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5.0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劳动法规定的工时制度有三种,即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
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74号)的规定,中国目前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
有条件的企业应实行标准工时制。
有些企业因工作性质和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应保证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且符合条件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
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企业应当根据标准工时制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以便安排劳动者休息。
其工资由企业按照本单位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分配办法,分别以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劳动法的规定支付报酬,其中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按劳动法的规定支付报酬。
而且,延长工作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如果在整个综合计算周期内的实际平均工作时间总数不超过该周期法定标准工作时间总数,只是该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某一具体日(或周、或月、或季)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其不超过部分不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
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和完成劳动定额情况计发。
对于符合带薪年休假条件的劳动者,企业要安排其享受带薪年休假。
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及工时计算方法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
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A、工作日的计算年工作日:365天/年-104天/年(休息日)-11天/年(法定休假日)=250天/年季工作日:250天/年÷4季=62.5天月工作日:250天/年÷12月=20.83天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我国工作时间制度有哪三种我国工作时间制度有哪些?有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
而这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具体内容是什么?标准工时制度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周六日为周休息日等。
工作时间是职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其它组织中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它是衡量每个职工的劳动贡献和支付报酬的计算单位。
工作时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工作日。
工作日是指法律规定的职工在一昼夜内的工作时间长度,是以日为计算单位的工作时间。
我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因此,职工的工作权和休息权是法定的基本权利,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把职工的工作权和休息权进行了具体化。
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规定,目前我国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
(1)标准工时制度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
企业和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每周至少可以休息1天)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缩短工时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1号公约规定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1935年的公约又缩减至每周40小时。
(2)综合工时制度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或者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的部分职工,采用以周、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但职工平均周工作时间和平均月工作时间应与标准工时间基本相同。
主要适用于: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运、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的职工;地质、石油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等。
根据《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应不超过8小时/天、40小时/周、166.64小时/月、500小时/季、2000小时/年。
国家对标准⼯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劳动者⼯作⼀段时间后需要进⾏休息,才能保证⾝⼼的健康,保持继续劳动的能⼒,为了防⽌⽤⼈单位强迫劳动者长时间劳动,国家对劳动者的标准⼯作时间作了规定。
那么国家对标准⼯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呢?接下来就跟店铺⼩编⼀起来看看具体的规定吧。
⼀、国家对标准⼯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劳动法》对于⼯作时间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如下:1、国家实⾏劳动者每⽇⼯作时间不超过⼋⼩时、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四⼗四⼩时的⼯时制度。
2、对实⾏计件⼯作的劳动者,⽤⼈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六条规定的⼯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3、⽤⼈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少休息⼀⽇。
4、业因⽣产特点不能实⾏本法第三⼗六条、第三⼗⼋条规定的,经劳动⾏政部门批准,可以实⾏其他⼯作和休息办法。
5、⽤⼈单位由于⽣产经营需要,经与⼯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作时间,⼀般每⽇不得超过⼀⼩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作时间每⽇不得超过三⼩时,但是每⽉不得超过三⼗六⼩时。
⼆、加班⼯资的计算⽅法1、⽤⼈单位在节假⽇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或⼩时⼯资的300%⽀付加班⼯资;休息⽇⽤⼈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可以给劳动者安排补休⽽不⽀付加班⼯资,如果不给补休,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或⼩时⼯资的200%⽀付加班⼯资。
2、计算加班⼯资的基数不⼀定是劳动者的全部⼯资。
在确定加班⼯资的计算基数时,劳动合同中对⼯资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所在岗位相对应的⼯资标准确定。
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可由⽤⼈单位与员⼯代表通过集体协商,在集体合同中明确。
⽤⼈单位与劳动者⽆任何约定的,按劳动者本⼈所在岗位正常出勤⽉⼯资的70%确定。
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述办法确定的加班⼯资计算基数低于最低⼯资的,则要按最低⼯资计算。
3、计算加班⼯资时,⽇⼯资按平均每⽉⼯作时间21.75天折算,⼩时⼯资则在⽇⼯资的基础上再除以8⼩时。
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有何异同一、我国现行的工时制度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工时制度主要有三种: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简称为“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
标准工时制是指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有一次24小时不间断的休息的工时制度。
对于大多数的劳动者来说,都适用标准工时制。
综合工时制是指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标准工时制基本相同的工时制度。
不定时工作制则是指在保障职工休息权利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工作特性、完成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弹性很强的工时制度。
二、综合工时制与不定时工作制的差异综合工时制与不定时工作制虽然都是特殊的工时制度,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综合工时制虽然是一种灵活的工时制度,但在一定的周期内必须以标准工时制为参照,超出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15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
不定时工作制则具有更强的弹性,只要保证劳动者有必要的休息,就不存在是否延长工作时间的问题,也不需要支付加班费。
举例来说,王某是某工厂的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作时间为180个小时。
若该工厂实行以月为周期的综合工时制,那么对于每月超出标准工时166.64小时(8小时/天×20.83天/月)的13.36个小时,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15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若该工厂实行的是不定时工作制,则不存在166.64小时的上限,用人单位也不用付加班费。
三、综合工时制与不定时工作制的共同点1. 两者都要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休息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劳动者的应有权利,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必须有必要的休息时间。
而无论是综合工时制,还是不定时工作制,都有可能占用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因此这两种工时制度都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实践中表现为应当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批。
此点被《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第7条所确认。
现在我国存在三种工时制度。
(1)标准工时制:标准工时制,是由立法确定一昼夜中工作时间长度,一周中工作日天数,并要求各用人单位和一般职工普遍实行的基本工时制度。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
因此,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8小时之外工作的,就属于加点;超过8小时部分的时间,就是加点的时间。
休息日、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就属于加班;休息日、节假日工作时间,就是加班时间。
因此,10月1日、2日、3日安排加班的,公司应支付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10月4日、5日、6日、7日安排加班的,公司可以选择调休,不支付加班工资;也可以选择支付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2)不定时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也称为不定时工作制,它是指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受固定时数限制的工时制度。
通俗地讲,不定时工作制就是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
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主要有以下三种:(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受固定工作时数限制,所以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无法认定其加班加点的时间。
因此,劳动部颁发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13条第4款规定:“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即关于加班加点工资制度的规定)”。
但是,地方性立法如上海、深圳等都规定,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的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节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工资。
工时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为履行劳动义务而从事劳动的时间。
根据《劳动法》、《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原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 (劳部发[ 1994 ] 503 号)等规定,目前,我国的工时制度主要分为两大类,标准工时制度与特殊工时制度。
特殊工时又分为不定时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
( 1 ) 标准工时制:标准工时制,是由立法确定一昼夜中工作时间长度,一周中工作日天数,并要求各用人单位和一般职工普遍实行的基本工时制度。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每日工作 8 小时、每周工作 40 小时的标准工时制。
因此,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 8 小时之外工作的,就属于加点;超过 8 小时部分的时间,就是加点的时间。
休息日、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就属于加班;休息日、节假日工作时间,就是加班时间。
因此, 10 月 1 日、2 日、3 日安排加班的,公司应支付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10 月 4 日、 5 日、 6 日、 7 日安排加班的,公司可以选择调休,不支付加班工资;也可以选择支付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 2 ) 不定时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也称为不定时工作制,它是指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受固定时数限制的工时制度。
通俗地讲,不定时工作制就是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
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主要有以下三种: ( 1 )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 2 )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 3 )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受固定工作时数限制,所以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无法认定其加班加点的时间。
劳动法工作时间规定一览劳动法工作时间如何规定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企业应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怎样限制延长工作时间?我国法律法规对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具体措施作了规定。
(1)限制延长工作的时间。
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可以延长工作时间的,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综合⼯时制的概念是什么,⼯时和⼯资怎么计算我国法律规定的⼯时制度有三种,即标准⼯时制、综合⼯时制和不定时⼯时制。
其中实⾏综合⼯时制必须先经过劳动部门批准。
那么什么是综合⼯时制?这种制度⼀般适⽤于什么⾏业?综合⼯时制对员⼯的⼯作时间有怎么样的要求?⼯时和⼯资怎么计算?下⾯就由店铺⼩编具体来给你介绍。
综合⼯时制的概念是什么,⼯时和⼯资怎么计算⼀、综合⼯时制的概念综合⼯时制是指分别以周、⽉、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作时间,但其平均⼯作时间和平均周⼯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作时间基本相同。
实⾏综合加班计时制,必须经劳动部门批准。
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具体⽇(或周)的实际⼯作时间可以超过8⼩时(或40⼩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作时间,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作时间并按劳动法的规定⽀付报酬,其中法定休假⽇安排劳动者⼯作的,按劳动法的规定⽀付报酬。
⽽且,延长⼯作时间的⼩时数平均每⽉不得超过36⼩时。
⼆、综合⼯时制适⽤于什么⾏业(1)交通、铁路、邮电、⽔运、航空、渔业等⾏业中因⼯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2)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然条件限制的⾏业的职⼯;(3)其他适合实⾏综合计算⼯时⼯作制的职⼯。
三、综合⼯时制中⼯时的计算⽅法:年⼯作⽇:365天/年-104天/年(休息⽇)-11天/年(法定休假⽇)=250天/年季⼯作⽇:250天/年÷4季=62.5天⽉⼯作⽇:250天/年÷12⽉=20.83天⼯作⼩时数的计算:以⽉、季、年的⼯作⽇乘以每⽇的8⼩时。
四、综合⼯时制中⼯资的计算⽅法:⽇⼯资:⽉⼯资收⼊÷⽉计薪天数⼩时⼯资:⽉⼯资收⼊÷(⽉计薪天数×8⼩时)。
⽉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21.75天以上就是店铺⼩编对于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如仍有疑问,可以在线咨询店铺专业律师。
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制度我国现行的根本工作时间制度有三种,即标准工作时间制度、不定时工作时间制度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制度。
(1)标准工作时间制度是指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
(2)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制度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其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与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根本一样。
(3)不定时工作时间制度是因消费特点、工作特殊需要等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计算或需要机动、灵敏工作的职工所用的一种工作时间制度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
关于劳动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劳动法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一条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消费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安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附:1、标准工时制要求①用人单位每周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②因消费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③特殊原因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④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资料共享平台《工作时间制度》(s://..)。
显然,根据标准工时制的规定,工作时间比较固定,且延长工作时间有明确严格的限制条件。
2、综合计算工时制这类工时制度是以标准工时制为根底,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五条至第七条的.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3、综合计算工时制特点①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②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根本一样,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详细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有何异同一、我国现行的工时制度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工时制度主要有三种: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简称为“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
标准工时制是指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有一次24小时不间断的休息的工时制度。
对于大多数的劳动者来说,都适用标准工时制。
综合工时制是指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标准工时制基本相同的工时制度。
不定时工作制则是指在保障职工休息权利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工作特性、完成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弹性很强的工时制度。
二、综合工时制与不定时工作制的差异综合工时制与不定时工作制虽然都是特殊的工时制度,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综合工时制虽然是一种灵活的工时制度,但在一定的周期内必须以标准工时制为参照,超出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15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
不定时工作制则具有更强的弹性,只要保证劳动者有必要的休息,就不存在是否延长工作时间的问题,也不需要支付加班费。
举例来说,王某是某工厂的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作时间为180个小时。
若该工厂实行以月为周期的综合工时制,那么对于每月超出标准工时166.64小时(8小时/天×20.83天/月)的13.36个小时,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15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若该工厂实行的是不定时工作制,则不存在166.64小时的上限,用人单位也不用付加班费。
三、综合工时制与不定时工作制的共同点1. 两者都要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休息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劳动者的应有权利,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必须有必要的休息时间。
而无论是综合工时制,还是不定时工作制,都有可能占用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因此这两种工时制度都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实践中表现为应当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批。
此点被《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第7条所确认。
工时制度一、各种工时制1、标准工时制标准工时制是指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
标准工时制是其他各类工时制的计算依据。
如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用人单位,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时制基本相同。
另外,对于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根据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2、综合计算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因工作性质特殊或者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需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作业,采取综合计算工时制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如建筑、旅游等岗位。
但其平均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岗位,需企业报经当地区县劳动保障局批准,未经批准,不能任意扩大范围。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其工作时间不区分制度工作日与公休日。
员工在综合计算工时一个周期内只要总的实际工作时间没有超过法定总的工作时间的,其在公休日工作,不需支付200%加班工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待遇”规定,一般只适用于实行标准工时制员工。
对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员工,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等方式,以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工作任务完成。
按劳部发[1994]503号文件规定,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也有三种:(一)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二)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三)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3、不定时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是一种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受固定时数限制,而直接确定职工劳动量的工作制度。
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是多久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企业应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中秋;(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怎样限制延长工作时间?我国法律法规对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具体措施作了规定。
(1)限制延长工作的时间。
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可以延长工作时间的,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规定一、引言劳动法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和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有着明确的条款。
本文将重点论述劳动法中关于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的规定,以便更好地了解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二、工作时间规定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日工作时间限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日常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但以下工作情况除外:(列举相关情况,如需要连续作业或需要满足特定产能等)2. 周工作时间限制: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但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用工单位的需求可以适用法定综合工时制度。
(解释综合工时制度的具体规定,如工作总时限和休息调整等)3. 加班和额外工作时间: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加班的加班工资或按照劳动法规定提供相应的休息补偿。
4. 特殊工作时间的规定:劳动法特别对夜班工作和早班工作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夜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早班工作时间也有相应的规定。
(详细描述夜班和早班工作的具体规定)三、休息休假规定劳动法对于休息休假也有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1. 休息日: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安排每周至少一天的休息日,如果需要劳动者工作,则应给予相应的调休或加班工资。
2. 年假: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年后有权享受带薪年假,具体的年假天数根据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而定。
3. 法定假日:劳动法明确规定一年中的法定假日,对于劳动者在法定假日内需要工作的,用人单位应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或提供调休。
4. 婚假、产假和丧假等:劳动法为劳动者的特殊情况提供了相应的假期规定,如婚假、产假、丧假等,用人单位应根据相关规定予以批准并支付相应的福利。
四、劳动法的保护与法律责任劳动法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的权益和义务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设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1. 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劳动法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进行加班或剥夺劳动者的休息权益。
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工作时间是劳动法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其享有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充分的休息时间。
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
一、基本工作时间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基本工作时间是指员工每天需要工作的基本时数。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每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工作日不超过八小时的原则设置员工的基本工作时间。
这意味着员工在一个工作日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然而,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行业的要求,劳动法中可以对基本工作时间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某些特殊行业和岗位可能需要连续作业或者倒班工作,此时可以根据公司规章制度和双方协商,调整员工的基本工作时间,但是仍然需要保证员工的工作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二、加班工作时间除了基本工作时间外,员工可能还需要加班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或者应对突发情况。
加班工作时间是劳动法中另一个重要的规定内容。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组织员工进行必要的加班工作。
但对于员工的加班工作时间,劳动法明确规定了限制。
员工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每日三小时,不得超过每月三十六小时。
同时,还需要保证员工的正常就餐和休息时间。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如果员工需要长期加班工作,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特点,采取措施保护其身体健康,如调整工作强度、提供必要的休息等。
三、休息时间劳动法对于员工的休息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每个员工每周至少有一天的休息日。
企事业单位应当安排员工的休息日,如果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息日,需要在工伤保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补偿。
此外,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应当包括不少于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这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适当分割,但是不能少于每次十五分钟。
四、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除了基本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规定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员工的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
标准工时工作制=5天8小时?前一段时间,在某些人力资源论坛和HR专业Q群听到很多HR从业人员对工作时间制度的探讨,许多的HR认为标准的工作时间就是5天8小时,那么真的如此吗??我国目前实行的工时工作制有三种:标准工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的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而不定时工作制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支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那什么又是标准工时工作制呢?标准工时工作制是我国现行工时制度的一种形式,它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普遍实行的工作时间。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和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
《劳动法》第36条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这就是日工作时间的最高限,就是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时工作制的日工作时间就是8小时。
周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在每周(7天)内的劳动工作时间,《劳动法》将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规定为不超过44个小时,后来国务院颁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规定》将职工每周工作时间规定为40小时。
因此我国实行的标准工时制是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从表面上来看,好象这一标准工时制就等于5天8小时。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第七条的相关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
显然,5天8小时来源于此,它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时间。
企业实行5天8小时工作制属于标准工时制,但标准工时制并非5天8小时。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实行标准计算工时制度的,经过劳动部门的审批之后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因此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即为标准工作时间,不需要报批申请综合计算工时。
劳动部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的通知劳部发[1995]187号(一九九五年四月廿二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发布后,一些地区和部门询问有关问题,经研究,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出解答,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并将执行中的情况及时转告我部。
工时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为履行劳动义务而从事劳动的时间。
我国为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而从事劳动时间的最长限度。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的工时制度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标准工时制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这就是标准工时制度。
标准工时制度是实际生活中存在最广泛的工时制度,是实行其他特殊工时制度的计算依据和参照标准。
二、特殊工时制特殊工时制是相对标准工时制而言。
指因工作性质或者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按照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工时制度。
我国规定因工作性质或者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中国已实行的特殊工时制主要有:缩短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计件工时制。
(一)缩短工时制即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少于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少于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
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每周工作40小时的基础上再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应在保证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单位以标准工作时间为基础,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用人单位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轮调等适当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不定时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是一种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受固定时数限制,而直接确定职工劳动量的工作制度。
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按劳动法的规定,参照标准工时制核定工作量并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标准工时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
综合计算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采用的是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支付工资报酬,其中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支付工资报酬。
而且延长工作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不定时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是相对标准工时工作制而言的一种特殊的工时制度。
它是指因工作性质、特点或工作职责的限制,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是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劳动者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41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但用人单位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的工作和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人员不执行加班工资的规定。
但是实行不定时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仍应按照相关法规文件的规定,平均每天原则上工作8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
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企业应当根据标准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以便安排劳动者休息。
其工资由企业按照本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分配办法,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和完成定额情况计发。
另外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需再计加班工资。
附:一.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及工时计算方法: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
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A、工作日的计算年工作日:365天/年-104天/年(休息日)-11天/年(法定休假日)=250天/年季工作日:250天/年÷4季=62.5天月工作日:250天/年÷12月=20.83天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劳动者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
劳动者他们可以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如综合计算工时制度、不定时工作制、标准工时制。
标准工时制,大多数劳动者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每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
而不定时工作制就是每个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等。
接下来为您一一介绍。
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据现有情况,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
综合计算工时制
实行这种工时制度的用人单位,计算工作时间的周期不再是以天为单位,而是可以周、月、季、年为单位。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是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不算加班。
只有在该周期内的工作总时间超过核定的标准时间,才叫加班,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工作的,算加班,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不定时工作制
在这种工作制下,劳动者每一个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一般情况下,除法定节假日工作外,其他时间工作不存在加班。
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按照地方法规规
定。
如果地方规定要支付加班工资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标准工时制
劳动者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每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用人单位每周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一般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原因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风险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风险
1、企业实行以上两种工时制度,需要到当地劳动部门申请批准,否则,即便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也是无效的,发生争议,也应按照标准工时制处理,劳动者可以主张加班工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就增大。
企业如何进行审批以及需要提供哪些材料,需要到劳动行政部门去了解具体情况,或是致电12333劳动热线咨询。
2、实行以上两种工时制度的职工加班费的支付问题
一般情况下,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加班只会在一定周期的工作时间超过标准的总额时,才会存在,且只能以150%的比例来计算加班
费,在标准总额内的时间,即使在某天或某周来看是超过了标准工作时间但也不以加班来看。
同样在法定节假日工作还是视为加班,按法定的标准支付300%的工资。
不定时工作制不存在加班,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若用人单位不按时足额支付加班费,劳动者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以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的支付劳动报酬为由,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3、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仍然享有法定休息的权利,这是宪法和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休息权,在任何情况下用人单位都应该保护劳动者的这项权利。
而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的第六条的规定,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职工,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第四章有关规定,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因此,用人单位应当注意实行以上两类工时制员工的休息时间安排,如果未适当安排员工休息,劳动者就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以用人单位“未提供相应劳动条件”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何种方式的休息时间安排才能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需要用人单位先制定具体方案,并在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批时,由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若通过,则按审批的方案执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