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百合科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32
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植物的统称,也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
百合具有美丽的花朵,花色丰富多样,包括白色、黄色、粉红色、橙色等,被广泛用于花坛、庭院和花束的装饰。
百合植物的根茎是药用部分,通常称为百合鳞茎或百合鳞茎块。
百合鳞茎块呈椭圆形或球形,表面光滑,颜色根据品种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百合鳞茎块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在药用方面,百合鳞茎块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根据中医理论,百合具有清热润肺、养心安神、润燥止咳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干燥、心神不宁等症状。
此外,百合还具有抗炎、抗肿瘤、降脂、抗衰老等作用[1]。
除了药用价值,百合也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植物。
百合鳞茎块可作为食材,在烹饪中使用。
百合具有清甜可口的味道,常用于炖汤、煮粥、炒菜等菜肴中,既美味又营养。
总体来说,百合作为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以其美丽的花朵和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1百合的成分百合中含有多种皂苷类化合物,如莲花苷、鳞花苷、大鳞皂苷等。
这些皂苷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降脂等作用。
百合中还富含多糖类物质,如百合多糖。
多糖类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对健康有益[2]。
百合中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百合酮、百合甙等。
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同时,百合中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如儿茶素、花青素等。
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炎等作用,对心血管健康和抗氧化防衰老有益。
百合中的鳞茎含有脂肪类物质,如脂肪酸和甾醇。
这些脂肪类物质对皮肤保湿、细胞结构和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2百合药材的应用价值2.1肺部健康:在中医领域内,百合药材被广泛应用在治疗肺部疾病方面。
首先,百合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百合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清热化痰,滋润肺部,减少炎症反应,缓解咳嗽、咽痛等肺部不适症状。
此外,百合有清热的作用,可以降低肺部炎症反应,促进痰液的排出。
清热化痰有助于减轻肺部的炎症症状,如咳嗽、痰多等。
百合中药是我国历代医家和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几千年来为保证人民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中药资源绝大部分是植物和动物,对这些宝贵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队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提高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在提倡回归自然的大潮中,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倍加关注,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日益扩大,药用植物的栽培与养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百合的资源及应用概述1、百合的本草考证百合为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收载的百合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Lilium browniiF.E. Brown var.viridulum Baker、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或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的肉质鳞片。
在历代本草和医籍中,大多以以“百合”这个词作为药用正名,但在其正名下,亦收载了许多异名,如重迈、中庭(《吴普本草》),中逢花、重香、摩罗(《名医别录》),白百合(《日华子本草》),百合蒜(《王玉篇》),蒜脑薯(《本草纲目》),百花百合(《救生苦海》)。
百合之名是形容其鳞茎是许多小的鳞茎瓣合的意思。
(一)品种百合实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云:“生川谷。
”但无形态描述。
梁陶宏景《本草经集注》云“根如胡蒜,属十片相累。
”唐苏敬《新修本草》云:“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粗,花白,宜入药用。
”宋《本草图经》云:”百合,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叶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嘴大,根如胡蒜重叠,生二三十瓣。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人亦蒸食之,甚益气。
又有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
”并绘有滁州百合和成州百合两图。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百合,一茎直上,四向生叶,叶似短竹叶,不似柳叶,五六月茎端开白花,长五寸绿出小蕊,四垂向下,色亦不红”,并附图。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52XIANGCUN KEJI 2020年12月(中)百合科植物的应用及价值段芳瑶向骞沈达理(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百合科(Liliaceae ),通常为多年生草本,较少为亚灌木、灌木或乔木状,名花良药众多,环境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株型种类多样,园林用途广泛,为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百合科植物的其他应用价值也在慢慢呈现。
本文将从百合科植物的植物资源概况、繁殖技术、化学成分、观赏应用、药用价值及其他应用研究等方面探讨百合科植物的应用,以期为今后百合科植物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百合科植物;资源概况;繁殖技术;观赏应用[中图分类号]Q9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35-52-21百合科植物资源概况我国作为百合科植物原产国,其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分布范围广,观赏性状多样。
近年来,百合科植物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工业价值等隐藏价值也开始慢慢呈现出来,在资源开发及研究应用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且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百合科植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据文献记载,广义百合科植物约有280属4000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目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以及亚热带地区,我国产62属约600种,遍及全国各个区域[1]。
我国常见的有百合属、沿阶草属、黄精属、天门冬属、葱属、贝母属及菝葜属等,特有的有知母属、白穗花属、鹭鸶兰属等。
2百合科植物繁殖技术百合科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是扦插、分株和分球等无性繁殖方法,但长期的无性繁殖会在植物体内积累大量的病毒,引发病毒病,降低观赏性能。
而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生产无毒幼苗,提高幼苗质量。
如今,许多百合科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已趋于成熟,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种质资源创新和保存以及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地栽培技术、组织快繁、脱毒苗生产和引种驯化等方面,在工厂化育苗、已有品种特征特性的描述以及新品种特殊养护要求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介绍[2]。
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百合为养阴清肺之良药,是中医临床常用之品,药用历史久远,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镇咳祛痰、镇静催眠、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应以临床疗效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临床相关研究,以期加快百合及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
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 )为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单子叶植物[1],为卷丹百合、细叶百合等品种干燥后的肉质鳞叶,具有养阴清肺、调理脾胃、清热止咳、益气调中等功效,百合鳞茎主要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淀粉、蛋白、脂肪等。
可以食用,亦可作药用,具有极高的营养学和药物学研究价值[2]。
因其丰富的活性化学物质成分带来的广泛的药理作用又能补充多种营养,也被誉为药食两用界的白娘子,既是强身健体的养生类食品,也是养阴润肺的一味中药药材。
1.化学成分然而,百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观赏性,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通过检索、查阅大量文献[3-5],深入探究了百合的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发现药用部位的成分活跃度很高,这里重点选取多糖、黄酮、甾体皂苷、镇咳止痰,镇静催眠、调节免疫、抗氧化进行阐述。
1.1多糖百合中含有较多的多糖类物质,其中包括均杂两,大部分为杂混多糖。
百合多糖(Lily-polysaccharide)系从百合植物鳞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混合多糖[6],现已经分离出来有两种纯的百合多糖分别为Lpone和Lptwo。
One提炼出来的含量高达67.9%,是杂多糖中成分最多的物质,另还有较多的糖蛋白、葡萄糖,甘露糖等;two在杂多糖中混合的含量与one相比则较低,出葡萄糖和半乳糖之外还有阿拉伯半糖,其中酸性较强的的半乳糖醛酸含量高达12%。
1.2黄酮为更好地研究和开发天然百合,有业类前辈曾军英、李胜华[7]等对百合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钻研,从中得到了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槲皮素及槲皮苷、芹菜素、二氢黄酮、甲氧基黄酮等等。
药用植物学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资源状况 (2)麦冬、玉竹、天门冬、三七都是常见的百合科药用植物。
它们的共同点是属于百合科,具有药用价值,常用于中药制剂中。
不同点在于它们的形态特征和药用部位不同。
黄精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主要采用地下根茎;麦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采用地下块茎;玉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采用地下块茎;天门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采用地下茎;三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采用地下块茎。
这些药用植物在我国广泛分布,但由于采摘过度和生境破坏等因素,资源状况普遍较为紧张。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本篇论文选取了第十题的题目,对百合科药用植物进行了分析。
在论文写作中,应该注意论点的清晰和论据的准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应该广泛收集资料和文献,加入一定的案例,使论文更加丰富有趣。
在格式方面,论文题目应该居中加粗,正文部分采用小四号字体,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应该控制在2000-2500字之间。
在论文提交时,应该注意以指定文件为封面,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不接受纸质论文。
同时,应该避免抄袭雷同现象,以免受到严肃处理。
黄精是一种黄原属植物,分布于苏联、朝鲜、蒙古和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
它生长在树林下、森林和山坡上,高度约为1米。
它的根茎扩大成结节,但并不胖。
每4-6片叶子长在茎上,肌肉像针一样,顶端缠上拳头,像钩子一样弯曲。
花序产生在叶子的腋下,纸浆黑色。
黄精被用于中药,含有多种黄褐色寡糖和多种氨基酸,具有丰富、心肺、生津养胃、辅酶和补充的功效。
它与玉竹及其同属植物相似,但黄精根状茎节间两端粗细不等,粗方常有短链分枝,产生的药材有鸡头状和鸡头黄精,而玉竹根状茎粗细均一,被称为其他种根状茎。
玉竹是一种黄原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台湾等地区也很常见。
它生长在山脚下或森林的山坡上,根茎呈圆筒状,厚度为1厘米。
百合的组织培养姓名:XXX学号:学院:农学院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百合简要概述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
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可食用,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繁育是百合无毒化和商品化的必要途径。
由于百合的常规繁殖率低,易感染病毒,所以对繁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繁殖技术对百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主要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手段,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百合鳞茎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灭菌消毒,并置于温箱中进行培养。
随后观察其生长情况,并拍照记录。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将植物体的部分细胞或组织与母体分离,在适当的条件下加以培养,使它们能够生长、发育、分化与增殖的技术。
原理是来自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分化能力,也就是植物体内的某一类细胞,能够独立发育并且分化成为完整的植物成体。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
培养选用的基础培养基一般较多采用的是MS。
采用固体培养基较多,因为相比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在操作上更方便,被广泛使用。
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可获得再生植株或者次生产物。
常用的激素类型有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等。
百合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试剂烟酸,甘氨酸,盐酸硫胺素,肌醇,盐酸吡哆醇;琼脂,蔗糖,蒸馏水,NAA,6-BA,1mol/LHCl,1mol/L NaOH;75%酒精。
仪器冰箱、天平、pH试纸、电炉、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光照培养箱、三角瓶、容量瓶、量筒、移液管、烧杯、培养皿、滤纸、报纸、绳、玻璃棒、镊子、刀等。
生物材料:百合实验步骤1、配制培养基母液的配制方法a)大量元素的配制:依次称取KNO319g、NH4NO316.5g、MgSO4•7H2O3.7g、KH2PO40.17g、CaCl2•2H2O4.4g,分别用少量的蒸馏水彻底溶解,然后再将它们混溶,以防互相发生反应,最后用容量瓶定容至1L,转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置冰箱冷藏保存。
《西藏科技)2020年12期(总第333期)动植物研究珍稀药用植物川贝母的研究综述*郭尚磊(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8)摘要:珍稀药用植物川贝母cirrhosa D.Don),藏语"阿贝卡曼巴",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具有镇咳祛痰、散结消痈、清热润肺等功效。
川贝母历来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过度的滥采滥挖使其资源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文章对川贝母的生态学特征、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栽培种植技术、组织培养技术、高海拔种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对川贝母的种质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种质保存等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川贝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繁育技术研究综述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藏语“阿贝卡曼巴”,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川贝母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记载的川贝母基源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 taipaiensi s P.Y.Li或瓦布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 t K.C.Hsia var.wabuensis(S.Y.Tang et S.C.Yue)Z.D.Liu,S. Wanget S.C.Chen之一,以干燥鳞茎入药⑴。
川贝母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具有镇咳祛痰、散结消痈、清热润肺等功效[2-3],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临床使用历史"5〕。
被列入国务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29种国家重点保护(三级保护)植物药材之一⑷。
1川贝母的生态学特征川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cm~50cm,鳞茎直径1cm~1.5cm。
生于高山草甸、杜鹃灌丛、河滩草地或山坡林下,分布海拔3200m~4500m的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区。
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百合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及评价童红梅【摘要】为了摸清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百合科药用植物资源状况,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资料、路线、样地和补查相结合方法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崆峒山后山百合科药用植物的丰富度(2.74)与多样性指数(0.41)最高,共有18属37种,分别占本区百合科植物资源总属数的78.26%和82.22%,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地理分布以温带分布为主,占本区总属数的33.33%;中国特有种占到总种数的54.05%;药用部位以根状茎类入药的最多;药用功效主要有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化痰止咳等;并参照国家药典药用价值综合评价标准对37种百合科药用植物进行了评价.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百合科药用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总体药用价值较高,极具开发与利用价值.【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崆峒山;百合科;药用植物;多样性;药用价值;评价【作者】童红梅【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平凉7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93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平凉市西南部,属六盘山支脉,其多变复杂的地理位置,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百合科植物资源。
多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习对崆峒山百合科药用植物资源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
目前,有关崆峒山植物区系分布的研究有一些报道[1],但针对百合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药用价值的评价报道少[2-3]。
因此对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百合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药用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旨在为本区百合科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支撑依据。
1 崆洞山自然概况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属六盘山支脉国家5A级景区,面积约182.52km2。
地形以丘陵为主,海拔高度为2 123.5m,河谷纵横,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5℃,年均降水量700mm左右,平均相对湿度67%,无霜期约150d。
百合科药用植物概述陈博 20031120171(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3级中药学)百合科(Liliaceae)♀* P3+3,(3+3)A3+3G(3:3)【形态特征】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的一科。
通常为多年生草本,很少为木本(如龙血树)或具卷须的藤本。
具鳞茎或根状茎。
叶基生或茎生,茎生叶通常互生,少数对生或轮生,极少数种类叶退化成鳞片状(如天冬属)。
花序各式,通常为总状或聚伞状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花两性,辐射对称,花被片6(少数4),排成2轮,成花瓣状,分离或合生(如铃兰、玉竹);雄蕊6(少数4或8);子房上位,3室,中轴胎座。
蒴果或浆果。
【分布】全世界约240属,4000种,广布各地。
以温暖地区和热带为主。
我国有60属,600种。
广布全国各地。
百合、郁金香、风信子、萱草、玉簪、文竹等多种为著名观赏花卉。
贝母、百合、黄精、玉竹、知母、铃兰、麦冬、藜芦等多种的鳞茎、根状茎或全草供药用;葱、蒜、黄花菜、韭菜、洋葱、石刁柏可作蔬菜或调味料。
百合鳞茎可食用或提制淀粉。
【显微特征】植物体常具有粘液细胞,并含有草酸钙针晶束.染色体X=3—37不等.【化学成分】本属植物含有生物碱:如炉贝碱,藜芦碱,秋水仙碱等;强心甘:如铃兰毒碱等;淄体皂甘:如知母皂甘,麦冬皂甘,七叶一枝花皂甘等;蒽醌:如萱草跟素,芦荟大黄素等;另外还含有硫化物,多糖类化合物.百合属Lilium草本.具无被鳞茎,肉质鳞叶较多.单叶互生,全缘.花大,花被片6,分离,雄蕊 6.花药丁字着生;3心皮3室,柱头头状.蒴果室背开裂.【药用百合】百合: 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和百合Lilium brownii F.E. Brown var.viridulum Baker 或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的干燥肉质磷叶.主产于湖南,浙江,分布于全国多数地方.百合Lilium browni 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 多年生草本,高70~150cm。
药用植物百合叶枯病学名Lilium brownii F.E.Brown 称百合和L.brownii F.E. Brown var. Viriduluuum Baker 称倒卵叶百合及L.souliei (Franh.) Sealy 称紫花百合,均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鳞茎。
学名Lilium brownii F.E.Brown 称百合和L.brownii F.E. Brown var. Viriduluuum Baker 称倒卵叶百合及L.souliei (Franh.) Sealy 称紫花百合,均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鳞茎。
具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之功能。
分布在河北、甘肃、陕西、山东、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症状又称灰霉病。
为害叶片、花蕾、茎和花。
幼嫩茎叶顶端染病,致茎生长点变软、腐收;叶部染病,形成黄色至赤褐色圆形或卵圆形斑,病斑四周呈水浸状,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高温干旱季节发病,病斑干且变薄,浅褐色,随病害扩展,病斑渐扩大,致全叶枯死;花蕾染病,初生褐色小斑点,扩展后引起花蕾腐烂,严重时很多花蕾粘连在一起,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大量灰霉,后期病部可见黑色细小颐粒状菌核;茎部染部,初变褐或缢缩,倒折;别鳞茎染病,引致腐烂。
病原Botrytis elliptica (Berk.)Cooke称椭圆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直立,浅褐色至褐色,具3个或多个隔膜,顶端有3至多个分枝,分枝顶端簇生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至浅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个别球形,大小16—35×10一24(μm),一端具尖突;菌核黑色很小,直径0.5—1mm。
此外有报道:Botrytiscinerea Pers.称灰葡萄孢也指引起该病。
两种葡萄孢的区别:前者分生孢子椭圆形,较大;后者卵圆形,较小。
浙江报道B.liliorum Hino 称百合葡萄孢也是该病病原。