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9二分宅案例分析郝澍艺
- 格式:pptx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32
项目:二分宅(又称土宅)地点:北京延庆建筑师:非常建筑——张永和、刘向辉、陆翔、LucasGallardo、王晖、许义兴顾问:徐民生无论是风景画家所描绘的树叶点缀的山水还是建筑师所构建的精巧别致的园林,自然淳朴是中国艺术家几千年来的追求。
本着这种精神,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设计出了能够拥抱山水的“二分宅”——兼具字面和比喻意义。
该构想是“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张永和解释道。
在城市里,庭院被房屋所包围。
但在北京以北长城附近的延庆县,建筑师却将房子打开,这样,群山环绕着三角形庭院的一边,而房子则建在其他两条边上。
将房子分辟成两个厢房的作法同时也为现场保留了一组树木并将迷人风光引入了室内空间。
甚至水也被引入了设计,他调整了基地中一条小溪的流向,使其能够穿过庭院并从剔透的入口休息处的玻璃地板下流过。
“二分宅”是由富于创新精神的亚洲建筑师在“长城脚下的公社”所设计的12座住宅之一,该楼盘是“SOHO中国”开发的一个工程项目。
SOHO没有请大牌公司来设计这些房屋,而是将项目委托给了一些新锐的建筑师,他们是:来自中国的张永和、崔恺和安东,来自日本的坂茂,隈研吾和古谷诚章,来自香港的张智强和严迅奇,来自新加坡的陈家毅,来自韩国的承孝相,来自泰国的堪尼卡及来自台湾的简学义。
对于“二分宅”,张永和借鉴并采用“土木”(泥土和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老概念。
一个胶合木框架和几面夯土墙构成了基本的轮廓,其间嵌有面向庭院景观的落地玻璃。
由于两个厢房均有一个房间那么宽,而且,大部分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因此就能够省去所有的走廊而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平面。
张永和将该设计视作一种可变的原型,通过改变两个厢房之间的角度可将其调整各种地点。
取决于基地条件和客户需要,“二分宅”能够变成一座平行的房子、直角的房子、单个的房子,或者背靠背的房子。
八步走向非常建筑节选(作者:朱涛来源:华筑网)90年代的院宅四图中铅笔线所表示的抽象化的墙体(图13),到2000年的北京延庆二分宅图纸中的墙体,其厚度大大增加(图16、17),最终演变成今天矗立在长城脚下的经受风雨考验的夯土墙(图18)。
中国设计师案例分析报告介绍本文将对中国设计师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中国的设计师才华横溢,他们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作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位杰出的设计师,并分析他们的创作思路、作品特点以及对设计领域的影响。
1. 陈冠希- 平面设计陈冠希是中国知名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他在平面设计领域独树一帜。
陈冠希擅长将摄影与平面设计相结合,他的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他的设计作品常常通过极简主义的手法,突出图像的力量和感染力。
他的作品追求简洁、清晰的视觉效果,将平面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 张叔平- 建筑设计张叔平是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环境的敏感性而闻名。
张叔平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他的设计作品常常与景色相得益彰。
他的作品充分考虑空间的运用和人们的感受,创造出了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他的设计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3. 罗曼- 时尚设计罗曼是中国时尚界的新锐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勇于突破的精神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罗曼的设计作品将东方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
他的作品大胆创新,色彩鲜明,给人以惊艳之感。
罗曼的设计风格独树一帜,他在国际时尚舞台上也赢得了好评。
分析这三位设计师在各自领域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的设计作品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设计师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 创新精神:这些设计师都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创新,勇于突破传统,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设计作品。
2. 融合传统与现代:这些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3. 对环境的关注:这些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创造宜居的空间和环境。
结论中国的设计师在各个领域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
他们通过突破传统、融合文化和关注环境等方式,为中国的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影响力。
三合宅案例分析“睡着了”的房子——三合宅一.案例基本信息1.设计师:王澍2.用地面积:655m²3.项目地点:中国,江苏4.项目介绍: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建筑,在空间上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形态上保持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上,是设计者对于“中国房子”范形的一次具体的操作。
它的显现与修正出自很具体的功能与构造问题,例如屋面的做法,为了解决雨水的排泄,双曲面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在这里,造型的考虑是次要的。
房子的基本状态“睡着了”,建筑师引入了“席居”的生活制度。
房子与居者同为“梦游者”。
空间形态与人的身体做缓慢、沉重、颠簸着的却没有中断的移动。
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水波、睡者、房子互相荡漾。
二. 设计手法1.环境三合宅之外,有棵树对“三合宅”的大屋檐有妨碍,为留下那棵树,王澍做了让树穿破屋檐的设计,不顾是否构成对建筑外观的审美影响,体现出其建筑思想之质朴与对环保理念的信守。
据业内专家评价,王澎造的“三合宅”有点像是“睡着了”,而且强调房子与居者同为“梦游者”。
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建筑,空间形态与人的身体做缓慢、沉重、颠簸着的却没有中断的移动。
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水波、睡者、房子互相荡漾。
“王澍不喜欢称自己是建筑师,只认为自己就是造房子的,但他强调要有文人的心思来设计和造房子。
按王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所以,他迷箫,擅书画;他也常说‘不谈建筑,只谈房子’。
”2. 流线以连续流动的空间作为构成室内的主要动线,将古人的静思、冥想、席居的生活方式隐含在建筑空间里面,围合在庭院中的碧波浅池,静止的建筑及在水中荡漾的倒影,在这里人在连续的空间里做平静、起伏、缓慢的穿行,空间营造的整体氛围是静怡平和的。
建筑的回廊在这里也有了全新的诠释。
北侧的“廊”道在这里作为连接东西两个空间的通道,南侧的回廊则采用东西对称的形式紧联在房屋的南侧,形成三面围合空间院落;在廊的构造上,一侧为“实”,一侧为“虚”,这是由于一侧由玻璃钢夹和透窗构成,在整体上形成虚实相间的效果。
━━━━━━━━━━━摘要/通过对二分宅的内外空间、其材料构造以及造型分析,探索中国现代住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外空间内向空间材料二分━━━━━━━━━━━━━ABSTRACT/Through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pace, the two house of its material structure and modeling analysi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Hyundai Residence.KEY WORDS/external space, introvert space ,material, dichotomization━━━━━━━━━━━━━━━━━━━━━━━姓名侯玉建筑学1001 班学号101504105完成日期13/6/1 一、关于建筑师张永和1977年考入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
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1993年起,与鲁力佳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在国内的实践。
张永和与非常工作室之后关注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化为建筑与基地,建筑与都市或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
北京二分宅就成功地建立了地形与建筑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激发的关系。
二、关于二分宅“二分宅”是由富于创新精神的亚洲建筑师在“长城脚下的公社”所设计的12座住宅之一,该楼盘是“SOHO中国”开发的一个工程项目。
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设计出了能够拥抱山水的“二分宅”——兼具字面和比喻意义。
该构想是“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张永和解释道。
对于“二分宅”,张永和借鉴并采用“土木”(泥土和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老概念。
1、环境分析二分宅(或称山水间)位于水关长城脚下11个别墅中的置高处,依山就势,一分为二拥抱着山谷。
案例比较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父母的房屋遗产由兄弟姐妹中一人领取了房屋产权证并视为己有产生纠纷应如何处理的批复批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粤法民字(1987)31号关于惠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请示的上诉人钟秋香、钟玉妹诉钟寿祥房屋纠纷一案的报告及卷宗收悉。
据你院报告称:钟和记(1941年故)与妻子苏衬(1926年故)、继妻王细(1984年故)先后生有四个儿女,即:钟妙(1976年故)、钟秋香、钟玉妹、钟秋胜(1981年故)。
1940年钟和记与王细夫妇收养了钟寿祥(当时12岁)。
1939年、1940年钟和记和王细购置房屋六间,钟和记死后,由王细、钟玉妹、钟秋香、钟寿祥等长期居住。
1973年钟秋香将自己居住的那部分房屋进行了改建。
钟寿祥曾以自己的名字,于1947年、1953年、1960年先后领取了六间房屋所有权证。
王细于1984年死后,钟寿祥便在1985年将部分房屋拆除改建,并将其中部分房屋宅基地给其子使用,为此,双方发生纠纷。
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意见。
即根据该房产的来源及使用等情况,以认定该屋为钟和源、王细的遗产,属钟秋香、钟玉妹、钟寿祥、钟妙、钟秋胜5人共有为宜。
钟寿祥以个人名义领取的产权证,可视为代表共有人登记取得的产权证明。
钟妙、钟秋胜已故,其应得部分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
以上意见供你院批复时参考。
【案例比较分析】钟和记与王细购置的房屋六间,钟与王之间无产权争议,该房屋属钟与王共有。
王细、钟玉珠、钟秋香、钟寿祥等共同居住,虽钟寿祥以一人之名字登记,但视为代表共有人登记。
且钟秋香、钟玉珠均为共有人,并以自己名义对钟寿祥提起诉讼。
而黄周经一案,共有纠纷只可能发生于黄木贞、黄周经之间,黄木贞子女黄慧民黄慧文与黄周经无共有关系,不能以自己名义对流沙房产主张共有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承开始时继承人未表示放弃继承遗产又未分割的可按析产案件处理的批复批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关于费宝珍、费江诉周福祥析产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
长城脚下的公社时间:开始运作于2000 年9月,至2002 年4月,一期住宅分别进入完工精装阶段。
建筑师:首期开发的12 栋别墅的建筑师――12位全部来自亚洲国家、年龄在三四十岁、被誉为“正在向大师迈进、最有希望崭露头角”的亚洲青年建筑师。
主旨:建造一个私人住宅的当代建筑博物馆,并且希望通过这个具有实验性的举动,影响中国一代的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为我们新生的“年轻”国家在当代建筑的发展上做出贡献。
要求:对这些未来的建筑大师,投资方的设计任务书除了用地与用材(希望建筑师用当地可以找到的材料)的限定外,几乎再没有什么条条框框。
1 外空间:建筑与环境融合2 内空间:形式与功能分析3 建筑材料分析4 建筑风格和思想内涵5 建筑师张永和“山水”意境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
水的部分,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闪光。
一层功能分区布局功能分区布局分明:二分之南半部分以日常生活需要为主,工人房紧挨餐厅洗衣间,方便劳作。
二分之北半部分则是满足交往展示需要。
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的变化和对比混凝土建筑采用混凝土条形基础,条形基础的完成面表达木模板的水平线条和木纹痕迹。
一层地面采用青石板,但在条形基础上表面保留水泥地面做法。
夯土墙土的基本形态是两个L形平面,凸字形立面的墙,与山体围合成山地院落。
夯土墙――建筑群中利用当地建筑资源的最好实例。
争议夯土墙――当地建筑资源利用实例同时也是最引发争议之处。
与当地文脉相悖,最原始的夯筑法也成为施工难度最大,最耗成本之处。
建筑师的本意:让建造更加实际化――而建造过程本身似乎适得其反。
其实每次尝试都不可能<a name=baidusnap0></a>一帆</B>风顺,每个初衷的实现也都要经历其过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继续的摸索中,建筑师的初衷――将现代建造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思路会孕育出低成本的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笔记一、园林建筑历史沿革1.周-汉(萌芽期):仅限于皇家苑囿,规模大,但基本属于圈地性质。
2.魏晋南北朝(形成期):初步确立再现自然山水的原则。
3.隋唐五代(成熟期):多文人参与,诗情画意。
4.宋(高潮):政治中心南移。
5.元(滞缓):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6.明清(高潮):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拙政园、留园、艺圃)。
明末计成著《园冶》,古代唯一造园专著。
二、园林建筑分布1.北方园林:北京、承德2.江南园林:南京、扬州、苏州、吴兴、杭州3.岭南园林:珠江三角洲三、两种哲理、两条路子1.几何形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唯理观念)人工创造、整齐、规律、均衡对称、有明确轴线引导、几何关系2.自然山水式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受山水画影响四、园林建筑的特点中国园林和建筑差别明显,呈现对比关系,相反相成。
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诗情画意2.构图原则不同:有法而无定式,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虽山人作,宛自天开。
五、对于意境的追求两类活动、两种要求六、从庭到苑囿1.庭:今一般以天井为庭,用以解决通风、采光的问题2.院:北方四合院典型,由建筑围合而成3.园:面积大、必须通过人工造景,有独立性4.苑囿:大型皇家园林,西苑三海: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七、内向与外向(一)内向:1.最典型的内向布局格式:四合院,所有建筑背朝外面向内2.以水面作为中心环绕其布置建筑、回廊、亭榭,向心感更强3.缺点:规模不宜太大:外部看显得封闭(二)综合运用:1.内向与外向相加:颐和园中的云松巢2.相结合:离宫万壑松建筑群(三)外向:具有离心力、扩散的特征1.在凸起的山地2.四周临水的高地八、看与被看1.作为观赏对象而存在,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提供合适的角度去看周围的景物2.以观景为主的建筑面对风景优美的方向应完全敞开3.作为被观赏的对象,从哪个角度看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4.被用作对景、框景的景物之间制约关系比较明显、严格九、主从与重点十、空间的对比:把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空间比邻安排在一起,借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特点,例如大小相接、欲扬先抑。
二分宅,北京,中国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6页(P40-45)【正文语种】中文评论朱竞翔:重读张永和先生完成于2002年的作品二分宅,我相信它可以给当下实践提供很多启发,全因其设计成果中缊含的3个特征——使用动词、介入建造以及构想系统。
二分宅译为“Split House”, 前置的“Split”含义很多:分开的、已分的、或者被分开。
它引人思考,分开房子的力量何在?观察场地,人们不难发现力量来自树木、源于溪流!树能冲出地表、水能劈开山沟,为什么不可以分开建筑呢?这不禁令人联想起赫尔佐格与德梅隆1985年建于博特明根的胶合木宅:树木紧贴小房子,使其立面产生变形,內里空间受到挤压。
奇妙的选址为形态的生成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二分宅如同高而阔的堤坝,也如同打开旋转中的闸门。
被大地切分的房舍限定了院落,这一生成方法与传统民居中通过单体复制组合得到的庭院极为不同。
二分宅的院落虽也内向宜人,却更生机勃勃,浑然天成。
自然环境中的建造不如城市资源充沛,但也会少些规制、多些自由。
夯土山墙型制来自民居传统,却因为学院初试而充满挑战。
轻木框架看似传统,实则来自北美,来自现代,皆因其材料供给的标准化以及木结构性能的可计算可预测。
朝向内院的玻璃幕墙在日间显得混搭,但实验建筑本身反映了从民间工艺向工业制品的过渡,提示了设计师们即将面对的协同不同材料与工艺体系的新仼务。
这个“土宅”鲜明地反对了当时流行的图像化、符号化传统民居的潮流,也恰巧提供了设计师值得投身的三重修炼:手工、工程与组织。
张永和先生畅想过200m2宅基地的开发,小住宅设计不仅在于组织好功能,更指向开发。
在二分宅中,顺从项目自身的地产开发特点,他思考了这一原型走向复制后的命运。
通过使用铰链般的机制产生形态的变化,它可以适应不确定的场地。
可以变化的是地形与合院转角,不变的则是空间系统及其內里功能组织。
这一空间系统有能力结合其他结构与材料。
居住空间的绿色设计
杜美佳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却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代价.地球变暖、气候异常、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沙化、环境污染、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等等,人与生存空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总页数】1页(P113)
【作者】杜美佳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创造具有"归属感"的居住空间——论现代城市居住空间中模糊空间 [J], 李铸运;魏忠强
2.生态绿色设计在居住空间的应用
——以生态庭院为例 [J], 马锋;葛泓杉
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居住空间绿色设计策略 [J], 曾磬;韩晓娟
4.基于绿色设计观念的适老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J], 张双
5.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 [J], 王玺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空间感知的老旧社区景观叙事设计策略——以重庆皂角
井社区为例
胡祉祎;公伟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5
【摘要】研究运用景观叙事理论,分析老旧社区中景观叙事设计的基本要素,居民作为叙事内容的感知主体,其心理和体验对景观传达的效果与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文章
通过SD法分析老旧社区居民的空间感知体验,探讨如何通过景观叙事的设计手法
实现老旧社区居民与空间的感知与共鸣,以此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
对叙事语言要素和细节处理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老旧社区中景观叙事的设计策略。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胡祉祎;公伟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基于公共空间对北京老旧社区街道景观微更新——以北京天通苑社区为例
2.景
观叙事视角下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北京朱家坟社区为例3.基于空间句法的老旧社区适老化景观环境研究--以
石家庄市华药社区为例4.基于UCD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改造创新设计研究——以武汉市武展社区为例5.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未来社区景观更新策略探究——以宁波市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实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