
症状一般是
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
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影响果品的品质。
2)慢性药害
慢性药害出现较慢,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能出现。
症状一般为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等等。
药害有时还会表现为使产品有不良气味,品质降低。
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
烟草制剂对水稻有促进生长的作用;鱼藤制剂可促进菜苗发根;波尔多液可使多种作物叶色浓绿、生长旺盛。
似乎药剂在低剂量使用时,一般都对植物有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
不过这种刺激生长的良好作用,需要经过严密的比较研究才能确认。
第四节农药的毒性
一、毒性的定义
习惯上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测试农药的毒性主要用大白鼠来进行。
农药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高等动物体内而引致中毒。
二、毒性的分类
⒈急性中毒
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经误食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
中国农药急性毒性暂行分级标准(卫生部)
给药途径I (高毒) II (中毒) III (低毒)
大鼠口服(mg/kg) <50 50~500 >500
大鼠经皮[mg/(kg•d)]<200 200~1000 >1000
大鼠吸入[g/(m3•h)]<2 2~10 >10
⒉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者多有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
中毒症状的表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最后表现往往与急性中毒类似,有时也可引起局部病理变化。
⒊慢性中毒
有的农药虽然急性毒性不高,但性质较稳定,使用后不易分解消失,污染了环境及食物。
少量长期被人、畜摄食后,在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